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建立一套客观、适用、可操作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按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从区域资源系统、环境系统、经济系统、人口系统和社会系统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进行确定,应用灰色系统评价方法对区域环境质量进行评价,通过具体实例证实模型是科学和实用的。 相似文献
2.
京津冀地区城镇化推进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分别构建京津冀地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二者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价;从协调发展角度将城镇化和资源环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其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城镇化水平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北京市城镇化发展水平高于河北省与天津市。(2)区域环境子系统的排序为天津>北京>河北,而区域资源的排序则为河北>北京>天津。(3)区域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系统的整体协调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北京与河北的整体协调水平高于天津市。其中,北京市与河北省在2012-2015年均达到中级协调状态,而天津市整体上处在勉强协调状态。文章在最后提出了促进地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粮食安全区域差异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秀端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8):116-120
随着农业的基础地位在经济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中逐渐削弱,粮食安全重新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本文以陕西省的11个地区为例,借助于SPSS统计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陕西省粮食安全水平的区域差异,表明粮食播种面积、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的科技投入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最大,人口与其他农业产业也对粮食安全产生一定影响。渭南市、咸阳市和西安市的粮食安全综合得分最高,分别为12.903、11.513、8.693,粮食安全水平较高;粮食安全综合得分较低的三个地区是杨凌示范区、铜川市和商洛市,粮食安全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4.
汪泽波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9):7-13
选取京津冀地区1985-2012年能源消费和人口城镇化率数据,利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方法,对三地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率与能源消费需求之间动态波动效应作实证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显示,京津冀三地能源消费对城镇化率冲击的响应存在巨大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北京是正向的响应,天津为负向的响应,短期变化剧烈,中长期趋于稳定,河北表现为滞后3期后“先负后正”的周期作用.方差分解显示,京津冀三地城镇化率对能源消费增长的贡献作用有限,能源消费增长效应主要来源于其本身.从长期看,北京的城镇化发展对能源消费增长作用强于天津和河北.三地在加快城镇化建设、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地区的低碳发展政策.北京、天津城镇化已经发展到比较高的阶段,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需要注重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河北需要加速推进城镇化发展步伐,转变发展理念,减少煤炭的消费,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城镇化地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本文利用城镇化不平衡指数,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基本单元,在时间断面上,探讨了2004年城镇化与土地面积、总人口、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等社会经济指标之间的不平衡性;在时间序列上,分析了1995-2004年相对于这些指标的城镇化不平衡指数变动趋势。结果表明:市州间城镇化水平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客观自然地理条件所致,城镇化水平和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是相适应的,但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且传统农业在经济中仍占重要的地位;相对于工业总产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城镇化不平衡指数呈上升趋势,不平衡性加剧,对于其他指标的城镇化不平衡指数呈下降趋势,不平衡性有所缓和。 相似文献
6.
文中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系数和集中指数,对1994-2010年山西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特征及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入境旅游市际差异逐渐缩小,地带间和地带内差异分阶段影响市际差异;地带间差距在缩小,下降速度和幅度均较大;地带内差异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经历了波动下降、缓慢上升和缓慢下降并趋于稳定三个阶段。旅游资源禀赋、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区位因素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是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快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2013年三地分别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文中运用产业梯度转移理论,计算出京津冀区域产业中代表性46个行业的产业梯度差,分析了区域内产业转移状况,建立了引入产业转移因子的区域碳减排配额框架,即对产业转入、产业转出等不同区域分别实行差异化的减排目标.得出结论:1)京津冀区域内有部分行业存在产业梯度差;2)为实现区域产业合理布局,产业转入、转出地应做好转移与承接工作;3)在配额框架中引入产业转移因子对碳配额结果有明显影响,并对分配结果进行了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8.
21世纪初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区域差异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县域为基本空间单元,运用塞尔指数和GIS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空间格局及其区域差异,并基于2000~2007年42个典型县域粮食生产的面板数据建立多元回归评估模型,探讨该省粮食生产区域差异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主要集中于省域东部、南部和西部,三大片区行政面积约占全省的46%,粮食总产量约占全省的80%.(2) 2000年以来,全省及三大片区内部各县域粮食生产的区域差异逐渐由波动趋于相对稳定.(3) 化肥使用量、农村用电量、耕地面积比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除涝面积是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区域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而耕地面积、水库容量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9.
以河北省县域尺度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系统论和地租地价理论,借鉴有关城镇化质量、土地质量、生态质量等系统质量的研究成果,引入城市地价质量概念,围绕地价影响因素构建城市地价质量指标体系,运用均方差决策法、协调度评价模型等度量方法,从发展程度、主导类型和协调水平的角度对河北省县域尺度城市地价质量进行测度和空间差异分析。研究发现:1)河北省县域尺度城市地价质量发展程度存在地域差异,沿渤海湾环天津区域的城市地价质量发展程度高于冀中南平原区域,冀中南平原区域高于太行-燕山山地区域;2)在河北省县域尺度城市地价质量发展进程中,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规划和调控供需占据主导地位,经济水平和基础设施有待提升和完善;3)河北省县域尺度下各城市在地价质量协调度和地价质量发展程度的排序中总体呈正向顺序关系,但也存在少数不符合规律的城市。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区域经济时空差异GIS-ESDA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区域经济差异研究一直是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一直受到各国学术界和政府决策部门的普遍关注。地处中国西北地区的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省内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突出。深入分析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规律及其原因对于探索落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中采用一系列定量测度指标,运用GIS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2000-2006年间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演变规律。基于ESDA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在GIS软件和GeoDA空间统计软件的支持下,利用甘肃省2000-2006年各市、州和县域人均GDP数据,对甘肃省县域经济的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1.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8):56-62
运用非期望产出SBM模型、相对发展度模型与耦合度模型对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两者的效率关系进行了耦合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4年来京津冀地区城市化效率与生态效率波动交替上升,整体耦合度呈W型增长变化;耦合阶段由以中低度耦合为主转变为以中高度耦合为主。其中,京津两地耦合发展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而河北总体水平偏低,且各地区差异较大但整体发展趋势良好;在耦合类型方面,则经历了由城市化效率滞后型向生态效率滞后型转变,两者同步发展型地区数量增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13.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12):20-26
京津冀经济的健康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文中对京津冀2002-2015年间经济非均衡发展状况进行综合测算,运用泰尔指数的三区域分解以及基尼系数的三次产业分解方法对京津冀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在证实京津冀经济发展存在空间相关性之后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揭示了京津冀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内在来源。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经济的非均衡发展由各地在产业结构、投资水平、财政收入以及人口规模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立京津冀统一指挥协调机构以及点面结合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陕西渭北旱塬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互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渭北旱塬地区是陕西省重要的农业基地和果业基地,同时,也是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的一个地区。根据渭北旱塬地区14县3区经济发展的18项指标综合考察了本区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情况,得出咸阳市的三原县在本区的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最高为69.35%,长武县的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最低为35.52%,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本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获得本区经济和生态互动发展的相关措施,以促进渭北旱塬地区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16.
17.
在剖析城市化水平传统测度方法缺陷的基础上,从人口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活条件、生态环境等5个方面,构建了包括24个指标在内的城市化发展现代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山东省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根据综合得分,运用系统聚类方法将全省17地市划分为六大类型。分析了山东省城市化水平的地域分异特征,就各类城... 相似文献
18.
运用一般计量经济方法和状态空间模型,从静态和动态结合角度对京津冀地区煤炭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经济的发展不依赖于煤炭消费,而煤炭消费的增加需要靠经济发展拉动。煤炭消费量的变化不是引起地区实际GDP变化的格兰杰原因,仅存在从地区实际GDP到煤炭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地区实际GDP对来自煤炭消费量冲击的响应较小,且存在1期的时滞,而煤炭消费量对来自地区实际GDP的冲击在第一期就做出了最大响应;煤炭消费对地区实际GDP的贡献率在平稳时仅达3.90%,而地区实际GDP对煤炭消费的贡献率在平稳时达到47.15%;地区实际GDP对煤炭消费的敏感度不断下降,2012年为13.96%,较1990年降低了一倍。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用化肥施用强度的时空差异与区域收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肥是粮食的"粮食"。文中采用锡尔分解的方法考察了2004-2013年不同地区化肥施用强度的区域差异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并进一步分析其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化肥施用强度的区域总差异减少,粮食功能区区域间差异是导致全国层面化肥施用强度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而主产区差异又是造成区域内差异的主要原因;化肥总体上存在σ收敛和β收敛,不同化肥品种的收敛性和收敛速度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