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1981年应用白僵菌油剂超低容量防治松毛虫试验成功后,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应用白僵菌油剂、乳剂防治松毛虫,高含量孢子粉的用量增加了。为了探索贮存商含量孢子粉的方法,近几年来,我们分别做了低含水率低温贮存、同含水率不同温度、同温度不同含水率等三种不同的贮存方法试验,本次主要是进行不同包装材料贮存试验,以掌握白僵菌孢子粉的有效贮存方法。一、材料和方法(一)试验材料白僵菌孢子粉由高州县微生物厂提供,1983年11月生产,含孢量1,587亿/g,活孢率87%,含水率13.5%。(二)试验方法 1983年11月25日将上述孢子粉装进盛有氯化钙的干燥器内,至1984年5月3日取出(在室温下进行),测得活孢率为80%,含水率为4.3%。将这些孢  相似文献   

2.
<正> 将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ais)Vuill]孢子粉与油剂混合,用飞机或地面超低容量喷雾,大面积防治松毛虫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防治实践表明,孢子粉比混合粉剂便于包装、贮藏和运输,且防治成本低。我所1979年开始试验用机械分离法从白僵菌原粉中提取孢子粉。经过两年的试验,于1981年春生产出第一批含量为1,200亿/克的孢子粉。同年2月由省林业厅组织在阳江县用这批产品进行了飞机和地面超低容量喷洒白僵菌  相似文献   

3.
白僵菌纯孢子粉与稀释剂按一定比例混合,配成所需浓度,用于超低容量防治森林害虫,杀虫效果比常规喷粉高,成本低,是我省近几年推广应用防治松毛虫的主要手段。目前我省主要采用固体发酵机械分离的方法生产孢子粉,含孢量为1,200亿/g 左右,也曾用过平板培养生产白僵菌孢子粉,含孢量为2,200亿/g 左右。为了提高白僵菌孢子粉的纯度、产量和节约原材料,我们拟在原平板培养的基础上,开展平板机械化生产白僵菌孢子粉的研究。本文就着重介绍采用多因子正交试验法筛选较适合的接种菌龄、液体培养基的配方、平板载体厚度、平板载体培养基配方和单位面积接种量。因子与水平影响平板培养白僵菌孢子的产量和成本,除了采用优良的白僵菌菌种和控制最适温湿度外,还有与发酵的菌龄、液体培养基的配方,平板载体厚度、平板载体培养基的配方和单位面积接种量等五个因子有关,为  相似文献   

4.
灭幼脲与白僵菌混合防治马尾松毛虫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灭幼脲Ⅲ号胶悬剂与白僵菌孢子粉混合,用901烯释防治马尾松毛虫,其杀虫效果比二者单用分别提高9%~28.8%和21.9%~29.6%。灭幼脲与白僵菌最优配比为灭幼脲150g/hm^2和灭幼脲225g/hm^2加白僵菌45g/hm^2。喷洒混合剂后,林间松毛虫取食量减省得.4%以上,幼虫僵虫率提高17.5%左右。  相似文献   

5.
灭幼脲Ⅲ号胶悬剂与白僵菌孢子粉混合,用901稀释防治马尾松毛虫,其杀虫效果比二者单用分别提高9%~28.8%和21.9%~29.6%。灭幼脲与白僵菌最优配比为灭幼脲150g/hm2加白僵菌90g/hm2和灭幼脲225g/hm2加白僵菌45g/hm2。喷洒混合剂后,林间松毛虫取食量减少28.4%以上,幼虫僵白率提高17.5%左右。  相似文献   

6.
灭幼脲Ⅲ号与白僵菌混合剂对马尾松毛虫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灭幼脲Ⅲ号(胶悬剂、粉剂、增效型粉剂)和白僵菌的混合剂防治马尾松毛虫,经室内试验和林间毒力测定,确定其防治效果好的最佳配比为:白僵菌高含量孢子粉(1200亿/g)45g/hm^2与25%灭幼脲Ⅲ号粉剂225g/hm^2混合;其林间大面积防治马尾松毛虫,当代虫口减退率达98%以上。该混合剂使用方便,适宜各种林地应用,不杀伤天敌,不污染环境,在药效和天敌等因子的作用下,连续3年共12个世代试验地内  相似文献   

7.
如何使用白僵菌高孢粉湿润剂我省开展白僵菌高孢粉防治松毛虫近三年时间,因白僵菌分生孢子的直径仅2μm× 2.5μm,用旋风分离法提纯的孢子粉,一般每克含孢量都在1000亿以上。由于质轻粒细,几乎不能与水直接混合,需加湿润剂。为了提高白僵菌高孢粉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近年我省应用白僵菌油剂防治马尾松毛虫取得良好效果,但因稀释剂二线油来源不广,价格较高,运输量大,大批量使用有困难,从1982年开始改用“82”乳油作稀释剂,这种乳油来源广,价格较低,运输量减少,白僵菌孢子粉与原液或稀释液容易混合,粘着力强,挥发度低,有一定渗透力,适于常规喷雾和超低容量喷雾。  相似文献   

9.
1980年白僵菌低热风烘干房设计成功投入使用,解决了白僵菌产品不能及时干燥,特别是阴雨天气导致变质的技术难关,比自然干燥功效提高4倍,产量提高2倍以上;1988年机械分离提取白僵菌孢子粉生产工艺获得成功,孢子粉提取率为6.9%~6.8%,孢子回收率79.8%~81.3%,产品合孢量1000亿/g以上,孢子发芽率95%以上。目前,白僵菌年生产能力达25t以上。1979~1991年共生产白僵菌238.15t,防治松毛虫7990.8hm2,防治效果66.23%,挽回经济损失219.11万元,是经费总投入11.33万元的19.34倍。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白僵菌生产推广应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东白僵菌生产从70年代初的常规固体浅盘发酵到80年代的开放性平板培养发酵、机械化提取白僵菌孢子粉生产工艺,生产技术日益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持续。稳定。1970~1991年,全省生产白僵菌899.69t,平均年产40.89t,产品含孢量108亿个/g,活孢率79%,含水量8.5%,各项指标基本符合省定标准。在温州、丽水、台州等10个地(市)的66个县(市)推广应用,防治松毛虫142.0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橡胶林下橡胶木屑套袋无土栽培与橡胶段木脱袋覆土栽培对灵芝孢子粉的质量影响,检测结果表明:橡胶木屑套袋无土栽培采收的灵芝孢子粉纯度及产量均优于橡胶短段脱袋覆土栽培采收的灵芝孢子粉;橡胶段木脱袋覆土栽培采收灵芝孢子粉的总三萜酸和多糖含量高于橡胶木屑套袋无土栽培采收的灵芝孢子粉。  相似文献   

12.
松毛虫冬防技术是根据松毛虫下树越冬的习性,采取冬防(搂树盘)方法,破坏松毛虫越冬场所,使松毛虫在低温冷冻风干条件下致死。文章从理论上搞清楚松毛虫冬防的死亡机理,即低温冷冻与风干失水,哪个为主导因子,松毛虫虫体冻僵时临界气温,在此低温下持续多长时间松毛虫才会死亡,以此确定最佳防治时间;同时进行了松毛虫生理失水试验,此项无公害防治技术成果在内蒙古自治区松毛虫工程治理项目中得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根据多种破壁方法的实验研究,对灵芝孢子粉破壁技术的主要方法进行了综述,目前国内外多以物理法、机械法及相互结合的方法对灵芝孢子粉进行破壁,灵芝孢子粉破壁技术市场上形式多样,为灵芝破壁孢子粉的生产加工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我国北方九省(区)松毛虫主要有赤松毛虫、油松毛虫和落叶松毛虫三种。赤松毛虫常见于山东、辽宁两省及河北东部林区,油松毛虫多发生在河北、山西、陕西三省,落叶松毛虫分布在东北三省到新疆一带。仅据山东、辽宁、吉林、河北四省一九七二年统计,松毛虫发生面积800余万亩,约占松林总面积的30%左右。有些林区,由于松毛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白僵菌生产及推广应用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省白僵菌生产从70年代初的常规固体浅盘发酵到80年代的开放性平板培养发酵、机械化分离提取白僵菌孢子粉生产工艺,生产技术日益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持续稳定。1970~1991年,全省生产白僵菌899.69t,平均年产40.89t,产品含孢量108亿个/g,活孢率79%,含水量8.5%,各项指标基本符合省定标准。在温州、丽水、台州等10个地(市)的66个县(市)推广应用,防治松毛虫142.03万亩,防治效果在70%以上,挽回经济损失3184万元,是历年生产投入的15倍多。  相似文献   

16.
松毛虫是松林的大敌,俗有“不冒烟的森林火灾”之称。1961年阜新地区首先在周家店林场发生,1965年在章古台地区也有发现。二十年来,随着松林面积逐年扩大和幼林的成长,松毛虫亦不断发展蔓延,为害日趋严重。尤其是1979年秋,针叶被害90%以上的松林面积达8万多亩,其中近2干亩松林死亡。分布在阜新地区的松毛虫有油松毛虫、赤松毛虫和落叶松毛虫三种,同时还有油松毛虫和赤松毛虫的自然杂交种。凡有松毛虫  相似文献   

17.
利用石块防治油松毛虫保护松毛虫脊茧蜂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了解当地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和松毛虫脊茧蜂Rogas dendroliml(Matsumu-ra)习性和行为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种简单而易行的油松毛虫防治方法和保护天敌松毛虫脊茧蜂的有力措施,即冬季在油松毛虫下树越冬前利用林地内的石块,采取在树干基部摆放石块的方法,集中引诱73.7%的油松毛虫及被松毛虫脊茧蜂寄生的油松毛虫到石 块下越冬,然后采取人工、化学方法,杀灭油松毛虫。  相似文献   

18.
在湖南省株洲地区,用马尾松针叶饲养马尾松毛虫、文山松毛虫、赤松毛虫、油松毛虫和云南松毛虫,并进行41组213个配对的种间杂交试验,结果表明:马尾松毛虫文山松毛虫杂交,以及杂交种第一、二代自交和回交,一般都属正常,所产虫卵一与般能受精发育,幼虫一般能正常生长、结茧、化蛹和羽化。文山松毛虫与马尾松毛虫杂交所产的后代有一定的杂种优势,用其与马尾松毛虫回交所产的第二代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9.
林间挂放喷涂有松毛虫病毒的赤眼蜂卵卡,试验结果表明,林间赤眼蜂对马尾松毛虫卵的寄生率平均39.4%,室内赤眼蜂对马尾松毛虫卵的寄生率80.0%。林间观察到刚羽化的第二代赤眼蜂在松毛虫卵上活动。携带松毛虫病毒的赤眼蜂通过其寄生行为可把病毒传递到松毛虫幼虫期,松毛虫幼虫病毒感染率3.0%,松毛虫蛹期没有观察到松毛虫病毒传递现象。  相似文献   

20.
松毛虫种间杂交及其遗传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报道了我国最严重的森林害虫———松毛虫种间杂交试验的研究结果。研究表明,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Walker)、油松毛虫(DendrolimustabulaeformisTsaietLiu)、赤松毛虫(DendrolimusspectabilisButler)、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superansButler)相互间都可以进行杂交,亲缘关系较近。其中,油松毛虫和赤松毛虫分别与马尾松毛虫进行杂交,无论正交或反交都可以产生有生育力的F1代,F1代自交产生F2代,证明在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另外,油松毛虫、赤松毛虫和马尾松毛虫分别与落叶松毛虫的种间杂交也能进行,并产生F1代杂种松毛虫,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幼虫死亡率高,经过多年反复试验,均未能完成F2代。另外,还对其形态学特征和染色体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赤松毛虫、油松毛虫和马尾松毛虫确系同一物种,但由于长期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相互间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已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根据动物学命名法的有关规定,我们认为油松毛虫和赤松毛虫应分别定名为马尾松毛虫地理亚种,即油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