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半滑舌鳎仔、稚、幼鱼期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的变化及其在成鱼肝脏、前肠、中肠和后肠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半滑舌鳎受精卵时期就有了一定的淀粉酶和蛋白酶活力。淀粉酶活力在30日龄和60日龄最高,2日龄最低;蛋白酶活力在8日龄最高,14日龄仔鱼、30日龄稚鱼和60日龄幼鱼略低,2日龄最小。成鱼体内淀粉酶的比活力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肝脏>后肠>前肠>中肠,肝脏与各肠段内淀粉酶比活力差异极为显著(P<0.01);蛋白酶比活力由高到低顺序为:肝脏>后肠>中肠>前肠。肝脏内的两种酶比活力都很高。  相似文献   

2.
仔猪肠毒血症又名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猪梭菌性肠炎熏俗称仔猪红痢。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新生仔猪熏以泻出红色带血的稀粪为特征。淮安市楚州区某乡村连续发生了多起60日龄左右仔猪以衰竭、瘫痪、昏迷、急性死亡为特征的病例。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尸体剖检、实验室检验,确诊为产气荚膜芽孢梭菌引起的急性肠毒血症。  相似文献   

3.
叶孝桂 《畜禽业》2012,(9):71-72
<正>仔猪黄痢是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又叫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本病是由一定血清型肠毒素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主要发生于7日龄以内的哺乳仔猪,尤以1~3日龄最多见,随日龄的增长而减少。临床上以排出黄色稀粪和急性死亡为特征。剖检  相似文献   

4.
采用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的方法对由初孵仔鱼至23日龄的大鳞鲃消化系统发育进行了研究。初孵大鳞鲃仔鱼卵黄囊呈圆球形,消化道位于卵黄囊上方并伸展至卵黄囊后部,由柱状上皮细胞所组成,大部分为细胞索。2日龄时,口裂形成,口咽腔向鱼体后部进一步延伸。4日龄时,大鳞鲃的消化道由口至肛门全部打通,消化道分化为口咽腔、食道、前肠和后肠四部分。5日龄时,整个食道形成黏膜层,杯状细胞迅速增多,开始形成纵向褶皱。7日龄时,肝脏和胰脏的基本结构形成,并在肝脏和胰脏之间出现由单层柱状细胞围成的胆囊。10日龄时,卵黄囊消失,大鳞鲃完全通过摄取外界食物获取营养。10日龄—14日龄,消化道长度增长,褶皱加深,吸收表面积增加。14日龄后,通过大量摄食外源食物,大鳞鲃的体长迅速增大。  相似文献   

5.
采用连续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技术, 对湘华鲮[Sinilabeo decorus tungting (Nichols)]出膜后 2~80 d 的仔稚鱼消化系统发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2 日龄的仔鱼口、咽腔、肠腔、肛门形成, 但口咽腔未贯通; 肝细胞紧紧围绕着前肠周围, 形成肝细胞索。4 日龄, 消化道上皮细胞开始功能性分化; 肝细胞团增多, 填充于卵黄囊与消化道间, 胞质着色较浅初现肝血窦; 消化道贯通, 仔鱼由内源性营养向混合性营养转变。6 日龄口裂加深, 呈“>” 形, 吻部初具形状, 初现黏液细胞; 咽喉胼胝垫出现角质化, 鳃弓黏膜上皮增厚, 初现黏液细胞和味蕾; 食道肌层变厚, 环形肌为主; 肝细胞间形成大量空泡, 肝细胞变小; 肠表皮出现皱褶和纹状缘, 前肠到后肠皱褶逐渐变短, 杯状细胞增多。9 日龄咽后部的胼胝垫处肌层发达, 胼胝垫对侧的黏膜层开始凹陷形成皱褶; 食管环肌发达, 纵肌不明显; 肠道均分布有杯状细胞, 后肠段最多。10 日龄, 唇部细胞出现角质化趋势, 胼胝垫表面形成梳状突起。13 日龄, 卵黄囊完全消失, 混合性营养转变为外源性营养。37 日龄, 稚鱼肝胰脏、食管组织结构均似成鱼, 发育基本完成。43 日龄, 口咽腔、鳃与肠道组织发育基本完成。本研究将湘华鲮仔稚鱼消化系统的发育分为 3 个阶段, 即卵黄期、混合性营养及外源性营养阶段。研究发现, 湘华鲮消化器官组织结构的发育和变化, 始终是与食性的转变相适应的。湘华鲮其仔稚鱼消化系统组织学研究可为湘华鲮苗种培育中饵料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对提高湘华鲮人工养殖的存活率和生长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新生仔猪大肠杆菌病又称仔猪早发性大肠杆菌病,俗称黄痢,是由特定血清型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初生仔猪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7日龄以内的哺乳仔猪,尤  相似文献   

7.
何东洋 《畜禽业》2005,(9):51-51
淮安市楚州区某乡村连续发生了多起7日龄内羊羔以衰竭、瘫痪、昏迷、急性死亡为特征的病例。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尸体剖检、实验室检验,确诊为产气荚膜芽孢梭菌引起的急性肠毒血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杜光波 《畜禽业》2004,(12):64-65
仔猪肠毒血症又名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猪梭菌性肠炎,俗称仔猪红痢。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新生仔猪,以泻出红色带血的稀粪为特征。淮安市楚州区某乡村连续发生了多起60日龄左右仔猪以衰竭、瘫痪、昏迷、急性死亡为特征的病例。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尸体剖检、实验室检验,确诊为产气荚膜芽孢梭菌引起的急性肠毒血症。  相似文献   

9.
纳米氧化锌对斑马鱼肠组织的氧化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林  赵群芬  朱帅旗  许峰 《水产学报》2015,39(11):1702-1711
为探讨纳米氧化锌颗粒(ZnO-NPs)对斑马鱼肠组织的损伤及损伤机理,研究了ZnO-NPs对肠组织结构、抗氧化酶活性及相关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将斑马鱼分别暴露于浓度为0、0.05、0.1、5、10、25和50 mg/L的ZnO-NPs水体中,在4、24和96 h时,用比色法测定了肠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用实时荧光定量法测定了Bcl-2、Baxp53和MDM2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在第7、15和30天时用H.E染色技术观察了肠组织解剖结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结果显示:斑马鱼肠中的M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随着时间的延长,组织中GSH-PX和GST活性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肠组织中Bax/Bcl-2和p53的mRNA的表达量均升高,而MDM2的mRNA表达量则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加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H.E染色观察到肠组织结构发生变化,表现为杯状细胞增多,肿胀变形,部分细胞质空泡化,肠中淋巴细胞增多,肠绒毛侵蚀变形,且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结果表明:ZnO-NPs能诱导斑马鱼肠组织产生氧化应激作用,使组织中抗氧化酶活性发生变化,诱导肠中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并且能对肠组织结构造成损伤。  相似文献   

10.
秦宗禄 《畜禽业》2012,(11):61-63
<正>仔猪大肠杆菌病是由原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肠道传染性疾病。常见的有仔猪黄痢、仔猪白痢、仔猪水肿病3种,以发生肠炎、肠毒血症为特征。在石柱县母猪养殖户屡屡发生,该病导致仔猪大量死亡的严重后果。笔者在兽医临床实践中摸索出对仔猪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方法,效果明显。现简要介绍,以供参考。1病因1.1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由致病性埃希氏大肠杆菌引起的1~7日龄仔猪发生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新生仔猪24h最易感,以1~3日龄多见,7日龄以上很少发生。剖检常见  相似文献   

11.
<正>猪魏氏梭菌病又叫猪梭菌性肠炎,猪传染性坏死肠炎、仔猪肠毒血症,俗称仔猪红痢。是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1周龄仔猪高度致死性的肠毒血症,以血性下痢,病程短,病死率高、全身实质器官及消化道出血,小肠后段的弥漫性出血或坏死性为特征。主要侵害1 ̄3日龄仔猪,1周龄以上仔猪很少发病。但2007年10月8日讷河市全胜乡双盛养殖场1头母猪突然死亡,经诊断为魏氏梭菌感染。  相似文献   

12.
<正>鸡球虫病(Coccidiosis)是由孢子虫纲(Sporozoa)、艾美耳科(Eimeriidae)、艾美耳属(Eimeria)的一种或多种球虫艾美耳球虫寄生于鸡的肠上皮细胞引起的一种危害极其严重的原虫病。该病呈全世界分布,以出血性肠炎和雏鸡高死亡率为主要特征。本病多发生在温暖季节,以3周龄及2个月龄的雏禽易感染,15~50日龄的鸡发病率高达50%~70%,死亡率为20%~30%,严重  相似文献   

13.
<正>新生仔猪黄痢又称仔猪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由特定血清型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初生仔猪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7日龄以内的哺乳仔猪,尤以1~3日龄最多  相似文献   

14.
测定了厚颌鲂(Megalobrama pellegrini)仔稚鱼从出膜到30日龄的生长、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初孵仔鱼即能检测到胰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2日龄检测到碱性磷酸酶活性。投喂组可溶性蛋白含量随日龄的增加显著增加(P<0.05),饥饿组可溶性蛋白含量6日龄前增加不显著,6日龄后开始下降。所测消化酶的全活力与比活力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模式。各消化酶的全活力基本是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投喂组胰蛋白酶比活力在10日龄达最大值,随后显著下降;饥饿组胰蛋白酶比活力在4日龄达最大值,随后显著下降。投喂组淀粉酶在5日龄达到最大值,从6日龄到12日龄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随后增加至15日龄的(0.912±0.090)mU/mg,在试验后期均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饥饿组淀粉酶比活力的最大值出现在1日龄,从2日龄到8日龄变化不显著,8日龄后显著下降。投喂组脂肪酶比活力在18日龄达最大值,随后显著下降;饥饿组脂肪酶比活力1日龄到6日龄变化不显著,6日龄后显著下降。投喂组碱性磷酸酶比活力从2日龄到12日龄显著上升,12日龄达到最大值,随后显著下降;饥饿组碱性磷酸酶比活力从2日龄到8日龄显著上升,8日龄达到最大值,随后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5.
<正>鸡新城疫病是当前危害养禽业最为严重的疫病之一,不同品种、不同日龄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常常造成流行,而发病最为明显的几个阶段是:20~50日龄、70~90日龄、140~180日龄,不同的发病期表现不同的病理变化和死亡率,耐过的鸡反复发病,生产性能受到严重影响,种鸡发病明显而导致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连续石蜡切片方法对军曹鱼消化系统胚后发育(1~29日龄)进行了光镜观察。结果表明食道前部内侧纵行肌纤维发达,后部球形粘液细胞更丰富;胃腺的分化较晚,在仔鱼后期(即出膜后8天)才见胃腺细胞团。胃幽门部无胃腺,但具发达的肌层。肠上皮的纹状缘出现较早,1日龄时就可见,而且发育较快,3日龄时很发达。 肠后段黏液细胞明显多于前段和中段。肝脏发育较早,但16日龄仔鱼才开始贮存脂质。胰腺为弥散型,2日龄出现。军曹鱼这些结构特点的变化是与其摄食、消化、吸收的功能相适应的,而且,军曹鱼的摄食方式以及食性也随着消化系统的发育而变化。  相似文献   

17.
鲇仔、稚鱼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组织学观察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石蜡包埋切片法对鲇(SilurusasotusL.)仔、稚鱼消化系统胚后发育进行了较系统的组织切片观察。本研究描述了全长5.0~22.5mm的鲇摄食器官、消化器官胚后发育的组织学结构特征。观察发现,1~3日龄为内源性营养阶段,卵黄囊很大,2日龄消化道出现裂缝状腔隙,3日龄基本贯通但未开始摄食;4~6日龄为混合营养阶段,卵黄囊被逐步吸收,主要靠吞食轮虫、小型枝角类等为食;6日龄以后卵黄囊消失,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捕食能力增强。观察还发现,鲇前咽顶壁始终平直无粘膜皱褶;颌齿和咽齿为斜生尖锥状的同型齿,数量多、排列紧密,与相应的骨骼牢固地骨性固着;后咽、食道的粘膜上皮内粘液细胞极多,深层结缔组织肌肉层发达。这些构造适应于鲇的完全吞食摄食方式。胃腔小,前肠膨大、中肠粘膜上皮细胞纹状缘发达,肝脏和胰脏发育速度较快。胃的消化功能较弱,主要储存、消化场所为前肠,吸收场所在中肠。鱼苗4~6日龄下塘适宜,6~8日龄可开始诱其摄食人工饲料。  相似文献   

18.
曹河源  寇永标  王秀 《畜禽业》2006,(18):40-41
肉鸡肠毒综合症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以表现腹泻、粪中带料为主要特征的肠道综合性疾病。它是一种多病因性疾病,外界环境变化、饲养管理不善、滥用药物等不良因素造成肉鸡小肠病变,引起球虫、魏氏梭菌等病原菌以及病毒的混合感染,导致了本病的发生。肉鸡发病后生长缓慢、体重减轻、饲料报酬明显下降。该病近年来呈多发趋势,现代规模化、集约化、密集化的畜牧生产,环境因素成为导致肉鸡肠毒综合症的重要起因,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该病的发生非常普遍,给肉鸡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介绍了一例肉鸡肠毒综合症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并对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以及预防该病应注意的事项作了浅显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不同年龄黑尾近红鲌消化酶活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了一龄和二龄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肝胰脏及肠道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并对两个年龄组个体的上述消化酶活性分别进行了比较。实验测得一龄鱼蛋白酶活性大小为前肠>中肠>后肠>肝胰脏,二龄鱼蛋白酶活性大小为中肠>前肠>后肠>肝胰脏;两个年龄组淀粉酶活性变化趋势相同,为肝胰脏>中肠>后肠>前肠;两个年龄组消化道中脂肪酶活性变化趋势也基本相同,为后肠>中肠>前肠>肝胰脏。总体来看,一龄鱼消化酶活性大于二龄鱼,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差异显著,而脂肪酶活性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在二龄鱼人工配合饲料中,要适当减少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  相似文献   

20.
《畜禽业》2016,(1)
正肉鸡"过料病",又称肠毒综合征。该病是一种对肉鸡生产影响比较大且不明确切原因的传染病,以腹泻、粪便中含有未消化的饲料、采食量下降、生长缓慢、脱水和饲料报酬下降等为特征,是由多种病因共同作用导致的一种综合征。多发生于15—40日龄的肉鸡,发病日龄最早可发生于5~10日龄的雏鸡。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