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文化在现代社会领域之中,正在通过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向人们传递其丰富的信息,在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茶文化图书馆建设领域中,茶文化成为了一种全新的阅览文化建设内容,它通过创设浓厚的知茶爱茶的良好氛围,在图书馆的茶文化阅览专栏领域中,对茶文化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和推广,丰富了图书馆的知识内容,同时也为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使公众了解和热爱茶文化。  相似文献   

2.
周野 《福建茶叶》2009,32(1):49-50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茶作为中国的国饮,而书画则是中国传统国粹文化艺术。几千年来,茶一直与书画艺术交融在一起,茶书画所反映的内容以及传统艺术特征无不与茶文化密切相关,茶书画是茶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和重要载体,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书画艺术丰富的艺术内涵。增添了茶的文化魅力,提升了茶事的文化品位,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可以说书画艺术对传统茶文化的发展及文脉建构、现代茶文化的更新和重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茶文化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开设茶文化教育,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中职院校的教学中,开设茶文化课程,补技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还能促进学生传承茶文化,促进他们未来的发展。但目前中职院校茶文化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的一定的不足。基于此,本文就分析探讨在中职茶文化课程中传承茶文化的有效途径,以供相关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在中国具有悠久而丰富的历史。随着近代贸易的发展,茶逐渐流入了西方国家。由于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习俗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在茶文化的形成方面产生了显著的差异。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理解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茶文化的纳入在英语翻译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阶段,随着茶叶贸易的不断发展,提高中西茶文化翻译质量的要求也提到了日程上来,所以培养具备专业茶文化翻译人才的任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中西茶文化翻译为切入点,深刻分析导致中西茶文化翻译出现差异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希望对中西茶文化英语翻译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茶的故乡,以茶为载体引出的茶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当前人们所讨论的茶文化并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而是指茶对社会和精神的功能,那才是茶文化的精髓。本文从高校图书馆职工工会活动的现状出发,分析了茶文化融入高校图书馆工会活动的意义和可行性,并将茶文化融入高校图书馆工会活动的路径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董亚娟 《福建茶叶》2016,(6):356-357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茶文化,它不仅仅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具有潜力巨大的教育资源。我们看待传统的茶诗、茶歌、茶典籍,都会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因为茶文化体现着爱国、乐友、孝亲等优秀品质。凭借着优秀的茶文化,通常会对高等院校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将针对茶文化在高校教育的国际化推广中的意义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7.
刘丽 《福建茶叶》2016,(4):391-392
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茶语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茶语在汉语和英语中的文化意义完全不同,对中西方文化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西方茶文化中的茶语内涵进行分析探索,以期能够对理解运用英语,提高中西文化交际能力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以茶达意、借茶抒情,传达正确价值理念与思想文化。大学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应用茶文化资源可以丰富人文教育底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基于此,本文从茶文化资源应用于大学生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入手,从校本教材编制、实践活动、写作教学等方面探讨了茶文化资源拓展大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9.
茶旅产业融合视角下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策略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文化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蕴含着很多人文和自然的魅力,融合了茶文化的乡村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吸引了很多游客,也为茶旅产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通过对茶旅产业融合中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的了解,分析茶旅融合视角下的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并找出开发的具体策略,旨在帮助我国茶旅产业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步入二十一世纪以后,茶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帮助教师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道德修养。基于茶文化的重要性,中职院校的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需要充分发挥出茶文化的价值,以此来促进中职语文教学可以更加顺利地开展。本篇文章首先论述了茶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所起到的有效作用;其次阐述了茶文化教育与中职语文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效果;最后总结了茶文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4大洲17个国家的60名外国高层次人才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他们对中国茶及茶文化的了解情况,提出做好中国茶文化的国际传播,要加强国家层面的对外推介和宣传,加大茶叶茶文化类书籍、广告、宣传片的外文传播,充分利用教育渠道推介中国茶文化,大力开发茶叶产品和茶文化旅游。  相似文献   

12.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元素更是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被广泛的运用在很多的领域。在现代绘画中也经常可以看到茶元素的身影,茶元素在现代绘画中的应用不仅可以丰富绘画的形式,还给绘画带来了很多文化内涵,让现代绘画作品更有人文价值和时代意义。本文从对中国传统茶文化入手,研究了茶元素与现代绘画的结合,分析了茶元素在现代绘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育人的主阵地,加强高校图书馆人文环境是建设和谐育人环境的基础。茶文化与图书馆的人文环境建设要求具有重要契合点,借鉴茶文化思想构建高校图书馆人文环境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在介绍人文环境和茶文的基础上,对高校图书馆人文化环境的内容和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就基于茶文化视角下高校图书馆人文环境的构建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4.
儒家茶文化思想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对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本文对儒家茶文化思想精神进行了深入剖析,探讨了儒家茶文化的"以茶利仁"之道,"雅、洁"人格思想,以及"以茶示廉"、"以茶示俭"思想。并提出了儒家茶文化思想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意义,即利用儒家茶文化提升学生道德修养水平、培育大学生廉洁优秀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遂川是狗牯脑茶文化的发祥地,基于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将内涵丰富的茶文化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深度结合,形成茶旅融合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本文明确了茶旅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提出牯脑茶旅文化传播的三大主要路径,从而丰富茶旅文化的内涵,进一步提升江西省在国内外的文化影响力,推动茶旅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茶文化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整个文化发展中占据着无可匹敌的地位。中国茶文化散布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唐诗中的茶文化便是茶文化历程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唐诗作为海纳百川、无所不容的文艺形式,在描写大漠孤烟、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存在一类专门表达对茶感情的诗作,这便是普遍意义所认为的茶诗。可以说唐朝的茶诗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和意义,茶也扩大了唐诗的境界和高度,因此二者的融合对中国茶文化和唐诗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为后世茶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优良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蔡梦莎 《福建茶叶》2023,(10):140-142
中国是茶文化的起源地,最早起源于“神农时代”,距今已超过4700多年,其中主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书、茶谱、茶诗、茶画等等。“茶文化”的涵盖领域比较广泛,每个国家茶文化各有千秋,能够准确反映出国家的悠久文明和礼仪。将茶文化应用在“思政课程”中,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感节操,丰富其民族文化与情感。基于此,本文主要以茶文化为背景,围绕“思政课程”展开研究,首先阐述了茶文化的内涵,其次分析茶文化在思政课程的教学意义,最后提出具体的教学实践与改革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茶文化具有显著的地域特性,因此茶文化可以赋予茶叶制品很强的市场差异性。茶企在产品的营销推广和市场口碑打造中,需要依托文化单位的文献资源,来全面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对图书馆给茶企提供个性化服务进行研究,便能与茶企的营销需求相联系。图书馆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路径为:图书馆在人员往来中掌握茶企的营销需求、图书馆基于现有茶文化资源进行信息整理、图书馆依托专业人员来承接茶企外包任务、利益共享机制下实现图书馆服务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19.
茶文化作为国人的民族共性对国民的文化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其内涵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古备受各大文人推崇,其意义也是非同一般。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被人们赋予了大量的精神内涵,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同时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也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特别是对于体育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通过分析讲述其对于体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作为传统茶文化和旅游产业密切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茶文化旅游对于传承茶文化,推进茶产业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河南省作为旅游大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具备了开展茶文化旅游的先天条件。河南各茶产地应该树立茶文化旅游意识,整合开发当地茶文化与旅游资源,采取积极措施推动当地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