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很多小说写了茶事,鲁迅小说中的茶事描写从艺术与历史的关系来考察,是茶乡的现实真实与作品的艺术真实的完美结合。鲁迅在小说中的茶馆是人物活动的场所,《药》、《长明灯》大多场景在茶馆;日常生活的喝茶场景的描写,有民俗学的意义,也实现了日常生活的审美符号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茶文化在古典文学作品《红楼梦》之中,多有描述,其中涉及丰富的中国茶俗、茶道、茶饮食文化等内容,展现出生动活泼、变幻多姿的"茶事"情节,这些"茶事"分析对于古典文学作品《红楼梦》小说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较大地丰富和升华了古典文学作品的主题,塑造出血肉丰富的人物形象,拓宽了古典文学《红楼梦》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王静 《福建茶叶》2016,(10):376-377
《红楼梦》是我国明清代小说代表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将当时的社会及人文历史缩聚进"大观园"中进行体现,"大观园"中的人生百态亦是明清时代的缩影。茶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包含着千百年来饮茶的发展历史,更渗透着人与茶的氤氲故事。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在《红楼梦》中得以重点描述和彰显。同时,作者通过对小说人物饮茶及茶事的细致描写,生动地烘托了人物的地位、身份及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4.
《茶世界》2016,(6)
正北宋的茶席,充满了宋人的生活精致化与诗意化,那时盛行尚古之风,文人士大夫彰显的茶事也淋漓尽致地透出极尽风雅。茶器,作为工艺品,扮演了举足轻重的道具角色,这些,我们可以透过写实的绘画《文会图》、《十八学士图》略见一斑。不仅如此,喝茶之风还渗透于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从描写宋代人物故事的小说《金瓶梅》,在对各阶层人物的生活习俗的描写可见,当时饮茶之风俗已融入普通市民的生活形态。  相似文献   

5.
茶文化在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中承载着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人们也都会借着茶事来促成很多交易和沟通。特别是在传统古典中许多场合都会借着品鉴茶来点缀当时的环境及映照人物心境,并且茶文化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也在其中有所体现。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也不例外,据统计《红楼梦》当中有273处提到了茶。文章将以《红楼梦》作为载体来具体分析小说中茶文化所体现的“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6.
我国历经多年文化传承,《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其中有大量关于茶的描写,这能凸显茶文化的源远流长,更能通过茶事描写,彰显贾府的富贵、凸显不同人物的个性特点,揭示悲剧主题。《红楼梦》关于茶描写的笔墨较多,这也说明清代茶文化的普及和盛行。通过强化对《红楼梦》中茶事描写的深入分析和探究,能得知茶事描写的功能和作用,还能在茶事描写中领略曹雪芹笔下的文字魅力,并感知传统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7.
赵曙光 《福建茶叶》2016,(1):207-208
《红楼梦》是我国清代作家曹雪芹描写当时人们生活的鸿篇巨著,是反映封建社会人生百态的百科全书。他深刻而全面地展现了上流阶层以及穷苦大众的社会现实和风俗习惯,书中涉及的典章制度、服饰穿着、生活习俗、饮食风貌等都面面俱到、可圈可点。对于曹雪芹而言,他又是一位深暗茶道的资深爱茶者,他将自己对品茶、品人以及茶镜的理解贯穿到书中人物和环境描写中,使人每每读到有关茶的文段仿佛都能闻到茶香、尝到茶的甘醇。本文主要从茶的角度分析《红楼梦》中茶事活动、茶对人物的塑造等进行评述,探讨茶对人的精神境界和意识形态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明代是茶书画创作的高峰期,其中唐寅是成绩斐然的重要代表人物,其题诗画《事茗图》、《品茶图》等是广受称颂的茶艺术佳作。本文在考察唐寅人生经历的基础上,立足茶审美视角,对《事茗图》中淡泊隐逸的审美情趣进行赏析,发现这种茶审美趣味虽然沿袭自唐风宋韵,却有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了明代文人独创的茶审美观:通过世外桃源般的品茶氛围的营造,似"高山流水"的事茶心志的表达,日常"市隐"生活中的茶事同样可以充满高雅的情趣。这种隐逸之趣是画家对自我和现世生活方式、生命价值的积极探索,值得当代茶美学建设者借鉴和弘扬。  相似文献   

9.
王志强 《福建茶叶》2016,(3):333-334
在中国命运多舛的20世纪30年代,经历过五四时期的文人思想和文风出现了差异。鲁迅的《喝茶》发轫于生活与时事,但论述时则突见机锋,对不合时宜的"清福"和"寄沉痛于幽闲"等进行了针砭时弊的评说。本文就对茶进行概述,并对鲁迅生平之茶事茶文进行探究,从鲁迅小说《喝茶》入手,深度探索鲁迅小说中的茶的意蕴。  相似文献   

10.
蔡襄作为北宋时代的诗人、书法家和茶人,他对茶的贡献极大,撰述了点茶著作《茶录》,为点茶法奠定了基础。此外,蔡襄的茶道和精神美学特征从涉茶诗歌和涉茶书法中也有所体现。本文解释了"茶事美学"的概念;论述了蔡襄《茶录》中呈现的茶事美学特色;浅论了蔡襄茶诗词的制茶之事和思人情怀,以及其书帖中严谨、磅礴和灵动等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在对茶文学作品进行具体的研究与认知过程中,不仅仅要从其相关的文化内涵理解认知入手,同时也要结合对其中精神元素的成熟认知,从而实现对整个茶文化机制的成熟理解。本文拟从茶文化与茶文学作品的关联性研究认知,通过对《茶人三部曲》小说的创作内涵及特点进行研究,结合《茶人三部曲》小说中的茶语应用状况研究,从而为当前我们深度认知和理解《茶人三部曲》小说的创作特色及文化内涵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两晋时代的茶文化盛行,茶文学也十分繁荣。两晋时代的茶诗具有开创意义。张载、左思也因写出了具有文学性的茶诗而彪炳千秋。杜育的茶赋《荈赋》以文采飞扬的笔触写出了种茶、泡茶的整个过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茶作品。干宝、陶潜等人所做的志怪小说也将茶事作为小说创作的重要方面,从故事点缀跃居到了主体地位,可以看出茶事在两晋时代的重要。因此,两晋时代的茶文学在中国茶文学上,是茶作为作品点缀到审美主体转变的重要时期,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虽然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在现当代小说中,描绘茶文化与茶人的作品却十分鲜见。我国女作家王旭烽因为在茶博物馆工作中与茶长期相伴,所以对茶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并创作出了优秀的茶文学作品《茶人三部曲》,这部作品本身成为了我国茶文学历史上唯一一部对茶文化做出描写和反映的鸿篇巨作。本文以茶文学中的茶人形象为切入点,对《茶人三部曲》这一茶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做出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国茶叶》从1986年第二期至1987年第一期,曾连载拙作《台湾茶事》,受到不少读者的嘉许,不胜荣幸。内地访港茶友说,《台湾茶事》很有意思,篇篇必读。台湾茶友也说,《台湾茶事》对中华茶艺发展的内部沟通有很大帮助,对现代茶艺文化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可见,《中国茶叶》不惜篇幅介绍台湾茶事,在一些读者中得到了良好的反应。  相似文献   

15.
邓洧 《福建茶叶》2016,(4):335-336
茶文化的发展,茶画和茶书成为文人墨客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宋朝四大书法家都写过茶书,其中苏子的《啜茶帖》和米芾的《道林帖》经常为茶人谈及。本文首先阐述了宋朝茶事绘画兴起的原因,并介绍了宋朝茶事绘画的题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宋朝茶事绘画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6.
在王旭烽的小说中,最能集中体现茶人形象的便是《茶人三部曲》。小说主要描写的是浙江杭州一家名叫忘忧茶庄的荣辱兴衰,其中有着丰厚的中国茶文化。小说用细腻而丰富的笔墨描绘出了一大批生动形象的茶人形象,是中国茶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王旭烽在小说中将中国茶的品质内化成人物的主要品质,不但是对茶文化的开拓和尝试,也是对茶人形象的创新和丰富,对中国文坛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茶人三部曲》中,茶人所蕴含的清新淡雅、坚韧不拔、含蓄中和,既是人物形象的亮点和特色,也是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和精髓。研究王旭烽小说《茶人三部曲》中的茶人形象,不但是在品鉴文学作品中不朽的艺术形象,更是以文学的视角梳理和回顾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和融合,这对于中国茶文化有着巨大而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赵铮 《福建茶叶》2016,(11):293-294
《呼啸山庄》这部小说是英国著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著名文学作品,也深刻地描绘了十九世纪的英国与欧洲文化,特别是欧洲的庄园文化。这部小说当中以茶文化作为切入点,充分透视了欧洲文化的特色。茶在《呼啸山庄》中作为贯穿文章的经纬线,将欧洲文化的特质以茶作为载体进行传递,并对比了欧洲的酒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欧洲文化范本。  相似文献   

18.
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叶嘉传》,是古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纪传体作品。纪传体文章更菩于展示情节,亥《画人物,比其它体裁的文学作品更适合于“讲故事”。在《叶嘉传》一文中,苏轼运用了诗人特有的想象力,化茶为人,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叶嘉。为叶嘉立传,其实就是为茶立传,也可以说是为茶人立传。  相似文献   

19.
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叶嘉传》,是古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纪传体作品。纪传体文章更菩于展示情节,亥《画人物,比其它体裁的文学作品更适合于“讲故事”。在《叶嘉传》一文中,苏轼运用了诗人特有的想象力,化茶为人,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叶嘉。为叶嘉立传,其实就是为茶立传,也可以说是为茶人立传。  相似文献   

20.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北方和南方》《克兰福德》、《露丝》等。这些作品是维多利亚中期英国社会的记录。本文从茶文化的角度,探索了盖斯凯尔小说中所呈现的茶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