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小龙虾稻田养殖,是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既开展水稻种植业生产,又开展小龙虾养殖的"稻虾综合种养"模式,是近年来农业农业部大力推广的稻渔综合种养的一种形式。该模式发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通过对稻田进行必要的工程改造,营造水稻栽培期间小龙虾同时生长繁育的基本条件,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随着我国小龙虾消费热潮的不断高涨,小龙虾价格逐年走高,市场需求不断加大,稻田已成为小龙虾市场供应的主要来  相似文献   

2.
稻虾综合种养能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达到一田双收。稻田养殖小龙虾首先做好稻田田间工程建设,确定虾苗放养模式,加强稻虾种养管理,对小龙虾稻田养殖要防逃防害,科学投喂饲料,综合调控稻田水质,适时排水捕获商品虾,达到生态养殖,高产高效目的。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推广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湖北省2016年稻田综合种养面积381.07万亩,较2015年新增79.77万亩。其中稻田养虾面积352.57万亩,稻田小龙虾产量达35.61万吨;"稻鳖共作"13.4万亩、"稻鳅共作"15.1万亩。为了进一步推动稻田综合种养健康发展,我们深入小龙虾养殖合作社和乌林镇李桥村个体养殖户,对从事水稻种植及稻田养殖的年限、水稻种植方式、销售情况等进行调研。一、调研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4.
正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形势严峻,为确保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不误农时,推进稻田小龙虾养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现就盱眙县稻田小龙虾养殖如何抓好插秧前田间生产管理提出如下指导意见,供广大种养户参考。1.稻田工程首次,综合种养农户一般应在2月底之前完成稻田工程改造,否则上半年开展稻田小龙虾养殖的生产时序将会出现问题,也会影  相似文献   

5.
<正>江山市吉亮家庭农场是浙江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江山市示范性家庭农场。近年来,吉亮家庭农场积极推动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升级,经过不断探索创新,种养基地2021年开展了一种新型稻—小龙虾轮作生产模式:利用稻田冬闲期(每年11月至翌年5月)养殖一季小龙虾,6月捕捞小龙虾后再种一季水稻,11月水稻收割后稻田缓慢灌水养殖小龙虾,实现种稻、养虾两不误,将稻田单一的农业种植模式提升为高效生态种养相结合模式,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其主要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稻田小龙虾自繁育苗种管理重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几年,由于小龙虾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小龙虾的养殖面积也呈暴发式增长。稻田养殖小龙虾是目前比较普遍的养殖模式,是指利用稻田种一季稻、全程养两季虾的综合种养模式,能取得较为可观的收益。但小龙虾繁殖习性较为特殊,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尚不成熟,发展滞后,目前稻田养殖小龙虾以自繁育苗种为主。6月中下旬开始退水种稻,7-8月是小龙虾生殖掘洞的季  相似文献   

7.
稻渔综合种养是近年来我国重点推广的一种典型生态循环农业,立足于粮食安全,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绿色生态”,是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求,做好渔业产业扶贫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对提高种养经济效益,促进农(渔)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笔者从2016年开始关注稻渔综合种养高质高效技术研究与推广,开展了稻田养殖小龙虾、稻田养殖甲鱼技术研究,现将稻田养殖小龙虾试验的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湖北省潜江市(县级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是"全国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县",著名的"小龙虾之乡"。全市共拥有水域面积40万亩,2016年水产养殖面积51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6.25万吨,渔业产值37.86亿元,养殖产值26.46亿元,小龙虾养殖户人均增收1.6万元。潜江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总体情况向好,开展工作富有活力且成效显著,中心参加完成的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成果荣获2016年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成果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9.
强晓刚  丁娜 《水产养殖》2022,(2):67-68,71
近年来,随着淮安市稻虾综合种养产业的快速发展,小龙虾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产量持续增长,导致小龙虾集中上市,价格低迷,养殖效益普遍走低.江苏省现代农业(克氏原螯虫)产业技术体系淮安推广示范基地,通过开展稻田小龙虾苗种早繁技术试验,适当延长稻田小龙虾生长周期,错峰上市,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早繁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一、稻田综合种养的发展过程建湖县为全国稻田养殖较早的县之一,20世纪90年代发展迅速。1998年先后建成恒济东袁、建阳建设、沿河蒿仑稻田养殖示范区和蒋营荡东、冈东康庄等稻田养殖示范点,稻田养殖规模达15万亩,由于稻田养殖技术缺乏,产品品质不高及池塘高密度养殖技术的不成熟,进入21世纪初期,稻田养殖大面积减少。2016年,建湖县部分种养户借鉴外地经验,尝试发展稻田养殖小龙虾,并取得较好效益。截至2023年3月,稻田综合种养面积由2016年的0.15万亩增至7.9万亩,  相似文献   

11.
正本文对安徽省常见稻渔种养产业化模式进行了系统介绍,稻虾种养原生态模式解决"小龙虾五月瘟"病害问题,稻虾种养369模式控制留田小龙虾密度,平板式稻田养虾模式预防土壤可能发生的潜育化,稻虾鳖模式可使老稻田和新开挖的稻田一样小龙虾密度可控,稻鳖蛙综合种养模式鳖蛙可全方位捕食害虫,稻鳅综合种养泥鳅服务水稻生产。2019年~2020年,安徽省累计推广稻渔种养产业化主要模式687.02万亩,实现总产值311.15亿元,利润174.24亿元。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的快速发展,水稻品种选择、茬口衔接、施肥与用药等是水稻种植与小龙虾养殖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选育具有抗倒伏、抗虫害、米质好等特性的优质水稻品种成为影响稻田养殖小龙虾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稻田养殖小龙虾的特点,该试验选育了具有抗倒伏性、抗虫害和不需烤田的水稻开展稻虾综合种养试验,取得  相似文献   

13.
正小龙虾是目前我国养殖规模较大的淡水虾类品种之一。虾稻共作综合种养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稻田的水环境,在稻田里既种稻又养虾,实现虾稻双丰收,具有成本低、见效快、易操作、风险小的特点。稻田生态环境中丰富的天然饵料生物和有机质,不仅降低了小龙虾的养殖成本,而且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小龙虾在稻田中清除杂草和害虫的同时,为水稻松土,在最低限度影  相似文献   

14.
正稻虾综合种养模式是逐渐兴起的生态养殖形式,主要分为稻虾共作和稻虾轮作两种模式。崇明岛地处长江口,养殖小龙虾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本试验在崇明地区实施了上述两种小龙虾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并比较了两种养殖模式下商品虾产量、苗种产量以及水稻产量,以探究崇明地区合适的小龙虾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5.
<正>安徽旌德县养殖户利用低洼稻田开展虾稻连作种养技术示范,即在冬闲时间养殖小龙虾,次年5-6月起捕,再种植一季单晚稻,年获一季虾、一季稻,经济效益较单一种稻提高2~3.5倍。2016年,虾稻连作种养总面积255亩。以其中种养面积100亩为例,亩产小龙虾105.4千克、水稻552.8千克,亩均纯收入2077元,对照田单一种稻面积为2亩、亩产550千克;实现了稻渔综合种养"双千"目标。现将养殖关键技术总  相似文献   

16.
正东台市渔业技术指导站2017年承担了江苏省水产三新工程项目,在东台市五烈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内实施"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开挖稻田综合种养面积300亩,开展稻田小龙虾轮作、共生综合种养试验,实现小龙虾亩产94.2千克,水稻亩产374.44千克。与传统稻麦种植对比利润提高10倍,投入与产出比1∶2.05,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18年示范推广稻渔  相似文献   

17.
<正>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已成为桌上的一道美味菜肴,深受大家喜爱,消费市场对小龙虾的需求激增,激发了养殖户对小龙虾的养殖热情。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水稻田里丰富的藻类和水生浮游生物能为小龙虾提供生长所需的饵料,而小龙虾生长所产生的废物可为水稻提供丰富的养料,2018年江苏省泰州市市在兴化中堡镇开展了小龙虾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果。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是具有良好经济价值的甲壳类之一,其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营养丰富,深受国内外市场青睐.近年来,小龙虾养殖规模增长迅猛,常常被作为地区特色水产养殖品种,也是生态套养模式的首选品种.稻田养殖小龙虾是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之一,在提高土地和水资源利用率、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高小龙虾和水稻品质上效果显著,具...  相似文献   

19.
正2018年,苏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在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开展了"稻-小龙虾"生态综合种养模式试验,探索适宜苏州地区的稻渔综合种养课题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试验过程和技术要点总结如下。1稻田准备1.1开挖环沟试验田块位于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常红社区稻小龙虾综合种养试验基地,试验面积为  相似文献   

20.
正稻蟹综合种养是天津地区主推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占全市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的90%以上。近年来,为了缓解扣蟹苗种对本地区稻田综合种养的制约,同时增加经济效益和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天津市尝试了"稻田-扣蟹""稻田-成蟹"综合种养模式,通过稻田蟹池工程改造、水稻种植管理、成蟹养殖管理、蟹种培育管理等综合种养技术的应用,获得本地区稻蟹综合种养的基础养殖数据,为天津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