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刺参精子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刺参的精子发生过程,揭示其从精原细胞到精子的一系列超微结构变化。根据顶体发育的特点,将刺参精细胞发育分为精原细胞、精母细胞、精细胞等3个发育时期。精原细胞体积最大,有明显核仁,出现前顶体颗粒。初级精母细胞略小,染色质开始凝集,次级精母细胞开始出现尾部。精细胞时期顶体颗粒形成,线粒体明显的融合成一巨型线粒体。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精子结构,成熟精子为原生型,由头部、中部、尾部组成。头部圆形,直径约3μm,围绕头的中部有一环形凹陷沟,尾部长约50~60μm。核染色质凝集成团块状,中部不发达,线粒体融合成1个环绕中部。尾部鞭毛横切面为简单的“9 2”型结构。  相似文献   

2.
目前刺参育苗设施中60%-70%的水体用于幼体孵化和培育,30%-40%的水体用于培养单细胞藻类,供投喂耳状浮游幼体。培养单胞藻的工作,通常要早于幼体培养2个月之前进行。这不仅造成幼体培育水体缩水、生产周期延长,而且培养和储存大量优质单细胞藻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山东省文登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经过多年的育苗生产发现,刺参浮游幼体并不是必须以单胞藻类作为主要饲料来源,采用以面包酵母为主、多种营养成分综合配制的饵料投喂刺参浮游幼体,也取得了很大成功。因此试验总结出取消单胞藻饵料培养环节,利用人工配制饵料培育刺参苗种的新技术。现将刺参育苗新技术试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2007年5~8月在大连瓦房店市交流岛乡一口面积2.36 hm2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中放置10个200目5m×5m×2.0m和1个长2.0m×宽1.5m×高1.0m的网箱,采用3种方法促进仿刺参繁殖和附着.第一种是让其在室内产卵后发育到耳状幼体初期时,放到室外的大网箱中正常培育.第二种是在室外的小网箱中催熟、产卵,发育至耳状幼体初期放到大网箱中培育.第三种方法是把种参放在大网箱中自然促熟、产卵和培育.经40d的试验,共催产亲参126头,获受精卵1.98亿粒,孵出耳状幼体1.03亿,孵化率52.02%,培育出稚参16.91万头.室内水槽中催产、受精和孵化的效果与室外网箱差异不显著,但室外网箱催产、受精和孵化操作简单,易于大面积推广和生产绿色稚参.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花刺参育苗技术,对花刺参自受精卵发育到稚参的形态变化进行了观察研究,详细描述了胚胎发育各个时期的形态特征。通过阴干、流水刺激法对成熟亲参进行人工催产,得到大量的受精卵。在水温27~30℃及盐度33.0~35.0室内水泥池进行花刺参幼体培育。花刺参受精卵经5h发育成囊胚,7h进入旋转囊胚期,9h进入原肠期,31h完成胚胎发育变态为耳状幼体,并经10d的生长发育进入樽形幼体,第20d变态为稚参。由结果可知,花刺参的幼体的健康状况与其水体腔和胃部生长发育状况密切相关,水体腔和胃部发育良好,花刺参的健康状况则佳,有利于幼体的变态与存活。  相似文献   

5.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品种,刺参养殖也是渔民增收、渔业增效的重要方式,而优良的苗种是刺参养殖的基础条件,苗种繁育与生态保苗是刺参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为规范苗种生产并为刺参的健康养殖提供优质的苗种,介绍了亲参培育、催熟产卵、孵化、幼体培育以及工厂化生态保苗技术。  相似文献   

6.
2006年8月~11月,在面积33亩的土池塘中,放置10个用60目筛绢围成的6m×6m网箱,每个网箱中放置115、145、175或200个网吊,每个网吊由6个50cm×50cm的聚乙烯网片串成。每个网箱放入体重5.0mg(20万头/kg)或12.5mg(8万头/kg)的稚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0.3~0.5kg。经85d的饲养,培育出幼刺参19.39kg,平均每个网箱1.9kg,规格为540~702mg,成活率4.1%~9.6%。文中讨论了土池网箱培育幼刺参的技术关键,强调应在水温8℃~15℃下尽早放养、适时投喂、加大水交换量。  相似文献   

7.
王冲  孙同秋  国俭文  张凯  尹琳琳 《水产科技情报》2019,46(4):196-200, 205
为提高刺参育苗技术,通过人工催产,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养殖刺参的胚胎和幼体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观察了刺参从受精卵发育到稚参的形态变化,在显微镜下测定了受精卵、胚胎和幼体的大小。试验结果:利用阴干流水刺激法对成熟亲参进行人工催产,其受精率达95%以上;在水温22℃、盐度30、pH 7.8的条件下,受精卵经7~9 h发育成囊胚,12 h进入旋转囊胚期,22 h进入原肠期,42~48 h完成胚胎发育,变态为耳状幼体,经10 d的生长发育进入樽形幼体期,经16 d变态为稚参。结果表明,刺参幼体的健康状况与其水体腔和胃部的生长发育状况密切相关,水体腔和胃部发育良好,有利于幼体的变态,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8.
水温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影响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各项免疫指标的重要环境因素。为了探讨其对于仿刺参免疫力及抗病力的影响,首先对仿刺参进行了两组温度突变试验,分别为A组(11℃→4℃→11℃→4℃→11℃→4℃)和B组(18℃→11℃→4℃),取体壁、触手、体腔液、内脏四个不同组织,测定抗菌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四个免疫指标。随后取B组温度突变的条件,进行攻毒感染试验,计算发病率和死亡率。结果表明:(1)在A组温度突变试验中,各项免疫酶指标一般在前两轮的温度突变中,差异不显著(P0.05),而到了第三轮的温度突变时,体壁和触手中免疫相关酶活性显著上升(P0.05)。(2)在B组温度突变试验中,刺参机体的免疫及其相关酶在最适生长温度18℃下的活性较高,温度突降至11℃其活性下降,再降至4℃后有所回升,但仍低于18℃下的免疫活性;触手和体壁中免疫酶活性变化显著(P0.05),而体腔液和内脏中免疫酶的活性变化不显著(P0.05)。(3)攻毒试验结果显示,温度突变各组刺参发病(吐肠及化皮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由此表明,温度突变作为一种环境胁迫,对于仿刺参的免疫力和抗病力产生重要的影响。体壁和触手作为刺参免疫屏障的第一道防线,对于环境变化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9.
环境的突然改变造成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应激性反应,极易造成大面积应激性疾病和病害发生,严重影响刺参养殖和产业发展。本文综述温度、盐度、pH值和光照4种环境因子和敌害生物对刺参生理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刺参是我国海水养殖的主要对象,影响刺参生长及成活因素诸多,已有许多报道。本文作者结合当地养殖刺参实际,围绕地域选择、增养方式、底质组成、水温条件、盐度范围、饵料成分、运输方法、密度大小及个体规格等诸因素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分离自患病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一株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感染刺参后,刺参体腔细胞免疫相关基因的响应变化,分别给刺参注射100μL生理盐水(对照组)和1×109 CFU/mL溶藻弧菌菌液(实验组),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24 h内刺参体腔细胞Lys、Rel和p105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注射生理盐水对刺参体腔细胞Lys、Rel和p105基因表达量无显著影响。感染溶藻弧菌后,实验组刺参体腔细胞中溶菌酶基因的表达量在24 h显著升高,且1 h和24 h时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刺参体腔细胞中p105基因在感染后表达量呈上升趋势,3 h达到峰值,在3 h和6 h, p105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刺参体腔细胞Rel基因表达量在感染后无显著变化。可见刺参感染溶藻弧菌后其体腔细胞Lys和p105基因的表达在短时间内迅速响应。  相似文献   

12.
为开发加利福尼亚红刺参人工繁育技术,在显微镜下测定加利福尼亚红刺参受精卵、胚胎和幼体大小变化,观察加利福尼亚红刺参从受精卵到稚参的发育过程。结果显示,利用阴干法人工催产,可以顺利促进加利福尼亚红刺参排卵,受精率超过95%。加利福尼亚红刺参胚胎和幼体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旋转囊胚、原肠期、小耳状幼体、中耳状幼体、大耳状幼体、樽形幼体和稚参几个阶段。在水温为14°C,盐度为30,pH为8.0条件下,受精卵在10~20 min后陆续出现极体,1 h后开始卵裂,1 d后进入旋转囊胚,2 d后进入原肠期,第4天进入耳状幼体初期;受精卵经历15 d后进入樽形幼体阶段,18 d后变态为稚参。加利福尼亚红刺参耳状幼体最大长度可达1125μm。加利福尼亚红刺参胚胎和幼体发育时间与仿刺参、糙海参等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刘春洋 《河北渔业》2019,(8):13-15,20
为降低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饲料成本,寻找鱼粉、鱼油的有效替代蛋白源、脂肪源,用发酵豆粕和扇贝裙边粉替代饲料中的鱼粉;用扇贝裙边油替代饲料中的鱼油,制作实验饲料投喂仿刺参。实验随机选取大小均匀,体色相近、健康无病的仿刺参幼参进行实验。共设置2个处理组,即商业饲料组(D1)和实验饲料组(D2),每组设3个重复。饲养56 d后测定各组仿刺参的生长指标及体壁营养指标。结果表明:实验饲料组仿刺参的存活率、增重率均显著高于商业饲料组(P<0.05),组间仿刺参的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无显著差异,组间仿刺参的水分、粗蛋白、粗灰分、粗脂肪等组分无显著差异。因此用发酵豆粕、扇贝裙边粉替代鱼粉,并用扇贝裙边油替代鱼油是可行的,且效果优于市面所售的优质仿刺参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在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中放养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利用其摄食丝藻(Ulothrix spp.),达到控制池塘中丝藻数量的效果,利用3个池塘进行刺参养殖对照试验,刺参放养密度均为600 kg/hm^2,其中:1^#塘放养篮子鱼3 000尾/hm^2,规格40 g/尾,不投喂刺参饵料;2^#塘不投放蓝子鱼、投喂海参专用饵料;3^#塘不投放蓝子鱼、不投喂海参专用饵料。经180 d试验,1^#塘刺参产量2 340 kg/hm^2,分别比2^#、3^#塘增产457.5和825 kg/hm^2;增加篮子鱼净产量105 kg/hm^2;塘中丝藻重量分别比2^#、3^#塘单位面积减少75.9%和75%;1^#塘经济效益33.1万元,与2^#、3^#塘相比分别增加了12.6万元和18.9万元,降低了打捞丝藻的人工成本,提升了刺参养殖产量、效益和品质。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刺参养殖池塘水体空间的利用率,增加产量和效益,构建了一种刺参—日本对虾—三疣梭子蟹—菊花心江蓠生态混养模式,试验结果显示,该模式的单产高达3 191.25 kg/hm2,其中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单产 1 875 kg/hm2,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504 k...  相似文献   

16.
以定向选育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多刺品系子三代(G3组)和未经选育的普通刺参(C组)[(50.04±0.02)g/头]为研究对象,在养殖池塘环境中,比较了两个群体在3~10月连续养殖周期内生长指标和关键经济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生长指标方面,3-4月G3组和对照组刺参的相对增重率(RWGR)、平均体重、排粪率(DR)均随温度的升高呈升高的趋势,且两组刺参差异不显著(P>0.05),但G3组一直高于对照组;G3组和对照组刺参相对增重率(RWGR)随温度升高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7月高温期,两组刺参的相对增重率和平均体重都出现了明显下降,排粪率(DR)降为零,刺参进入夏眠状态;8-10月两组刺参相对增重率(RWGR)、平均体重和排粪率随温度下降呈上升趋势,且10月份三项指标均存显著差异(P<0.05)。在经济性状方面,经过3-10月一个周期的连续养殖,G3组在棘刺数量、出皮率和成活率方面均高于对照组,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实验数据表明,经过定向选育的刺参多刺品系子三代比未经选育的普通刺参,生长速度提高27.6%,成活率提高17.5%,棘刺数量保持在40个以上且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刺参与栉孔扇贝复合养殖系统中,16种需要优先控制的多环芳烃(PAHs)类化合物在养殖刺参和栉孔扇贝与栉孔扇贝粪便及养殖环境中悬浮颗粒物和沉积物的分布特征。采用索氏提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的方法测定PAHs含量,并运用特定比值,包括荧蒽/(荧蒽+芘)、苯并[a]蒽/(苯并[a]蒽+屈)、芘/苯并[a]芘和低环与中高环PAHs组分的丰度比(LMW/HMW)等对其来源进行分析。经过检测和分析,取得以下研究结果:在16种需要优先控制的PAHs类化合物中,一共检测到15种不同的PAHs化合物,仅二苯并[a,h]蒽未被检测到。PAHs总含量最大的为悬浮颗粒物,其次依次为扇贝粪便、扇贝体组织、刺参体组织和表层沉积物。所有样品中的PAHs以中高环组分占据优势,且多以4~6环为主,低环与中高环组分的丰度比均小于1。混养模式下,刺参体组织中多环芳烃受两方面来源即表层沉积物及扇贝粪便的双重影响。通过多环芳烃绝对含量和相对比值的分析,结果表明,石油、煤和汽车尾气等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污染源是样品中PAHs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浮游幼体的变态附着率,降低育苗体系成本,最终提升稚参生产经济效益,在水温21.0~22.5℃,盐度30.0~31.0条件下,采用新鲜角毛藻(Chaetoceros)(A组)、浓缩角毛藻(B组)和干酵母粉(C组)3种饵料,进行了为期12 d的仿刺参浮游幼体培育试验(幼体选育后布池密度0.2个/m L),并针对每种饵料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措施。结果显示,各组浮游幼体均能正常发育生长;C组幼体的变态附着率为41.7%,显著高于A组(23.2%)和B组(19.5%)(P0.05);C组每万头稚参的生产成本为9.9元,显著低于A组(29.2元)和B组(33.1元)(P0.05);A组的总换水量为336.0 m3,远高于B组和C组(均为19.2 m3)。试验表明,在仿刺参浮游幼体培育阶段,采用干酵母粉作为饵料,幼体可以正常发育变态,幼体变态附着率和培育成本都显著优于以新鲜角毛藻和浓缩角毛藻为饵料。  相似文献   

19.
采用饲用干酵母和电解多维作为替代单细胞藻类的饵料进行了仿刺参浮游幼体的培育研究.从生长速度(G)、浮游期成活率(SRP)、变态成活率(SRM)、特定生长率(SGR)和40%樽形幼体出现时间(T)等5个指标比较了饲用干酵母+电解多维(E6)组与不同种类、不同比例的单胞藻、海洋酵母混合饵料组以及饲用酵母单独投喂组(6个组合,E1~E5和E7)的投喂效果,并进行了不同发育阶段饲用干酵母投喂量组合(Q1~4)的研究,确定了仿刺参浮游幼体不同发育阶段饲用干酵母的最佳投喂组合.结果表明:饲用干酵母+电解多维能够促进刺参幼体的正常发育和变态.E1至E6组间5个指标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优于E7(饲用干酵母)组.E6(饲用干酵母+电解多维)组刺参浮游幼体的5个指标(G、SRp、T、SRM和SGR)分别为112.75±8.63、54.72±6.47、188.5±9.52、54.46±8.36和22.00±0.40.饲用干酵母不同投喂量对浮游幼体的上述5个指标有显著影响,除指标G外(Q3和Q4差异不显著),后3个组合(Q4~6)的其余4个指标显著优于前3个组合(Q1~3)(P<0.05).最优投喂组合为:耳状幼体平均体长<400 μm时,海洋酵母的投喂量为4×105 cell/(mL·d);平均体长在400~600 μm时,投喂量为6.66×105 cell/(mL·d);平均体长>600 μm时,投喂量为9.33×105 cell/(mL·d).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丙烯酸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免疫酶活性的影响,采用半静水式毒性测试方法,分别用3种不同浓度(0.84、4.20、21.00mg/L)丙烯酸处理24、48、72、96h后,检测仿刺参体腔液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各浓度丙烯酸处理24h后,ACP、CAT酶活性无显著差异,SOD酶活性显著上升;中、低浓度处理组AKP酶活性显著上升。48h后,随着丙烯酸处理浓度升高,ACP、AKP、SOD酶活性上升,具有剂量-效应正相关性;与对照组相比,中、低浓度处理组CAT活性显著降低,高浓度处理组CAT活性显著上升。72h后,随着丙烯酸处理浓度升高,SOD酶活性下降,具有剂量-效应负相关性。96h后,ACP、AKP酶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高浓度组SOD酶活性极显著降低。上述结果表明:0.84~21.00mg/L的丙烯酸处理0~96h对仿刺参体腔液ACP、AKP、SOD和CAT等免疫指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