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单筒磁流变减振器散热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磁流变减振器是通过消耗机械能来实现减振的装置,在工作过程中由于能量的转化导致其自身温度不断变化,温度升高导致了减振器的阻尼性能下降。针对磁流变减振器的这一现象,分析了温度变化对磁流变液粘度及阻尼特性的影响;基于磁流变减振器温度变化的理论模型,提出基于散热因素的磁流变减振器的结构参数设计要求;并对某商品磁流变减振器进行了台架试验。研究表明,磁流变减振器工作过程中自身温度的升高使流变液粘度下降,进而导致阻尼力下降。阻尼力下降的幅值和比例取决于减振器的工作电流和温差大小。  相似文献   

2.
一种磁流变减振器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摩托车磁流变减振器中的磁流变液在挤压和剪切两种工作模式下的阻尼力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算,设计出一种可控阻尼力的摩托车磁流变前减振器,并计算了其磁回路的磁阻;通过样品试验,验证了理论分析计算方法和磁流变结构设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磁流变减振器具有体积小、阻尼力大、动态范围广、频响高等优点,应用于车辆悬架减振上,可以很好地满足悬架主动、半主动减振性能的需求。本文主要从磁流变液的特性、励磁材料的选择、磁路工作点的确定以及磁路级数的选择等方面对磁流变减振器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主要分析了励磁材料选择应遵循的原则以及软磁材料工作点的确定方法,为磁流变减振器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5.
单出杆汽车磁流变减振器设计与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分析磁流变减振器工作模式基础上,结合汽车减振器的工作要求,分别完成了混合模式和流动模式磁流变减振器的结构设计,建立了两种模式下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相关的仿真研究,设计出了产品并进行了试验研究.比较分析发现,二者阻尼力在低速时差异不大,但是在高速时差异较大.从工程实现和控制角度看,混合工作模式可以减少阻尼孔的堵塞并具有较大的可控倍数,其性能要明显优于流动模式减振器.通过试验证明,建立的模型、提出的设计思路和方法符合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磁流变液的组成,并且应用Bingham模型对磁流变液的流变特性进行了描述,分析圆盘式磁流变液制动器的工作原理,建立了制动器的力矩计算模型,进一步推导出制动器设计中主要几何参数的理论计算公式。最后在Simulink环境中对圆盘式磁流变液制动器进行了仿真分析,其结果可为进一步合理设计磁流变液制动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应用Matlab/Simulink软件,以某型号皮卡车为对象建立1/4车辆悬架模型,以簧上质量垂直方向的加速度均方根值和轮胎动载荷为控制目标,以悬架动行程为约束量,对由磁流变减振器构成的汽车半主动悬架,利用最优控制方法进行了控制性能仿真。各种不同工况的仿真结果表明,最优控制器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和适应性,可以提高汽车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磁流变减振器电磁-流和流-固耦合的建模方法及求解方法。基于电磁-流和流-固耦合有限元方法,利用Adina软件建立高精度的流-电磁有限元网格模型和固体有限元网格模型,并在Adina软件后处理中进行求解分析,分别得到了磁流变减振器非控状态和通电状态的阻尼力-速度特性、示功特性、磁场分布特性、核心区域流场压力场和速度场特性。仿真结果表明:在高速磁流变液的冲击下,核心区域流场压力场变化明显;根据磁场分布特性,说明设计的单筒磁流变减振器结构能增大阻尼力调节范围。在电磁-流和流-固耦合计算中考虑了流体湍流流动,尽量使仿真模型与物理模型保持一致,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9.
出于提高车辆悬架性能的目的,国内外对主动、半主动悬架相关技术展开了深入研究,磁流变减振器因为具有能耗低、响应快、可控性好等特点而受到特别关注。对磁流变减振器的设计需要在深入研究其工作模式和力学模型的基础上,探讨减振器内部磁场和流场分布规律,研究结构参数对阻尼力的影响以及磁路结构的优化设计。对于目前存在的响应滞后、高温衰退等问题有待深入研究。磁流变减振器的开发要和悬架系统参数设计结合起来,与系统实现完好匹配才能开发出能显著提高车辆悬架性能的磁流变减振器。  相似文献   

10.
复合结构磁流变减振器设计与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磁流变减振器半主动功能失效时,为保持其阻尼性能仍具一定的自调节性或实际路况不需无级调节时,节省不必要的能耗,提出用于车辆半主动悬挂系统的被动与半主动功能自动切换的复合结构磁流变减振器。针对其复合结构,根据磁流变流体的本构方程、流体力学和电磁场理论建立阻尼特性模型和可控性能模型,并应用磁流变特性将复杂的阻尼性能模型进行简化以利于结构设计,同时依据优化设计方法实现了半主动和被动结构的协调一致。以实例仿真分析验证了其可控性能。  相似文献   

11.
汽车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系统模糊控制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玉丰  吴龙 《中国农机化》2012,(3):149-152,157
建立了两个自由度1/4车体基于磁流变减振器的半主动悬架系统的数学模型,设计了汽车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系统模糊控制器,通过应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包对比仿真,结果表明模糊控制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系统的控制效果明显优于磁流变被动悬架系统,为磁流变半主动悬架在汽车上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车用磁流变减振器的磁路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磁流变减振器磁路的设计是减振器设计中较为重要的一步,为使磁路的设计思路更加完善,对影响磁路性能的各关键问题应进行比较细致的分析。选择合理的磁路参数和设计方法决定着减振器的设计能否满足性能要求,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设计的磁路结构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磁路结构满足性能要求,磁路设计方法较为合理,通过分析仿真结果可对磁路结构进一步优化,使设计的磁路结构性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3.
为满足汽车半主动悬架磁流变减振器运行过程中健康状态监测的需求,提高传感系统的可靠性,设计了一种可以测量动态加速度的磁流变减振器外置集成式压阻加速度传感器。根据减振器的工作特性和压阻加速度传感器的特点,提出了减振器集成加速度传感器的概念,确定了集成方式。分析了集成式压阻传感器的设计原则并对芯片进行了结构选型。为保证传感器具有较大的灵敏度以及较好的动态特性,以测试量程为约束条件,采用理论模型推导与有限元仿真结合的方法,确定了芯片的主要尺寸参数,进一步通过理论分析完成了芯片的版图设计。参照设计的加速度传感器参数,进行了订制,在正弦和随机激励下对采用集成加速度传感器的磁流变减振器的单自由度悬架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证明所设计的加速度传感器具有较好的精度及动态稳定性,能够满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4.
针对磁流变液制动器试验台架设计了控制系统。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了由三相异步交流电机、SPWM型变频器、延时环节、V/F曲线模块等组成的系统仿真模型,通过不断更改控制参数,仿真计算出了变频器加速时间的最佳设定值,并且为台架系统设计了PID控制器,以完成试验台架的恒转速控制,达到对制动器拖动试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整车磁流变减振器半主动悬架变论域模糊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立整车磁流变减振器( MRD)半主动悬架模型基础上,利用八板块方法设计了整车的变论域控制策略.基于重构的标准B级和C级路面激励信号,分别在10、20和30 m/s 3个车速下进行了整车在直线和转向行驶工况下的仿真研究.在完成试验车辆改装基础上,进行了大量台架和道路工况下的试验.仿真和试验结果显示,所设计的半主动悬架和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车辆行驶的平顺性,磁流变半主动悬架与被动悬架相比振动强度可降低9%~22%,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和控制策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根据双向作用筒式液压减振器的结构和性能特性,成功开发了减振器仿真软件,文中详细地论述了该仿真软件的特点。该仿真系统的应用为减振器的设计开发提供了有力的帮助,有效缩短了开发周期,降低了开发成本。  相似文献   

17.
杨建军  付强 《湖南农机》2016,(10):48-49
磁流变液制动器是一种新型制动装置,文章设计并制作了一种盘式磁流变液制动器,对其磁力线分和磁场强度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对其制动力矩进行了静态测试并分析了影响磁流变液制动器制动性能的因素.实验表明,在使用满足一定性能指标的磁流变液条件下,最大制动力矩达到6.8N·m.  相似文献   

18.
陈艳玲 《河北农机》2014,(4):61-62,70
在深孔钻削过程中,钻杆容易产生扭振,在钻杆支架上安装动力减振器,可以有效抑制钻杆的扭振。首先简化深孔钻削系统扭振减振模型,建立钻杆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再用一加工实例来说明系统中各项参数的确定,以及动力减振器的结构参数的设计并对各项参数进行优化,最后利用Simulink软件对附加动力减振器前后的钻杆系统进行动力学仿真对比,结果表明经过优化的动力减振器取得了良好的减振效果。  相似文献   

19.
活塞式磁流变液阻尼器磁场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针对磁流变液阻尼器的磁路结构,利用ANSYS软件进行电磁场有限元分析。分析不同结构模型的磁流变液阻尼器的磁场分布,研究了单级磁路与双级磁路在相同激励状况下,所产生的不同的响应。分析活塞结构的变化对磁流变液阻尼器磁场分布的影响,为磁流变液阻尼器的结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