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在不同纬度地区,苎麻收剥时间和收麻次数不完全相同。我国秦、淮麻区及鄂西高山麻区,一般年收两次;长江中、下游麻区(包括川东北麻区)年收三次;华南麻区可年收三、四次;台湾可年收四、五次。长江流域麻区,每季麻生长期头麻需85~90天;二麻只需50天左右;三麻需75天左右。可见,苎麻的生长发育和培管季节性很强。要想获得全年苎麻高产,则要季季高产,这就要认真搞好麻收“四快”(快收嘛、快砍杆、快中耕、快施肥)。  相似文献   

2.
在不同纬度地区,苎麻收剥时间和收麻次数不完全相同。我国秦、淮麻区及鄂西高山麻区,一般年收两次;长江中、下游麻区(包括川东北麻区)年收三次;华南麻区可年收三、四次,台湾可年收四,五次。长江流域嘛区,每季麻生长期头麻需85~90天,二麻只需50天左右,三麻需75天左右。  相似文献   

3.
苎麻茎腐病在我国各麻区均有零星发生,局部麻区的个别年份能导致成片麻株倒伏枯死。1982年江西宜春地区及1987年湖南汉寿周文庙乡有一些丘块因该病为害  相似文献   

4.
近十年来,在苎麻生产上推广使用的72型苎麻刮麻器具有工效高.刮麻质量较好、操作轻便易学、男女老少都能使用、结构简单、成本低等优点,深受麻区群众的欢迎。不少麻区在推广72型刮麻器时,狠抓了刮麻器制作的质量和使用维修技术的传授,对迅速推广72型刮麻器,提高刮麻质量,巩固和发展苎麻生产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有一部分麻区在推广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黄麻红麻的加工沤洗经历了几个发展时期,加工方法不断改进。五十年代中期,国家收购的大部分是生麻(千麻皮),委托洗麻场统一加工沤洗。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在麻区推广鲜皮沤洗和整株沤洗。大部分麻区利用自然的池圹、水渠、河流等水源,把收获时剥下的鲜麻皮或鲜麻株浸渍水中,利用自然界的微生物进行脱胶。这种沤洗方法比五十年  相似文献   

6.
陈洪福  张怀芳 《中国麻作》1988,(1):12-12,18
苎麻茎腐病在我国各麻区均有零星发生,局部麻区的个别年份能导致成片麻株倒伏枯死。1982年江西宜春地区及1987年湖南汉寿周文庙乡有一些丘块因该病为害而失收。国外苏联(Varlamova 1934)和美国(Summers 1960)都报道过有该病的为害。本病只为害苎麻。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浙江省麻区的“青皮红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单产和总产也不断增加,但是,在红麻的旺长阶段,有些田块的麻株常因生理缺钾而引起黄叶现象,特称之为“黄叶病”。此病对红麻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在有些麻区有一年比一年严重的趋势,是夺取红麻全面稳产高产的障碍之一。为了不断提高红麻的产量和品质,必须注意加强对它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苎麻是多年生宿根性作物,多数地区年收三季。力争三季平衡增产,是提高苎麻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措施。过去,有人认为二麻生长时间短,往往碰上天旱,很难长出好麻。其实,二麻生长的有利条件很多。在长江流域麻区,二麻的适宜生长期是六月上旬至七月下旬,这段时间,气温高,阳光充足,麻蔸生理活动旺盛,吸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来,在苎麻生产上推广使用的72型苎麻副麻器具有工效高、刮麻质量较好、操作轻便易学、男女老少都能使用、结构简单、成本低等优点,深受麻区群众的欢迎。不少麻区在推广72型刮麻器时,狠抓了刮麻器制作的质量和使用维修技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浙江省麻区的“青皮红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单产和总产也不断增加,但是,在红麻的旺长阶段,有些田块的麻株常因生理缺钾而引起黄叶现象,特称之为“黄叶病”。此病对红麻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在有些麻区有一年比一年严重的趋势,是夺取红麻全面稳产高产的障碍之一。为了不断提高红麻的产量和品质,必须注意加强对它的防治。  相似文献   

11.
大麻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宁夏吴忠大麻产区是国内著名高产麻区之一,产品远销国外,但长期以来,这里大麻栽培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死麻严重。据1964年吴忠县农技站调查,各类麻田死麻率为6.5—27.3%,估计每年损失5—15%。查清死麻情况和原因,研讨解决死麻问题的途径,对大麻生产有重要  相似文献   

12.
苎麻属热带、亚热带多年生宿根性初皮纤维作物,茎叶生长茂盛,蒸腾量大,需水多。缺水严重影响苎麻的生长和发育,最终影响产量和品质[1]。我国芒麻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一般年收三次,种植面积以平原湖区居多,山、丘区较少。但随着人均耕地日益缩小和粮麻争地矛盾的日趋突出,平原湖区二麻必然要转向山、丘区。由于缺乏灌溉条件,山、丘区芒麻往往因夏、秋于旱而使二、三麻严重减产甚至失收。如何改善和提高芒麻的抗旱性已提到0麻栽培、育种研究的议事日程,而二麻抗旱机理研究则是开展上述研究的基础和前提。目前,该领域已引起了广泛地…  相似文献   

13.
麻田沤麻的好处和沤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六十年代,我县大部分产麻社队利用自然池塘、河滨等水源沤麻。由于池塘,河滨等水源的水深不同,水温不一,麻皮发酵不匀,沤洗的纤维品质较差,且大量的麻叶和胶杂物质溶于水中,随水流失而污染水质,给群众饮水和发展养鱼业带来困难.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从1972年起,我们采取就地收麻、就地沤麻的办法,1975年,在全县麻区推广这项技术。  相似文献   

14.
苎麻是多年生宿根性作物,多数地区年收三季。力争三季平衡增产,是提高苎麻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措施。过去,有人认为二麻生长时间短,往往碰上天旱,很难长出好麻。其实,二麻生长的有利条件很多。在长江流域麻区,二麻的适宜生长期是六月上旬至七月下旬,这段时间,气温高,阳光充足,麻蔸生理活动旺盛,吸收水、肥能力强,长出的麻,茎杆粗壮,  相似文献   

15.
苎麻卜馍夜蛾Bomolocha in dicafa-iswalker属鳞翅目夜蛾科,是我国目前尚缺研究的一种苎麻害虫。我们从1981年起,对苎麻卜馍夜蛾进行了调查和防治研究,现简报如下。一、发生及为害据近几年的调查,苎麻卜馍夜蛾在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广西、江西等麻区均有发生。在湘北麻区的各季麻均有幼  相似文献   

16.
高要县麻区群众中流传有许多关于稻麻套种的谚语,这是群众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稻麻套种的生长规律以及彼此的相互关系,现将搜集到的稻麻套种谚语整理于后,供生产上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区种植红麻只有9年历史。虽是新麻区,但历年种植面积均在万亩以上,已成为我区农民喜爱的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红麻枯腐病(又名茎枯病)发生逐渐严重,大部分麻田均有发病,有的麻株成片枯死,严重影响了红麻的品质和产量。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湘苎二号"苎麻良种在我区不同海拔高度的性状表现,为大面积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我们进行了多年跟踪观测试验.试验表明该品种随海拔升高,头季麻出苗期推迟,末季麻生长终止期提早,季生育期延长,年生育期缩短,收麻次数减少.海拔 300米区域可收四季麻,其年生育期平均达 252天;海拔 600- 800米区域只能收三季麻,其年生育期平均为 225和 207天;作为丘陵山区高产苎麻产量均比一般投产麻大为提高,提高的幅度以头麻小,二、三麻大,而季产量则以头麻 >二麻 >三麻.并以黑杆 1/2- 2/3收获,其产量质量均达最佳指标.试验观测还表明,该品种在我区表现出适生性强,产量高(低海拔区平均达 256.3kg/667m2,高海拔区平均达 191.0kg/667m2,),品质优(平均纤维细度达 1970Nm,最高达 2304Nm)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一)1989年,我省麻类作物生产在各级麻区党政领导的重视下,围绕着苎麻生产的稳定增收,黄、红麻生产的扩大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和效益,狠抓科学种麻,开展试验示范、提高推广技术措施等一系列重要办法。获得了苎麻单产水平略有增长,苎麻冬闲期利用和开发研究技术深入到部分麻区,苎麻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有了一定发展;黄红麻面积略有增加,单产和总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农民获得了增产增收的好形势。苎麻生产:据各主产麻区汇报统计,  相似文献   

20.
黄麻白蜘蛛是广东黄麻生产中近几年较普遍发生的虫害之一。被害麻株生长缓慢,植株矮小,麻皮变薄,严重影响产量。大发生时,可导致失收。黄麻白蜘蛛在广东麻区的发生时间一般是5月中下旬,首先在麻田边行杂草附近的麻株上发生,然后迅速漫延全田。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