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悦  胡正明  马继凤 《作物研究》2006,20(Z1):465-469
从离子注入植物诱变育种技术、特点、作用机制、生物学效应及应用研究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离子注入植物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离子注入及其在小麦诱变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当代作物诱变新技术-离子注入诱变育种的一般原理和生物学效应,离子注入后对小麦形态、生理和遗传性状产生的影响。旨在为深入研究离子注入的诱变机制及其在诱变育种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离子注入及其在小麦诱变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当代作物诱变新技术──离子注入诱变育种的一般原理和生物学效应,离子注入后对小麦形态、生理和遗传性状产生的影响。旨在为深入研究离子注入的诱变机制及其在诱变育种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离子注入技术及其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离子注入是一种新的诱变技术,已在作物诱变育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离子注入引起变异的诱变机理及由此引起的生物体在生理生化、细胞学、分子遗传学等方面产生的各种生物效应进行了综述,同时对离子注入技术在小麦新品种选育、新种质创造以及介导外源基因导入等方面的应用做了分析,并对离子注入改良小麦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诱变育种技术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诱变育种作为一种有效的创造新种质的方法,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植物育种中,其诱变的方法也不断发展.目前诱变育种中常用的几种方法:电离辐射诱变、离子束注入诱变、激光诱变、微波诱变、磁诱变育种、化学诱变以及近年发展起来的航空诱变育种;对其诱变机理、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离子注入甜菜种子生物效应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表明:N+离子注入甜菜种子后,叶片过氧化物酶同功酶的活性与离子注入的剂量有关,低剂量的离子注入有利于酶的活化并产生新的酶带;植株生长量和生长势也有明显提高,尤以注入剂量4×1016和60次脉冲处理为佳。本文还探讨了离子注入在诱变育种中辐照损伤及其机理。  相似文献   

7.
明确诱变因子对茶树遗传物质及生理代谢的作用特点,探索准确快速的突变体鉴定技术,是茶树突变育种研究的重要课题。现代酶学研究已表明,同工酶是遗传基因表达的直接产物,同工酶技术为从分子水平鉴别许多从外部形态上难以鉴别的突变性状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在茶树体内,酯酶同工酶是遗传性较为稳定的同工酶,本研究利用氮离子注入诱变技术,研究诱变茶籽M_1代茶苗酯酶同工酶的变化,以期为进一步探讨茶树氮离子束诱变育种机理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分子标记在甜菜离子注入诱变育种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经过离子注入诱变产生的早熟、高糖突变体为材料,结合RAPD标记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离子注入诱变应用在甜菜上的有效性:通过分析材料同DNA水平上的差异,得到了甜菜品系7208、Wll、S10之间有差异的引物;建立了7208、W11和S10的指纹图谱库,为新标记的创制奠定基础;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物质保障和技术支撑:同时也为拓宽甜菜种质提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离子束辐照对茶树的诱变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子束注入是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材料表面处理技术,由于注入的离子具有高线性能量转移值(LET)和高电离峰(Bragg峰)等特殊的物理性质,近年来我国科技工作者率先探索研究了氮离子注入对作物的诱变效应,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为了探索适用于茶树诱变育种的新型诱变源,寻找更为有效的茶树诱变技术,本文研究了氮离子束注入对茶树的诱变效应。  相似文献   

10.
植物诱变育种能够创造许多优异变异资源,诱变获得的突变体可以作为种质材料,为大豆新品种培育提供丰富的资源;构建的突变体库也有助于大豆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开展,可为特定性状的研究提供遗传材料。本文介绍诱变育种技术在大豆生长特性、品质和抗性改良育种中的应用,分析利用诱变突变体库进行大豆生长特性、品质性状改良和抗性相关基因挖掘的研究进展,介绍诱变技术与其他生物技术相结合发掘目的基因的应用现状,并展望今后大豆诱变育种技术在基因挖掘方面的应用前景,以期能更好地运用诱变育种技术推动大豆遗传研究和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11.
利用电离辐射或化学诱变剂等理化诱变因素处理农作物种子、苗木或其它器官,能引起植物的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突变,再通过有效的选择和培育,从而获得各种突变新品种或突变体,为农业生产服务,并丰富植物种质资源。近十多年来,世界各国农作物突变育种发展迅速,成果显著。本文拟就国内外诱变育种的主要进展与发展动向,简要加以概述。农作物诱变育种的主要进展一、育成的新品种数目多,经济效益显著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1985年统计,世界各国利用诱变育成的各种农作物新  相似文献   

12.
麻类作物诱变育种的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我国自60年代以来麻类作物诱变育种的主要成就及世界主产麻国在麻类诱变育种所作的工作,并分别介绍了各主要育成品种的诱变剂量、亲本来源与特征、特性,综合分析了我国麻类诱变育种在物理诱变与化学诱变所育成品种的剂量与选择方法,作者认为我国麻类诱变育种以60Co-r射线为主,而秋水仙碱在诱变获得多倍体方面效果明显.通过诱变育种作为麻类种质创新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改变作物抗性与耐性;改良纤维品质;提高纤维产量上将十分有效.我国麻类作物诱变育种的研究方向应探索与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提高诱变育种的方向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简要地综述了对水稻空间诱变育种的研究概况、取得的成果及对SP后代遗传变异规律的有关研究,分析了水稻空间诱变育种的方法;指出空间诱变育种是水稻育种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简要地综述了对水稻空间诱变育种的研究概况、取得的成果及对SP后代遗传变异规律的有关研究,分析了水稻空间诱变育种的方法;指出空间诱变育种是水稻育种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总结了黑 龙江省小麦诱变 育种的成就。15 年间共育成了 8 个 小麦新品种,占同期 全省推广品种总数的 13.1% ,累计种植面积 100 多万 hm 2 ;诱变育种手段多样化。有6 0 Co - γ射线、快中 子照射、3 2 P内 照射、辐射与组织培 养结合等;诱变对 象多样化。有 F0 种子处理、 F1 种子处理, 纯系种子 处理、组织培养中幼穗、幼胚及成熟胚处理等。育种方法上有辐射与杂交育种相结合、辐射与远缘杂 交育种相结合、辐射与生物技术育种、纯系诱变育种 等;对小麦诱变育种中的诱变因素、诱变 环境及不同诱变 处理对 象的诱变 效果进行 了研究; 获得了 优质、抗 根腐病、赤霉病、病毒病、白粉病 突变 系,丰富 了种质 资源。并对小麦诱变育种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对近年来国内在甜菜诱变育种取得的成就进行了综述,列举了4种诱变育种方法,即秋水仙碱诱变多倍体、γ射线辐射诱变、离子束诱变、航天诱变.并且根据诱变育种在农作物上的应用研究,对甜菜诱变育种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麻类作物诱变育种的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我国自60年代以来麻类作物诱变育种的主要成就及世界主产麻国在麻类诱变育种所作的工作,并分别介绍了各主要育成品种的诱变剂量、亲本来源与特征、特性,综合分析了我国麻类诱变育种在物理诱变与化学诱变所育成品种的剂量与选择方法,作者认为我国麻类诱变育种以^60Co-r射线为主,而秋水仙碱在诱变获得多倍体方面效果明显。通过诱变育种作为麻类种质创新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改变作物抗性与耐性;改良纤维品质;提高纤维产量上将十分有效。我国麻类作物诱变育种的研究方向应探索与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提高诱变育种的方向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正>10月28-30日,由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全国植物航天诱变育种学术研讨会广州市召开。此次会议的主题是"植物航天育种—机遇与挑战"。来自广东、福建、北京、湖南、广西、四川等15个省份的120多位农业专家、学者、农业科技人员和种业企业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由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慧主持。我院水稻所  相似文献   

19.
随着育种工作的发展,辐射育种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和利用,诱变手段亦有新的发展。然而如何正确掌握变异世代,提高有益突变频率,扩大变异谱,提高诱变育种效果等是诱变育种工作中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作了不同辐照源和辐照方法及不同世代的诱变效应研究,为诱变育种进一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小麦激光育种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小麦激光育种的成就,激光诱变小麦的生物学效应及激光育种的特点;阐述了激光诱变小麦的生理生化特点和遗传机制;阐述了激光诱变在转移外源基因及远缘杂交等方面的研究状况,从多方面说明小麦激光育种是一种快速、并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