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明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在河南省北部的分布与发生规律,为制订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实地监测调查获得黄顶菊的分布、发生生境、物候期和繁殖特性,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已入侵点的空间分布格局与聚集区,以判断扩散蔓延的主要路线和途径。结果截至2020年,在河南省北部安阳和鹤壁两市共监测到黄顶菊入侵点93个,主要分布在45个乡(镇)。95%的最早分布点位于道路边5 km,且随着距离的增加黄顶菊发生的频次降低。黄顶菊的分布点在空间上呈不连续的聚集分布,聚集区主要集中在道路等人类活动频繁区域。已入侵的黄顶菊在入侵地都能完成生活史,产生种子,每年可结籽1次,单株最大种子量可达11万粒。结论黄顶菊在河南北部进一步扩散蔓延的潜力巨大。初步判断人类活动是黄顶菊从河北跨区域扩散至该地区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对制订黄顶菊的监测预警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顶菊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光照、温度、土壤含水量和空气相对湿度等方面,研究了其对黄顶菊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促进黄顶菊种子萌发;适于黄顶菊种子萌发的温度为25~40℃;土壤含水量在30%~90%时,有利于黄顶菊种子萌发;空气相对湿度对黄顶菊种子萌发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山东省发生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原产南美洲,2001年在我国河北省衡水湖首次发现,短时间内形成优势种群,并快速向周边省、市蔓延,成为一种危害性极大的新外来入侵植物,对当地生物多样性和粮食生产构成了潜在威胁。2003年首次在山东省临清市发现,为掌握黄顶菊的生物学特性、查清其在山东的发生现状和分布范围,防止进一步扩散蔓延,开展了黄顶菊普查工作。经普查发现,黄顶菊在山东省主要分布在聊城、德州两个地市,危害面积459.03 hm2,目前属于局部零星发生。  相似文献   

4.
紫花苜蓿和向日葵对黄顶菊的替代控制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顶菊是2001年新发现的外来入侵杂草,替代控制是控制其蔓延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探寻对黄顶菊有替代控制作用的植物,该研究通过室内和大田试验,分析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对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的竞争效应.结果表明:黄顶菊水浸提液对2种植物的种子萌发无抑制作用;而紫花苜蓿水浸提液对黄顶菊的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体积质量分数为0.1g/mL时,黄顶菊种子发芽率降低到32%;紫花苜蓿产生的化感物质主要抑制黄顶菊种子胚根的生长.向日葵水浸提液对黄顶菊种子萌发影响不明显.向日葵与低密度紫花苜蓿和黄顶菊混种,能够使黄顶菊株高、分枝数和生物量受到明显的抑制,并能使每平方米黄顶菊植株数量显著地降低.  相似文献   

5.
以外来入侵杂草黄顶菊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土壤含水量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武汉市是黄顶菊潜在的入侵区域,在该地区完成整个生育期的时间为5~6个月。黄顶菊在土壤含水量15%~60%的条件下均能出苗、生长,其中25%~35%的土壤含水量最适合黄顶菊的出苗及生长。经淹水70d后黄顶菊仍能出苗,表明黄顶菊有可能入侵水田,但在该条件下黄顶菊的长势较弱,生物量及繁殖量明显降低。黄顶菊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单株种子量最高可达5万粒以上。种子量大、出苗率高及其对各种生态环境的良好适应性是黄顶菊成功入侵并迅速扩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黄顶菊是中国近年来新记录的一种外来入侵恶性杂草,入侵后迅速蔓延并造成大面积危害.综述近年来对黄顶菊的分类学地位、生长、光合及遗传特性、防控措施及其分布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黄顶菊具有喜光喜湿、耐盐碱贫瘠、生长繁殖迅速、结实量大等特点,环境适应性极强,其种子易于随气流传播和混在农产品中人为传播扩散.预期黄顶菊在未来10~20年内将可能扩散到更大范围危害,对该杂草应加强研究,创制出经济安全而有效的持续控制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掌握黄顶菊在山东省的分布和发生情况,实地调查了毗邻黄顶菊初发地河北省的山东省西北部。结果表明,与河北省毗邻的聊城、德州、济南均见黄顶菊疫情,其中聊城灾情最重,在夏津已发现黄顶菊侵入农田。调查还发现,黄顶菊主要沿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镇之间的主要干道传播,且动物和交通工具都是其传播媒介。黄顶菊在山东的分布调查,为山东黄顶菊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黄顶菊的发生与综合防控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概述了黄顶菊在山东省境内的发生情况,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危害及发生扩散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加强检疫、加强监测、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9.
针对黄顶菊种子人工识别时存在的主观性强、效率低、可重复性差等缺点,提出利用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技术提取黄顶菊种子特征参数的方法,研究了黄顶菊种子图像的分割方法、目标提取及种子图像中形态和颜色特征的提取方法,分析了各形态特征参数的相关性,筛选出了能精确反映黄顶菊种子几何特征的参数,验证了各特征参数提取方法的有效性,为后期的种子自动识别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黄顶菊(Flavera bidentis)的化感效应,研究了不同浓度黄顶菊的落叶水浸提液对绿豆、红豆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黄顶菊落叶水浸提液对绿豆和红豆种子发芽率均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且随着水浸提液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也随之增强,但对绿豆和红豆的抑制作用是有差异的。因此,黄顶菊也可通过其叶片凋落物释放化感物质,从而为防控黄顶菊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正>黄顶菊起源于南美洲,是一种喜光、喜湿、耐盐碱、耐贫瘠、生长迅速、繁殖能力强、结实量极大的杂草,具有很强的抗逆性和环境适应性。它与农作物争光、争肥、争水,抑制农作物生长,甚至致其死亡。自2006年黄顶菊入侵河南省安阳市以来,发生面积约44.3万m2,受害株数760余万株,局部已形成黄顶菊种群,对当地粮食生产及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为深入探索黄顶菊综合防治试验技术,筛选最佳灭除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以黄顶菊种子为试材,研究了光照、光质、温度、重金属、pH值、NaCl、干旱等因子对其发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光质对黄顶菊种子发芽率影响不大;随着浸种温度的升高,种子发芽率逐渐降低;pH小于6或大于8时黄顶菊种子均不萌发,pH为6时发芽率最高;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黄顶菊种子的发芽率逐渐降低,当NaCl浓度达到0.20 mol/L时发芽率为43.77%;Fe2+和Mn2+降低种子的发芽率,Cu2+和Zn2+对发芽率影响不明显但对胚根的生长有着很强的抑制作用;黄顶菊种子的发芽率随水分渗透势的降低而降低;冷冻处理明显降低种子发芽率;不同除草剂对黄顶菊种子萌发抑制作用不同,效果依次为:百草枯乙草胺乙莠水苯黄隆。总之,温度、重金属、pH值、NaCl、干旱、冷冻、除草剂均能不同程度的抑制黄顶菊种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13.
为了给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的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生物检测方法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黄顶菊提取液对旱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黄顶菊提取液质量浓度为0.100 g/mL时,旱稻种子的萌发率降低到66.7%,幼苗芽长仅为0.67 cm.其对旱稻种子萌发和幼苗芽长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效应,抑制率分别为24.0%、47.7% (P<0.05).黄顶菊提取液质量浓度为0.050~0.100 g/mL时,旱稻种子根长为0.26~1.23 cm,其对旱稻种子根长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效应(P<0.05),抑制率在43.3%~88.0%,且随着质量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强.黄顶菊提取液对旱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具有抑制作用,并表现出浓度效应.  相似文献   

14.
黄顶菊是近年来天津地区新发现的外来有害生物,具有种子量大、繁殖迅速、适应性强和抑制其它植物生长的特点,对天津市农业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文章介绍了黄顶菊在天津地区的发生及防治情况,叙述了黄顶菊防控体系建设情况,提出了对天津地区黄顶菊防控途径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河南省以及安阳市在防控黄顶菊方面所做的工作及成效,从黄顶菊的识别特征、生物学特性、入侵分布范围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对黄顶菊无控制地扩散蔓延会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的严重危害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防治黄顶菊的物理及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生态环保措施,以期对黄顶菊的科学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通过人工播种,研究了黄顶菊的开花和成熟特性。结果表明:出苗期早的黄顶菊开花期较早,从出苗到开花需120~50 d,7月下旬开始开花,花期持续到10月下旬;8月之前出苗的黄顶菊均能产生种子,出苗越早,黄顶菊的单株生物量越高,单株生物量与单株种子数量间的相关系数为0.990 7。  相似文献   

17.
黄顶菊为外来潜在的危险植物,可能对入侵地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被称为"生态杀手"。棉田是黄顶菊较容易侵入的农田之一。了解棉田黄顶菊的发生动态和生长特性,对研究黄顶菊的入侵和生态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每7 d调查1次棉田黄顶菊的萌发数量和株数,每14 d调查1次生长特性,对棉田黄顶菊的种子萌发、密度变化以及黄顶菊的生物量、株高和叶片数等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以探明黄顶菊在棉田的发生规律和生长特性,旨为黄顶菊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播种后21 d内萌发并成长为成株的黄顶菊数量占最终株数的92.9%;播种后22~69 d种子基本不再萌发;播种后第70 d受到土壤湿度迅速增加的影响,种子大量萌发,但此时萌发的黄顶菊幼苗受到群落环境的影响会在出苗后14 d内死亡,对最终密度没有显著影响。黄顶菊的生物量和株高大部分是在出苗56 d以后形成的,其中,生物量增加了84.1%,株高增加了65.3%;而叶片数大部分是在出苗后56 d内形成的,该期形成的叶片数占最多叶片数的57.9%。可选择种植苗期生长迅速的高秆植物并适当密植或者使用其他替代植物组合来抑制黄顶菊的生长,对其进行生态防治。对黄顶菊发生严重的地块,可轮作花生、大豆、玉米等作物,以便于化学防除。  相似文献   

18.
黄顶菊俗称。霸王花”,它原产于南美洲,具有适应性极强、根系发达、吸收力强、耐盐碱、耐贫瘠等特点,有“生态杀手”之称。黄顶菊一般株高25~170cm,叶子交互对生,椭圆形,叶片边缘有稀疏而整齐的锯齿,花冠为鲜黄色,非常醒目。它是一年生杂草,1株黄顶菊大概能开1200多朵花,每朵花可产生上百粒种子,1株能产几十万粒种,扩散蔓延非常迅速。  相似文献   

19.
黄顶菊化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顶菊是一种外来入侵植物,多数入侵植物均有化感作用。利用培养皿滤纸法,研究了黄顶菊的花、根、茎、叶提取液对其他植物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黄顶菊的花、根、茎、叶提取液对几种受体植物种子萌发均有化感作用,且与提取液浓度有关,表现在黄顶菊的提取液能降低种子的发芽率、胚根的长度。证实了黄顶菊具有化感物质,它能抑制其它植物种子的萌发,并对其它植物生长有抑制作用。黄顶菊对其他植物生长的抑制,有利于它迅速繁殖,在大面积内形成单一的群落并成功入侵。  相似文献   

20.
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L.)Kuntze]是近年来恶性入侵我国的一种菊科植物。本研究通过探讨黄顶菊的繁殖生物学特性,为科学预防和治理黄顶菊的入侵扩散提供理论基础。于2013年8月至2015年11月,对在郑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栽培的黄顶菊种群进行繁殖生物学特征研究,包括综合形态学、花序开花动态、花粉胚珠比和交配系统类型等,并对河南省郑州市东风渠附近的黄顶菊自然种群的访花昆虫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黄顶菊具有灵活的交配系统,有性繁殖方式为兼性异交型,即自交和异交授粉均能产生可育瘦果,也可通过无融合生殖方式产生瘦果。瘦果体积小[千粒质量仅为(0.17±0.01)g]且数量庞大,发育成熟时间短,开花5 d后便可观察到成熟的瘦果。在开花盛期,观察到访花昆虫有蝶类、蝇类、蛾类和蜂类等。本研究从繁殖生物学的角度揭示黄顶菊的快速入侵机制,为控制和治理黄顶菊由河南省向南扩散蔓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