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卫星  付芳婧  赵致 《贵州农业科学》2007,35(5):160-162,166
在现有作物高产水平上,以充分挖掘作物产量潜力为目标的超高产育种与栽培研究,经多年的实践,已取得了显著成效。选育具备大面积稳产、高产的作物品种及综合配套的超高产栽培技术,实现作物超高产,是提高作物单产和增加总产行之有效的途径。在我国,实现作物超高产对于增加全国粮食总量和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提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贮备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论述了实现作物超高产的战略意义,并结合贵州作物超高产研究实践,探讨了对实现贵州作物超高产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正>肥料是作物的"粮食",土壤是作物的"粮仓"。虽然作物可以从土壤中吸收肥料的营养,但是如何才能把"粮仓"中的"粮食"让作物充分吸收,满足作物生长期的需要,单靠作物的自身力量显然是非常有限的,必须借助外力才能适应作物的这一需求。因此,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至关重要:一是给作物吃"粮食"——提供必需的养分;二是给土壤添"活性"——补充必需的有  相似文献   

3.
利用1949~2008年粮食作物、棉花和油料作物总产的统计数据,研究了浮山县主要作物产量变化情况,以期为该县粮食生产发展,保证粮食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抚顺市历年的气象资料及所属三县粮食、玉米、水稻的趋势产量和播种面积资料,以粮食作物产量模拟预测方程为依据,利用Visual Basic语言设计抚顺市粮食作物产量预报平台,实现方便快捷地查询全市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在不同年份的产量预报值,同时可根据相关影响因素输入订正值,得出粮食作物单产和总产预报值,从而提高粮食作物产量预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中国粮食产量八连增的原因、问题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索我国粮食总产与单产增加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应用统计数据,对我国粮食单产的增加规律和原理及其技术的性质作用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粮食单产呈阶梯式阶段性增加规律,而粮食单产的阶梯式增加是施肥量阶段增加推动下作物品种更新的结果,而阶段施肥量的增加是农民在直接与间接接受施肥知识基础上自己摸索的结果,我国现行推广的施肥技术并不能确定阶段施肥量。作物品种更新实际就是作物品种最高产量施肥量的不断提高,只要作物品种的耐肥水平不断提高,粮食生产中的施肥量就不会达到极限。然而,虽然我国粮食单产和总产一直在增加,但近年来单位肥料的粮食增加量却在急剧下降,多数作物生产中的产量水平远低于示范产量,主要原因是现行高水肥地选育品种不适应中低产田栽培。因此,依靠新的施肥技术在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上进行平衡育种,应成为我国实现持续增产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6.
以辽宁省近26年的粮食总产量、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为源数据,研究播种面积和单产是如何影响粮食总产的,以期为生产实践提供更有效的理论指导.首先分析其分布变化趋势,并采用逐步回归对各种作物单产和播种面积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辽宁省近26年粮食总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粮食总产量和平均单产受气候条件影响呈波动式增加;粮食总播种面积和平均单产均显著影响着粮食总产量的变化,并且粮食平均单产的变化对总产的影响要大于粮食播种面积的影响;各种作物的产量和播种面积变化都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变化,但各种作物对粮食总产量影响的方式不同,其中玉米、水稻、高粱和小麦主要是通过单产的变化影响粮食总产量,谷子、玉米和小麦则是通过播种面积的改变来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变动贡献因素分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3—2014年我国粮食主产区相关数据,基于改进的拉氏因素分解方法,建立粮食产量变动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粮食播种面积、作物单产和种植结构三者的变化对粮食产量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主产区粮食增产同时得益于播种面积扩大、作物生产力提高和粮食种植结构调整,贡献率分别为53.92%、32.78%、13.30%。从作物角度看,小麦、玉米、稻谷单产提高是主产区作物生产力效应提高的主体;玉米、稻谷种植比例调增是作物结构效应提高的主体。研究期13个主产省(区)都实现了粮食增产,但增产量及其驱动因素空间差异大,黑龙江、吉林、辽宁等9个主产省(区)的首要增产因素是播种面积扩大;河北、安徽等4个主产省(区)的首要增产因素是作物生产力提高。从作物角度看,各主产省(区)作物生产力效应变化的主要驱动作物差别大,规律性不明显;而作物结构效应变化的主要驱动作物基本上都是相对高产的玉米、水稻、小麦种植比例调增,相对低产的大豆、薯类、杂粮种植比例调减。  相似文献   

8.
利用河北省1980~2015年粮食生产数据,采用RLI模型对1980~2015年河北省粮食生产变化的贡献因素进行了分解测算,并对比分析了粮食播种面积变动、各作物单产水平变化和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对河北省粮食生产变动的贡献。测算结果显示,粮食作物单产水平的提高是粮食增产的首要贡献因素,其中,小麦和玉米单产水平的提高是影响作物生产力效应的主体,贡献率为101.84%;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中,玉米的贡献率最大;播种面积变化的产量效应为负,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21.69%。粮食产量变化的3个贡献因子,在研究期不同时段的作用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桐城市粮食作物生产条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指出了该市粮食发展的前景、措施和目标。对当地粮食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肥料是作物的粮食,不但能为作物正常生长发育供给养分,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而且还能改善土壤的性质.  相似文献   

11.
提高粮食作物的营养价值——再论粮食作物的品质育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人民的食物构成中以粮食为主,遗传改良粮食作物的营养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论及人畜的营养需要;粮食在人畜营养中的地位,粮食作物营养价值的评价方法;提高粮食作物营养价值的可能性。最后展望了我国作物品质育种形势,对开展粮食作物的品质改良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对泸州市粮食生产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水资源对粮食作物生长发育的作用与影响,提出了泸州市粮食生产应采用的主要节水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从粮饲需求结构演变看我国种植制度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饲料粮需求增加.口粮消耗下降是我国未来粮食需求结构的新特点。因此,我国种植业将逐步由粮食、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向粮食、经济、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过渡,主要粮饲作物向区域化、专业化、产业化生产方向发展,立体多熟也将是我国粮饲作物的主要种植形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粮食作物单产增长规律及其原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距平值法和方差分析法,对我国1978—2007年的粮食单产增加原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粮食单产呈周期性增加规律,粮食单产周期性增加是作物品种周期性更新的结果,作物品种最高产量施肥量是品种的重要营养遗传特性,是品种适应土壤环境条件的结果。因此,肥料施用量的周期性增加是作物品种更新的重要原因。近30年来,我国作物品种潜力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利用了育种材料的耐氮肥特性,而没有利用品种营养平衡的遗传特性,结果导致单位肥料的增产量逐年降低。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庄浪县粮食作物生产现状和生产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近30年我国粮食产量增减变化及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7,他引:1  
应用距平值法对我国1978—2007年的粮食单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是影响我国粮食总产变化的主要因素,它受作物品种及相应技术的影响呈周期性变化规律,而政策因素则显著影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增减。  相似文献   

17.
粮食生产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粮食消费的连续性和超地域性,要求每个国家都要进行必要的储备。 一般说来,粮食储备(结转储备)包括两大部分:周转储备和后备库存。在新的作物年度开始时,上一年度收获的作物(包括进口)的储备量,称作“结转储备量”。周转  相似文献   

18.
一、粮食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我国粮食生产存在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在国内粮食产量增加的同时,进口亦在增加,使人产生疑惑,不知道粮食是多还是少.二是在粮食库存量连年增加的情况下,需求外溢明显,粮食及其副产品境外代购风生水起.三是我国的哪种作物丰产,国际上哪种粮食价格就下滑;相反我国哪种作物总量不足,国际上哪种粮食价格就狂飙.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山区玉米的生产及对策一、玉米在京郊山区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1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无论在北京地区还是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三大主要作物之一,仅次于小麦和水稻。而在北京市山区的粮食生产中,则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大作物。2玉米是最重要的高产作物目...  相似文献   

20.
正一、粮食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当前我国粮食生产存在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在国内粮食产量增加的同时,进口亦在增加,使人产生疑惑,不知道粮食是多还是少。二是在粮食库存量连年增加的情况下,需求外溢明显,粮食及其副产品境外代购风生水起。三是我国的哪种作物丰产,国际上哪种粮食价格就下滑;相反我国哪种作物总量不足,国际上哪种粮食价格就狂飙。二、粮食生产量、库存量和进口量"三量齐增"的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