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1984年10~11月间,日本鹿儿岛县的两个地区10头犊牛出现了以神经症状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每个病例都出现了非化脓性脑炎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应用HmLu-1细胞从1头犊牛的小脑中分离出一株命名为Iriki(入来)分离株的病毒,所有感染的犊牛都有中和此病毒的抗体。1984~1985年调查了与感染犊牛的同居牛和流行地区饲养的牛对该病毒的血清变化情况,结果血清阳性率很高,分别为65/102(63.7%)和46/137(33.6%)。用Iriki分离株实验感染犊牛,表现的神经症状和组织病理学变化与自然感染的相似。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实验结果证明,Iriki分离株是引起此病的病原。因该病毒与赤羽病病毒的中和试验出现交叉反应,所以认为Iriki分离株是赤羽病病毒的一个变种。  相似文献   

4.
已知日本脑炎病毒、恶性卡他热病毒、伪狂犬病病毒和狂犬病病毒感染都可以引起牛的脑炎。最近,在日本鹿儿岛县发现一种由赤羽(Akabane)病毒的新毒株入来(Irki)分离物引起的牛脑炎。 1984年10~11月,在日本鹿儿岛县两个地区的10个饲养场中,发现10头有脑炎症状的犊牛,其年龄为3天至16月龄。其中,6头为日本黑牛,4头为黑白花牛;5头公犊,5头母犊。发现明显神经症状后5  相似文献   

5.
6.
在日本1972—1975年每年夏至冬季不论乳牛或肉牛爆发了全国性产仔异常病,发病的牛约达四万头。这种产仔异常病,表现为原因不明的流产、早产、死产以及先天性畸型或大脑缺损(多没有大脑,颅腔里充满脑脊髓液)。本病发生以来,为了搞清病原,日本兽医学会设立了“牛流行性产仔异常病原调研会”,动物生物制品协会也设立了  相似文献   

7.
牛的赤羽病     
1972—1975年,每年从夏季到冬季,无论乳牛还是肉用牛,都发生原因不明的流产、早产、死产及先天畸形或大脑缺损等异常犊牛的分娩。所谓牛的异常产,曾在日本大流行过,发病头数约达40,000头。为查明其原因,日本兽医学会及兽用生物学制剂协会分别设立了“牛流产性异常产病因调查研究委员会”。其结果,查明本病是由赤羽病毒的感染而引起的一种新的传染病。1959年由国立预防卫生  相似文献   

8.
1株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分离毒株的基因组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旨在从宁夏某奶牛群持续感染牛分离牛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并解析其基因组特征,为研究我国不同地区BVDV分离株遗传演化规律提供理论依据。利用BVDV抗原检测试剂盒检测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某示范区的240头高产奶牛间隔两周的双份抗凝血,筛选持续感染牛,分离血液淋巴细胞制备裂解液接种牛肾细胞(MDBK),分离鉴定获得BVDV株,克隆测序获得全基因组序列,比较分析其遗传演化关系。从该示范区高产奶牛筛选获得2头持续感染牛,分离获得1株非致细胞病变型BVDV,命名为NX2019/01。测序获得基因组全序列(12 107 nt),其中ORF长11 703 nt,编码3 898个氨基酸。在基因组水平,NX2019/01株与我国SD-15、ZM-95、XC、LN-1等1m亚型分离株相似性较高(92.17%~93.84%),但ErnsE1以及E2基因存在较大差异。示范区同群牛急性感染BVDV时,毒株E2蛋白N端编码区核苷酸突变可导致第9位或第67位氨基酸变异。重组分析表明,NX2019/01株E2基因179—288位核苷酸区段以及ZM-95株E1基因168位—E2基因332位核苷酸区段存在相似的重组信号,可能由主要亲本SD-15株与次要亲本LN-1株重组形成,表明NX2019/01株、ZM-95株在演化进程中与SD-15株以及LN-1株或早期流行的高度相似毒株存在密切关联。本研究从持续感染高产奶牛分离获得了牛源BVDV-1m亚型毒株,在基因组水平厘清了BVDV-1m亚型毒株的进化关系,并首次发现同亚型BVDV毒株基因同源重组,为进一步研究BVDV在我国的演化规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旨在从宁夏某奶牛群持续感染牛分离牛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并解析其基因组特征,为研究我国不同地区BVDV分离株遗传演化规律提供理论依据。利用BVDV抗原检测试剂盒检测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某示范区的240头高产奶牛间隔两周的双份抗凝血,筛选持续感染牛,分离血液淋巴细胞制备裂解液接种牛肾细胞(MDBK),分离鉴定获得BVDV株,克隆测序获得全基因组序列,比较分析其遗传演化关系。从该示范区高产奶牛筛选获得2头持续感染牛,分离获得1株非致细胞病变型BVDV,命名为NX2019/01。测序获得基因组全序列(12 107 nt),其中ORF长11 703 nt,编码3 898个氨基酸。在基因组水平,NX2019/01株与我国SD-15、ZM-95、XC、LN-1等1m亚型分离株相似性较高(92.17%~93.84%),但E~(rns)、E1以及E2基因存在较大差异。示范区同群牛急性感染BVDV时,毒株E2蛋白N端编码区核苷酸突变可导致第9位或第67位氨基酸变异。重组分析表明,NX2019/01株E2基因179—288位核苷酸区段以及ZM-95株E1基因168位—E2基因332位核苷酸区段存在相似的重组信号,可能由主要亲本SD-15株与次要亲本LN-1株重组形成,表明NX2019/01株、ZM-95株在演化进程中与SD-15株以及LN-1株或早期流行的高度相似毒株存在密切关联。本研究从持续感染高产奶牛分离获得了牛源BVDV-1m亚型毒株,在基因组水平厘清了BVDV-1m亚型毒株的进化关系,并首次发现同亚型BVDV毒株基因同源重组,为进一步研究BVDV在我国的演化规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1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研究从江苏某疑似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鸡场采集病料,通过观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RT-PCR检测、基因测序、SPF鸡胚接种、琼脂扩散试验和雏鸡攻毒等试验,证实了该鸡群发生了传染性法氏囊病,且分离到一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JSXY株),该病毒有较强的致病力,VP4基因比较分析发现其与变异株亲缘关系最近,序列同源性为95%。本研究为江苏地区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从浙江余姚、上虞、海南3个疑似发生传染性囊病的鸡场采集病料共20份,通过观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RT-PCR检测、SPF鸡胚接种、基因测序等试验,证实鸡场送检样品的鸡群发生了传染性囊病,且分离到5株传染性囊病病毒,对VP2基因进行测序分析后,发现具有超强毒株的特征。并与Gen Bank上的已知的强毒OKYM D49706、HK46 AF092943、D78 AF499929、Harbin-1 AF454945的VP2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在99.22%。说明此次分离的5株病毒与已知病毒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以后的IBDV病毒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2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分离的疑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BDV)超强毒株 (vv IBDV) He B- lf和 He B- bd接种 SPF鸡 ,36 h后接种鸡开始发病 ,发病率为 10 0 %,死亡率为 5 0 %以上。剖检可见与野外病例相同的病理变化 ,如肌肉、心脏、腺胃出血 ,法氏囊水肿或呈“紫葡萄”样外观。经血清学试验、毒力试验、鸡胚接种试验、分子生物学和电镜形态学观察均证明该两分离物为超强毒株 ,从而证明河北省鸡群中存在不同于经典 IBDV的超强毒株。  相似文献   

14.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株(长春184)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80年从怀疑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牛的流产胎儿脾脏分离出的一株病毒(长春184V株),进行了形态学观察、组织细胞培养、理化学试验、与标准毒株的交互中和试验和牛的人工感染试验等,证明与国外报道的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的基本特性相符,而且能与抗猪瘟血清发生中和反应,从而确认该毒株是具有特征性细胞病变效应的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对牛肾细胞培养的感染滴度可达10~6TCID_50/ml。  相似文献   

15.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野毒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BVDV)属于黄病毒科瘟疫病毒属 (Pestivirus) [2 ] ,是一种重要的动物病毒。它不仅是牛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 ,也是青海、内蒙古和新疆地区羔羊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自 80年代初在国内发现该病并分离到病原以来 ,已有 15个省、市、自治区陆续查出该病的抗体和分离到病原。王治才等[3] 对新疆 7个地区的羔羊腹泻作了BVDV感染调查 ,平均阳性率为 73.6%。笔者在从事BVDV单克隆抗体研制过程中 ,先后分离到 2株BVDV野毒株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MDBK细胞 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所…  相似文献   

16.
于雷 《中国兽药杂志》2022,56(10):18-24
为探索一个已免疫传染性法氏囊病活疫苗的817肉鸡场在免疫后发生IBD的原因,本研究对病料进行病毒分离,通过RT-PCR扩增分离株VP2基因后进行相关分析,并对分离株的致病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分离到一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将其命名为ZHA001株;ZHA001株 VP2 基因序列与参考株的同源性为 90.1%~97.9%,与超强毒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大于99%;具有超强毒株的特征性氨基酸位点;遗传进化分析发现,ZHA001株属于超强毒株分支;致病性试验中,发病率为100%,致死率为90%。结果表明:IBDV ZHA001株为超强毒病毒。  相似文献   

17.
将分离毒HB-bp与STC(Ⅰ型)、CJ801(Ⅰ型)标准毒株比较,分析了其病原性、形态结构、理化特性、血凝活性、血清型、抗原特异性及结构蛋白分析。结果表明,HB-bp的病毒基因组有两个特征性片段,电泳后呈现两个条带,在SDS-PAGE中出现5条病毒特异蛋白带,在形态学、密度、理化特性、血凝性上与标准IBD毒株相似,具有较好的抗原性。血清中和试验测定该毒株为血清Ⅰ型毒株,鸡胚接种传代培养可引起鸡胚规律性死亡,致病力试验具有超强毒株的高致病性和高死亡率的特征,表明本分离株为超强毒株。  相似文献   

18.
用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单克隆抗体检查了大量北美BVDV分离株和血清学相关的瘟病毒属中的猪瘟病毒(HCV)。结果,没有一种BVDV单克隆抗体能与所有BVDV分离株发生反应,交叉反应性最强的单克隆抗体为抗P80/P125抗体,这种抗体与175/180株北美分离株发生阳性反应(96%)、抗gp53单克隆抗体与少数分离株的交叉反应性也较高(94%)。7株单克隆抗体中至少有1株能与所有BVDV分离株  相似文献   

19.
从云南某牛场疑似BVDV感染的病料通过接种MDBK细胞分离到1株BVDV,将其命名为BVDV/W。该分离毒株连传15代均不产生CPE,为NCP型BVDV。通过电镜检测可观察到直径为 40~60nm病毒粒子。该分离病毒能被牛病毒性腹泻标准阳性血清中和,且能被BVDV IFA荧光抗体识别;针对常用作BVDV基因分型的5′-UTR设计特异性引物,经RT-PCR可扩增出288bp特异性片段。将所测的目的片段序列与中参考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与293株和Y2株同源关系较近,分别为90.0%和89.9%,与2014年以来我国报道的分离株同源性在88%左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5′-UTR遗传进化分析证实该分离毒株为BVDV-1型。动物回归试验显示,该分离毒株可引起出现体温升高、腹泻、粘膜病等典型的BVD/MD症状,表明该毒株为1株BVD强毒株。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宁夏地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的分子流行病学现状及其Npro基因的遗传变异情况,从宁夏某牛场疑似感染BVDV的9份牛血清中分离到1株可导致细胞发生病变的BVDV毒株,命名为BVDV NX-01,通过测定病毒滴度、电镜观察、病毒Npro基因扩增及测序、绘制进化树、序列一致性比对等方法,对分离株进行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该分离株接种MDBK细胞培养可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培养48 h病毒滴度达107.0 TCID50/0.1 mL,病毒粒子呈有囊膜的球形,直径40~60 nm;进化分析结果表明,BVDV NX-01与GS2018株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同属于BVDV-2a基因亚型;序列一致性比对发现,BVDV NX-01与进化树中处于同一分支的GS2018株Npro基因一致性高达98.9%,进一步说明分离株BVDV NX-01属于BVDV-2a亚型。本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宁夏地区BVDV的分子流行病学数据,也为从分子水平研究BVDV的致病机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