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以空间为视角,以"农民上楼"为案例,说明了村民居住空间变化对其社会关系的影响。一是,积极性行动的空间性到场等因素为农村整体社会关系的维持提供了契机;二是,居住空间中阻碍因素影响下的空间定向使得村民主动寻找容纳传统礼俗活动的交往空间,礼俗集体社会关系的内核得以保留;三是,社交性行动的空间性到场将文化广场建构为社交场所,这种公共空间中密切的社会关系对居住空间中的社会关系实现了有益反哺。上楼后的农村社会关系呈现一种总体维持不变情况下的局部多维度及非线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关中传统乡村聚落院落景观形态演变探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王葆华  王琼  张颖  申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7927-7929
以陕西关中地区三义村为例,分析其院落景观形态结构演变的过程,并试图研究这种现象的发生条件,以此寻找乡村聚落院落景观结构发展和演变的内在规律,探寻其在演变过程中值得保留和重拾的构成方式,并试图建立一种新的方法能够在保护传统乡村聚落原有的院落景观形态结构的基础上,引导新时期聚落景观的建设,有助于其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为合理利用农村院落规划用地,探讨空间布局分异规律,以山东省346份调查问卷为主要资料,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所调查的农户截面数据,选择合适的指标,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确定影响农户院落布局分异的驱动因素。影响因素共分为宏观概况、人口情况、经济状况、家庭特征4大类11小类。研究结果表明:院落位置对分异方向产生重要影响,经济因素是影响农村院落空间布局分异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户主年龄对布局分异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铭  李娟娟 《农业考古》2019,(2):192-204
清代川茶在国内依旧占据重要地位。清初战乱初平,四川产茶府州的数量较少,康熙初仅有七个。经过恢复,到嘉庆末增加至十四个,产茶区域、产茶量均大幅增加。清初四川内地人口因战争损耗严重,故行销内地的"腹引"茶叶数量远较行销"番地"的"边引""土引"茶叶数量少,随着川省人口恢复、增加,川省内地对茶叶需求消耗量提升,但"腹引"茶叶数量仍远少于"边引"茶叶数量。清代"番地"人民对川茶质量要求不高,大量川茶行销"番地"间接导致了川茶质量的下降,但光绪以后印度茶叶将川茶从西藏等地排挤之后,川茶再次开始重视质量,并成功转型,在清末形成了一些影响较大著名品牌,川茶亦初步完成了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民工潮”现象,传统农村家庭教育的双系结构、乡土性、双系抚育主导性受到了冲击,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这一冲击势必会影响到这些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如流动儿童的乡土认同减弱、自我概念偏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较多等。政府和社会要化解城市社会中对流动儿童的排斥性和边缘化的环境氛围,并为留守儿童家庭“团聚”创造一定条件。  相似文献   

6.
近日,笔者在山东省郯城县杨集镇寺东村农民徐勤元家中看到:厨房里用上了方便的沼气灶和省钱的沼气灯,庭院里新建了漂亮的水冲式厕所,庭院外建成了高标准的暖棚圈合,整个院落显得十分美观整洁,  相似文献   

7.
郑洁  牟江 《安徽农业科学》2012,(2):902-904,933
对四川院落民居的意义、形式及与各地院落民居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四川院落民居及其景观的形成进行了探讨。以安仁古镇的公馆院落的改造为例,对其院落的景观改造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四川院落景观特点,取优弃缺,明确对四川院落民居的修护景观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营制度对农业和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经营制度经历了蜿蜒曲折的变迁过程,并由此导致农业和农村经济兴衰更替。文中首先着眼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变迁历程,接着阐述了各方学者对农村经营制度变迁内在规律的理解,最后在此基础上展望我国未来农村经营制度的趋向。  相似文献   

9.
徐世平 《甘肃农业》2005,(11):139-140
自1933年美国颁布《农业调整法》始,经过七十多年的变迁,美国已形成以农业法为基础和中心,100多部重要法律为配套的一个比较完善的农业法律体系。美国的农业立法尊重市场运行机制和农业生产发展规律,市场导向与政府主动设计有机结合,其法律内容由过去早期的单一农业保护逐渐转向现在的全面农业支持。  相似文献   

10.
杨陵农科城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变迁的遥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不同时期的航空遥感图像,编制各期景观单元图,在ARC/INFO系统的支持下,建立空间信息库,选取斑块大小、分维数、优势度、多样性指数、破碎度等指标,对杨陵农科城景观空间格局的动态变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从1968~1995年,杨陵正在由一个乡村小镇演变成一个农业科学城,城市化指数逐步增大,景观空间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变得更加复杂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制度变迁:历史轨迹及对贵州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贵州省深入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指明政策方向,本文梳理建国60多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制度变迁历程,依据政策内容及属性将其分为制度变革减缓贫困程度、专项性扶贫措施减少贫困人口、综合性发展措施减少贫困人口、全面深入扶贫开发根除贫困等阶段。比较分析表明,中国开始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由专项扶贫向区域综合发展,由解决温饱向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由政府主导扶贫向政府引导和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的重大转变,意味着农村扶贫开发不断向深度和广度进军,较之以往内涵更加丰富、领域更加宽泛、任务更加艰巨。  相似文献   

12.
浙江农村己由自然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人口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而社会保障服务严重滞后,与社会经济发展难以协调。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两种不同形态的社会服务机制与社会整合的关系。针对社会服务体系完善过程中存在的3个问题,分析了社区服务的特点及其重要意义。在比较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不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农村社区服务的两大原则和需要正确处理的4个方面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合作事业将进入到改革开放以来最活跃的创新、发展时期,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呈现加速态势,开始成为农业经营组织体制创新的一个新亮点。  相似文献   

14.
农民持续增收本是市场经济题中应有之意,但由于我国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农民成了市场经济中的弱势主体,持续增收存在问题,需要政府帮助,政府应从农民国民待遇的角度推动制度变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我国与西方庭院文化的发展历程与思想,分析了现代住宅的发展趋势,结合了东西方庭院文化的思想,设计构想了具有空中院落的多层院落住宅,以期在解决城市居住面积要求的同时,实现传统文化的回归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城市之间的和谐.从而提升人们的居住品质。  相似文献   

16.
两田制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些地方出于土地重组的需要而推行的一种土地制度创新,经历了实验、大面积推广到90年代中期否定和1997年中央发文明令禁止,一直充满着争议.两田制实行暴露出了中国第二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分析对两田制存在的问题,并为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一些反思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探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变迁,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下的农村土地问题,为新时期如何加强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土地是分析中国社会变革难以绕开的变量。自古以来.农民就和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是农民,就有剪不断的土地情结。系统梳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村土地价值变迁的历史轨迹,有助于我们以理性的眼光审视农村发展中的问题和误区,进一步明确农村改革的方向与思路.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9.
描述了中国农民上楼所面临的五大贫困类型,具体有生计贫困、文化贫困、关系贫困、权利贫困和社区贫困。分析了这五大贫困类型产生的原因,并以精准扶贫为视角,根据这五大贫困类型提出相应的反贫困策略。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政策变迁经历了体制改革推动扶贫、区域型扶贫、攻坚型扶贫和综合型扶贫等四个阶段,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政策的成功实践为我们进一步开展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