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种植密度对平玉8号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平玉8号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为6.00万株/hm2时综合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最好,是平玉8号较为理想的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2.
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天池3号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大田玉米单作、玉米+马铃薯间作两种种植模式下,按N:P=1:1和2:1两种肥力配比和3个肥力梯度处理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种植模式,采用N:P=1:1的肥力配比、低肥梯度处理能够满足天池3号玉米的基径、株高、叶片数及最大叶长等农艺性状的生长要求.不同肥力梯度对玉米产量及千粒重影响明显,表现为特高肥>高肥>低肥,且明显高于对照.采用N:P=1:1的肥力配比,在不同肥力梯度条件下,其千粒重和产量均高于N:P=2:1的肥力配比.  相似文献   

3.
以早熟玉米新品种边单3号为试验材料,在6种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边单3号玉米品种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边单3号玉米品种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是先增后减,产量在67 500株·hm-2密度时达到最高,为8 997.6 kg·hm-2;株高、稳住高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升高,百粒重、单穗粒重随着密度...  相似文献   

4.
以丰禾7号为材料,研究不同密度对其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穗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高,倒折率、空秆率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长和穗粗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秃尖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长;穗行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行粒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行粒数减少;出籽率不随植密度的变化而变化;百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5.
过量施肥是造成农业污染的重要原因。为了解油菜秸秆还田和肥料减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在提升玉米产量的同时降低肥料消耗,减少农业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本试验以“不施肥+秸秆不还田”为空白对照,设置“常规施肥量+腐熟秸秆还田”“常规施肥量减量5%+腐熟秸秆还田”“常规施肥量减量10%+腐熟秸秆还田”“常规施肥量减量15%+腐熟秸秆还田”及对照5个处理,研究秸秆还田和肥料减量对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够减少肥料的使用,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常规施肥量减量5%+腐熟秸秆还田”处理的玉米产量、株高、穗粒数、百粒重、穗长表现最好,分别为8 358.44 kg/hm2、235.3 cm、528粒、37.13 g、19.5 cm;经济效益分析表明,“常规施肥量减量5%+腐熟秸秆还田”的施肥方式能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为29 560.43元/hm2,降低了203.86元/hm2的肥料成本。本试验推荐的最佳施肥方式为“常规施肥量减量5%+腐熟秸秆还田”,即肥料配比为基肥(复合肥527.80 kg/hm2)+...  相似文献   

6.
2002~2003年进行了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滇丰4号)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3°、10°、27°3种坡度上处理B的株高、叶面积指数比处理D(CK)平均分别高29.48%~56.21%和30.92%~43.34%,株高和叶面积指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其它处理相比,处理B穗长增加,秃顶长减小,每穗粒数、千粒重等都增加;两年3种坡度上处理B的平均实际产量分别为7 569 kg/hm2和5 854 kg/hm2,较对照增产81.97%和78.95%。  相似文献   

7.
为选取有效种植方式指导玉米生产,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的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平作的玉米产量高于平作垄管和垄作,前者与后两者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平作种植方式较垄作种植方式增产7.2%。采取平作种植的玉米在棒三叶叶面积、株高、穗粗和穗行数等性状上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8.
《山西农业科学》2016,(6):769-771
通过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强盛51号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确定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为农业生产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时,产量达到最高(13 117.5 kg/hm~2),密度在6.00万~6.75万株/hm~2时产量差异不显著,确定6.00万~6.75万株/hm~2为大田种植的适宜密度;高水肥条件下以6.75万株/hm~2种植密度为最佳。  相似文献   

9.
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连玉16、丹玉39和郑单958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株型玉米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产量和部分群体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三个品种的产量潜力差异明显,为郑单958>丹玉39>连玉16;紧凑型品种达到最大产量潜力所需的密度较大,平展型品种较小;密度增大条件下,均表现为双穗率降低,空秆率提高,其中密度对紧凑型品种郑单958的双穗率影响程度要明显高于其他两者;总体来看,平展型和半紧凑型品种的双穗率较低,空秆率较高,而紧凑型株型品种相反.  相似文献   

10.
11.
为了更好地了解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选择近五年河南省审定及推广面积较大的22个玉米品种做试验。结果表明,提高种植密度对玉米株高、穗粗、穗长、穗行数影响较小,对穗位高、秃尖、百粒重影响较大。迪卡653、鼎鑫11号、金通152、联创808、先玉1140无论是低密度还是高密度种植,产量都比较高,且高密度种植比低密度增产在3.3%以上,适合在当地种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大田试验,比较研究了不同基因型玉米混播时的竞争能力及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混播在竞争条件下4个玉米品种的产量均低于其单播条件;②竞争可以使植株叶夹角降低,叶向值增大,复合群体的叶面积降低,减小了光合吸收面积,不利于产量的提高;③竞争条件下植株生育后期的净光合速率低于单播条件;④竞争条件下紧凑型玉米品种ZD958穗位高/株高降低,茎粗增大,植株抗倒能力增强。紧凑型玉米品种ZD958在4个玉米品种中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3.
垦单10号玉米品种随着种植密度加大,个体发育进度减慢,密度由每公顷4.5万株增加到9万株,拔节期至抽雄-吐丝期可推迟1~2d;但到玉米生育后期密度大的处理则出现早衰,提前到达生理成熟期;每公顷播种9万株的处理4株高和穗位高均最高;每公顷播种7.5万株的处理3叶面积最大;穗长、穗粗、穗粒数和百粒重等穗部性状逐渐降低,而群体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达到一定密度后产量开始下降。该试验显示,公顷播种密度在6.0~7.5万株,为垦单10号最适密度,公顷产量最高可达到13241.8kg/hm2。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周单8号适宜的种植密度。[方法]试验设置了7个密度处理,3次重复,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周单8号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周单8号玉米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种植密度在6.0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9148.15kg/hm2,回归方程为Y=3392.18476+1881.396667X-159.3183069X2。随着周单8号种植密度的增加,其穗位高、株高、空秆率上升,双穗率和茎粗下降,倒折倒伏率不变。[结论]周单8号最佳种植密度为5.85万株/hm2,最高理论产量为8946.08kg/hm2。  相似文献   

15.
以郑单958为研究对象,探讨3种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Zea mays)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高种植密度下,实收产量随密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当种植密度为5 500株/667 m2时,双株栽培单产高于单株栽培。在农艺和经济性状方面,随种植密度增加,植株增高、穗位上升、果穗变小、秃尖长增大,但生育期、出子率和千粒重等性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17.
种植密度对玉米金凯3号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在张掖地区进行了半膜覆盖栽培条件下玉米杂交种金凯3号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在张掖地区中等肥力田的适宜密度为67500~75000株/h㎡,即行距60 cm,株距22.22~24.69 cm.在该密度下玉米个体和群体比较协调,产量高,平均折合产量为17062.7~17133.3 ㎏/h㎡.  相似文献   

18.
19.
以半紧凑型品种龙单33和紧凑型品种龙青1号为材料,比较研究了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的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茎粗变细、株高穗位略有增高、空秆率增高,双穗率降低;行粒数及百粒重均出现降低趋势,群体产量随密度加大先增加后减少,龙单33品种密度为6.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龙青1号密度为6.2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0.
以密植玉米品种迪卡159为试验材料,通过化肥减量施生物菌肥复合肥与当地常规施肥量对比试验,研究施生物菌肥复合肥减少化肥用量对玉米农艺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生物菌肥复合肥对玉米生育期和农艺性状有促进作用且增产增效明显。与常规施肥(CK)相比,在化肥使用量减少9.0 kg/亩的基础上,施生物菌肥的玉米提前2 d成熟,且增加了植株鲜重、干重、茎粗、株高、收获绿叶数,降低了穗位高和穗高系数,增强了抗倒性;有效增加穗长、穗行数,产量提高71.3 kg/亩,经济效益增加148.4元/亩,实现了减肥增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