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明滁州地区玉米粘虫发生情况,2013—2014年连续2年5—9月设玉米粘虫性诱试验田,并在附近设虫情测报灯,定期进行田间普查,得出滁州地区玉米粘虫最佳测报方法为性诱剂及灯诱,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效果最佳,后期受温度等条件的影响,效果变差,必须用田间剥查的方式,预测玉米粘虫发生程度。利用几种测报方法相补充的方式,更好地在滁州地区开展玉米粘虫测报,为玉米粘虫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小麦粘虫的虫情测报工作,以往主要以糖醋诱蛾法为主,但该方法受天气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为能提供更加准确的测报数据,初步研究了性诱剂测报粘虫的方法。结果表明,粘虫性诱剂能较准确地预测预报粘虫迁入蛾量和发蛾消长。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掌握粘虫等迁飞性害虫的迁飞规律,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在河北省滦县设立了高空测报灯监测点。分析对比2015年高空测报灯和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的监测数据,高空测报灯在迁飞性害虫的监测上明显优于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高空测报灯有效监测期长于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高空测报灯可为预测粘虫等迁飞性害虫大田发生情况提供有效虫源数据支持。高空测报灯监测粘虫等迁飞性害虫数量变化规律与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的虫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高空测报灯诱蛾量高,害虫消长曲线更明显。高空测报灯诱集虫量受迁入虫源数量影响较大,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则受天气影响较大。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更适合本地害虫的监测。  相似文献   

4.
根据1986-1999年二代粘虫系统测报数据及有关气象资料,组建Fuzzy综合评判模型,对二代粘虫发生情况作预测的历史符合率达92.86%,对2000年和2001年二代粘虫发生趋势试报的结果与实况吻合。  相似文献   

5.
许漯地区(许昌、漯河市)位于河南省的中部,一是一代粘虫的常发区、三代粘虫的偶发区。七十年代中期前,该地区属间歇性大发生,但从七十年代后期至今,粘虫的种群数量有较明显的变化。及时掌握其变动趋势,分析其原因,对提高粘虫测报工作水平和综合治理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对该地区粘虫种群数量变动趋势及其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马兆宜  冯淑慧 《新农业》2014,(14):36-36
<正>粘虫是一种具有远距离迁飞和短时间内暴发成灾的毁灭性害虫,俗称行军虫、夜盗虫。粘虫食性很杂,尤其喜食禾本科植物,主要以幼虫取食玉米心叶或叶鞘为害,大发生时常将叶片全部吃光,仅剩光杆,抽出的麦穗、玉米穗亦能被咬断。当食料缺乏时幼虫成群迁移为害,老熟后则停止取食。义县的粘虫主害代为二代,偶尔三代粘虫也较重发生,如2012年8月三代粘虫大面积发生,危害较重。总结近年粘虫的发生规律,结合测报资料、气象  相似文献   

7.
<正> 粘虫是南阳地区小麦生产的大敌。近年来连续严重发生为害,全区发生面积常达200—400万亩,占全区麦播面积的25—50%,对夺取小麦高产威胁很大。为了提高测报水平,掌握防治粘虫的主动权,我们根据十多年来积累的资料,对麦田粘虫发生为害程度的予测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王军 《农业科技通讯》2018,557(5):84-86
为了了解小麦粘虫发生和分布情况,更好地指导防治,通过虫情测报灯诱、糖醋盆、性诱剂诱捕成虫并开展麦田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越冬代成虫高峰期均在5月下旬末至6月上旬初,羽化后粘虫在此时期对黑光灯最敏感。聚集度测定表明:不同发生程度小麦粘虫在田间空间分布均呈聚集分布,同时符合一般负二项分布。  相似文献   

9.
为了了解小麦粘虫发生和分布情况,更好地指导防治,通过虫情测报灯诱、糖醋盆、性诱剂诱捕成虫并开展麦田调查,结果表明:越冬代成虫高峰期均在5月下旬末至6月上旬初,羽化后粘虫在此时期对黑光灯最敏感。聚集度测定表明:不同发生程度小麦粘虫在田间空间分布均呈聚集分布,同时符合一般负二项分布。  相似文献   

10.
正昆明彩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综合应用农业物联网、农业云计算与大数据等核心技术,致力于现代农业病虫害物联网预警测报生物防治、林业有害生物物联网预警测报生物防治、农业气象监测站、土壤墒情监测站、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设备、智能风吸式太阳能杀虫灯、太阳能电击式杀虫灯、物联网虫情性诱测报系统、远程智能测报灯、远程智能高空测报灯、昆虫信息素、信息素诱捕器、全降解粘虫板等先进仪器设备技术的研发生产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寻找黑腹果蝇高效、低毒和安全的生物防治措施,为黑腹果蝇发生测报及有效防控提供参考。[方法]研究不同颜色粘虫板及食物诱集剂对蓝莓黑腹果蝇的田间诱集效果。[结果]蓝色粘虫板和葡萄、香蕉和糖醋酒液引诱剂诱捕黑腹果蝇的效果最佳。[结论]综合因素考虑,可使用蓝色粘虫板与糖醋酒液引诱剂相结合的方式防治黑腹果蝇。  相似文献   

12.
根据糖盆(测报灯)诱蛾、草把诱卵和虫害发生实况,综合5个大发生年份气象资料,侧重分析总结了2012、2013年气象因素对二代粘虫迁入及发生危害的影响,以期为提高二代粘虫短期预报准确率和科学指导农民适期开展综合防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探索新型测报工具、改善测报技术、提高监测水平,对闪讯新型实时监测系统与黑光灯进行了数据对比,通过对比发现,二者对于小地老虎、草地螟、玉米螟的诱捕量相差不大,对于粘虫的诱捕数据显示,闪讯新型实时监测系统较黑光灯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4.
粘虫在旅大地区一年发生三代,某些年份少数粘虫可以完成四代。第一代幼虫力害小麥及谷子幼苗,一般发生較輕,二代幼虫发生较重,为害谷子及玉米苗;三代幼虫常猖撅发生,为害谷叶、谷穗、玉米、高粱及水稻,往往造成严重損失;四代幼虫一般发生在杂草地及果园森林中,为害很輕。粘虫大发生的主要因素,取决于春季成虫基数、空气湿度和天敌数量,在粘虫开始繁殖以后,温度不是影响粘虫猖撅的主要因素。春季可用测蛾器誘蛾和小谷草把誘卵进行短期测报,夏季可用田間查卵并結合空气湿度和天敌数量,分析第二、三代幼虫发生时期和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15.
<正> 线虫是我省中、南部一代粘虫的优势天敌,常年寄生率一般达40%左右,高的80%左右,其寄生率高低不仅影响当地一代粘虫的发生为害程度,而且影响虫源外迁的数量,其重要性已逐渐被植保界所重视.为提高测报和防治水平及探索其应用的可能性,1975年以来,对寄生粘虫的线虫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饲养观察,现将初步研究结果简结于下:一、形态特征经初步鉴定,寄生于粘虫的线虫属索科 (Mermithidae).种名待定,暂称索线虫.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粘虫在我国的发生危害呈现出新的特点。为明确济宁地区麦田中越冬代和1代粘虫的发生规律及科学指导新形势下该地区粘虫的防治,本研究采用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监测了越冬代和1代粘虫的种群发生动态。结果显示,2015和2016年诱集的成虫总蛾量分别为249头和62头,2016年4月9日即可诱到极少量越冬代成虫,1代成虫的发生高峰期约为6月上旬左右,两年的单日最大蛾量分别为47头和13头。此外,田间条件下采用人工接虫和笼罩法测定了粘虫不同虫口密度危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建立了小麦产量损失率与虫口密度的线性回归方程,并根据当前条件下小麦的生产水平和市场价格,确定济宁地区麦田粘虫的防治指标以26头/m2为宜。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 讀了本刊1964年第三期汪廷魁同志写的《六安发現粘虫成虫越冬》一文后,我站防治测报組的同志进行了討論,并参考本区和外地有关粘虫測报的資料,提出以下不同看法。一、从六安城郊1964年2月9日和1963年3月19日发現两头粘虫蛾子,就下結論:“粘虫能以成虫在六安地区越冬”,是不妥当的。因为根据本区寿西湖、正阳关測报站誘测粘虫記載:粘虫第一代成虫初見期都在2月份內,如1959年为2月24日,1963年为2月28日;查淮北阜阳专区粘虫測报資料也有同样記載:1960年初見期为2月11日,1961年为2月19日。这些資料說明了本省粘虫发生地带第一代成虫初見期就是在2月上、中旬,并非是“一个新发現”。而盛发期一般都在3月中、下旬。2月上、中旬初見成虫,現在还沒有充足的根据說明  相似文献   

18.
去冬至今四次降雪,瑞雪兆丰年.但雪雨较多的年份,麦田某些病虫害,如白粉病、全蚀病、条锈病、吸浆虫和粘虫等可能偏重发生,因此,要加强测报力度,及时组织防治,以减轻和防止病虫大流行.  相似文献   

19.
正当前,吉林省正值一代粘虫、草地螟发生期,省病虫测报站数据显示,一代粘虫已经在部分地区发生为害且虫龄较高,一些县(市)草地螟成虫迁入数量较大,对我省未来粮食安全生产威胁较大。为此,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视,切实强化组织领导,按照省里统一工作部署,切实加强迁飞性重大害虫监测防控工作,全力保障粮食和农业生产安全。加密监测网点,全面掌握发生扩散动态  相似文献   

20.
<正> 粘虫,俗名行军虫,在我国除新疆和西藏未见报道外,其余各省、市、自治区均有发生.每年由南往北,又自北向南迁飞为害.近几年发现其还有东西向迁飞的现象.粘虫危害禾谷类作物,在我省主要危害小麦.大发生年份,受害重的麦田叶片被食光,大量麦穗被咬断.据阜阳地区病虫测报站统计,从1961年至1978年的18年中,麦田大发生7年,中发生6年,小发生5年.大发生年份全区每年约400—600万亩小麦受害,平均每平方米有虫20—40头,高者竟达100—200头,受害小麦减产约10—20%. 目前防治粘虫仍以化学农药为主,然而由于其用量、用费较多,加之粘虫本身抗药性的增强,所以施用常规化学农药已不够理想.六十年代国内曾有人研究过粘虫病毒,但只做了室内试验,未能用到田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