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在实验室模拟自然水环境下呋喃唑酮的自然降解和分布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呋喃唑酮在含底泥的水环境中5 d降解完全,而在不含底泥的水环境中完全降解需要7 d;在相同时间内,含底泥组呋喃唑酮降解比不含底泥组快;同等试验条件下,低浓度的呋喃唑酮降解速率比高浓度的大。  相似文献   

2.
探讨二氧化氯(ClO2)在不同的浓度、温度、pH和作用时间条件下对水中溴氰菊酯(Deltamethrin)的降解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二氧化氯可以有效快速的降解溴氰菊酯,降解率随着作用时间和二氧化氯用量的增加而提高。试验在pH中性、15℃室温条件下,设定溴氰菊酯浓度为100μg/L时,二氧化氯作用浓度为1.0 mg/L,反应时间30 min,溴氰菊酯降解率达到95%以上;建议采用1.0 mg/L的二氧化氯作用20 min,或最低浓度0.5 mg/L的二氧化氯作用30 min,即可使水质达标。二氧化氯降解溴氰菊酯所需时间短,降解率高,且无氯代有机物等二次污染物,是一种有前景的用于降解溴氰菊酯等的物质。  相似文献   

3.
罗天雄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3):109-110
通过富集驯化培养,获得了降解溴氰菊酯的混合微生物。研究结果表明,该混合微生物发挥最优降解力的温度是30℃,pH为6.6,培养时间为60h。溴氰菊酯降解速度和混合培养微生物生长速度对外加碳源有较强的依赖性。在培养液中添加2.0g/L葡萄糖时,60h溴氰菊酯去除率可达75%;而采用溴氰菊酯作为培养菌生长的唯一碳源、氮源和能源时,60h溴氰菊酯去除率为52%。  相似文献   

4.
杀灭菊酯,溴氰菊酯在枸杞中残留量分析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杀灭菊酯、溴氰菊酯在枸杞中残留量的分析方法。采用有机溶剂一次提取,活性炭除去色素,GC-ECD测定,外标法定量。方法灵敏度高、准确,回收率在90%以上,最小检出浓度分别为10.7ng/kg、6.52ng/kg。  相似文献   

5.
1986~1987年期间,作者在浙江临安和山东泰安分别用溴氰菊酯对桃子进行了残留动态研究。结果表明:在桃子结果期间,用2.5%溴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喷施两次(最多)或1250倍液喷施两次(限南方),最后一次离采收间隔期为15天,经分析全果残留量均未超过0.05mg/kg的最高残留限量。如将果皮和果肉分开检测,则果肉末检出,而果皮能检出。这说明喷施溴氰菊酯对桃子果肉的食用是较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溴氰菊酯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迁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文蝶  邓玉君  钱坤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782-12783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溴氰菊酯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状态和迁移动态。[方法]采用室内柱淋洗法,测定不同浓度的溴氰菊酯农药在土壤中的淋溶过程。[结果]在强度大、历时较短的等量淋溶水的作用下,随着溴氰菊酯农药浓度的增大,溴氰菊酯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逐渐减小,出现相对残留量最大的深度也随之减小。[结论]溴氰菊酯对地下水污染具有潜在危险性,要合理使用溴氰菊酯农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溴氰菊酯在茼蒿上的残留特性和安全风险。[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检测研究溴氰菊酯在茼蒿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及最终残留量。[结果]溴氰菊酯在茼蒿中的半衰期为3.9~4.5 d,药后14 d消解92%以上。溴氰菊酯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6.5~7.4 d,药后14 d消解79%以上。25 g/L溴氰菊酯乳油18.750、28.125 g a.i./hm~2,施药3、4次,末次施药后5 d收获的茼蒿中溴氰菊酯残留量均低于2 mg/kg。推荐溴氰菊酯在茼蒿上的安全间隔期为5 d。[结论]试验结果为溴氰菊酯在茼蒿上的安全合理使用及制定溴氰菊酯在茼蒿上的最大残留限量国家标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花牛苹果安全状况,文章通过研究毒死蜱、马拉硫磷、多菌灵在花牛苹果上的降解规律,分析残留动态变化,掌握其安全间隔期。结果表明:不同农药在花牛苹果中的残留降解变化较大,在相同条件下,马拉硫磷降解速度最快,多菌灵次之,毒死蜱最慢,其安全间隔期分别为15 d、10 d和10 d。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H2O2光降解动力学机理及其降解液的毒性.结果表明,光照对H2O2降解农药有显著影响,农药降解率随反应时间延长而增加.有机磷农药的H2O2光催化降解符合零级反应动力学,其反应速率常数(k)随农药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半衰期(t0.5)延长.用生测法测定降解液残留物的毒性发现,H2O2光催化降解农药是降毒降解的.10μg/mL甲胺磷、10μg/mL毒死蜱、100μg/Ml久效磷的H2O2光催化降解初始反应液处理家蚕Bombyx mori 2龄幼虫的24h死亡率分别为60%、100%、100%,而12h降解液的死亡率均小于5%.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生物测定所得结果与家蚕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在2006年2月~2007年7月期间,对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和超市销售的6类水产品,480份样品进行了溴氰菊酯残留量的调查分析,共检出阳性样品9件,检出率为1.88%。结果表明,水产品中溴氰菊酯的残留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但在淡水贝类中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溴氰菊酯的毒性和致突变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由于高效低毒、对光稳定等优点,溴氰菊酯广泛应用于各类害虫、寄生虫防治中。近年来,溴氰菊酯的毒性、致突变性研究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笔者综述了溴氰菊酯的毒性、致突变性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2.
为评价印楝素对仓储害虫米蛾的毒效,采用微量点滴法,比较印楝素与溴氰菊酯对米蛾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印楝素对米蛾的毒力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强,随处理时间的延长溴氰菊酯对米蛾的毒力差异不显著,说明印楝素对米蛾的作用效果较慢,药效持续时间长,适合应用于仓储害虫的防治。  相似文献   

13.
于不同时间地点观察加州腔蚓在溴氰菊酯浓度为40mg/kg、20mg/kg、10mg/kg、5mg/kg、2.5mg/kg土壤中的急性中毒症状、异常行为及死亡状况,结果发现:与低浓度相比,高浓度(≥20mg/kg)下蚯蚓环带红肿、粘液分泌、身体翻滚等症状出现的时间较短,不足7min,在浓度为2.5mg/kg时上述症状出现的时间最长,约为60min;蚯蚓中毒翻滚持续时间,在40mg/kg浓度下最短,为233.1min,在2.5-10mg/kg浓下时持续最长,约600min;蚯蚓中毒致死时间,在40mg/kg和5mg/妇浓度下达极值,分别为317.9min和2140min,前者死亡时体重下降9.48%,后者死亡时体重下降近30%。统计分析表明:溴氰菊酯对加州腔蚓的急性毒性效应与中毒时间和农药剂量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地表水及饮用水中溴氰菊酯的分析方法,并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采用环己烷-乙醚(92/8,v/v)作为萃取溶剂富集净化样品。该方法在15min之内可完成地表水及饮用水中溴氰菊酯的分离及检测;由于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同时可进行多波长检测,因此检测波长可设定为225nm、254nm、270nm、280nm,根据各波长的分离情况选择最佳测定波长,流动相为甲醇+水=85+15。结果表明该方法线性范围、精密度、加标回收率均符合相关技术要求,适用于水样中溴氰菊酯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结果表明,用20—400mg/L的溴氰菊酯喷施黄瓜幼苗后,叶片内的乙醇酸氧化酶活性上升,最高达78.63%。低浓度的溴氰菊酯使蛋白质、DNA和RNA含量升高。而高浓度的溴氰菊酯使蛋白质、DNA和RNA含量降低。放线菌酮可抑制溴氰菊酯对体内乙醇酸氧化酶活性的促进作用。本文讨论了溴氰菊酯影响乙醇酸氧化酶活性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16.
溴氰菊酯对微小牛蜱未吸血幼蜱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0.36×10-6,对未吸血成蜱的半致死量(LD50)为4.687μg/虫,对饱血雌蜱的LD50为6.868μg/虫;而敌百虫对未吸血幼蜱的LC50为175×10-4,对未吸血成蜱和饱血雌蜱的LD50分别为1116和5266μg/虫.可见,溴氰菊酯对微小牛蜱未吸血幼蜱、未吸血成蜱及饱血雌蜱的杀蜱效果分别为敌百虫的486、238和767倍.现场杀蜱试验,采用5%溴氰菊酯水和剂12.5×10-4时.杀蜱率达92%,30×10-6时达100%杀蜱效果,对牛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溴氰菊酯人工抗原的合成及偶联比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溴氰菊酯农药分子的人工抗原合成是酶联免疫分析技术的关键,利用重氮化法将合成的溴氰菊酯半抗原(±)α-氰基对氨基苯氧基苄基(1R,3R)-2,2-二甲基-3-(2,2-二溴乙烯基)环丙烷羧酸酯分别偶联到牛血清白蛋白(BSA)和鸡卵清白蛋白(OVA)上制得两种人工抗原。合成的两种溴氰菊酯人工抗原用于动物免疫及免疫后抗体的检测,测得它们的偶联比分别为6∶1和7∶1。  相似文献   

18.
氧乐果在小麦上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试验和气相色谱分析,研究了氧乐果在小麦不同部位的残留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氧乐果在麦叶和麦穗中的消解动态没有明显差异,半衰期分别为1.8 d和2.1 d;在麦秆中消解较快,半衰期为1.3 d。最终残留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在正常使用条件下,无论是推荐药量还是2倍推荐药量,都会对小麦不同部位造成残毒污染,麦穗中最高残留量可达2.102 8 mg.kg-1,最低达0.060 8 mg.kg-1。  相似文献   

19.
石菖蒲提取物与溴氰菊酯混配的联合毒力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选用石菖蒲4种溶剂提取物与化学防护剂2.5%溴氰菊酯乳油按有效成分的不同比例进行混配,测定各混配剂对玉米象成虫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4种提取物与溴氰菊酯混配均有增效作用,最佳配比分别为无水乙醇提取物∶溴氰菊酯=300∶1,丙酮提取物∶溴氰菊酯=150∶1,乙酸乙酯提取物∶溴氰菊酯=300∶1,石油醚提取物∶溴氰菊酯=150∶1;对玉米象的共毒系数分别为771.24、900.17、398.39和541.48。  相似文献   

20.
以罗非鱼Tilipia为试验鱼类,研究了其暴露于不同浓度溴氰菊酯后其组织中溴氰菊酯的含量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罗非鱼肌肉和肝脏组织中的GST的正常值分别为(4.39±0.2)U.mg.prot-1和(13.3±0.3)U.mg.prot-1。采用不同浓度的溴氰菊酯处理罗非鱼25 d,除了1.0μg.L-1浓度组罗非鱼体内无明显累积,GST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浓度组均有一定的累积,同时GST发生了明显的变化。GST的变化规律为先升高后降低,即溴氰菊酯对罗非鱼体内的GST是先诱导后抑制,且这种变化幅度肝脏比肌肉大。2.0 ̄10.0μg.L-1浓度组经15 ̄20 d可在肌肉和肝脏中达到累积-释放的动态平衡,最大累积系数分别为1.85和2.20。溴氰菊酯在罗非鱼组织中达到累积平衡时,其累积量与GST活性呈较明显的负相关。研究表明,1.0μg.L-1以下的溴氰菊酯对罗非鱼没有生化毒性影响,罗非鱼组织中的溴氰菊酯累积量和GST可用来评价农药对鱼类的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