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性诱剂诱杀甜菜夜蛾的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性诱剂诱杀甜菜夜蛾,不管对甜菜夜蛾发生期预测,还是对虫害防治,都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利用性诱剂诱杀甜菜夜蛾成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甜菜夜蛾是一种抗药性极强的杂食性害虫。为了既有效控制该虫在蔬菜上的为害,又减少农药对蔬菜的残留污染,笔者于2002年进行了甜菜夜蛾性诱剂诱杀成虫,控制其为害的试验。1试验方法1.1诱捕器的设置试验在安源区郊区东星村进行,试验地属长年蔬菜区,种植十字花科蔬菜。诱捕器设水盆(口径30cm)、可乐瓶(容积1.25L,口径7.5cm)、油瓶(容积5L,口径14.8cm)各3个,共9个诱捕器,每器放置1枚诱芯(诱芯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购买)。后两种诱捕器加盖板距漏斗3cm。各诱捕器均以东西向一字形排列,3种诱捕器相间放置,每器间隔距离30m,并设未放诱芯的空白…  相似文献   

3.
性诱剂诱杀蔬菜甜菜夜蛾试验效果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凤英  陈齐信  余昌喜 《江西植保》2003,26(2):90-90,79
制作不同的诱捕器和使用不同数量的性诱剂诱芯(1、2、3个)诱杀甜菜夜蛾成虫。从中筛选出水盆诱捕器和1个性诱剂诱芯的诱杀甜菜夜蛾成虫效果最好.累计诱蛾量l枚诱芯为1145头、是2枚诱芯(707头)的1.6倍,是3枚诱芯的(460头)2.5倍:性诱区卵块数量明显低于对照区2.75倍。  相似文献   

4.
甜菜夜蛾性信息素不同组分诱芯的诱捕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甜菜夜蛾不同组分配比诱芯A、B、C、D、E型,并以测报灯为对照,开展了诱捕甜菜夜蛾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所有处理中,以甜菜夜蛾C型诱芯诱捕数量最多,显著高于其它处理,而A型、E型诱芯和测报灯诱捕数量没有显著性差异,位居第二,以B型诱芯诱捕数量最少。  相似文献   

5.
葱田甜菜夜蛾的为害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甜菜夜蛾是1种杂食性害虫,1999年荣县蔬菜地普遍发生。为害葱、辣椒、豇豆、甘蓝等多种作物,但以葱受害最重,轻者损失1~2成,重者毁产绝收。菜农使用敌杀死等农药难以控制其为害。为此,对该虫进行了田间观察和防治药剂筛选、探讨其防治方法。1 为害特点初孵幼虫啃食葱叶...  相似文献   

6.
通过在山东莱阳西兰花田开展生物食诱剂监测、诱杀试验,表明生物食诱剂可诱杀西兰花田夜蛾科主要害虫的雌、雄虫,其中,诱杀棉铃虫的雌雄比为1.25∶1。药后15 d,夜蛾科害虫卵量减退率为83.65%,校正防效为72.20%;幼虫虫口减退率为80.09%,幼虫的校正防效为62.81%。处理区幼虫量与对照区差异显著,生物食诱剂对夜蛾科害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性诱电子测报系统在斜纹夜蛾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昆虫性诱电子测报系统在上海进行了斜纹夜蛾诱测试验。结果证明,该系统诱蛾量高、虫峰明显,自动计数准确,满足了害虫测报的技术要求;供电设备太阳能充电蓄电池经过改良后能保证一定时间的用电量,达到了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总体性能要求。该系统为夜蛾类害虫的准确测报和科学指导防治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芋头俗称槟榔芋,是象州县传统的经济作物,随着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由零星分散种植向规模化种植发展,2009年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00ha,百亩连片种植有6片.  相似文献   

9.
1999年 10月 ,隆安县独山屯 4hm2 多的葱田遭受虫灾 ,虫口密度高的 11头 /丛 ,一般 6~ 8头 /丛。以 3龄以上的甜菜夜蛾幼虫为主 ,少数为斜纹夜蛾、粘虫。  我们引进由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与湖北省天门市生物农药厂共同研制生产的NPV可湿性粉剂 (制剂含量为 10亿 /g PIB)进行防治 ,每 5 0 kg水加入 NPV75 g,绿青兰5 0 ml,齐螨素 35 g。10月 2 4日全面用药喷雾 ,11月 18日检查 ,防效达 98%,1次用药即能有效地控制危害。NPV可湿性粉剂在使用技术上可分几种施用方法 :1、一般应在幼虫孵化高峰期用 6 0 0倍液喷雾 ;2、棉铃虫 ,斜纹夜蛾 …  相似文献   

10.
斜纹夜蛾Spodopter liture(Fadricius)性诱剂由于诱捕斜纹夜蛾雄成虫性能强,控害效果好,目前在生产上已得到大面积应用,但在应用时普遍采用一个害蛾诱捕器放置1支成品的诱芯.  相似文献   

11.
槐小卷蛾的生殖特点与性诱剂防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槐小卷蛾(Cydiatrasias)是国槐与龙爪槐的重要害虫。雌蛾与雄蛾一生都只交配1次,雌雄性比例为1:1。用性诱剂大量诱捕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目前已在北京地区普遍推广应用这种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2.
2000年12月5~7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福州召开了全国农作物病虫发生趋势会商及防治工作会议,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植保技术推广系统的领导和技术人员共150多人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认真总结了2000年全国重大病虫发生特点、原因及测报防治工作取得的成绩,并研究提出了2001年全国重大农作物病虫测报和防治工作指导思想、目标和10项工作重点。现介绍如下:  1 2001年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防治工作目标和指导思想  根据中央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整体部署,农作物病虫测报防治工作应围绕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加入世贸组织“…  相似文献   

13.
缓释技术在性信息素防治害虫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缓释技术在昆虫性信息素稳定均匀释放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总结了缓释技术在利用昆虫性信息素进行害虫防治过程中的应用现状、优缺点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地下害虫防治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地下害虫发生为害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不断加重的现状,本文综述了当前我国地下害虫的主要种类、分布、生活习性、为害特点,并从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等四个方面阐述了目前我国地下害虫的防治现状,以期为农业生产中地下害虫的防治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列当是根寄生杂草,很难防除。菌株Br-1是从感病列当中分离出的对列当有较高防治效果的层出镰刀菌。为了提高菌株Br-1的产孢量,本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设计试验对其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菌株Br-1适宜的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1%,NH4NO_3 0.2%,KH_2PO_4 0.3%,Mg SO4·7H_2O0.1%;优化后的培养条件为:最初pH 5.0,培养温度24℃,装液量20%,振荡速度190 r/min,发酵时间6 d。较优化前的初始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产孢量提高了257.5倍。在田间防治试验中菌株Br-1对弯管列当的防治效果最高可达67.2%。  相似文献   

16.
我国生物入侵之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近20年来,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危害日益猖獗。对外来有害生物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但有的防效并不理想。要有效地控制有害生物入侵对我国造成的损失,除了要建立、完善并自觉遵守各项国际和国内的法律法规,建立全面检疫的体系与机制外,还需要建立严格的科学监管体系,依靠科技投入减少生物入侵造成的损失,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抵御能力,确保持续发展。此外,还需要大力提高公众生态认识,减少人为传入和扩散蔓延。  相似文献   

17.
HNPC-A3066 {(E,Z) 2- 亚甲基]胺]氧]甲基]苯基]-3-甲氧基丙烯酸甲酯}是由湖南化工研究院开发的甲氧丙烯酸酯类新型杀螨剂。采用农药生物技术测定了HNPC-A3066对棉红蜘蛛Tetranychus urticae的杀螨活性和作用方式。结果表明,HNPC-A3066对棉红蜘蛛具有良好的触杀、杀卵作用,但内吸活性很低。采用浸渍法和浸玻片法处理后48 h,对雌成螨的LC50值分别为3.33和 4.02 mg/L;浸玻片法处理后24 h,对若螨的LC50值为0.74 mg/L,浸渍法处理后7 d,对卵的LC50值为2.02 mg/L。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有效成分浓度为80~160 mg/L时,施药后1、3、7和14 d,HNPC-A3066对棉红蜘蛛、柑桔红蜘蛛Panonychus citri和苹果红蜘蛛Panonychus ulmi的防效分别大于77.88%、75.33%和72.65%,且对作物和天敌安全。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26%氟磺胺草醚.乙羧氟草醚水剂对花生田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掌握最佳使用剂量,对其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 6%氟磺胺草醚.乙羧氟草醚水剂234~273 g/hm2对花生田阔叶杂草有明显的防除效果,茎叶喷雾处理15 d对试验地杂草的株防效可达85.7%~94.2%,30 d平均鲜重防效达86.3%~95.0%。  相似文献   

19.
我国用水结构的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对我国用水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一种成份数据的预测方法,用于分析饼图中每个份额随时间变化的状况,同时利用该方法,并结合灰色系统建模方法对我国2005-2010年的用水结构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effectiveness against Ephestia cautella of Lindane, Malathion, Bromophos, Dursban and Pyrethrins was tested on small stacks of bagged maize in Malawi. The first four insecticides were sprayed either directly on the bags or on a hessian sheet which covered the stacks. The best result was obtained with Dursban when sprayed at a high dosage (3000 mg a.i./m2) on the hessian cover. Bromophos was second in effectiveness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When both insecticides were sprayed directly on the bags at lower dosages, but more frequently, control was nil. Lindane alternated with Malathion gave only some control when applied frequently at a high dosage. The Pyrethrins were found ineffectiv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results for further research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