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冬小麦育种实践50年回顾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半个世纪以来,作者组配了蚰包麦、烟农15和鲁麦14号等品种的亲本组合,为这些品种的育成奠定了基础;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白蚰包和烟农78小麦的选育工作;主持育成了鲁麦13号、鲁麦21号2个品种。后者在非灌溉条件下创造了10404 6kg/hm2的高产纪录,是我国抗旱超高产品种选育上的重大突破。从50年的育种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正确的育种目标源于生产发展与社会需求;突破性的进展取决于关键遗传资源的发现与创新,并组配出适合育种目标需求的基因新组合;杂种后代采取异地、水浇地、旱地和不同肥力地块交替选择法,是选育高产、稳产、低成本品种的重要手段;高产要靠品种遗传力的突破和高产潜力在生产上的最大发挥,良法配套至关重要;创建高产展示田对品种推广与政府决策有重要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2.
3.
河北省黑龙港麦区冬小麦育种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港麦区是河北省小麦生产特殊类型区,土壤瘠薄盐碱,可利用淡水缺乏,干旱,冻害,干热风,病害等诸灾具全且发生步骤。本文回顾了该区小麦品种的演变和开展抗逆性育种工作的成就。提出有利于目标性状基因型充分表达以及诸多抗逆性与丰产性有效结合的选种方法:并将多层次的鉴定工作贯穿于育种过程始终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4.
5.
6.
80年代以来,采用不同诱变技术选育出200多个稳定株系,经筛选、鉴定、综合评议选育出40多个优良新品系。辐射与杂交相结合选育的稳定株系占总株系的45.6%;辐照干种子的选育效果恒定,稳定株系及优良新品系所占比率均达11%以上;辐照干种子、花粉以及辐射与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相结合,三代即可选育出一定数量的稳定株系。从稳定株系优异性状的选择看出;辐照干种子、辐射与杂交相结合以及辐照花粉、合子等对于提早抽穗、改良熟性作用较大;幼胚离体培养与辐照诱变相结合利于选择大穗、大粒型材料。 相似文献
7.
8.
9.
提出了小麦节水型品种应具备的特点及两圃平行交替选择节水型品种的遗传改良技术,突破了常规育种技术单一选种环境、遗传类型不能充分表现的缺陷;通过加大逆境选择压力以及后代材料逆境与非逆境的交替选择,多抗节水高产品种的遗传改良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11.
冬小麦新品种灵台4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冬小麦新品种灵台4号是以兰天10号作母本,95-3-5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过多年连续自然淘汰和人工选择选育而成。2011—2013年在甘肃省陇东片区域试验中,2 a共有8个点(次)增产,平均折合产量4 846.95kg/hm2,比对照品种西峰27号增产7.37%,产量居8个参试品种(系)第6位。2011—2012年度在灵台什字全膜覆土穴播示范片,产量高达8 422.50 kg/hm2。株高85 cm,穗长6.6 cm,千粒重42.5 g,容重762.9 g/L,生育期285 d,属中熟品种。籽粒含粗蛋白(干基)135.0 g/kg,湿面筋209.2%,沉降值19.7 m L,粗淀粉(干基)656.3 g/kg,灰分(干基)16.1%,属强筋小麦。综合抗病性好,条锈免疫,轻感白粉病,抗寒、抗旱性强,抗倒伏。适宜在陇东冬麦区的平凉市、庆阳市山塬旱地及周边同类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2.
冬小麦新品种天选51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冬小麦新品种天选51号VX9362-13-3-4为母本,兰天1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在2008--2010年甘肃省陇南片区域试验中,两年度平均折合产量6 600.00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17号增产8.65%。株高90.4 cm左右,穗长7.12 cm,千粒重43.9 g,容重834.1 g,L。籽粒舍粗蛋白135.9 g/kg、湿面筋236.0 g,kg,沉降值41.75 mL。经接种鉴定,苗期对混合菌表现免疫,成株期对条中32号、条中33号、水4、水5、CH42、HY8E及混合菌均表现免疫。适于天水市、陇南市川道区、塬台机灌地及山旱地种植。 相似文献
13.
冬小麦新品种中天1号是普通小麦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复合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株高106.0cm,穗长8.0cm,千粒重39.46g,容重764.0g/L,籽粒含粗蛋白13.54%(干基)、湿面筋24.8%,沉降值9.2mL、稳定时间1.0min,抗寒、抗旱性强,稳产性好,高抗条锈病。在2005—2006年度甘肃省天水半山组区试中,折合产量5334.00kg/hm^2,较对照品种成农4号增产7.00%;在2006—2007年度陇南山区组区试中,折合产量4561.50kg/hm^2,较对照品种中梁22号减产4.90%。适宜天水市干旱、半干旱山区,二阴山区及边类似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14.
冬小麦新品系陇育0024是陇东学院农林科技学院以西峰27号作母本,89-235-11-2-1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选育而成。2010-2012年参加甘肃省(陇东片)冬小麦区域试验,平均折合产量5019.45 kg/hm2,较对照品种西峰27号增产6.31%;2012-2013年度参加甘肃省(陇东片)冬小麦生产试验,平均折合产量3421.95 kg/hm2,比对照品种西峰27号增产6.00%,居参试3个品种(系)的第1位。抗寒性1~2级,抗旱性1~2级,抗青干1级,落黄1级;总体抗锈性表现较好,病情指数在20%以下,具有慢条锈特性。籽粒含粗蛋白质15.25%(干基)、湿面筋32.4%(14%湿基),沉降值29.2 mL、吸水率62.8%,面团形成时间2.7 min,稳定时间1.7 min。适宜在甘肃庆阳、平凉及宁夏固原等地区山塬旱地及同类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5.
冬小麦新品种宁麦9号是以长武131为母本、晋麦14号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在2006—2008年甘肃省陇东片区域试验中,折合平均产量3 585.75 kg/hm2,较对照品种西峰27号增产9.02%。在2008—2009年度甘肃省陇东片冬小麦生产试验中,折合平均产量4 087.80 kg/hm2,较对照品种西峰27号增产18.34%,居4个参试品种(系)第1位。籽粒含粗蛋白12.73%、湿面筋25.00%、赖氨酸0.40%,沉降值31.5 mL,千粒重36.3 g,容重785~825 g/L。该品种田间生长整齐,成熟时落黄好,中熟、丰产,抗旱、抗寒性强,抗条锈病和白粉病。适宜陇东旱塬及子午岭林缘区种植。 相似文献
16.
冬小麦新品种汾4846是以晋麦66号为母本、TK95—3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育成。在2004-2006年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中水肥区域试验中,2a折合平均产量5630.2kg/hm^2,比对照品种京冬8号增产11.4%;在2005-2006年度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中水肥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为5675.6kg/hm^2,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8.2%。苗期和成株期中感条锈病和白粉病。籽粒含粗蛋白(干基)15.61%、湿面筋29.60%,沉降值17.50mL,千粒重42g左右,容重795g/L。适宜在山西省中部和我国北部冬麦区中水肥地种植。 相似文献
17.
冬小麦新品系陇麦898选育报告 总被引:3,自引:8,他引:3
冬小麦新品系陇麦898是利用染色体工程技术,结合常规育种方法,以"三抗一丰一优"为总体育种目标,联合选育而成的中早熟冬小麦新品系。2005—2007年参加平凉市山塬组冬小麦区试,2 a 12点(次)平均折合产量4 871.55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10号增产15.13%,居11个参试品种(系)的第1位;2006—2008年参加甘肃省陇东片冬小麦区试,2 a 9点(次)平均折合产量3 423.75 kg/hm2,较对照品种西峰20号增产4.19%,居11个参试品种(系)的第5位。该品系株高85 cm,平均穗长5.6 cm,平均小穗数15.8个,平均穗粒数33.6粒,平均千粒重48.9g,容重784 g/L。籽粒含粗蛋白108.7 g/kg(干基)、赖氨酸4.04 g/kg(干基)、湿面筋184.7 g/kg(14%水分基)、淀粉值32.5 mL(14%水分基)。抗旱抗冻,高抗条锈病,高产稳产,适应性强;分蘖成穗率高,群体结构好。适宜在甘肃省陇东山塬旱地、高寒阴湿山区和丘陵干旱山区,以及陕西省陇县,宁夏固原等周边类似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8.
冬小麦新品种静宁11号为静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用“洮157”作母本、“75试15”作父本通过有性杂交培育而成,生育期280d,属中早熟品种,株高85.0~87.0cm,穗长7.3~7.8cm,小穗数15~17个,千粒重41.8~43.1g,容重802.5g/L。籽粒含粗蛋白141.0g/kg,湿面筋246.4g/kg,粗淀粉663.2g/kg,沉淀值30mL。2003—2005年在平凉市冬小麦川区组区域试验中,折合平均产量5598.5kg/hm2,较对照品种长武134增产29.00%,居10个参试品种(系)第1位。该品种抗冻、耐寒、抗旱、抗倒伏,适宜在静宁、庄浪及周边河谷川水区种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