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荒漠化土地现状和空间分布特征.【方法】基于遥感影像数据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保护区内荒漠化类型、程度、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1)保护区荒漠化土地表现为风蚀荒漠化和盐渍荒漠化两种类型,以风蚀荒漠化为主,面积为383 692.68 hm~2,占保护区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9.30%.2)保护区荒漠化程度较重,以极重度荒漠化和重度荒漠化为主,占保护区荒漠化土地面积的65.20%;两种荒漠化类型发生的荒漠化程度不同,风蚀荒漠化发生程度较重,以极重度和重度荒漠化为主,占风蚀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5.59%,而盐渍化荒漠化发生的程度相对较轻,以中度荒漠化为主,占盐渍化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83.31%.3)保护区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占有的荒漠化土地面积最大,占保护区荒漠化土地面积的89.56%,且以风蚀荒漠化为主,面积达343 558.65 hm~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发生荒漠化的程度不同,林地和耕地荒漠化程度以中度为主,分别占林地和耕地荒漠化面积的43.01%和87.42%,草地以重度为主,占草地荒漠化面积的63.20%,未利用地以极重度为主,占未利用地荒漠化面积的89.28%.【结论】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荒漠化类型单一以风蚀为主,荒漠化发生程度较重,以极重度和重度为主,且主要存在未利用地中,开展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封育保护减少人为破坏是遏制保护区荒漠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基于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产品数据,通过像元二分模型估算了蒙古国2003-2017年植被覆盖度,进行荒漠化监测。结果表明,蒙古国是一个受荒漠化危害极为严重的国家,极重度、重度荒漠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50.70%;2003-2017年,极重度和重度荒漠化所占国土总面积的比例从前期的55.99%减少到后期的50.70%,而轻度和非荒漠化土地所占面积比例从前期的26.11%增加到28.13%。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显示,2003-2017年研究区极重度荒漠化和重度荒漠化转出面积均>转入的面积,呈减少趋势。而非荒漠化和轻度荒漠化转入面积要>转出面积,呈增加趋势。近15年蒙古国生态环境整体趋于改善,荒漠化的发展态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锡林郭勒盟荒漠化状况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2,(13):7839-7841
以1981~2007年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数据为基础,在Arcgis软件的支持下,通过图形代数等方法,以植被指数的数值消长规律来表征锡林郭勒盟荒漠化的分布状况及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8,09、0年代,锡林郭勒盟无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占17%~19%左右,无荒漠化与轻度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共占50%以上,中度荒漠化的土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0%~12%,而重度和严重荒漠化的土地面积仅占总面积的32%左右;21世纪初期,锡林郭勒盟平均荒漠化状况出现了明显加重的趋势,无荒漠化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下降到不足6%,无荒漠化和轻度荒漠化的土地面积下降到总面积的32%左右,比809、0年代减少了20%以上,而重度荒漠化和严重荒漠化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迅速增加到近50%。因此,必须加强锡林郭勒盟草原区的生态保护与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工作。  相似文献   

4.
为了弄清锡林郭勒盟耕地荒漠化变化趋势,本研究以锡林郭勒盟耕地为研究对象,利用荒漠化差异指数法获取研究耕地荒漠化情况,研究表明:研究区耕地整体荒漠化数量水平来看,2000年耕地荒漠化总面积达155742.64公顷,占耕地面积面积比重的61.69%;2010年耕地荒漠化面积178404.11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72.82%。耕地荒漠化面积较大,所占比重有所上升,整体较严重,研究区耕地荒漠化面积情况是轻度荒漠化重度荒漠化中度荒漠化。  相似文献   

5.
荒漠化作为1个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本文以研究区1989年、2000年和2005年的TM影像作为基本数据源,在野外实地考察建立荒漠化遥感解译标志的基础上,通过人机交互判读提取土地荒漠化信息,建立土地荒漠化空间数据库.结果表明,研究期内研究区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并呈逐渐恶化态势,平均荒漠化率近80%,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和盐渍化面积比大致为65∶10∶5.风蚀荒漠化以轻度和中度为主,水蚀荒漠化以中度和重度为主,盐渍化以极重度为主.20世纪80年代末荒漠化程度最轻,2005年最重.监测期内,研究区荒漠化面积年平均增长率为0.35%.其中,风蚀荒漠化和盐渍化均呈增加趋势,水蚀荒漠化呈减少趋势,年均变化率分别为0.36%、0.97%和-0.06%.未荒漠化和荒漠化土地之间、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之间转化比较普遍,导致荒漠化程度不断加重.荒漠化程度由1989年的0.308升高为2005年的0.324;以极重度荒漠化面积计,年均荒漠化变化速率为0.103%,年均扩展面积2 088.62hm2.  相似文献   

6.
以20世纪80年代航片、90年代SPOT和2007年ALOS遥感图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定量分析小尺度区域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2007年间土地荒漠化及其变化状况。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研究区土地荒漠化面积呈先增后减趋势,总荒漠化面积减少1 246.5hm2,中度和轻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增加2 247.1 hm2和1 236.1 hm2,严重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4 729.7 hm2,荒漠化主导类型由严重荒漠化转变为中度荒漠化,荒漠化程度有所减轻;(2)区域景观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上升,轻度、中度荒漠化景观的边缘密度越来越高,边缘效应逐渐增大;(3)各荒漠化景观斑块数量呈增加趋势,斑块平均面积指数减小,景观破碎化程度明显增高,景观类型呈离散型分布;(4)研究区严重荒漠化景观形状趋于简单,轻度、中度荒漠化土地景观形状指数变得越来越低,斑块形状趋于复杂,易受周边景观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克拉玛依市土地荒漠化评价及动态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  苏香玲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3):235-237
应用RS与GIS技术,利用2004年和2009年TM遥感数据,对克拉玛依市境内的荒漠化土地现状与动态变化进行监测研究,并对其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克拉玛依市荒漠化土地面积2009年为727472.85hm2,占总面积的94.73%。其中,风蚀荒漠化面积431803.62hm2,占监测区总面积的56.23%。2004年荒漠化总面积为732893.96hm2。近5a来,克拉玛依市荒漠化土地面积总体呈略微减少趋势,但荒漠化程度明显变轻,主要表现为极重度风蚀荒漠化和盐渍化荒漠化分别减少了21.96%和7.44%。  相似文献   

8.
任又成 《安徽农业科学》2014,(33):11842-11843,11847
青海省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过渡放牧以及乱砍、乱挖、乱垦造成了生态的严重破坏,使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为了控制荒漠化面积,应充分发挥林业科技功能作用,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减少荒漠化面积.总结了林业科技功能在青海荒漠化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并进行了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9.
气象因子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了解荒漠化地区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为荒漠化的监测、预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气象因子变化特征对典型地区荒漠化的影响。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榆林市西北部的沙质荒漠化土地为研究对象,并布置监测点。基于此,获得该区域的气象因子变化特征、NDVI遥感数据以及土壤变化数据。通过归一化植被指数监测植被生长状态,估计荒漠化面积,同时使用趋势分析法和Mann-Kendall法分析气象因子变化特征和荒漠化面积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近10 a来气象因子变化特征较为显著,降水增多、蒸发量减少、沙尘出现的天数也明显缩短,降水量与植被覆盖率和荒漠化面积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91和-0.82,说明这些气象因子变化特征推动植被盖度呈现出增长变化趋势,有效减少荒漠化面积,说明近年荒漠化治理取得可观效果。  相似文献   

10.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应用遥感技术与GIS相结合的方法,对陕北农牧交错带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校正、增强和自动分类识别,得到1986,1993和2000年3个时期土地荒漠化分布图(数字地图)、空间数据库及其面积统计。结果表明,近15年来该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增加,严重荒漠化土地大幅度减少,中度和轻度荒漠化土地增多;荒漠化土地的时空转换频繁且复杂,耕地沙化和林地退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来源,基本农田建设和生态自然恢复使荒漠化土地发生逆转,区域土地荒漠化得到有效控制,但土地生态系统还相当脆弱;其中人畜数量增加、社会经济发展是驱动荒漠化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1.
河西走廊荒漠化面积2.36×105Km2,占甘肃省荒漠化面积的86%。为了有效地利用荒漠化区域的土地资源、光能资源,拓宽作物栽培领域,提高国土资源利用率和光能资源利用率,笔者于1995~2001年,对荒漠化区域温室蔬菜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现将适应于河西走廊荒漠化区域  相似文献   

12.
林业科技与荒漠化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三北地区日益加剧了荒漠化的进程,逐渐扩大了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同时也急速增长了盐浸类、水蚀类和风蚀类的面积。荒漠化具有严重危害、发展速度快和面积庞大的总体特点,尤其是最近这些年春夏期间的频繁沙尘暴,已经警示了我们。从生态环境的危害来看,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危害。本文主要是结合林业科技来阐述防治荒漠化的举措。  相似文献   

13.
科尔沁地区荒漠化状况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遥感技术为手段,以NOAA-AVHRR为数据源,提取荒漠化信息植被指数(NDVI),利用植被指数(NDVI)与植被盖度有较高的相关性。以植被指教为土地荒漠化评价的定量依据,对科尔沁地区荒漠化程度进行了划分,探讨了科尔沁地区近十年来的荒漠化状况,得出科尔沁地区荒漠化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其中中度和轻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呈减少趋势,严重、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自治区沙质荒漠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自治区已是全国沙质荒漠化最严重、面积最大的省区之一。笔者结合1975、2000、2007年3期遥感影像对内蒙古自治区沙质荒漠化进行遥感信息提取,进而分析近30年来横向空间上、纵向时间上沙质荒漠化从面积变化、空间位置变化、转移方向变化、重心变化出发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1975~2000年沙质荒漠化面积变化不大,但整体呈发展趋势,且速率极慢;而2000~2007年沙质荒漠化面积显著地减少,各级沙质荒漠化土地都有不同程度的逆转趋势,逆转速率是极其可观的。  相似文献   

15.
毛乌素沙地荒漠化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在Arcview、Arc/info等GIS软件的支持下,对毛乌素沙地的荒漠化情况进行遥感监测,监察总面积为97352.08km2,荒漠化面积有65506.44km2,占区域总面积的67.29%,其中沙漠化面积52998.36km2,水土流失面积11933.56km2,盐碱化574.52km2,分别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80.90%、18.22%、0.88%和区域总面积的54.44%、12.26%和0.59%.在文章的结尾还简要分析了各种荒漠化类型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甘肃河西走廊草地沙质荒漠化监测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河西走廊地区草地沙质荒漠化的遥感监测结果表明,全区5市91563.47km^2草地面积中,强烈发展沙化草地占29.22%,发展沙化草地占1.5%,潜在沙化草地占30.34%,未沙化草地占38.94%。全区沙质荒漠化草地占草地面积的61.06%,50%以上的草地处于沙质荒漠化状态,其中金昌市与嘉峪关市强烈发展的沙质荒漠化草地面积比例最高,超过60%以上。调查分析认为,该区草地沙质荒漠化成因主要是气候干旱、多风以及土壤质地疏松等自然因素和长期滥垦、过度放牧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历史和人为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理河西走廊地区草地沙质荒漠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武威荒漠化治理的实践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荒漠化是当今世界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也是我国当前面临的最大的环境威胁。全球100多个国家的40亿公顷土地受到荒漠化影响,我国的荒漠化土地面积达到261.16万m2,将近4亿人生活在荒漠化和受荒漠化影响的地区。据统计,近年来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0亿元。荒漠化因其危害性和治理难度较大,被称为“地球的癌症”。  相似文献   

18.
赵生龙  张建东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8):8956-8957,9059
以项目区的5期TM影像为数据源,研究了民勤绿洲1991至2005年的荒漠化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民勤绿洲的荒漠化不但表现为荒漠化程度的快速加深,而且表现为荒漠化面积的快速发展。最后,提出了绿洲荒漠化综合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9.
宁夏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以宁夏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为基础,融合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全面掌握了宁夏荒漠化和沙化现状结果及上期变化情况。监测结果显示,宁夏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达263.51万hm2,占宁夏国土总面积的50.72%;沙化土地总面积达100.32万hm2,占宁夏国土总面积的19.31%。与第五次监测结果相比,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5.39万hm2,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2.14万hm2。从政策创新、科学防治、健全监管等方面提出了宁夏荒漠化和沙化防治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李东 《甘肃农业》2012,(3):47-48
甘肃省是全国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平均每年因土地荒漠化和沙化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1亿元。截至2009年底,全省荒漠化土地总面积19.2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45.12%,分布于全省10个市州的37个县市区。其中,沙化土地面积为11.9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8.0%,沙化土地面积位列全国第五位,是全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