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运用液压喷播技术进行植草护坡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液压喷播植草护坡机械化程度高、速度快、效果好、适应性广,是一种快速建立绿化草坪的植草护坡方法。选择广东省飞来峡水利枢纽工程开挖的典型坡面为试验区,研究了液压喷播技术在植草护坡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液压喷播植草护坡的成坪速度主要受草籽的生态学特性、种子萌芽条件及生长环境等因子的影响,即与草籽种类、植物生长调节试剂及土壤状况与气候条件等因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生态护坡能有效地防治公路工程水土流失,在生境的重建及生态系统的恢复方面起到了明显作用。选择重庆市巴南区及南岸区4种典型的生态护坡类型——裸坡、菱形骨架植草护坡、乔木护坡和植草护坡进行了采样、监测,研究各种边坡土壤侵蚀强度、相对系数、土壤平均侵蚀模数、植被覆盖度、土壤组成成分等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在4种生态护坡措施中,菱形骨架边坡的护坡效果最好,乔木护坡优于植草护坡,裸坡最差;(2)土壤中组成成分的变化不仅受土壤流失量的影响,而且植被本身也影响到土壤组成成分的增减;(3)植草护坡保持水土效果要略强于菱形骨架生态护坡,但在后期,其覆盖度增长不快,恢复效果差于菱形骨架护坡;(4)对植物生长的必要元素,菱形骨架生态护坡的流失量相对比较均衡。  相似文献   

3.
高速公路不同边坡类型对植被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护坡模式下边坡防护工程建设初期植被恢复状况,依托北京西六环现有边坡工程,采用系统聚类方法,将12段边坡划分为六棱砖与厚层基材喷播植草2类护坡模式,分析不同模式坡位、坡长、坡向和地形条件对植被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1)以厚层基质喷播植草模式为主的Ⅱ类边坡植被恢复效果优于以六棱砖护坡模式为主的Ⅰ类边坡;2)随着演替进程的发展,建植初期植被表现出一定的年际变化规律,2011年植被恢复效果较2010年差;3)坡位、坡长和坡向的不同使植被群落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性,Ⅰ类边坡中部植被生长较好,Ⅱ类边坡下部植被恢复效果好,坡长较长的阴向边坡更利于植被恢复;4)六棱砖护坡模式更适宜在山岭重丘区应用,而厚层基质喷播植草护坡模式更适用于平原微丘区。  相似文献   

4.
以延庆上辛庄开发建设项目坡面试验小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法,对36个小区的植被群落特征进行了调查,探讨了各个小区植被群落的物种组成变化,并运用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对各个小区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①对于土质边坡,植草+截水沟、等高绿篱埂等8种护坡方式比较适宜,植物成活成长良好;对于石质边坡,砖砌挡墙+生态袋等4种护坡方式适应性较好;②选用单一植物进行护坡,小区物种多样性变化出现两种趋势,一种是原有物种仍居优势地位,一种是原有物种逐渐退化,被侵人物种取代;③在对照小区中,自然恢复形成的植物群落多样性较好,向着丰富、均匀、稳定的群落发展.  相似文献   

5.
工程护坡是指浆砌石、混凝土等永久性护坡.植物护坡是指人工撒播草籽、人工造孔植草植灌以形成植被的护坡.以柳林县凌志集团所辖的多座煤矿护坡为例,比较了工程护坡与植物护坡的造价,通过效果比较提出了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液压喷播植草护坡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液压喷播植草护坡机械化程度高、速度快、效果好、适用性广,是一种快速建立绿化草坪、治理水土流失的植草护坡方法。在广东省清远市进行的喷播试验表明,喷播植草护坡的成坪速度主要受草种的生态学特性、萌芽条件及生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当地百幕达比地毯草成坪速度快、护坡效果好。喷播前用0.01%赤霉素溶液浸泡24h可使草种发芽率提高约15%。  相似文献   

7.
岩质边坡上植草护坡,是道路生态工程中的难点,涉及岩坡的可耕植性、植物选型和基材优化配比组合等关键技术研究.以洛湛铁路娄底段边坡为例,分析了铁路边坡的环境特点,对风化岩坡的可耕植性参数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室内播种试验,由草种的根系生长及发芽率情况优选出适于护坡工程的最佳草种组合.通过室内正交试验,对于基材主要组成成份进行了强度影响因素大小的数理统计分析,得出在施工后一定时间内基于降雨周期的影响条件下所需采用的基材优化配比组合方案,从而可使基材强度值达到最大.最后通过厚层基材喷播、覆盖、后期管护等重点和难点技术的实施,保证了炎热多雨条件下岩坡喷混植草的成功.  相似文献   

8.
公路边坡防护与生态恢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主要论述了公路边坡植物防护的主要形式如种草、铺草皮、液压喷播植草护坡、框格防护、合成材料植被网草皮护坡、喷混植生植物护坡、绿化笼砖护坡、香根草生物边坡防护技术、客土喷播技术等,在目前,公路防护工程设计要紧紧抓住设计对象的土质、水文、气候等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防护型式,确保公路边坡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9.
鄱阳湖区典型堤防不同植草护坡产流产沙特征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鄱阳湖区典型堤防不同植草护坡产流产沙特征进行试验研究,为该区植草护坡草种筛选以及护坡技术构建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手段,利用水土流失移动监测车选取鄱阳湖区典型堤防——九江市永修县九合联圩为研究对象,对裸露坡面(BL)、自然恢复坡面(NRS)、狗牙根护坡坡面(CDS)、中华结缕草护坡坡面(ZSS)和假俭草护坡坡面(EOS)等5种护坡模式进行了水土流失监测,量化不同护坡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结果]裸地具有最短的初始产流时间和最大的径流流速,植草后能较大幅度延长初始产流时间,降低径流流速,并且假俭草坡面减缓坡面流速的效果最为明显。20 mm/h雨强下,4种植草坡面与裸露坡面之间的径流系数没有明显差异,但是随着雨强的增大,植草坡面对径流的抑制作用就越来越明显。各处理土壤流失量均随着雨强增大而增大。[结论]植草护坡能有效减少堤防土壤流失量,并且堤防植草护坡的减沙效益在大雨强下表现得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植物护坡工程质量的等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国内外边坡生态恢复工程及评价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结构稳定和功能持续为导向,结合系统工程理论与植物护坡工程质量特征,建立了以力学、植被及基质3大类评价指标为主体的植物护坡工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及排序,并以灰色系统理论为依据,构建递阶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模型,用于四川省彭州市升平镇人工边坡3类不同工程措施植物护坡工程(种子格栅、植物网、喷播植草)的实例评价.评价结果显示,3类植物护坡工程措施质量等级均为良以上,且喷播植草植物护坡工程措施优于种子格栅、植生网,符合实际情况,说明构建的评价体系及质量等级划分方法科学可行,能比较客观准确地反映植物护坡工程系统的质量状况与等级,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多阶梯边坡植被恢复技术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京承高速公路密云沙峪沟—市界段为例,介绍施工中采用的以客土喷播技术与基质喷附技术相结合的一种边坡植被恢复技术——多阶梯边坡植被恢复技术.该技术通过削坡机将陡坡修成一定高宽比的多阶梯状边坡,沿阶梯面铺设护坡网,将混有一定比例的植物种基质喷附在每一级坡面上;同时在各平台面客土进行乔灌木建植喷播等一系列施工流程,结合对坡面的养护管理,保证边坡的稳定性,提高植被恢复的成功率,达到坡面植被恢复与绿化的效果.多阶梯边坡植被恢复技术具有稳定边坡,减少水土流失,美化边坡环境等优点,可为同类边坡植被恢复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入射角度对气力射播小麦种粒入土参数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稻麦轮作区黏湿土壤条件下的小麦机械化播种,为避免传统接触式小麦播种技术存在的粘附堵塞严重和作业阻力、功耗大等问题,该文采用非接触式小麦气力射播技术理论,通过自制的小麦气力射播试验台,开展整洁种床土壤条件下入射角度对气力射播小麦种粒入土参数影响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入射角度的增加,相同加速气压下小麦种粒的射播速度垂直分量和射播深度不断增加,小麦种粒触土后产生水平滑移和弹跳的几率变小,且各入射角度下射播深度与射播速度呈正相关关系,不同入射角度下小麦种粒呈现出不同射播深度和土壤冲击效果,小麦种粒未产生损坏情况;当入射角度≥45°和射播速度垂直分量≥25 m/s时,小麦种粒可被完全射播入土壤中且出苗率大于86%,90°入射角度下的射播效果最好。同时,为实现田间作业时小麦种粒的垂直射播入土,应使射播速度水平分量与机具作业速度相等且射播速度垂直分量≥25m/s。试验结果可为非接触式小麦射播装备的研制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水稻直播用精播绳制造设备研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稻直播栽培技术具有省工、节本、增效等优点,但现有的直播机无法适应精确定量栽培的农艺要求。为此,设计了一种水稻直播用精播绳制造机械设备,该设备主要由送纸机构、排种机构、加捻机构和种绳卷绕成形机构等部分组成。其在工厂内将稻种按照设定的穴距和每穴粒数卷在4~7 cm宽的纸带内,并捻制成种绳,而后再将种绳卷绕成圆柱状供大田播放。大田作业时,通过将精播绳铺放在平整后的田块中,实现水稻的有序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研制的机械设备工作性能稳定,生产的种绳穴距变异系数不超过3.15%,每穴粒数变异系数不超过13.42%,种绳直播的水稻产量达10 290 kg/hm2,与当地的机插或人工手插相比无显著差异,但明显高于中国目前水稻平均单产。  相似文献   

14.
针孔管式小麦精准点播装置设计与吸种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准点播可保证播种作业的播量、播深及株距的均匀度,增强个体发育,但因小麦种子具有籽粒小、种植密度大等特点,目前尚缺少小麦精准点播装备。针对这一问题,该文设计了一种基于气力吸附、定点打穴、精准投种的针孔管式小麦精准点播装置,并对其吸种性能进行研究。确定了该播种机构的工作原理及主要结构,通过理论计算,确定适宜株距为2.73 cm,针孔吸种管扰动距离为7.86 cm,应分3行排布。以吸种孔位置、吸种孔直径和吸种面形状为因素,以漏种指数、重种指数和单粒指数为指标进行正交试验,得出最优参数组合为:吸种孔位置为顶面,吸种孔直径为2 mm,吸种面形状为凸面;在此条件下,试验结果为漏种指数为4.1%,重种指数为7.3%,单粒指数为88.6%,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5.
覆膜方式对4种林木直播造林出苗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较好地解决山东省瘠薄山地春季直播造林中干旱和动物危害等问题,提高出苗率和保存率,以刺槐、紫穗槐、国槐和皂荚4种林木种子为试验材料,提出了一种新的覆膜方式(覆膜2),并通过与常规覆膜(覆膜1)和露地(对照)造林的对比分析得出:1)覆膜1提高了土壤日平均温度,有效地增加了土壤各层温度,为种子的萌发提供了适宜的温度,覆膜2表层温度低于土壤表层温度,适于晚春播种;2)覆膜2能有效利用有限降水,保水蓄水能力高于覆膜1,较好地解决了瘠薄山地造林的干旱问题;3)4种林木种子出苗率和苗高覆膜处理均显著性高于对照,覆膜1对小粒种子较好,覆膜2对大粒种子效果最好;4)对于瘠薄山地的直播造林,应多选取一些大粒种子,对于小粒种子,应加大单穴的播种粒数。  相似文献   

16.
YB-2000型简塑秧盘自动精密播种生产线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制了一种适于工厂化秧苗生产的YB-2000型简塑秧盘自动精密播种生产线,它由自动填土、自动播种、自动敷土、自动撒水和秧盘输送等装置组成。生产线采用MCS-51系列的8031单片微机系统作为控制单元。实验表明,生产率不高于720盘/h的情况下,对大豆和玉米的漏播率和重播率分别为1.85%,2.31%;3.70%,4.62%。  相似文献   

17.
滑片型孔轮式水稻精量排种器排种性能数值模拟与试验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针对现有水稻旱直播机排种器适应性差和排种精度低的问题,该文设计了一种滑片型孔轮式排种器。引用球度表示水稻种子三轴尺寸,利用EDEM软件对3种球度水稻种子在6种排种轮转速下的排种器排种过程进行仿真试验,得到不同球度水稻种子在不同排种轮转速下的排种性能变化规律,分析了排种轮转速和种子球度对排种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当排种轮转速在15~40 r/min时,冈优898种子的排种性能优于国丰一号种子和冈优3551种子的排种性能;当排种轮转速在15~30 r/min时,3种球度水稻种子的排种合格率在84.01%~87.91%之间;当排种轮转速大于30 r/min时,随着排种轮转速增加,排种合格率显著下降。在此基础上,选用不同球度的5个水稻品种种子为试验材料,选取排种轮转速和种子球度为试验因素,以排种合格率、漏播率和重播率为评价指标,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进行排种器台架试验。利用Design-Expert 8.0.6软件对试验结果数据进行分析,建立排种性能指标与排种轮转速和种子球度之间的回归方程,得到响应面图,并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根据回归方程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工作参数:排种轮转速为27.12 r/min、种子球度为44.61%,此时,排种合格率为83.90%、漏播率为5.43%、重播率为10.67%,排种性能最佳;排种器台架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相同,排种性能随排种轮转速和种子球度的变化规律一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排种器对各尺寸等级水稻种子的排种性能皆满足水稻精量穴直播的播种要求。研究结果可为滑片型孔轮式精量排种器的结构优化及排种性能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水稻芽种拌干土粉处理对机播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水稻芽种拌入一定量的干土粉后可以减小芽种之间相互粘连,降低芽种与播种机各部件接触表面之间的粘附力,提高机械播种精度和降低播种过程中的种子损伤率。条播试验结果表明,拌干土粉芽种的播种量标准差为3.6粒,比芽种的播种量标准差少1.36粒;拌干土粉芽种的播种量变异系数为6%,比芽种裸籽的播种量变异系数小2.27%;播种破损率为4.07%,比芽种裸籽播种破损率低5%。  相似文献   

19.
Deep seeding of wheat, a common practice when soil moisture is deficient, causes poor seedling emergence and stand establishment.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increasing seed protein content by nitrogen fertilization of parental plants might increase emergence rate and vigor of winter wheat seedlings from deep‐planted seeds. Four seeding depths, three cultivars, and three seed protein contents were compared in different soil mixtures and fertility regimes. Under all treatments, emergence rate and dry weight of seedlings markedly decreased as seeding depth was increased. Increasing protein content of seeds sometimes, but not always, increased seedling emergence rate and commonly increased seedling dry weight regardless of soil mixture or fertility regime. Differences were greatest at 4.8‐ and 12‐cm seeding depths; seedlings failed to emerge from 16‐cm depth under any treatments. We concluded that increasing seed protein content by nitrogen fertilization of parent plants is an economic and efficacious method of enhancing wheat establishment when seed must be deeply planted.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study, soils on 17 ski pistes in the Sierra Nevada, Spain, were investigated to identify changes induced by ski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also to deter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grass seeding in restoring soil quality. When compared with unaffected reference soils, those of ski runs had substantial loss of organic carbon (?34%, ?11.9 ± 3.6 t ha?1) and micropore volume and size (?33%, ?0.07 ± 0.01 cm3 cm?3 and ?48%, ?1.62 ± 0.28 μm). Microstructure showed a dramatic reduction in organic cements and fungal hyphae. The organic content of soil seeded with gras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soil not seeded or seeded unsuccessfully (P < 0.05), especially where the topsoil was reinstated. Organic C content, microporosity and soil respiration increased by 200% (+21 ± 5 t ha?1), 70% (+0.07 ± 0.03 cm3 cm?3) and 140% (+0.10 ± 0.04 mg CO2 g?1 day?1), respectively. Average micropore size in aggregates which in undisturbed soils was 3.40 ± 0.28 μm reverted to 3.52 ± 0.36 μm. However,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revegetated soils did not attain the levels of organic cements and fungal hyphae in the natural soils. Dolomite and salts were added to the soil to aid slope stabilization, fertility and de‐icing of access tracks. As a consequence, there were increases in pH, exchangeable sodium percentage (ESP),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calcium carbonate equivalent and base saturation. The influence of management on soil properties was found to be greater than that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