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塑料管光滑紊流公式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资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喷灌、滴灌、低压管道输水地面灌(简称“管灌”)等节水灌溉新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因此也推动了塑料管的应用。当前,因塑料管所用水力计算公式不同,对设计和灌溉质量的影响已引起重视。本所结合管灌、微灌研究课题,专门对其水力摩阻进行了测试研究。本文将以部分实测资料验证分析塑料管光滑紊流计算公式,以明确其适用范围,提高设计精度。  相似文献   

2.
3.
离心式叶轮内紊流流场数值分析及PIV测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RNGk-ε紊流模型计算了闭式叶轮以及相对应的半开式叶轮内部的三维紊流流场。计算结果表明,闭式叶轮在小流量工况时,叶片吸力面存在大范围的回流,最优工况和大流量工况叶片压力面进口前沿为低速区,进口前靠前盖板侧存在漩涡。开式叶轮间隙中存在的回流导致叶轮中叶片上下两个明显的回流区,与封闭式叶轮相比最优工况点流量和扬程下降,效率下降达18%。为满足PIV测试的要求设计了透明离心泵。二维PIV测试的结果能较好地验证紊流计算的结果,同时也说明,即使在最优工况下叶轮中各叶槽问的流动也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4.
低比转数离心泵叶轮出口紊流流动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叶轮内三维紊流流动数值计算的基础上,从介质能量的观点,分析了不同工况下低比转数离心泵叶轮出口处的紊流流动结构。数值计算采用SIMPLEC算法,在贴体坐标系下求解Navier—Stokes方程,紊流模型采用标准的κ—ε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在叶轮的出口附近靠近吸力面一侧存在一个低能区,而压力面一侧能量相对较高。这与有关文献中所指出的离心风机的“射流—尾流”结构相对应。当偏离设计工况时,该低能区的范围和强度略有增加,相对应的叶轮效率也降低。计算结果与水泵在这些工况下的效率实验结果相一致,说明低能区的存在是影响低比转数离心泵效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利用激光测速仪,对壁面糙率突减时的明渠紊流进行试验,测量了糙率突减不同水深情况下明渠紊流的纵向时均流速和脉动流速。分析粗糙度突减对明渠紊流的影响,得到壁面糙率减小后明渠紊流的时均流速分布特点以及紊动强度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6.
粮食烘干机效益分析公式及应用——以早稻为例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内学者大多认为,采用年最大值法推求暴雨公式需要20年以上资料,年多个样法需要10年以上,且资料年限越长越好.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展,改变了地表、建筑状况以及全球气候的变化,进而影响到了城市降雨.因此,本文以推求X市暴雨强度公式为依托,根据不同降雨资料年限推算出X市暴雨强度的精度以及降雨总平均值进行对比,并结合气候和各种因素差异的分析,探讨气候变化引起的降雨雨量雨型的改变对设计暴雨的影响,进而得出推求暴雨强度公式的资料年限并不是越长越好.  相似文献   

8.
应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对比相同条件下不同深度二维凹坑型非光滑单元体减阻性能的差异,从中分析非光滑单元体的深度减阻性能的影响。经仿真发现:当来流速度为7m/s时,深度为0.2mm的凹坑型非光滑单元体减阻率为15.97%,深度为0.4mm减阻率达到最大值18.08%,而深度为0.6mm时,减阻率出现负值,说明无法实现减阻。最后对二维凹坑型非光滑单元体的减阻原理进行了分析,发现在凹坑中形成反向旋转的涡,从而形成"涡垫"效应,将空气与壁面的滑移摩擦变为滚动摩擦,从而使摩擦阻力有效减少。  相似文献   

9.
以定量衡量区域降雨规律为目标,推求了林芝市巴宜区城市的暴雨强度公式,收集了1993~2016年共计24年的降雨数据整编资料;采用年最大值法筛选出11个不同降雨历时的暴雨数据并进行水文频率统计分析;选取对数正态分布曲线、耿贝尔分布曲线和P-Ⅲ型分布曲线进行频率适线;采用麦夸特全局优化法、准牛顿全局优化法、模拟退火法、粒子群算法以及遗传算法分别对三种适线结果进行暴雨强度总公式的参数求解。结果表明:耿贝尔分布曲线相对另两种曲线精度最好,五种计算方法对三种曲线结果进行求解得到的暴雨值与实测值误差分析均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10.
蒸发能力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水资源管理和水灾害防治的靶向性指标,其动态成因分析集中于年尺度,可靠性需多尺度验证。本文基于中国819个气象站1961—2015年的逐日数据,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挖掘年潜在蒸发量趋势和突变;提出彭曼公式全微分日求积方法,计算年均日潜在蒸发量变化的气象要素累积贡献率,甄别区域驱动因子和成因。经分析,各站年潜在蒸发量倾向率均值为-3. 3 mm/(10 a),东西部为负值、中部为正值;各站年潜在蒸发量突变年份均值为1987年;东部潜在蒸发量减少由地表净辐射量减少所致,相应区域累积贡献率为280;西部潜在蒸发量减少由相对湿度增加所致,相应区域累积贡献率为175;中部潜在蒸发量增加由温度和风速增加所致,相应区域累积贡献率分别为355和1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