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秸秆还田面积增加,小麦—玉米连作栽培制度推行,品种抗性下降和适宜气候条件等原因,玉米赤霉病[Fusarium avenaceum(Fr.)Saec]在成安县发生有加重趋势。据县农业局2005年对本地5个主要品种调查,白轴型玉米病株率30%以上,病籽率12.1%以上;红轴型玉米病株率35%以上,病籽率15.95%。已成为玉米高产、稳产的障碍因素。此病症状主要表现为4个类型。①烂种、幼苗凋萎。②玉米茎基腐。初期病株基部节间表面有褐色病斑,形状不规则,纵向扩展。挤压时病部下陷、发软、无弹性。剖秆可见病节内部组织腐烂,维管束丝状游离、褐腐或红腐。③青枯。…  相似文献   

2.
玉米圆斑病发生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善平 《植物保护》1982,8(6):23-23
我县早在1971年发现玉米吉63自交系的果穗上有黑腐的症状。以后病情继续发展,成为配制吉单101等杂交种的主要障碍。从1979年夏开始我们对玉米圆斑病的发生、流行和防治,进行了调查和试验研究。 病原与症状 该病原菌属半知菌类、丛梗孢目、暗梗  相似文献   

3.
荸荠的一种新病害——荸荠秆枯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连荣 《植物保护》1985,11(5):33-34
荸荠秆枯病是我省荸荠Eleocharis dulcis)上的一种新的真菌性病害。采用病组织分离纯化的菌种,经多次分生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进行致病性鉴定,均可表现典型症状。就目前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来看,在我国荸荠秆枯病尚未见有记载。根据症状和病原菌形态特征的观察,和1962年Lentz描述的在美国种植的中国荸荠上的荸荠柱盘孢(Cylindrosporium eleocharidis)相似。现将我省荸荠秆枯病发生情况与病原菌简介  相似文献   

4.
2BMD-12型小麦对行免耕施肥播种机改进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2BMD-12型小麦对行免耕施肥播种机用于一年两熟地区夏玉米整秆覆盖下免耕直播冬小麦,一次作业可同时完成秸秆粉碎、开沟、施肥、播种、镇压等多道工序。通过粉碎刀轴打碎玉米秸秆和田间杂草,并将碎秆、杂草等抛送至开沟器侧后方,有效地解决了玉米整秆覆盖下免耕播种小麦易发生严重堵塞的问题。在其第二代样机的基础上改进设计完成了第三代样机,通过对刀座的排列及对刀轴受力分析的研究,改进设计了粉碎刀轴,并进行了播种性能试验。试验表明在玉米整秆覆盖下对行免耕播种小麦技术可行,机具结构设计合理,为一年两熟地区冬小麦免耕播种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糯玉米、甜玉米和笋用玉米等菜用玉米发展较快,种植方式有春玉米、夏玉米和地膜玉米。玉米苗期受杂草危害严重,苗期受杂草危害时,植株矮小,秆细叶黄,导致中后期生长不良,双穗率降低,空秆率提高,穗粒数和粒重明显下降,造成严重减产。玉米除草剂,品种繁多,使用技术要求高,使用不当不但起不到除草效果,还会对玉米产生药害。因此,选择对路的除草剂品种并掌握好使用技术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6.
 玉米全蚀病是一种土传根病。对以小麦-玉米两季轮作为主要耕作制度的山东省夏玉米产区进行全面调查,均发现有程度不同的全蚀病为害。  相似文献   

7.
小麦锈菌夏孢子经盐酸处理后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快速区分小麦条锈菌、叶锈菌和秆锈菌,用不同浓度的盐酸处理3种小麦锈菌的新鲜夏孢子和在4 ℃冰箱内保存4个月以上的锈菌夏孢子,在显微镜下观察夏孢子形态以及原生质体变化。结果表明, 24.5%、28.5%、32.5%、36.5%4种浓度的盐酸处理条锈菌夏孢子后其原生质体均浓缩成多个分散的小团。而同样方法处理叶锈菌和秆锈菌新鲜菌种时其原生质体浓缩成一个大团或多个小团,浓缩成一个大团的比例随盐酸浓度的增大而提高;用不同浓度盐酸处理保存4个月以上的2种小麦锈菌时,95%以上的夏孢子原生质体浓缩成多个分散的小团,少数(不超过5%)的夏孢子原生质体浓缩成一个大团。研究还发现叶锈菌和秆锈菌夏孢子活力、盐酸浓度等对夏孢子原生质体浓缩状况有很大影响,且与病菌生理小种有一定的关系。因此,锈菌夏孢子经36.5%浓盐酸处理后的原生质体浓缩状况只能作为小麦锈病田间快速诊断检测的辅助手段,不能作为锈病种类鉴别的唯一标准,必须结合病害症状特征、孢子形态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等进行综合判别。  相似文献   

8.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灰斑病病原菌鉴定及主栽品种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灰斑病的病原菌种类,于2017年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天津五省市疑似发生玉米灰斑病的76个市县采集样本,采用组织分离法和显微单孢分离法获得病原菌,通过形态与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病原菌种类鉴定,并对黄淮海地区、陕西、辽宁、黑龙江的37个菌株进行ISSR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引起黄淮海地区玉米灰斑病的病原菌为玉蜀黍尾孢(Cercospora zeae-maydis),玉蜀黍尾孢的变异具有地理种群特征。同时对黄淮海夏玉米区主栽品种进行人工接种鉴定,结果显示6个主栽品种中郑单958、登海605、先玉335、浚单20等4个品种对玉米灰斑病抗性较差,玉米灰斑病在本区域具有大面积发生和流行的风险。本研究为黄淮海夏玉米区灰斑病的综合防控提供支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灰斑病的病原菌种类,于2017年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天津五省市疑似发生玉米灰斑病的76个市县采集样本,采用组织分离法和显微单孢分离法获得病原菌,通过形态与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病原菌种类鉴定,并对黄淮海地区、陕西、辽宁、黑龙江的37个菌株进行ISSR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引起黄淮海地区玉米灰斑病的病原菌为玉蜀黍尾孢(Cercospora zeae-maydis),玉蜀黍尾孢的变异具有地理种群特征。同时对黄淮海夏玉米区主栽品种进行人工接种鉴定,结果显示6个主栽品种中郑单958、登海605、先玉335、浚单20等4个品种对玉米灰斑病抗性较差,玉米灰斑病在本区域具有大面积发生和流行的风险。本研究为黄淮海夏玉米区灰斑病的综合防控提供支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玉米粗缩病在石家庄地区早有零星发生。近年来,由于棉麦套种和麦田套种玉米,此病有蔓延趋势。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病毒病害,传毒媒介为灰飞虱。飞虱在我区一年发生五代。 发病规律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发展,取决于灰飞虱田间数量和带毒个体的多少。灰飞虱的田间消长又与以下栽培条件有密切关系。 1.套种玉米田发病重于单播田:玉米粗缩病的发展是伴随三种三收和麦套玉米面积的扩大而逐年加重。分析造成套种玉米田发病重的原因,一是夏  相似文献   

11.
玉米锈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试验比较采自我国海南、吉林、辽宁、山西、贵州等地玉米锈病的症状和病原菌夏孢子形态特征,进一步明确我国目前仍发生有普通型和南方型两种玉米锈病。接种试验表明,目前我国生产和育种上常用的一些杂交种和自交系大多感染普通型玉米锈病,其中“烟单14号”、“农大60号”、“黄早四”、“5003”感病较重。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县玉米粗缩病(Maize roughdwarf virus)严重。1992年夏玉米发病7万亩,其中以套种玉米发生最重。一般病株率2.5%,严重地块病株占30.7%;直播夏玉米发病株率为0.5%,最高5%。发病程度在品种间差异很大,以改良掖单2号(新2号)最重,平均夏套种的病株率为15%,发病最重的病株率占48%。1993年5月,春玉米田也已发现病株。玉米粗缩病在苗期叶色深,生长健壮,与健苗高度一样,间苗时往往误留,玉米拔节期植株开始矮化,叶色黑绿,茎秆粗壮,  相似文献   

13.
玉米苗枯病发生原因调查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枣庄市玉米常年种植面积 10万 hm2,其中夏直播 8.6万 hm2,无水浇条件地块占 70%以上.近年来,夏玉米苗枯病发生有加重趋势,成为本市玉米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病地的病株率 10%~ 18%,严重地块达 20%~ 50%,个别地块高达 60%以上,甚至绝产,对玉米生产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14.
一种值得注意的玉米病害——弯孢菌叶斑病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1944年在北京郊区夏玉米发生一种异于小斑病和园斑病的叶斑病,严重发生的玉米杂交种有京早10号、西玉3号等。顺义县一乡镇种植西玉3号6000余亩,全部发病,造成减产。  相似文献   

15.
玉米南方型锈病夏孢子的侵染时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南方型锈病由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 Underw引起,是浙江省20世纪以来发生较重的玉米病害[1-2],了解和掌握该病夏孢子的侵染时期,是最终控制其流行的关键所在.笔者采用夏孢子定点空中捕捉、不同恒温条件夏孢子发芽、玉米不同生育期感病性及田间病情消长动态观察等方法,研究了玉米南方型锈病的主要侵染期以及病情与温度、夏孢子数量、玉米感病生育期的吻合程度.  相似文献   

16.
调整玉米播期对玉米粗缩病控制作用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罩笼接虫和自然开放式状态下试验 ,对不同播期的玉米粗缩病病情进行了比较 ,明确了玉米敏感叶龄为可见叶 9叶以下 ,展开叶为 6叶以下。研究证实 ,将田间灰飞虱转移迁入高峰期与玉米敏感叶龄期错开 ,可以减轻玉米粗缩病的发病 ,春玉米播期 4月 10~ 15日 ,夏玉米在 6月 10~ 15日 ,能显著控制玉米粗缩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德州市玉米粗缩病发生严重德州市玉米田1993年普遍发生玉米粗缩病,春玉米较夏玉米发病重。一般为10%左右,严重地块发病率达95%以上。苗期感病,病株株高80—90厘米,节间极短,叶片叠罗在一起,叶色浓绿,病株早期即干枯死亡;中期感病,病株下半部茎节节...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玉米茎基腐病病原菌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玉米茎基腐病乃世界性玉米病害,自70年代以来我国春、夏玉米产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为害。据各地调查,一般年份发病率10%—20%,严重地块可达50%以上。该病主要在玉米灌浆—成熟期发病,从而引起玉米植株的根部及茎基部腐烂、变软,叶片青枯,果穗下垂,导致植株早死,籽粒松瘪,产量严重下降,是我国目前玉米生产上急待研究解决的主要病害之一。作者自1988—1991年从全省各玉米主产区,采集了大量的病  相似文献   

19.
<正>目前已报道的造成玉米粗缩病的病原有3种,分别是玉米粗缩病毒(Maize rough dwarf virus,M RDV),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1]。我国于1954年在新疆和甘肃发现该病,上世纪60年代曾在中东部夏玉米区流行,至70年代以来各玉米产区已陆续发生[2],近年来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特别是套播或晚春播、早夏播玉米田发生危害严重。  相似文献   

20.
玉米新病害──弯孢菌叶斑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新病害──弯孢菌叶斑病戴法超,高卫东,吴仁杰,金晓华(中国农科院品资所,100081))(北京市植物保护站)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俗名拟眼斑病,1994年秋在北京郊区县夏玉米上有较大面积发生。该病害是继玉米大斑病、小斑病之后,在北京地区新发生的一种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