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莉 《茶叶》2009,35(1):58-60
北宋诗人梅尧臣爱茶,引茶入诗入文,更有如茶般不媚于世,不阿于俗的品性。茶道即人道,茶品与人品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茶在文人心中,是醇清高洁之物,促人修心养性;有高尚情操和宽厚情怀的诗人亦如茶,值得后人敬重与爱戴。  相似文献   

2.
巩志 《福建茶叶》2004,(4):44-45
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明·许然明<茶疏>)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给茶下定义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赵估<大观茶论>赞武夷茶曰:"擅瓯闽之秀气,臻山川之灵禀"为草木之灵品.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人在散茶冲泡之前,一般都是煮茶吃。现今所谓泡茶,唐代就是煮茶。唐代以前无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叶煮饮,唐以后则以干茶煮饮。晚唐的杨华在《膳夫经手录》写道:"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唐代以后,制茶技术日益发展,饼茶(团茶、片茶)、散茶品种日渐增多。但仍以陆羽所说的煮茶为主。唐·陆羽《茶经·五之煮》中所说的煮茶,实际上包括"烧水"和"煮茶"两道工序。先说烧水。《茶经·五之煮》载:"其沸,如鱼目,  相似文献   

4.
南岳茶禅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古到今南岳茶文化与禅文化的完美结合,成就了南岳茶禅文化学说的伟大构建。笔者在对其南岳茶禅文化的调研过程中,通过走访各寺院和庙宇以及查看多种历史资料,初步诠释了南岳茶禅文化之内涵以及“茶祥一味”之真谛,供读者借鉴。  相似文献   

5.
南岳茶禅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古到今南岳茶文化与禅文化的完美结合,成就了南岳茶禅文化学说的伟大构建。笔者在对南岳茶禅文化的调研和考察过程中,通过走访各寺院和庙宇以及查看多种历史资料,初步诠释了南岳茶禅文化之内涵以及"茶禅一味"之真谛,供读者借鉴。  相似文献   

6.
唐·陆羽《茶经·十之图》指的是挂图吗?这值得研究。陆羽《茶经·十之图》文字不多,抄录如下:“以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偶,则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目击而存,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  相似文献   

7.
邢湘臣 《茶报》2004,(3):46-46
自古至今盛名不衰的“碧螺春”茶。清代词人李菁客盛赞日:“谁摘碧天色?点入小龙团.太湖万顷云水,渲染几经年。……龙井洁、武夷润、齐山鲜,瓷瓯银碗同涤,三美一齐兼”。在古人心目中,“碧螺春”茶兼有三美,在西湖龙井、武夷岩茶之上。由此可想品位之高,故今被列为我国十大名茶之一。  相似文献   

8.
巩志 《中国茶叶》2010,32(7):44-45
释超全(1627-1712),俗名阮曼锡,字畴生,号梦庵,同安(明至道光前属泉州府,今为厦门市同安县)人,明末布衣。曾文忠樱(南明洪武朝文渊阁大学士)门人,师事曾樱,以传性理学,患难与共。性嗜茶,幼习茶事,善烹工夫茶,有制茶技术。明亡,弃家行遁,身怀工夫茶艺而奔走四方,留滞燕云二十余载。遍览名山大川,慕武夷茶之声名,约于康熙二十五年(1685)入武夷山天心禅寺为茶僧。  相似文献   

9.
巩志 《福建茶叶》2002,(3):49-49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自幼聪颖,是位不寻常的才子。乾隆四年(1739)中进士,入翰林院。四年后,补放江南任县令。因父丧辞官,“年甫四十即告归”,致仕后居江宁小仓山,构筑随园“以书籍诗文为事,备林泉之清福;享文章之盛名者数十年”。他生性不喜酒,不学仙、不信佛,唯极喜饮茶,晚年厚爱武夷茶,他的武夷《赏茶》和(试茗》一文一诗与武夷茶结下不解之缘。袁枚辞官归里后,立意周游名山大川,饱览世界奇异风物,遍尝天下名茶。登临黄山、游历天台、…  相似文献   

10.
唐宋的文人多是通过寄情于茶中,从而体现自己对山水间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茶诗通常又都含有很深刻的哲理,这些哲理在历史时光的洗涤下,展现的是更加深厚的文学色彩。因此,本文将会从唐宋茶诗形成的过程,发展的概况以及品茶中蕴含的哲理等几个方面来研究茶诗词中"茶意象"之审美。  相似文献   

11.
茶画,是我国古代众多绘画种类之中体现着人民生活与艺术紧密相连的一个类别,主要描绘人们饮茶所用茶具极其场景。而茶画在宋朝的发展突出,大多茶画都流源于宋朝。宋朝是一个由茶引起的茶文化飞速发展兴盛的时期,在这之间应运而生的茶画艺术,更是具有深刻的文化与审美内涵。由于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对茶文化的欣赏,以及宋徽宗重文喜政、嗜好饮茶品画,这从上至下的文化潮流随之流行,成为宋代茶事活动十分繁荣的主要原因,茶画便是在这样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之下,显露出其本身的内涵,进而被人们欣赏与喜爱。本文将围绕宋代茶画,从茶画起源入手,进一步地探究其中包含的历久弥新的文化内涵,感受宋朝人民对于茶画艺术的创作之精良,关照宋朝人民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厉鹗与茶     
厉鹗(1692~1752):清文学家。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树,世称樊树先生,浙江钱塘(今杭林1)人。康熙举入。长于诗词,其五言诗尤为幽新隽妙。作品表现闲情逸致,时或杂有孤寂之感。论词推崇周邦彦、姜婆,为浙西词派重要作家。著有《樊激山房集》、<<辽史拾遗》、<<宋诗纪事>><<南宋院画录>>。<<东城杂记》、<<湖船录》等。在厉鸽的集子中,可以找到80多首茶诗、Ic多首茶词,还有两套曲子中也写入茶。茶诗。条调的吟诵范围很广,现将某诗部分加以叙述。(一)名茶1、天目山茶:该茶在唐代便有名,由增皎然的《对陆迅饮…  相似文献   

13.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藏着儒释道哲学思想之精髓,作为茶文化的物质载体——茶服,是茶文化精神内涵的外化表现形式,既折射茶文化蕴藏的精神文化底蕴,又将完美地呈现出儒家之中和之美,道家之自然之美与佛学、禅意的雅韵赋予茶服使之形成独特的韵味。本文以茶服作为研究对象,概述茶服界定与发展以及茶文化内涵,进而重点在于分析茶服设计中历史文化内涵,最后分析茶服设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旨在指导当代茶服设计。  相似文献   

14.
于良子 《中国茶叶》1993,15(5):30-31
二、伪劣茶的作伪手法茶叶作伪历代有之,作伪的原因各种各样,而作伪的手法却大致相同,综而析之,归纳为以下三种。 1.冒充法冒充法主要是用非茶物质冒充茶叶,或以名优茶之名行劣质茶之实,这是一种较早出现的手法。以非茶物质冒充茶叶,其原料多为枸杞、温桑等原来作为药用或茶的代用品的一类植物叶,经历代衍变,所用原料不断扩充,以至如柳、槐、楮、枳彀、枇杷、皂荚、石榴、石楠、柿等的芽叶也取之为“茶”。从前面所述的五代毛文锡《茶谱》所载的情况来看,唐代已  相似文献   

15.
普洱茶茶艺     
王绍梅  宋文明 《福建茶叶》2010,32(12):56-59
普洱茶是云南特有的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有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之分。冲泡普洱茶,要把握好器皿选择、投茶量、水温、润茶、浸润时间等要素,才能充分展现其品质特点。普洱茶的茶艺设计要充分表现普洱茶自然、古朴的韵味。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能集中体现茶意蕴和茶内涵的便是茶诗词。茶诗词用文学的形式记录着古代先民的日常生活,以个体的方式存在于正史之间。茶诗词中所表现出的安宁平静的审美体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艺术类型。茶诗词还表现诗人的离别之情,失落之感,丰富了中国人情世界的内容,并彰显出中华民族灿烂的人性之美和深厚的哲学内涵。通过探寻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茶意蕴和内涵,有利于评估茶诗词在历史中的作用和贡献,也有助于探寻中国茶文化数千年长盛不衰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7.
研究陆羽《茶经》的片断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陆羽《茶经》宗旨,在于“古为今用”,历史唯物论者,要以悬古垂今。今日,茶业科学较之唐朝,腾飞千里。唐时认识不清或认识错误的研究解释,而今一目了然。就无须花大量时间再去推敲。要推陈出新,就要择其与科学较有意义的问题,加以研究或讨论,不能就字论字,如《茶经·一之源》研究。 1、“一之源”从字义看,是茶之起源。其实并不在此。首先言茶树性状和栽培方法;其次言茶之来源及其异名,茶叶品质与土壤关系;再次言鲜叶性状和采制关系及其饮茶与卫生;最后还提及产地不同品质有上下之别。这节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有二:一是茶叶品质与土壤和鲜叶性状的关系;二是饮茶与卫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本分析法解读苏东坡茶诗文本的内容,分析宋代的茶事、茶艺和茶俗,识别当时考究的泡茶器具;欣赏煎茶、分茶、斗茶等高超的泡茶技艺;领略茶叶待客赠友以增进友谊的风俗。文章进一步梳理宋代社会背景,深层次剖析苏东坡创作茶诗的原因、政治、经济、饮茶文化和纳俗入雅的诗风等呼唤诗人求新立异,苏东坡顺应了时代要求;此外,苏东坡自身的嗜好和仕途经历也促使他对香茗情有独衷,择茶入诗。苏东坡的茶诗有益于当今茶产业的繁荣发展,对"一带一路"倡议下茶旅游产业的拓展也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19.
佛茶感怀     
潘根生 《茶叶》2006,32(4):232-232
2006年3月20日本人应杭州市佛教协会之邀,有幸出席中天竺法净禅茶开茶仪式,触景生情,抒发诗意,即席赋小诗一首,以表祝贺。天竺禅茶诗配画,自然滋润观音芽。涤心静心菩提下,悟道修为牵佛茶。佛茶感怀@潘根生  相似文献   

20.
刘岳耘 《茶叶》2016,(3):170-174
唐宋时期咏茶的诗人不少,苏轼是其中的佼佼者。苏轼茶诗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叙述之完备,分析之精到,寓意之深刻,为唐宋诗家中少有。苏轼不仅识茶、善茶、爱茶、惜茶,而且往往通过茶来寄寓他在宦海浮沉、转徙流离中生活境遇的感慨。他的茶诗,是他在不同时段、不同地域、不同心境中茶事活动的生动写照。本文试图从茶史、茶艺、道义、思想、创作手法等多个维度,对苏轼茶诗的文化品格与文化价值,进行简要的解读与赏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