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斑点叉尾鮰的主要疾病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斑点叉尾回鱼回 (Ictalucruspuntatus)亦称沟鲶 ,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杂食性名贵经济鱼类。其肉质细嫩 ,味道鲜美 ,适应范围广 ,生长快 ,抗病能力强 ,含肉率高。我国 1 984年从美国引进 ,1 987年繁殖成功 ,现已推广到全国各地养殖。随着斑点叉尾鱼回的高密度养殖 ,鱼病的发生日益严重 ,本文在养殖及参考有关报道的基础上 ,对斑点叉尾鱼回的主要疾病及防治方法作一概述。1 叉尾鱼回肠型败血病1 1 病因 是由叉尾鱼回爱德华氏菌 (Ed wardsiellajctaaluri)引起的鱼病。由于放养密度过高 ,水中溶氧…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要介绍沟鲶的主要疾病的病原、流行病学、病理变化、诊断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3.
斑点叉尾(鱼回)(Ictaurus punctatus)1984年由美国引入我国,由于其具有个体大、食性广、生长快、适应性强和肉味鲜美、价格适中等优点,很快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养殖。但随着其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集约化程度的逐渐加强,以及一些地区水体环境的恶化,近年来鱼病频繁发生,给不少养殖者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斑点叉尾(鱼回)疾病的防治工作十分必要。为此笔者结合生产实践将斑点叉尾(鱼回)几种主要疾  相似文献   

4.
斑点叉尾鮰主要疾病及其防治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对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病毒病(CCVD)、肠道败血症(ESC)、柱形病(Columnaris)、“肠套叠”症(Intestinal intussusception symptom)的流行情况、病原体、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斑点叉尾鮰的鱼病防治是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在高密度养殖中更为重要,应切实做好防病治病工作,落实"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方针.  相似文献   

6.
斑点叉尾鮰主要疾病与防治对策(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柱形菌病 柱形菌病也称为细菌性烂鳃病(bacterial rot gill disease of channel catfish)和柱状屈桡杆菌病。这种疾病的病原菌为柱状嗜纤维菌(Cytophaga columnaris),该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当池水水质恶化,有机物含量过多时,水体中的细菌数量增加,就可能引发该病。  相似文献   

7.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亦称沟鲶(Channel Catfish),属于鲶形目(Silurifbrmes)、鮰科(fctaluridae)鱼类,是美国淡水养殖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也是世界公认的最适合加工的优良淡水养殖品种。我国自1987年人工繁殖成功后开始在各省市进行推广养殖,  相似文献   

8.
9.
斑点叉尾鮰主要疾病与防治对策(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昌福 《科学养鱼》2004,(12):12-13
斑点叉尾鮰也被称为斑鮰和沟鲶,属于鲇形目,鮰科鱼类。我国于1984年从美国引进后,因为这种鱼具有生长速度比较快、肉喷细嫩、销售价格比较高的特点,受到了广大消费者和水产养殖业者的欢迎。但是,近年来斑鮰的各种疾病发生与流行,对斑鮰养殖生产的威胁正在日益增加。笔者收集国内外关于斑鮰疾病与防治对策的材料并整理成此文,  相似文献   

10.
~~斑点叉尾鮰主要疾病与防治对策(下)@陈昌福$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武汉430070  相似文献   

11.
3.寄生虫性疾病(1)小瓜虫病(Ichthyophthiriasis)病原:小瓜虫病是由多子小瓜虫引起的,是斑点叉尾鮰一种危害较大的原虫性寄生虫病。由于病鱼体表粘液增多,游动异常,常见鱼体与固体物摩擦,继而在体表、鳍条和鳃上出现大量小白点,故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White spot disease)。  相似文献   

12.
3.寄生虫性疾病(1)小瓜虫病(Ichthyophthiriasis)病原:小瓜虫病是由多子小瓜虫引起的,是斑点叉尾一种危害较大的原虫性寄生虫病。由于病鱼体表粘液增多,游动异常,常见鱼体与固体物摩擦,继而在体表、鳍条和鳃上出现大量小白点,故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White spot disease)。  相似文献   

13.
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亦称沟鲶(Channel Catfish),属于鲶形目(Siluriformes)、科(Ictaluridae)鱼类,是美国淡水养殖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也是世界公认的最适合加工的优良淡水养殖品种。我国自1987年人工繁殖成功后开始在各省市进  相似文献   

14.
斑点叉尾鮰     
《内陆水产》1992,(1):39-40
斑点叉尾鮰亦称沟鲶,属鲶形目,鮰科鱼类。1984年由湖北省水产研究所从美国引进,经过几年的研究及推广养殖,证实该种鱼适合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养殖。斑点叉尾鮰体形较长,头部较小,吻稍尖,体表光滑无鳞,侧线完全,具有脂鳍一个,体两侧背部淡灰色,腹部乳白色。幼鱼体之两侧有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成鱼的斑点逐步变得不明显或消失。头部上下鮰具有深灰色触须4对,以口角须最长,鼻须最短。为杂食性底栖鱼类,喜于弱光条件下集群摄食。池塘饲养主要摄食人工配合饵料,同时摄食水体中的天然饵料,常见的有底栖动物、水生昆虫、浮游动物、轮虫和有机碎屑等。适温范围为0—38℃,最适生长温度为18—34℃。溶氧  相似文献   

15.
16.
麻韶霖 《内陆水产》2009,(9):37-38,40
湖南省斑点叉尾鮰养殖由于国际市场的波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随着国内市场的兴起,临近重庆、成都、贵阳三个主要消费市场的湘西州和沅陵两大鮰鱼养殖基地仍然有很好的养殖效益。近几年,由于受到病害的影响每年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因此,了解病情提早预防、及时诊治,对于提高成活率和养殖效益犹为重要。笔者在2006-2009年组织实施湘西州斑点叉尾鮰产业化项目,根据在湘西州多年的推广经验,对危害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主要病害的症状、流行情况和防治方法作介绍:  相似文献   

17.
斑点叉尾鮰(Ictalunes punctaus)亦称河鲶、沟鲶、美洲鲶,在分类学上属鲶形目,鮰科。原产于美洲.主要分布在北美洲,东南亚及西欧部分国家和地区。斑点叉尾鮰是美国的主要淡水养殖鱼类.近几年主要通过加工成鱼片进入市场,现已成为全美第四大水产消费品。我国于1984年从美国引进斑点叉尾鮰。该鱼具有生长快,食性广,易繁殖,适应能力强.肉质上乘等优点:但斑点叉尾绷的疾病较多,从病毒感染到寄生虫的侵袭均可造成大批量死亡。因此.其病害防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现将笔者在安化、沅陵等地水库网箱养殖斑点叉尾角回疾病的调查情况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刘玉林  王敏  王卫民 《水利渔业》2006,26(6):84-85,96
综述了斑点叉尾鮰病毒病的流行情况、临床症状,论述了影响疾病爆发的因子、诊断、治疗、控制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9.
斑点叉尾鱼 (Ictaurus punctatus )1984年由美国引入我国,由于其具有个体大、食性广、生长快、适应性强和肉味鲜美、价格适中等优点,很快便推广养殖.但随着其养殖面积的扩大,集约化程度增强,以及一些地区水体环境的恶化,近年来鱼病频繁发生,给养殖者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因此,加强斑点叉尾疾病的防治十分必要.现将几种主要疾病的发病症状、流行情况和防治方法简要介绍如下.   ……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综述了斑点叉尾鮰主要的病毒性疾病的流行情况、临床症状、诊断和治疗措施等,以期为斑点叉尾鮰的养殖生产和疾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