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健康养殖     
如何使鱼类安全越冬鱼类能否安全越冬取决于饲料营养、水质、底质及疾病。一、营养全价配合饲料是保证鱼类摄取全面营养的基础,只有摄人全价配合饲料,鱼类才能有比较好的体质。而由于在越冬期,水温和气温均很低,鱼类处于不振食、只消耗的阶段,在越冬期间鱼类体内的蛋白质和脂肪均有消耗,应注意体脂的适当积累,在越冬前期饲料的蛋能比应保持在10~11千卡消化能:1克蛋白质,以利于积累适当的体脂。由于越冬期鱼类所处的环境比较恶劣,为了增强鱼类越冬期间的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在越冬前一个月应投喂“越冬安”。二、水质水质是越冬…  相似文献   

2.
正造成鱼类越冬死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缺氧,二是低温。越冬期,越冬鱼类会受到水体环境、天气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介绍了采用越冬前水质调控技术、越冬期间生物增氧技术、水质监测技术、机械增氧技术、化学增氧技术等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或者综合的方法进行救治。  相似文献   

3.
正鱼类越冬是淡水养殖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鱼类越冬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当年的经济效益。但多年来许多养殖户把越冬中死鱼的原因都统归为缺氧造成的,所以在管理上多以增氧措施为主,很少注重鱼病的防治。冬季水温较低,鱼类活动减少,基本不摄食。同时适宜低温的致病菌大量繁殖,而这个时期鱼类基本上是密集活动,致病菌较易传播,鱼类得病后感染快。多年来造成越冬鱼大批死亡的原因有许多是鱼病的流行所致,对养殖生产影响较大。所以鱼类越冬管理中,不但要重视溶氧的变化,也应注重鱼病防治。  相似文献   

4.
<正> 淡水养殖鱼类(鲤、鲢、鳙、草等)的鱼种、亲鱼、成鱼的冰下越冬,在我省的北部或东部.要持续120天左右。在这漫长的越冬期内.鱼类在低温水体中主要靠体内蓄积的营春来维持代谢与生存。由于时间长,密度大.如果养殖技术失调.管理工艺不善,往往造成鱼类的大量死亡;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鱼类越冬关系着生产单位的生产和经济效益为确保鱼类安全越冬.根据我们多年的摸索和实践经验,主要是抓住两个环节:  相似文献   

5.
我国北方气候寒冷,池塘每年冰封期长达6个月,冰层厚度在70cm~120cm,因此,鱼类安全越冬是提高北方寒冷地区养鱼产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鱼类在越冬期间死亡的原因,是由于冬季生态条件的特殊性及鱼类生理状态的特殊性,往往形成复杂的综合体,所以原因很复杂,总体来说影响鱼类越冬成活率的主要因素有几个方面:首先,越冬池生态条件恶化是造成越冬鱼类死亡的外因,其次,鱼类本身体质差易感染鱼病是造成越冬鱼类死亡的内因,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地处高寒地区,冬季气候寒冷,结冰期长达150-180d,冰层厚度可达80-110cn。在漫长严寒的冬天,必然引起鱼类生活环境和鱼类本身发生变化,水体理化因素也不断变化,这就给鱼类安全越冬带来很大威胁,常造成鱼类大批死亡,从而影响了群众养鱼的积极性。因此,加强鱼类越冬期的管理,创造满足鱼类越冬所需的环境条件,是提高鱼类越冬成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一、鱼类越冬死亡的原因影响鱼类越冬好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总的说起来,不外乎是越冬环境的条件和鱼类本身及其对环境的适应力。至于在长期过度低温(0℃~0.5℃)的情况下,确对越冬鱼类产生不良影响,但不是产生死亡的主导因素。病理上的象征,以及寄生虫的侵袭,在越冬的野鲤中,过去较少观察到,较易罹病的,只见于镜鲤。在去年冬季采捕种苗工作中,有些地区因限于设备和经验,有些鱼受到不同程度的冻伤、擦伤,在越冬期间或解冻  相似文献   

8.
2012年冬季是多年来少见的降雪量超大的一年,尽管有些越冬池是明冰封冻,但是整个冬季多云寡照、降雪的天气很多,几乎是每三五天就有一场中到大雪,池塘冰面很少有长时间的光照,直接影响着越冬池内浮游植物的繁殖生长,难以发挥其产氧能力,造成池内水体中的溶解氧长期处于低含量状态,给鱼类的安全越冬带来危害。在本人下乡指导、检查越冬工作的同时,对越冬情况进行了详细地调查和了解,从中掌握了第一手材料,现在总结出来,希望能为今后的鱼类越冬工作给予帮助和指导。  相似文献   

9.
鱼类越冬死亡的原因鱼类越冬死亡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真中往往有一个主导因素.只有全面、具体地找出主导因素,才能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减少鱼类死亡,提高鱼类越冬的成活率。鱼类越冬死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越冬水体严重缺氧越冬水体缺氧的...  相似文献   

10.
当秋季水温下降到5-10℃以下时,鱼类停止摄食或摄食量减少。在冬季结冰的情况下,鱼类根本不摄食,新陈代谢缓慢或停止生长。进入冬季如不加强管理,越冬鱼类会死亡,造成经济损失。一、鱼类越冬死亡的原因冬天水位下降,水量少、缺氧,池水清瘦,浮游生物量少。结冰水面透光性差,光合作用产生氧量不足,耗量大,造成缺氧死鱼。鱼类的规格小、体质差、肥满度不够,体内储存的脂肪等营养物质少,不足以越冬期的消耗。另外,鱼种在拉网时受伤及鱼病会造成鱼类越冬死亡。越冬期间忽视越冬管理,也容易造成鱼类死亡。  相似文献   

11.
对枝角类生态毒理学研究作了概述,主要包括枝角类生态毒理学研究常用种类、生态毒理学研究的领域、毒性试验常用方法,分析了目前枝角类生态毒理研究存在优点和不足,指出其生态毒理学研究需要加强的方面。  相似文献   

12.
对枝角类生态毒理学研究作了概述,主要包括枝角类生态毒理学研究常用种类、生态毒理学研究的领域、毒性试验常用方法,分析了目前枝角类生态毒理研究存在优点和不足,指出其生态毒理学研究需要加强的方面.  相似文献   

13.
消化与吸收是鱼类获取营养物质与能量的基本途径,这一过程主要由消化酶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来完成,因而,消化酶乃是饵料和饲料在鱼类消化道中分解和吸收的关键因素和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石斑鱼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遗传多样性(genetics diversity)又称基因多样性(genes di-versity)。它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组成部分,而且是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也是生命进化和物种分化的基础,更是评价自然生物资源的重要依据。通常所说的遗传多样性是指种内不同种群之间或一个种群内不同个  相似文献   

15.
克迪球预防人工感染鸡球虫病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接种孢子化球虫卵囊的方法,复制鸡球虫病,观察在饲料中添加克迪球预防鸡球虫病的效果,计算各实验组人工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鸡的存活率、相对增重率、血便记分、盲肠病变记分和卵囊值,并求出克迪球的抗球虫指数。结果发现克迪球能完全预防鸡在人工感染球虫卵囊后发生球虫病,用药组未出现盲肠病变和血便,盲肠内容物内检不出卵囊,并能显著提高鸡的相对增重率。表明克迪球对鸡柔嫩艾美耳球虫病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渔业资源丰富,渔业经济产值居全国首位,但是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持续的生态环境污染导致山东省渔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本文基于价值链视角对山东省渔业发展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山东省渔业价值链在各环节上的优势和劣势,并以此确立了延伸渔业产业价值链,转变渔业价值链增值方式的发展战略,据此提出建议:大力发展精品养殖业,压缩近海捕捞规模;重点推动渔业加工业向精加工、深加工方向发展;建设多层次的水产流通服务体系,着力发展休闲渔业。  相似文献   

17.
头足类是古老而高等的海生软体动物,贝壳是其重要的硬组织之一,可分为外壳和内壳。其中内壳根据质地不同又可分为角质、石灰质和软骨质3种类型,三者在形态和组成成分上差异明显。头足类贝壳不仅是重要的分类性状,而且在生物学、生态学上应用广泛。可利用外壳、石灰质内壳和软骨质内壳的形态特征在属分类水平上进行应用;角质内壳的形态特征在各种间细微结构差异明显,需要不断积累资料和归类分析。角质和石灰质内壳是年龄和生长研究的重要材料,其生长纹的日周期性证实和选择合适角质内壳部位是研究的关键,其日纹形成与水温、食物丰度等因子关系密切。贝壳的形态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头足类的栖息环境,可通过对其同位素含量及其组成分析来揭示栖息地的水温、食物丰度等深层次的生态信息,并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8.
无脊椎动物免疫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近十余年来,由于对虾等水产养殖动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病害侵袭,无脊椎动物的免疫机制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一般认为,无脊椎动物由于缺乏Ig (immunoglobulin)、TCR (T cell recep-tor)和MHC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等分子而不具备适应性免疫。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无脊椎动物不仅具有较完备的非特异性免疫系统,而且在一定范围内具备脊椎动物所特有的适应性免疫现象,同时还发现了很多结构或功能上类似于脊椎动物适应性免疫分子的免疫因子。由此,许多研究者认为无脊椎动物体内也应…  相似文献   

19.
我国鲂属鱼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鲂属鱼类有4种, 分别为团头鲂、鲂、广东鲂和厚颌鲂。从分类、形态、生态、遗传育种和增养殖等方面, 综述了国内鲂属鱼类的研究进展, 并就其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提出了建议。加强对厚颌鲂天然资源的保护和养殖开发; 鲂、广东鲂的大水面增养殖开发应逐步朝着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指出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鱼类种质与资源保护研究、遗传育种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将成为渔业资源研究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20.
鱼类芳香化酶活性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洪万树 《水产学报》2000,24(3):285-288
鱼类的生殖活动受外部环境因素和神经内分泌的双重调节。下丘脑、脑垂体和性腺通过相互调节 ,促进和制约着鱼类生殖细胞的发生、性别分化和性腺发育成熟及其繁殖活动。如下丘脑产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GnRH)可刺激脑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 (GtH)作用于性腺 ,促使性腺组织产生类固醇激素直接作用于生殖细胞 ,引起生殖细胞发育成熟和排卵。同时 ,类固醇激素也会反馈抑制GnRH和GtH的分泌。在类固醇激素的代谢过程中 ,需要多种酶参与催化 ,其中一种酶称为芳香化酶 (aromatase) ,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许多研究表明 ,芳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