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泽民  吕昌河 《中国农业科学》2022,55(11):2135-2149
【目的】 准确评估青藏高原春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可以为合理开发地区农业资源和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提供参考。【方法】 首先基于文献数据资料,在对WOFOST模型进行参数校验的基础上,利用青藏高原113个气象台站1958—2017年的逐日气候数据,逐年模拟了春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并进行空间分析,然后利用Theil-Sen Median 坡度、Pearson相关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SMLR)等方法,统计分析了不同积温条件下春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变化对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结果】 1958—2017年,青藏高原各个气象台站春小麦的多年平均光温生产潜力在3.20—8.68 t·hm-2之间,其中5—9月多年平均活动积温在1 600—3 400℃·d区间的潜力相对较高,并且呈轻微上升态势,主要分布在西藏“一江两河”、青海“河湟谷地”、四川甘孜州北部等,而<1 600℃·d和>3 400℃·d区间的生产潜力相对较低,且分别呈显著上升和下降态势(P<0.01)。青藏高原作物生长季的日平均温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1),并且最低温度的上升速率高于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温度日较差和太阳辐射则均呈下降趋势(P<0.01),下降速率分别为0.08℃·(10a)-1和8.96 MJ·m-2·(10a)-1。不同积温区间,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随着积温的增加,日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平均温度的上升速率均呈下降态势,日较差的下降速率也呈减小态势,而太阳辐射的下降速率则为增加态势。青藏高原及各个积温区间春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变化与太阳辐射变化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而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存在差异,积温区间从<1 600℃·d到>3 400℃·d,生产潜力对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的响应程度逐渐下降,且对最低温度的响应由正向变为负向,与日较差和太阳辐射的正相关性程度也呈先升高后下降的态势。在<1 600℃·d积温区间,平均温度变化是影响光温生产潜力变化的关键因素,平均温度每升高1℃,光温生产潜力可增加885.71 kg·hm-2P<0.01);而在1 600—3 400℃·d区间,太阳辐射变化对春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变化起决定作用,太阳辐射每升高1 MJ·m-2,生产潜力可增加3.42 kg·hm-2P<0.01);而在>3 400℃·d区间,日最低温度和太阳辐射每升高1℃和1 MJ·m-2,春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可分别下降和升高398.65和3.07 kg·hm-2P<0.01)。【结论】 青藏高原不同积温区间的春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及其对太阳辐射强度、温度变化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青藏高原不同积温条件下春小麦产量潜力水平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区域春小麦布局和增产潜力开发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
根据3753个样点表层(0~20cm)土壤速效钾的化验数据,在Arc GIS 9.0平台上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青衣江中游流域土壤速效钾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速效钾含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速效钾含量分级标准),含量介于3.00~723.00mg/kg之间,均值为71.53mg/kg。从空间分布上看,土壤速效钾含量总体上呈条带状和不规则的斑块状分布,含量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且以70.00~86.00mg/kg级别为主,占区域面积的44.012%。高值区(86.00mg/kg)主要分布于东北和西北方向,集中在中保镇、汉王乡、新庙乡等一带,并以此为中心向北和向西逐渐降低,向西南呈现出先逐渐降低后又有所上升的趋势。低值区(61.00mg/kg)主要位于柳江镇、槽渔滩镇、止戈镇、三宝镇等一带,并呈现出以此为中心向四周波动增加的趋势。研究区域土壤速效钾含量与气候、土壤质地、海拔、坡度、土壤侵蚀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在不同气候条件、土壤质地、海拔、坡度、土壤侵蚀状况下土壤速效钾含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利用都兰县1961—2018年气温、降水量资料,基于Miami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气候生产潜力,分析了都兰县近58年中气温、降水量及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特征,探讨了气候生产潜力对气候因子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都兰县年平均气温升高显著,升温率为0.3℃/10 a;降水也呈显著增加趋势,增幅为17.8 mm/10 a。都兰县气温、降水生产潜力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增加倾向率分别为19.9 g/(m~2·10 a)、30.8 g/(m~2·10 a),2011年以来较20世纪60年代相比,气温、降水生产潜力分别增加90.0、126.3 g/(m~2·a)。都兰地区气候生产潜力呈明显增加趋势,增加倾向率为7.2 g/(m~2·10 a),2011年以来较20世纪60年代相比气候生产潜力增加138.6 g/(m~2·a)。气候生产潜力对降水量变化敏感,降水量增加对提高气候生产潜力有利。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张家港沿江地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稻麦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于2014—2021年建立长期测土配方施肥定位观测试验。处理包括常规施肥处理、测土配方施肥处理和无肥处理,分析并测定稻麦产量、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指标。结果表明,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年均降低氮磷施用量分别为135和46.5 kg·hm-2,且稻麦产量并未显著降低,稻麦平均产量分别可达8 490和6 480 kg·hm-2。同时,通过稻季增施钾肥24 kg·hm-2,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高于常规施肥,进一步降低了钾元素亏缺导致的减产风险。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生产潜力及粮食产量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探讨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分布及粮食产量响应,对于保证粮食稳产高产促进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iami模型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利用长江中下游及周边177个气象站点1960—2019年降水与气温气象数据,运用M-K检验、IDW插值法和R/S分析法探讨该区域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分布及未来变化.结果表明,在时间序列上,1960—201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降水分别以0.22℃/10年、21.41 mm/10年的速度上升;yt、yr、ye呈现波动上升趋势,60年的均值分别为1966.9、1712.2、1526.9 g/(m2·年).在空间分布上,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分布差异明显,yt、yr、ye均表现为自南向北递减的趋势,空间分布范围是1253~2230、1773~2316、1153~1834 g/(m2·年).气候生产潜力Hurst指数为0.91,未来该区域气候生产潜力与过去59年变化趋势一致,呈上升趋势.气候资源利用率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以4.8%的速度增长,2010—2018年的气候资源利用率达38.4%.  相似文献   

6.
【目的】科学评价气候变化对江西省水稻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对保障粮食稳产增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基于江西省85个气象站54年的气象数据、晚稻生育期资料,采用逐步订正法、线性趋势分析法、Manner-Kendall检验法等分析了江西省双季晚稻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现实生产力数据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江西省双季晚稻的增产潜力。【结果】1961-2014年双季晚稻光合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呈东部高、西部低,光温生产潜力呈东南部高、西北部低,气候生产潜力呈北部低、南部高特征。近55年双季晚稻的光合生产潜力和光温生产潜力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分别为534和465 kg·hm~(-2)(10a)~(-1),气候生产潜力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189.7 kg·hm~(-2)(10a)~(-1)。对江西省晚稻影响较大的气象因子是降水,其次是温度,但降水的影响在逐年减少。【结论】双季晚稻存在着增产潜力,但增产潜力呈下降趋势,增产潜力高值区集中在南部地区、低值区集中在中北部地区。未来可以通过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合理安排农业种植结构,提高气候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晚稻可持续增产。  相似文献   

7.
中国稻田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中国稻田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化特征,为提高耕地质量,应对种植结构调整及气候变化等提供支撑。【方法】基于1988—2017年开展的338个国家级定位监测点,分析稻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特征、驱动因素以及对土壤容重影响。【结果】近30年全国稻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平均提高了3.49 g·kg-1,年均增速0.09—0.12 g·kg-1。稻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增速高低依次为东北、长江下游、长江中游、华南和西南。目前,全国稻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32.4 g·kg-1,从高到低依次为长江中游、华南、东北、西南和长江下游。气候、土壤类型、氮肥投入以及种植制度等对土壤有机质产生影响。西南稻区和高纬度的东北稻区,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年均气温显著负相关(P<0.05),东部地区和低纬度的地区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年均气温显著正相关(P<0.05)。潜育型水稻土有机质平均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类型水稻土。合适的氮肥投入量(200—300 kgN·hm-2·a-1)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累积。土壤容重及耕层深度与土壤有机质存在显著响应关系(P<0.01)。【结论】我国稻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速呈现从南到北依次增加的趋势。年均气温和降水量,土壤类型,氮肥用量和种植制度等管理措施是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8.
为河北省南部平原春甘薯生产上合理利用区域气候资源及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河北省南部平原12个气象站点1958-2017年的气象资料和2010-2015年春甘薯生长发育的监测数据,将春甘薯生育期划分为5个生育时期,利用回归分析、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等数理统计方法,研究河北南部平原春甘薯生育期气候因子及其生产潜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春甘薯生育期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9℃/10a,在1996年前后发生突变,周期性变化明显,主要有18~20a、9~10a和5~6a3个振荡周期;春甘薯全生育期日照时数平均为1 212h,日照百分率平均为54%,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照时数呈显著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42h/10a,周期变化主要有20~25a和10~15a2个振荡周期;全生育期降水量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周期变化主要有14~15a、8~10a和4~5a3个振荡周期;春甘薯光温生产潜力理论值平均为17 852kg/hm2,呈显著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84kg/(hm2·10a);气候生产潜力理论值平均为11 322kg/hm2,气候倾向率为-415kg/(hm2·10a),其高低交替变化显著,主要有18~20a、10~12a和5~8a3个振荡周期。河北省南部平原春甘薯生育期平均气温升高、日照时数减少,降水变化不明显,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降低,均存在振荡周期,光、温、水气候因子变化对春甘薯生产具有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土壤速效钾空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其对改善河岸带土壤质量和生态修复具有的指导作用。【方法】以洛阳市孟津区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分析黄河河岸带0~10 cm表层土壤速效钾含量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其土壤速效钾含量与不同植被类型、盖度及土壤含水率等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1)河岸带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值为184.36 mg·kg-1;土壤速效钾含量沿河流水平距离增加呈逐渐减小趋势,变化范围为164.23~209.59 mg·kg-1;随垂直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变化范围为74.19~295.31 mg·kg-1,垂直河流方向200、300和400 m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垂直河流方向0和100 m。(2)植被类型显著影响土壤速效钾含量,狗牙根+荻草(Cynodon dactylon+Triarrhena sacchariflora)土壤速效钾含量为322.82 mg·kg-1,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3)土壤速效钾含量与垂直河流方向上的距离、土壤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植被盖...  相似文献   

10.
毛竹林经营过程中为提高鞭笋产量而重施化肥造成竹林生态退化和竹笋品质降低,引进菌解小分子鱼肽肥,通过研究不同肥料配施方式对毛竹鞭笋产量及竹林土壤生态因子的影响,探明菌解小分子鱼肽肥对毛竹生理生态的作用机制。以相同经营现状的毛竹笋用林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肥料配施处理(CK为750 kg·hm-2复合肥、T1为375 kg·hm-2复合肥、T2为“375 kg·hm-2复合肥+150 kg·hm-2菌解小分子鱼肽肥”、T3为“375 kg·hm-2复合肥+300 kg·hm-2菌解小分子鱼肽肥”)进行施肥,于鞭笋笋期统计鞭笋产量,测定土壤养分元素质量分数、土壤酶活性、叶片叶绿素以及叶片养分元素质量分数等指标,分析各指标在不同施肥处理之间的差异显著性和不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750 kg·hm-2复合肥处理相比,“375 kg·hm-2复合肥+150 kg·hm-2菌解小分子鱼肽肥”和“3...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英语静态形容词和动态形容词的意义。就其语义分类和用法及静态形容词和动态形容词的变化进行了详细地分析。  相似文献   

12.
江西省降水集中期及其期间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江西省地方标准中有关降水集中期的定义,统计1971~2008年4~9月的降水集中期,并用季节性Kendall检验方法做趋势分析。结果表明,1971~2008年4~9月期间,6~8月是降水集中期及其期间雨量较多的月份,4、5、9月是降水集中期及其期间雨量较少的月份。随时间变化,全省6~8月降水集中期及其雨量呈可能增多趋势,4、5、9月呈可能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汉代"亡人"的存在背离"编户齐民"理想社会组织秩序。作为行政管理者难以控制而实际上长期存在的社会人群,"亡人"的活动往往促成了生产技术和文化礼俗的自然传播。"亡人"的数量和流向,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若形成规模,也可能导致"流民"运动。分析汉代江南地区经济文化进步的原因,不应当忽视"亡人"和"流民"的积极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4.
笔者通过对气象微博的服务特点和开展情况的初步探讨,提出了针对气象微博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采用浸泡发芽培养方法改变水稻分子内部构象,测定其变性淀粉果胶酶活力的变化,选择最佳浸泡发芽条件并测定变性后淀粉灰度。结果表明:最佳培养条件为浸泡温度25℃,浸泡方式为浸泡4 h断水10 h,加碱量为0.03%Ca(OH)2,培养时间为2.5 d,在25℃条件下发芽6 d,变性淀粉果胶酶活性最高,灰度较好。从而成功实现对发芽水稻变性淀粉果胶酶活性及其灰度分布的测定。  相似文献   

16.
探讨冬小麦的管理与病虫害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冬小麦的耕种面积也不断增大。因此,对冬小麦的种植管理、病虫的防治,已成为了提高冬小麦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笔者通过对我国种植冬小麦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进一步的提高我国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7.
人地挂钩与增减挂钩的异同分析及其实施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国家在宏观层面相继提出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和人地挂钩政策,并允许在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工作。两个挂钩在政策内涵、政策目标、切入点、适用范围及实施机制等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同时也存在着较大差别,其中增减挂钩是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延伸和特例,而人地挂钩则是增减挂钩的拓展和延伸。本文在详细分析两个挂钩异同的基础上,借鉴增减挂钩试点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在人地挂钩的试点工作中,一是应以内涵城市化作为实施人地挂钩政策试点的引擎;二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三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规划的引领作用,稳妥推进;四是多方筹措资金,为人地挂钩的顺利实施提供资金保障;五是加快构建挂钩指标公开交易平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台,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通过网络表达民意,激发民众参政议政的热情,既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又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当然,在互联网政治上,要善于梳理、整合网络民意,对网民加以引导,实现网络文明。  相似文献   

19.
海峡两岸精准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合作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发展历程、研发成果、示范进展与发展方向及存在问题等方面阐述大陆及台湾地区精准农业发展现况 ,提出应组织相关研讨会、建立精准农业合作示范区域以及推动学者间互访等方式 ,以达到两岸精准农业技术间的合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20.
闫敏 《古今农业》2008,(4):99-104
明清时期烟草的传入和传播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国内学术界比较关心的问题。建国以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其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七个方面:烟草是否我国本土原产作物、烟草的传入时间、烟草的最早传入地、烟草的传入途径、烟草在全国的传布状况、烟草在我国迅速传播的原因、烟草的传入对我国社会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虽然烟草的传入和传播问题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与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和传播问题的研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仍然需要学者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