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5种鱼感应流速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鱼类感应流速的差异性以及鱼类感应流速的决定因子,为过鱼设施的设计提供基础数据支持。鲤、鲫、鲢、鳙及蒙古鲌体长分别为(24.46±5.9)、(13.66±4.7)、(32.73±3.7)、(30.47±1.7)、(23.51±3.1)cm,试验装置采用自行设计的螺旋桨式游泳能力测试水槽,试验用水均为经过沉淀处理的山涧流水,水温(21±1)℃,溶解氧(6.5±0.5)mg/L。利用流速与电动机调节频率的关系式计算试验对象的感应流速,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检验5种鱼感应流速与各自体长之间的关系,采用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分析5种鱼之间的感应流速差异。结果表明鲤、鲫、鲢、鳙以及蒙古鲌的绝对感应流速分别是(3.55±2.43)、(2.408±2.00)、(4.605±2.575)、(2.033±1.019)和(1.843±1.205)cm/s,相对感应流速分别是(0.147±0.097)、(0.182±0.166)、(0.142±0.078)、(0.067±0.034)和(0.08±0.054)BL/s;鱼类的体长与绝对感应流速不存在相关关系;相对感应流速更能准备表达鱼类对水流变化的敏感度;不同种鱼之间的感应流速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鱼类感应流速随体长因素的变化,以黄河上游2种裂腹鱼为研究对象,利用环形水槽实验装置,采用递增流速法,测试并分析了不同体长鱼类的感应流速。结果表明,体长(BL, 20.67±3.65) cm的花斑裸鲤(Gymnocypris eckloni)和BL (14.50±2.24) cm的黄河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pylzovi)的绝对感应流速分别为(4.97±1.22) cm·s~(-1)和(4.52±0.92) cm·s~(-1),相对感应流速分别为(0.24±0.045) BL·s~(-1)和(0.31±0.052) BL·s~(-1);绝对感应流速与体长呈正相关关系,相对感应流速与体长呈负相关关系,相对感应流速与体长呈现负相关关系是由于绝对感应流速的增加速率小于体长的增加速率;2种裂腹鱼类的绝对感应流速差异不显著(P0.05);构建的绝对感应流速与体长的非线性回归模型能够有效地解释鱼类感应流速对体长的响应。该研究对其他较难捕获测试样本区域的鱼类游泳特性的定性预测研究具有一定指导作用,也可为过鱼设施的设计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鱼类感应流速随体长因素的变化,以黄河上游2种裂腹鱼为研究对象,利用环形水槽实验装置,采用递增流速法,测试并分析了不同体长鱼类的感应流速。结果表明,体长 (BL, 20.67±3.65) cm的花斑裸鲤 (Gymnocypris eckloni) 和BL (14.50±2.24) cm的黄河裸裂尻鱼 (Schizopygopsis pylzovi) 的绝对感应流速分别为 (4.97±1.22) cm·s−1和 (4.52±0.92) cm·s−1,相对感应流速分别为 (0.24±0.045) BL·s−1和 (0.31±0.052) BL·s−1;绝对感应流速与体长呈正相关关系,相对感应流速与体长呈负相关关系,相对感应流速与体长呈现负相关关系是由于绝对感应流速的增加速率小于体长的增加速率;2种裂腹鱼类的绝对感应流速差异不显著 (P>0.05);构建的绝对感应流速与体长的非线性回归模型能够有效地解释鱼类感应流速对体长的响应。该研究对其他较难捕获测试样本区域的鱼类游泳特性的定性预测研究具有一定指导作用,也可为过鱼设施的设计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
为考察食性对鲤科鱼类流速选择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选择滤食性的鲢摘要可以不放拉丁学名,请补充在正文出现第一个的位置和鳙、草食性的草鱼和中华倒刺鲃、以及杂食性的鲫和锦鲫作为实验对象;在(25 ± 1) ℃条件下将单尾实验鱼置于梯度流速选择仪(流速范围为11.86-65 .45 cm/s,等距离划分为5个流速区域)中拍摄1 h,采用Ethovision XT19软件分析视频资料并计算六种实验鱼在不同流速区域平均停留时间(Pt,%)、平均进入频次(F,次 / h)和单次进入停留时间(T,s)等流速选择行为指标。结果显示:(1)六种实验鱼的流速选择行为均呈现出两种流速偏好趋势,一类表现为偏好缓流(或静水)(最低流速区域的Pt >50%),被定义为Ⅰ型;另一类个体Pt随水流速度的变化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最大Pt通常出现在某一中等流速区,则定义为Ⅱ型;(2)食性对鱼类流速偏好行为有显著影响,Ⅰ型个体中滤食性鱼类对静水或缓流偏好显著大于其他两种食性的鱼类,其中鳙和鲢的Ⅰ型个体在最低端流速区域Pt大于92%;滤食性鲢和鳙的Ⅱ型个体偏好流速高于杂食性的鲫和锦鲫。草食性的草鱼和中华倒刺鲃Ⅱ型流速偏好均不明显,但其在中间速流速区域F值最大。研究表明:六种鲤科鱼类的流速偏好行为存在Ⅰ型和Ⅱ型的表型分化并且差异明显,实验鱼的流速偏好行为与食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不同种类幼鱼在禁食胁迫下的游泳能力,本研究以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鲫(Carassius auratus)、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台湾泥鳅(Paramisgumus dabryanus ssp.) 8种幼鱼为对象,采用流速递增法测定了不同禁食时间(0 d、2 d、5 d、10 d、15 d)条件下8种鱼类的感应流速(Uind)、临界游泳速度(Ucrit)、爆发游泳速度(Uburst)。结果表明:8种鱼类游泳能力均为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爆发游泳速度。感应流速平均值的变化范围在(6.12~12.78) cm/s,其中草鱼、鲢和鳙的感应流速较接近且对流速的感应较敏感,感应流速为4.75~7.75 cm/s。8种实验鱼的...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北京地区密云水库鱼类资源及空间分布特征,对库区的主要渔获物及鱼类大小组成、密度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探测评估分析。结果表明:密云水库主要渔获物为鲢、鳙、鲤、鲫、戴氏红鲌、团头鲂、草鱼、鯵条和池沼公鱼等,其中鲢和鳙分别占总渔获量的52.7 %和37.8 %。回声探测结果显示,鱼类平均目标强度为(-46.8±7.6)dB,鱼类体长范围为3.0~74.1 cm,平均体长为10.15 cm。不同水域鱼类密度空间分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鱼类密度最大值出现在水库中心水域,为865.20 ind./1 000 m3,鱼类密度最小值位于内湖水域,仅为2.87 ind./1 000 m3。不同水层间鱼类密度空间分布亦极不均匀(P<0.01),大部分鱼类倾向于分布在水体中层,鱼类密度为570.66 ind./1 000 m3。  相似文献   

7.
感应流速是鱼类游泳特性的关键指标之一,获取鱼类的感应流速将有助于过鱼设施低流速区的流速设计和增值放流地点的选择等。本研究以黑水河的红尾副鳅(Paracobitis variegates)、横纹南鳅(Schistura fasciolatus)和山鳅(Oreias dabryi)为研究对象,利用固定流速法对其感应流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3种鳅科鱼类的绝对感应流速范围为5.7-13.2 cm/s,相对感应流速的范围为0.6-1.5 BL/s。红尾副鳅的绝对感应流速显著高于横纹南鳅和山鳅,相对感应流速显著低于横纹南鳅和山鳅(P<0.05),横纹南鳅和山鳅无显著差异(P>0.05)。所有测试鱼的绝对感应流速和相对感应流速均与体长呈显著相关关系,绝对感应流速随体长的增加而增加,相对感应流速随着体长的增加而减少。体长可能是影响3种鳅科鱼类感应流速差异的主要原因。所有测试鱼的趋流率与流速呈指数函数关系为PR=97.93e^(〖-e〗^(-0.91V+6.34) )。本研究结果可为金沙江流域鱼类行为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为黑水河过鱼设施设计和增值放流地点选择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镜泊湖蒙古鲌人工繁育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镜泊湖采捕野生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 mongolicus)32尾进行了人工繁殖试验。结果显示,注射人工合成激素可促使成熟亲鱼自然发情产卵,水温22~25℃时,催产药物的效应时间为10 h,有5尾雌鱼产卵,共获得受精卵1.5×105粒,孵出鱼苗1.25×105尾,其受精率、孵化率和畸形率为83.6%、90.3%和6.7%。镜泊湖蒙古鲌是产黏性卵的鱼类,吸水膨胀后卵径为(1.42±0.04)mm(n=30),水温23~24℃时,从卵授精到开始破膜出苗约38 h。镜泊湖蒙古鲌的鱼苗可采用土池发塘培育,饲养30 d体长达(3.24±0.29)cm,体重达(0.35±0.09)g,饲养100 d体长为(5.96±0.33)cm,体重为(2.28±0.32)g。  相似文献   

9.
2012年10-11月三峡水库高水位期以及2013年5-6月三峡水库低水位期调查了汉丰湖的鱼类资源,研究三峡水库高、低水位下汉丰湖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类、生物多样性以及群落相似性,并对不同水位下汉丰湖鱼类群落结构的扰动特征和增殖放流情况进行了辨识和探讨。共采集到鱼类17 553尾,42种,隶属于4目7科31属。其中三峡水库低水位时采集到鱼类33种,高水位时采集到鱼类34种。汉丰湖优势种类在三峡水库低水位时为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似鳊Pseudobrama simoni、歺又鱼Hemiculter leucisculus、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 mongolicus和鲤Cyprinus(Cyprinus)carpio;在三峡水库高水位时为似鳊、鲤、鲫Carassius auratus、张氏歺又鱼Hemiculter tchangi和鲇Silurus asotus。汉丰湖鱼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D)、Pielous均匀度指数(E)和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R)在三峡水库低水位时分别为1.63、0.67、0.46和3.52;在三峡水库高水位时分别为2.15、0.80、0.61和4.34。三峡水库低、高水位时汉丰湖鱼类群落结构的Bray-Curtis相似性仅为26.52%,喜缓、静水生境的银鮈、张氏歺又鱼、鲤、歺又鱼、鲫、鲇、似鳊和蒙古鲌是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种类,累积差异贡献率为90.67%。汉丰湖鱼类群落在高水位时受到中等程度的干扰,而在低水位时受到严重干扰。建议每年均放流鲢、鳙、草鱼并进一步加大放流规模。  相似文献   

10.
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是黑水河流域生态修复重要的保护鱼类,为了使过鱼设施取得最佳过鱼效果,鱼类有更好的上溯路径,需要针对性探究过鱼对象的游泳能力指标;基于鱼道的水力学特性,对短须裂腹鱼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爆发游泳速度以及游泳耐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短须裂腹鱼的感应流速为(0.09±0.03)m/s,相对感应流速为(0.39±0.15)BL/s,流速0.04~0.14 m/s,趋流率(F)随流速(V)增大而显著增大,F=0.7576lnV+2.485(R2=0.97,P<0.01);临界游泳速度(Ucrit)为(1.41±0.18)m/s,相对临界游泳速度(U’crit)为(6.27±1.14)BL/s;递增流速法测得的爆发游泳速度(Uburst)为(1.83±0.23)m/s,相对爆发游泳速度(U’burst)为(7.95±1.04)BL/s;固定流速法测得爆发游泳速度为1.8 m/s,持续游泳速度为1.2 m/s,在1.2~1.8 m/s耐久游速区间,持续游泳时间(T)随游泳速度(V)增大而减小,lgT = -4.5015V+9.468 (R2=0.69,P<0.01)。结合鱼道水力学特性,推荐鱼道最小流速为0.20 m/s,高速区流速小于1.44 m/s,鱼道进口部分流速为1.20~1.44 m/s,休息池段流速为0.20~1.16 m/s。  相似文献   

11.
2004年5~6月,用紫外线照射法使精子遗传物质失活,结合用6-二甲基氨基嘌呤(6-dime-thylaminopurine,6-DMAP)处理受精卵抑制第2极体释放,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二倍体。采用中心波长254nm、光照强度800μw/cm2·s的紫外线照射栉孔扇贝精子50s,然后立即与正常卵子授精,在20℃水温下,受精后35~40min光镜下观察到20%~30%卵子排出第1极体时,分别以40、50、60、70、80mg/L的6-DMAP持续处理受精卵10、15、20min,染色体计数法检测各处理组二倍体率,从而筛选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二倍体两因素的最佳组合。结果表明,6-DMAP的浓度和持续处理时间对二倍体诱导率和D形幼虫率影响较显著,6-DMAP浓度以60、70mg/L较为适宜,最佳处理时间为20min,综合考虑,60mg/L6-DMAP处理20min组得到了最佳效果,二倍体率为57.6%、D形幼虫率22.25%。随后对筛选出的最佳条件组担轮幼虫进行了大量的染色体统计和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二倍体率分别为53.7%和57.3%。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黄鳝在不同温度、不同体重下的摄食速度,得到在17~20℃范围内,3组不同体重的黄鳝关于摄食速度与温度关系的回归方程:V=e^aT^b。由此可看出: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摄食速度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大.而相对摄食速度随体重的增大而减小。根据回归方程还可推测不同温度、不同体重下黄鳝的摄食量。  相似文献   

13.
用含HCG及鲤脑垂体(PG)匀浆液提取物(CPE)的W/O/W复乳,对塘养雌鳗进行注射催熟实验,雌鳗平均GSI达35.18%,最高达56.5%,其催熟效果较常规注射方法(平均GSI 27.9%,最高50.4%)好,用含LHRH-A,HCG,CPE的复乳和DOM生理盐水混悬剂对部分达到性成熟的鳗鲡进行催产,用W/O/W复乳诱导成熟的鳗鲡,排卵率为75%,用常规方法催熟的鳗鲡排卵率为55%,注射复乳制剂后,鳗鲡血清GtH含量可较长时间的保持较高水平,血清GtH的变化较常规注射方法缓和,注射乳剂还可使鳗鲡脑垂体GtH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14.
三乙醇胺诱导中间球海胆变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就三乙醇胺对于中间球海胆幼体变态的诱导作用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三乙醇胺对中间球海胆有良好的变态诱导作用,1×10-4mol/L的三乙醇胺作用10h诱导效果最佳,在提高变态率的同时,极显著地降低了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施用水杨酸对雨生红球藻中虾青素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对数生长期的藻液中分别加入不同质量浓度的水杨酸(SA)溶液,进行胁迫培养(25℃,24 h5000 lx连续光照 营养盐饥饿),诱导细胞内虾青素的合成积累。在诱导过程中,显微观察不同质量浓度SA处理后细胞形态和虾青素积累的动态变化,并定期取样测定虾青素含量。结果表明,10.0 mg/L和5.0 mg/L的SA能够明显促进雨生红球藻中积累虾青素。其中,5.0 mg/L的SA诱导最为明显,不仅可以加快虾青素积累进程(比对照组提前23 d),而且虾青素产量比对照组提高75.8%;而15 mg/L和20 mg/L的SA溶液则对藻细胞有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6.
池养南美白对虾卵巢促熟技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45d对比试验 结果表明,采用控温,控光,投喂贝肉和活沙蚕组成的混合饲料,摘除眼柄等综合技术,可有效地促进池养南美白对虾亲虾的卵巢成熟,卵巢成熟率达92.1%,对成活率亦无明显影响,显著优于各单一促熟效果。这一综合技术是有效而实用的。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通过人工配对方式对福氏刺尻鱼的性逆转进行了诱导,并从形态学和组织学层面对其性逆转过程和性腺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福氏刺尻鱼的性腺分为纯雌鱼卵巢、纯雄鱼精巢和雌雄(♀/♂)兼性期性腺3种类型。性腺均先分化为卵巢;性逆转发生于第II期卵巢阶段,通过1大1小配对诱导1~2周时,大个体雌鱼第II期卵巢停止发育并逐渐萎缩,在卵巢壁和产卵板上逐渐分化出雄性生殖细胞,性腺内雌雄生殖细胞共存,形成兼性期性腺,即为雌雄同体阶段;配对诱导3周后,兼性期性腺完全分化为早期精巢,完成性逆转,个体成为功能性雄鱼;配对诱导4周后,性逆转的雄鱼精巢和小个体雌鱼的卵巢发育成熟,开始排精产卵。本文还分析了福氏刺尻体长、体重与性逆转的关系,并对性逆转过程、特点及可能的诱导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可为开展福氏刺尻鱼人工繁育和性别控制技术研究提供理论指导,也为揭示其性腺发育及性逆转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人工诱导日本鳗鲡性腺发育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人工诱导日本鳗鲡(Anguill japonica)性腺成熟的角度,采用对亲鳗群体外形和解剖观察,以及性腺组织切片的方法,对日本鳗鲡从下海鳗到性腺发育成熟的全过程进行了组织学和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人工诱导的日本鳗鲡精巢发育仍可分为5个时相,即精原细胞前增殖期(Ⅰ);精原细胞后增殖期(Ⅱ),精母细胞生长期(Ⅲ),精子出现期(Ⅳ)和精子成熟期(Ⅴ)。除日本鳗鲡下海鳗的精巢有73.3%的个体处在第Ⅰ时相外,其整个精巢的发育过程和细胞学特征与以前的研究无太大差异。在下海鳗群体中未观察到第Ⅰ时相的卵巢。因此,人工诱导日本鳗鲡的卵巢发育只有卵母细胞单层滤泡期(Ⅱ);脂肪泡出现期(Ⅲ);卵黄充满期(Ⅳ)和卵母细胞最后成熟期(Ⅴ)。本研究除对人工诱导下日本鳗鲡性腺发育各时相的组织学和细胞学特征进行了观察外,还探讨了人工诱导日本鳗鲡性腺发育的时间、下海鳗群体的组成、以及脂肪泡的形成和变化过程等问题,为以后的日本鳗鲡人工育苗技术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化学物质对不同发育天数海湾扇贝幼虫变态的诱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海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ans)受精后第10天起,定期取一定量海湾扇贝幼虫,分别置于不同浓度梯度的KCl、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L-DOPA、5-羟色胺、GABA、茶碱和咖啡因等8种诱导物中,处理时间为8h。实验后第14天取出幼虫观察显示,这8种诱导物对不同发育天数海湾扇贝幼虫的变态有着不同的诱导作用。13.42×10-3和20.13×10-3mol/L的KCl对第12天幼虫的变态有抑制作用,变态提高率为负值;当幼虫发育至第13和14天时,上述两浓度的KCl能够明显诱导幼虫变态,变态率均提高20%以上,而对于第16天的幼虫诱导作用有所减弱,变态提高率有所降低;26.85×10-3mol/L的KCl对第12和13天幼虫的变态均有抑制作用,变态提高率为负值,对第14和16天幼虫的变态却有明显持续的诱导作用,变态率分别提高22.98%和37.5%。神经递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L-DOPA、5-羟色胺和GABA的诱导作用规律基本相似,即对第13天海湾扇贝幼虫的变态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变态提高率均为负值,而对第14天幼虫的诱导作用较显著。茶碱和咖啡因作为影响细胞内cAMP的物质,其诱导作用规律与神经递质有所不同,对第13天海湾扇贝幼虫变态的诱导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