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生态调度是缓解水电工程对鱼类不利影响的有效措施之一,确定生态调度目标鱼类是制定生态调度方案的基础和前提。在野外调查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物种濒危系数、遗传价值系数和物种价值系数对金沙江乌东德坝址至白鹤滩坝址之间分布的53种土著鱼类进行生态调度需求次序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处于生态调度需求1级的鱼类有4种,为圆口铜鱼、长鳍吻鮈、中华金沙鳅和齐口裂腹鱼,这些鱼类均属长江上游特有鱼类,也是受水电开发影响较为显著的种类;处于生态调度需求2级的鱼类有14种,包括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1种,这些鱼类产卵繁殖对流水生境均有一定需求;处于生态调度需求3级的鱼类有28种,这些鱼类以广适型种类为主,对水流条件的要求不高;处于生态调度需求4级的鱼类有7种,多为常见的小型鱼类,其产卵繁殖对生境要求不高。评价结果基本反映了乌东德坝下江段鱼类对生态调度的实际需求,考虑到产漂流性卵鱼类和产粘沉性卵鱼类繁殖需求的差异,综合确定圆口铜鱼和齐口裂腹鱼为乌东德水电站生态调度的主要目标鱼类,长鳍吻鮈、中华金沙鳅等作为兼顾目标鱼类。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了解大渡河金川至丹巴河段干、支流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分布特征,2020年5和9月及2021年7月,对大渡河上游金川电站坝址至猴子岩电站库尾111.5 km干流及区间主要支流进行了系统的鱼类资源调查。结果显示,研究河段共分布鱼类18种,隶属2目6科10属;鲤形目有15种,占总种数的83.33%;鲇形目3种,占16.66%。土著鱼类主要为裂腹鱼亚科、高原鳅属和爬鮡属等适应高山峡谷流水生境、特化程度较高的鱼类;大渡软刺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malacanthus chengi)、细尾高原鳅(Triplophysa stenura)和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为研究河段的优势种。渔获物统计及多样性分析表明,小金川、革什扎河、东谷河及勒乌沟等支流与干流土著鱼类组成较为相似,但干流与支流以及各支流间鱼类资源及其多样性差异明显。研究表明,金川至丹巴河段鱼类群落组成简单,生态脆弱性较高,且大部分土著鱼类为珍稀濒危和特有鱼类,种群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恢复。大渡河上游鱼类正面临严重的外来鱼类入侵威胁,需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3.
2011年7月至2013年3月对金沙江下游支流大汶溪进行了6次鱼类资源调查,共设3个采样点,每次调查时间为10~15 d。结果表明,大汶溪共采集到鱼类3目、8科、28属、41种,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8种;大汶溪上游以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Schizothorax)prenanti]、短体副鳅(Paracobitis potanini)和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Schizothorax)wangchiachii]为优势种,中游以齐口裂腹鱼、短体副鳅为优势种,下游以鲫(Carassius auratus)、宽鳍鱲(Zacco platypus)、蛇鮈(Saurogobio dabryi)为优势种,不同江段的渔获物组成存在差异;主要捕捞对象齐口裂腹鱼平均体重低于80 g、起捕规格小于10 g,存在过度捕捞现象。大汶溪鱼类多样性指数较高,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Wilhm改进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C)、Pielou均匀度指数(E)分别为1.683~2.785、1.116~2.789、0.6597~0.9016、0.2831~0.4762,但整体上低于金沙江绥江段,该江段此4项指数分别为3.230、2.893、0.9421和0.4681。向家坝水电站淹没成库以及过度捕捞对大汶溪鱼类资源形成威胁,需要加强鱼类生态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4.
2008-2011年对金沙江下游干流进行了6次鱼类资源调查,共设5个采样点,每次调查时间为1-2个月.共计采集到鱼类6目、16科、52属、78种,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鲤[Cyprinus (Cyprinus)carpio]、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餐(Hemiculter leucisculus)、鲇(Silurus asotus)、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Schizothorax)wangchiachii]、蛇鮈(Saurogobio dabryi)和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为金沙江下游渔获物主要种类,不同江段的渔获物组成存在差异.渔获物平均尾重达到50 g的种类仅13种,且多数种类的起捕规格小于10,部分甚至小于1.0g,渔获个体以1~3龄鱼为主,大部分未达到性成熟年龄,渔获物小型化、低龄化现象明显,鱼类资源呈衰退趋势.  相似文献   

5.
科技     
《海洋与渔业》2014,(6):16-17
<正>长鳍吻鮈人工繁育技术获突破近日,长江水产研究所"长鳍吻鮈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研究"阶段性成果通过了专家现场验收。验收专家组认为,该阶段性成果首次实现封闭循环水系统中长鳍吻鮈亲鱼培育成熟、人工催产成功、小批量鱼苗开口摄食并正常生长的全技术过程,是长鳍吻鮈人工繁育技术的重要突破。长鳍吻鮈属于鲤形目鲤科鮈亚科吻鮈属,是我国长江上游的特有鱼类,也是重要的经济鱼类。近年来受水电工程、过渡捕捞等因素的影响,鱼类资源急剧下降,多个水电工程将长鳍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水电开发对流域鱼类资源的影响,遏制生物多样性衰退的趋势,2009-2015年5-7月对乌江下游干流漂流性鱼卵进行阶段性调查,初步分析银盘电站蓄水前后产漂流性卵鱼类的自然繁殖变化。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采集到鱼卵12种,包括犁头鳅(Lepturichthys fimbriata)、中华金沙鳅(Jinsha sinensis)、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圆筒吻鮈(Rhinogobio cylindricus)、吻鮈(Rhinogobio typus)、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蛇鮈(Saurogobio dabryi)、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铜鱼(Coreius heterodon)、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和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漂流性鱼卵年资源量为1012.99万~18673.97万粒,鱼类产卵场自上而下分布有彭水、高谷、江口(杨家沱)、武隆(石鼻子)、土坎(桃子沟)、羊角6处。银盘电站蓄水后,乌江下游产漂流性卵鱼类的自然繁殖较蓄水前发生了显著变化。种类组成中,典型的流水生境繁殖类群减少,缓静水生境繁殖类群增加;产卵规模显著下降,以长鳍吻鮈、铜鱼、圆筒吻鮈、中华金沙鳅的减少尤为显著;产卵场减少并逐步往坝下压缩,数量由6处减少到3处,长度由35 km减少到18 km,位于银盘库区的彭水、高谷产卵场消失,江口产卵场规模显著减少。产漂流性卵鱼类的大规模产卵都在涨水时发生,不同种类产卵对水文条件的要求有所差异,大坝建设引起的栖息地萎缩和水文情势改变是导致乌江下游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建议采用水库生态调度补偿措施,通过合理下泄生态流量,加大脉冲流量和流水江段长度来满足重要鱼类的繁殖和早期发育需求,并结合人工增殖放流、鱼类基础监测和生态学研究等综合手段,强化乌江下游鱼类资源的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7.
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裂腹鱼类优先保护等级定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地区雅鲁藏布江中游分布有6种特有裂腹鱼类,是地方重要的土著经济物种。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影响,裂腹鱼类资源已严重衰退而处于濒危,急需开展裂腹鱼类的资源现状调查及保护等级评价工作。本课题组分别于2015年和2017年的春季(4—5月),对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渔业资源进行调查监测,参阅相关文献资料,采用珍稀性、物种价值和人为干扰共3个一级指标和5个二级指标建立优先保护等级的定量评价体系,对6种裂腹鱼类的资源状况及濒危状况进行评价,根据评分标准与优先保护综合评价值(R)确定裂腹鱼类的优先保护等级。研究结果表明,尖裸鲤(Oxygymnocypris stewartii)为一级优先保护鱼类,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为二级优先保护鱼类,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和巨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macropogon)为三级优先保护鱼类,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和拉萨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younghusbandi)为四级优先保护鱼类。评价分级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真实地反映了6种裂腹鱼类优先保护顺序。本研究对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鱼类保护等级提出建议,为鱼类资源的科学保护管理等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PAE编码系统的短须裂腹鱼行为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是长江上游特有鱼种。近年来,由于受过度捕捞、水电开发等人类活动影响,短须裂腹鱼自然资源量不断下降。2015年11月—2016年3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随机取样法对短须裂腹鱼的行为谱进行了研究。以"姿势、动作和环境"为轴心,以生态功能为分类依据,构建短须裂腹鱼PAE行为谱。共辨识和定义了自然条件下短须裂腹鱼的10种姿势、22种动作和43种行为。根据行为的生物学功能,将上述行为划分为11大类,即摄食与排遗、探索、领域、发情、交配、护幼、冲突、运动、聚群、休息和杂类行为;区别了各种行为在雄性、雌性和幼体之间的相对发生频次以及发生季节。本研究有助于短须裂腹鱼的行为与保护研究,亦可为其他鱼类的行为谱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长鳍吻属鲤形目、鲤科、亚科,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水系中。长鳍吻为小型底栖鱼,常栖息于河流底层,适应缓流、清水,不适宜在急流、浑水中生活。长鳍吻为《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濒危物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近年来,由于水电站开发建设、环境污染、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导致长鳍吻生境恶化、栖息地锐减、野生种群数量减少,已成为长江上游多个地区鱼的增殖放流对象。  相似文献   

10.
赵贺  赵年桦  李丽  强壮  魏杰  聂竹兰 《中国水产科学》2022,29(10):1461-1474
为探究克孜勒河 5 种土著鱼食物组成及其营养级, 本研究选取采自于克孜勒河的塔里木裂腹鱼(Schizothorax biddulphi)、宽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eurystomus)、厚唇裂腹鱼(Schizothorax irregularis)、叶尔羌高原鳅(Triplophysa yarkandensis)和长身高原鳅(Triplophysa tenuis) 5 种鱼样品共 46 尾作为研究对象, 运用传统形态学方法, 对样品 5 个摄食器官形态性状进行分析,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肠道食物组成, 并测定了碳、氮稳定同位素以分析其营养级。研究结果显示, 3 种裂腹鱼属鱼类摄食器官形态较为相近, 2 种高原鳅摄食器官形态基本一致; 厚唇裂腹鱼肠长比约为 2.95, 主要食物来源于初级生产者, 包括刚毛柽柳(Tamarix hispida)、野大豆(Glycine soja)和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等; 宽口裂腹鱼肠长比较短, 约为 2.56, 食物以初级生产者为主, 如二穗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 也会捕食一些小型鱼类; 塔里木裂腹鱼肠长比较短, 约为 2.38, 食物以裂腹鱼属鱼类为主, 其次为白柠檬(Citrus latifolia); 叶尔羌高原鳅与长身高原鳅比肠长均小于 1, 肠道中裂腹鱼属鱼类丰度达到 95%以上; 塔里木裂腹鱼、宽口裂腹鱼和厚唇裂腹鱼营养级分别为 3.19、2.78 和 2.52, 叶尔羌高原鳅与长身高原鳅营养级为 3.44 和 3.55; 综合判断厚唇裂腹鱼属植食性鱼类, 宽口裂腹鱼为杂食性偏植食性鱼类, 塔里木裂腹鱼为杂食性偏肉食性鱼类, 叶尔羌高原鳅和长身高原鳅为肉食性鱼类。本研究拓展了对克孜勒河食物网的认识, 探明克孜勒河鱼类食物关系和营养级, 为克孜勒河鱼类资源保护及合理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由于澜沧江西藏段鱼类生存现状不清且历史资料缺乏不利于其渔业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因此,尽快开展澜沧江西藏段土著鱼类的保护等级评价尤为重要.本研究以2017-2019年澜沧江西藏段现场调查所获取的鱼类资源、生态习性、栖息地现状等数据为基础,结合文献资料,系统评价了澜沧江西藏段7种主要土著鱼类的优先保护等级.通过对珍稀性、物种...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明梯级电站开发下金沙江下游鱼类群落的结构特征及主要环境驱动因子,于2017年对春季和秋季金沙江下游尚未建成的乌东德和白鹤滩水电站江段以及已下闸蓄水的溪洛渡和向家坝水电站江段应用多网目复合刺网进行了鱼类群落定量研究,同时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鱼类多样性特征以及鱼类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发现仍保持正常流水未成库区的乌东德和白鹤滩江段鱼类群落与已成库区的溪洛渡和向家坝江段有着明显的差异。在仍为峡谷激流型生境的江段,鱼类组成以土著特有鱼类为主,优势种为喜流水的圆口铜鱼C. guichenoti、泉水鱼P. procheilus、犁头鳅L. fimbriata;而在已蓄水的库区江段,鱼类组成多为长江中下游常见种类,优势种为喜静水缓流的?H. leucisculus、飘鱼P. sinensis、似鱎T. wwinhonis。应用典范对应分析对鱼类群落与环境因子做了相关分析,发现影响金沙江下游鱼类群落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包括水深、总固体悬浮物、电导率、pH和水温等。这些研究结果为制定金沙江下游鱼类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管理政策提供了基础与支撑。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金沙江上游旭龙江段鱼类栖息地保护支流,从替代适宜性和保护适宜性两个角度构建了鱼类栖息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11个与栖息地质量密切相关的评价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值,计算了三条主要支流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并划分了栖息地适宜性等级。结果表明:重点保护鱼类物种相似性、纵向连通性指数、特有鱼类物种相似性3项指标的权重值位列前三位,分别为0.234、0.234、0.127;定曲、麦曲河、丹达曲的HSI 分别为84.1、72.0和61.3,定曲适宜性等级最高为“高度适宜”,麦曲河、丹达曲适宜性等级为“适宜”。针对当前定曲鱼类生境存在的问题,拟定了补建过鱼设施、开展受损河道生境修复、实施生态调度以及加强水污染监管等对策措施,以期为受水电开发影响下的河流栖息地筛选与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金沙江下游溪洛渡和向家坝水电站蓄水运行对下游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群聚动态的影响,基于2016-2020年宜宾江段鱼类早期资源调查数据,探究其资源种群结构与年际变化趋势。使用半圆弶网采集漂流性卵,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种类鉴定,并计算鱼卵丰度。结果表明,宜宾江段共计采集鱼卵20种,主要优势种为吻鮈(Rhinogobio typus)和寡鳞飘鱼(Pseudolaubuca engraulis);估算出鱼卵年均径流量为15.07×106粒,其中漂流性卵为9.89×106粒,年际间总体呈增加趋势;推算采样点以上分布有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3处;从多样性指数和相似度指数看,宜宾江段鱼卵种类组成结构较为稳定,年际间变化不大。尽管受金沙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发的影响,宜宾江段作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仍是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繁殖的重要分布区,但以小型鱼类为主,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等长距离洄游性鱼类鱼卵没有监测到。建议继续加强圆口铜鱼、长鳍吻鮈等鱼类的增殖放流;针对产漂流性卵小型鱼类的生态需求,开展...  相似文献   

15.
金沙江下游生态系统的复杂多样性使其成为众多重点保护、濒危、珍稀和特有鱼类等集中分布的水生生物多样性中心,但近年来因高密度、高强度梯级水电站工程建设的阻隔影响而明显衰退。为采取有效措施恢复连通性以减缓不利影响,以流域为单元,基于金沙江下游干流及支流DEM和水库、水电站建设数据,采用树状水系连通性指数方法分析流域内由于大坝所造成的阻隔影响,并对金沙江下游纵向连通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当大坝通过能力逐步提升,尤其是提升至0.7后,水系整体连通度呈显著增大趋势,连通性明显向好;金沙江下游水系连通性修复次序建议为,第一期:黑水河、西溪河、牛栏江;第二期:普渡河、西宁河、龙川江、鲹鱼河;远期:横江、普隆河、美姑河、以礼河、勐果河、小江。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和实施流域鱼类洄游通道恢复工程及行动计划、促进水生生物保护提供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安宁河鱼类资源现状,于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对安宁河及其支流18个采样点进行了5次调查,共计采集鱼类3 113尾,隶属4目、10科、35属、52种,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3种;鱼类区系包括中国平原、南方平原、南方山地、中亚山地、北方平原和晚第三纪早期6个区系复合体;其中,中亚山地区系复合体占优(40.4%)。安宁河不同河段Jaccard's相似性指数在0.12~0.47,鱼类群落相似性总体较低。根据IRI(100为优势种)指数计算结果,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红尾副鳅(Paracobitis variegatus)、西昌高原鳅(Triplophysa xichangensis)、斯氏高原鳅(Triplophysa stoliczkae)、东方高原鳅(Triplophysa orientalis)、鲇(Silurus asotus)和白缘鱼央(Liobagrus marginatus)8种鱼类为安宁河优势种。根据个体生物学测量,安宁河主要渔获对象规格较小,齐口裂腹鱼均重285.8 g/尾,红尾副鳅均重7.2 g/尾,鲫(Carassius auratus)均重78.3 g/尾,鲤(Cyprinus carpio)均重361.1 g/尾,鲇均重93.7 g/尾,表明可能存在过度捕捞现象。多样性分析显示,Margalef丰富度指数(R)在1.95~4.47,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在1.75~2.33,Pielou均匀度指数(E)在0.67~0.73。安宁河鱼类多样性相比同区域其它河流偏低,可能与安宁河鱼类群落受到各种干扰、生境异质性降低、鱼类群落已发生演替有关。对比历史资料,鱼类种类数从82种下降至52种,在不同区域的各分类阶元均有所减少,且有自上而下加重的趋势。水电开发、河道采砂以及资源不合理利用等是影响安宁河鱼类资源的主要因素。基于研究结果,建议尽快加强安宁河鱼类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17.
过鱼对象的确定对于过鱼设施建设至关重要。量化评定过鱼对象优先保护次序,为南渡江过鱼设施建设、鱼类保护提供决策依据。基于过鱼设施建设目的及过坝鱼类的生境适宜能力,从过坝需求度、生境适应度、资源丰富度、物种效用度、物种濒危度和遗传损失度等6个维度,建立多指标量化的过鱼对象选择体系。采用主客观结合的组合权重,构建基于逼近理想排序法的过坝鱼类优先等级评定模型。以南渡江流域为实例进行初步分析,结合南渡江流域梯级建设,运用过鱼对象评定体系确定花鳗鲡、鲢、鳙等洄游性鱼类为首要过鱼对象,?、月鳢、鲇、海南长臀鮠为主要过鱼对象;乌塘鳢、红鳍原鲌、赤眼鳟、蒙古鲌为次要过鱼对象;鲮、倒刺鲃、马口鱼、纹唇鱼、唇?、翘嘴鲌、东方墨头鱼等鱼类为兼顾过鱼对象。本研究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多指标体系对南渡江流域过鱼设施过鱼对象优先保护次序进行量化,有助于指导过鱼设施效果评价,对过鱼设施建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The Chishui River is the last free‐flowing tributary of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China, which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fish conservation.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spatial organisation of fish assemblages in this river. Field sampling was conducted biannually between 2015 and 2017 at 41 sites from its headwater and downstream. One hundred and twenty‐two fish species were captured, including 34 endemic, 15 threatened and six exotic species. Fish assemblages varied significantly along the longitudinal gradient. Based on cluster and ordination analyses, 41 sampling sites could be divided into five site‐groups, corresponding to the headwater, upstream, midstream, downstream and the Xishui‐branch, respectively. The splitting of fish assemblages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geographical divisions. However, fish species changed gradually along the longitudinal gradient rather than abruptly, 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River Continuum Concept (RCC). In the headwaters and upstream, fish assemblages were mainly dominated by cold‐water and rheophilic species, while in the lower stretches, fish assemblages were dominated by warm‐water and limnophilic species. According to null models, fish assemblages were significantly nonrandomly structured at the basin scale, but randomly structured at the regional scale. This study is an important step in understanding the assembly rules of fish assemblages in this free‐flowing river and provides useful information for future fish conserva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