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胆固醇是维持细胞膜脂筏稳定结构重要组分。一些囊膜病毒感染过程依赖胆固醇。研究利用Real Time PCR和病毒滴度试验,分析细胞膜和病毒囊膜胆固醇是否影响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感染鸡胚肾(CEK)细胞。结果表明,胆固醇萃取剂甲基-β-环糊精去除细胞膜胆固醇后,可抑制IBV感染CEK细胞并呈剂量依赖性,补充外源性胆固醇后,IBV感染力部分恢复,说明IBV感染依赖细胞膜胆固醇;去除细胞膜胆固醇可影响IBV感染侵入和释放过程。去除病毒囊膜胆固醇对IBV感染力无显著影响。IBV感染CEK细胞时依赖细胞膜胆固醇,而非病毒囊膜胆固醇。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研究的生物学特性,应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和鸡胚肾细胞(CEK)培养禽腺病毒江苏分离株,进行培养特性、血凝特性、理化特性、超薄切片观察和PCR检测。实验结果表明,CEF感染病毒后没有出现病变。CEK感染病毒后则表现出很强的聚集性并形成细胞团,有的成束状,最后脱落;Reed-Muench方法测得其TCID50为每0.1mL 10^-5.4。CEK核内存在大量70~80nm、呈典型的晶格状排列的腺病毒颗粒。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研究的生物学特性,应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和鸡胚肾细胞(CEK)培养禽腺病毒江苏分离株,进行培养特性、血凝特性、理化特性、超薄切片观察和PCR检测.实验结果表明,CEF感染病毒后没有出现病变.CEK感染病毒后则表现出很强的聚集性并形成细胞团,有的成束状,最后脱落;Reed-Muench方法测得其TCID50为每0.1 mL 10-5.4.CEK核内存在大量70~80 nm、呈典型的晶格状排列的腺病毒颗粒.  相似文献   

4.
目的将H9N2亚型猪流感病毒(H9N2-SIV)进行增殖并测定其毒力。方法采用鸡胚尿囊腔增殖法,将病毒接种于10日龄SPF鸡胚进行增殖,血凝(HA)试验测定病毒液效价,Reed-Muench法测定病毒的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和小鼠半数致死量(MLD50)。结果经过增殖后,H9N2-SIV血凝效价为1∶256,EID50=10-6.5·0.1mL-1,MLD50=10-2.32·0.l mL-1。结论 H9N2-SIV可以作为进一步试验用病毒。  相似文献   

5.
根据Genbank中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核蛋白(NP)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引物,通过鸡胚繁殖IBV,纯化鸡胚尿囊液中的IBV,提取病毒RNA,建立了检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RT—PCR方法。对IBV各毒株(M41,H52,H120,Aust-T以及野毒株等)检测,结果均为阳性,而对鸡的其他病毒性疾病病毒(IBDV,AIV,NDV)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初步结果表明所建立的RT—PCR.技术可用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各血清型毒株的检测。  相似文献   

6.
采用PCR检测、动物回归试验、病原分离鉴定、病理组织学观察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等方法,对一起疑似鸡痘病毒(FPV)感染的临床病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PCR扩增结果为阳性;将病料处理上清液经尿囊膜途径接种SPF鸡胚,可见尿囊膜上形成有灰白色突起的痘斑;将分离获得的病毒以背部接种1月龄的SPF雏鸡,感染雏鸡表现精神萎靡,食欲减退,在接种部位出现典型的痘疹,出现与自然感染病例相类似的临床症状;采集攻毒感染SPF雏鸡各组织器官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和IFA检测,仅在感染部位皮肤的胞浆内见有特异性的嗜酸性病毒包涵体及绿色荧光信号,而其他组织脏器未见有阳性反应.确诊该起病例为鸡痘病毒感染所致的皮肤型鸡痘.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主要以NDV弱毒株为实验对象探讨了几种培养因素对鸡胚尿囊液收量和血凝效价的影响。实验选择9、10、11日龄非免疫鸡胚以三个接种剂量分别接种NDVLasota株病毒液于鸡胚尿囊腔中。实验结果表明选用10日龄鸡胚接种,接种剂量为0.1ml/枚时获得尿囊液量和血凝效价为最高。  相似文献   

8.
牛伪狂犬病病毒(闽A株)能通过鸡胚卵黄囊、尿囊腔、尿囊膜感染和繁殖,并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经卵黄囊、尿囊腔接种的鸡胚,均于48~72小时死亡,死亡率达100%。经卵黄囊接种的鸡胚其羊水含毒量最高,对H.K细胞半数感染量(TCID_(50))达10~7/0.1ml,胚胎为10~6/0.1ml,尿囊液为10~2/0.1ml;经尿囊腔接种的鸡胚,其尿囊液及羊水均为10~5/0.1ml,胚胎为10~3/0.1ml。 该毒株对H.K、M.K等15种单层细胞均可引起细胞致病作用,其病变可分为二种类型:于单层肾细胞上形成聚融合和萎缩圆形坏死,在鸡胚等细胞上形成萎缩圆形坏死。 病毒在H.K细胞上生长繁殖后,经测定在上清液、细胞质、细胞核质中均含有10~6TCID50/0.1ml的毒价。 牛伪狂犬病病毒经H.K细胞连续传代后,对H.K细胞的毒力可达10~8TCID_(50)/0.1ml,出现细胞病变的时间由原来的24小时缩短为3小时。  相似文献   

9.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杨帆  李淑梅  汤波  刘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8):3226-3228
[目的]为研究传染性支气管炎(IBV)的流行变异及其防治奠定基础。[方法]从辉县某大型养鸡场疑似IBV的发病鸡群中采集病料,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并对分离病毒的M基因进行RT!PCR扩增。[结果]从鸡病料中分离到1株IBV,命名为IBV!HN05。经浓度1%胰酶、卵磷脂酶C和10%乙醚处理后,该病毒尿囊液可以凝集鸡、绵羊、人、小鼠和兔的红细胞,而未处理的病毒尿囊液则无此凝集活性。该分离株IBV-HN05和标准毒株IBVM41对NDVLaSota都有抑制作用。该病毒对9日龄鸡胚的致病变率达100%。通过鸡胚矮小试验和动物回归试验,发现该分离株能引起鸡胚和病鸡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PCR扩增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该分离株为IBV病毒。[结论]该研究为SARS病毒的研究提供了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是否是导致鸡腺胃炎的主要原因,对分离自腺胃炎病例的2个IBV毒株(CK/CH/HeB/2011/1和CK/CH/HeB/2011/2)的致病性进行研究。首先用SPF鸡胚对2株病毒进行扩增,收获的含毒鸡胚尿囊液经检测未发现其他外源病毒污染。经S1基因序列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2个毒株分别属于Mass和QX基因型。在致病性试验中,2株病毒按照106 EID50.mL-1的剂量分别滴鼻感染10只14日龄SPF鸡,攻毒后连续观察10d。2组试验鸡在攻毒后均出现典型的呼吸道症状,发病率为100%,致死率均为10%,剖检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间质性肾炎,但未观察到临床病例的腺胃炎病变。结果表明:分离自腺胃炎病例的IBV毒株存在多个基因型,这些毒株单独感染不一定诱发腺胃炎病变。  相似文献   

11.
鸡气管上皮细胞分离培养及传支病毒在其培养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鸡气管上皮细胞(chicken trachea epithelium,CTE)分离培养技术,并研究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在CTE中培养特性。【方法】利用气管灌注冷消化法分离培养CTE,对CTE特异性8/18角蛋白作免疫组化鉴定上皮细胞。培养的CTE分别接种IBV M41株和T株,分别在接种后第12~96小时观察接毒细胞形态学变化,应用电镜技术观察CTE细胞病变和病毒粒子结构,利用RT-PCR技术检测CTE中病毒核酸并对CTE中IBV的血凝性和鸡胚致病性进行检测。【结果】利用灌注冷消化法可以获得形态完整并带有纤毛的CTE,细胞活性高,经过3步纯化后的CTE均一性高、生长快。两株IBV感染的CTE分别在接毒72和84 h后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血凝性和致鸡胚病变检测结果呈阳性。【结论】本研究成功分离培养了CTE,可以为CTE相关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并为IBV基础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对两周龄SPF鸡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M41株攻击时,以0.3ml/羽(100EID50)滴鼻人工感染发病,试验鸡出现气管哆音等典型的IBV临床症状,以及气管、肺、肾脏等器官的组织学病变。经nested RT-PCR全程跟踪检测,掌握了IBV M41株经呼吸道感染后动物带毒、排毒的时间规律,从而为控制和降低IB的发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发病鸡群中分离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从安徽某鸡场发病鸡群中分离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采用鸡胚盲传,观察病毒对鸡胚的致病作用。通过动物回归试验,在SPF鸡上复制出支气管堵塞的症状,扩增分离毒株的S1基因片段,并与IBV疫苗毒株进行比较。[结果]对分离到的毒株进行HA检测,结果表明收获的尿囊液对鸡红细胞无凝集活性,说明分离到的病毒中无NDV、AIV等,但经1%胰酶处理则可凝集鸡红细胞,符合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生物学特征。该毒株的第6代SPF鸡胚尿囊液通过滴鼻接种SPF鸡,可复制出与现场相似的临床症状,其发生了支气管堵塞的现象,初步证实分离的病毒为一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命名为XZ株。[结论]该研究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建立一种筛选特异性单链抗体的间接ELISA优化方法.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M41株接种SPF鸡胚,纯化后作为抗原包被96孔板进行间接ELISA,从本实验室构建的原核表达质粒pOPE101-XPscFv/JM109(DE3)中筛选出针对IBV-M41株的scFv,并对各反应参数进行探索,优化筛选方法.通过敏感性实...  相似文献   

15.
用2对已发表的引物和1对自行设计的引物对同一IBVH120株进行RT-PCR,分别获得了S1基因上与引物设计相一致的1720bp,228bp,602bp,的扩增片段。用自行设计的引物对7个毒株(H120,H52,M41,Conn,Gray,T,Holte)和5个分离株(宜毒,上毒,云毒,HK,118)的含毒尿囊液或纯化病毒进行RT-PCR。结果除Holte株,2个分离株(宜毒,云毒)外,其余均被成功地扩增出602bp的片段。将IBVH120株06kbPCR产物用Digoxigenin标记为探针,分别与上述各IBV毒株的核酸及其扩增产物进行核酸杂交,均呈现阳性反应,而该探针不与IBDV和NDV的DNA,EDS-76病毒的DNA及正常鸡胚尿囊液抽提物反应。RT-PCR和核酸杂交技术提供了直接从尿囊液中快速检测出病毒,作为诊断IBV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核衣壳蛋白(N)是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重要结构蛋白。根据已报道的IBV基因序列扩增IBVN基因,割胶回收扩增产物并将其克隆到pET-28a( )载体中,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目的蛋白得到高效表达。分离纯化重组N蛋白并用其作为抗原建立ELISA检测抗体方法,研究了IBVM41攻毒后雏鸡血清特异性抗体消涨规律。  相似文献   

18.
根据先前克隆并测定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核蛋白(NP)基因序列,设计了2对引物,通过对IDV各毒株(M41,H52,H120,Aust-T以及野毒株等)攻毒鸡的组织中的IBV进行反转录套式PCR检测,结果均为阳性,而对鸡的其他传染病病毒(IBDV,AIV,NDV)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反转录套式PCR方法可用于感染鸡体内IBV各血清型毒株的检测。  相似文献   

19.
 从发病鸡场中收集的腺胃肿大病料(编号为2/97、3/97和1/98),经匀浆和无菌处理后在SPF鸡胚中传代、分离和鉴定。结果显示,接种病料培养的鸡胚可干扰新城疫病毒的复制;这些分离毒株可与阳性标准参考株IBV抗血清反应,但表现出较低的中和反应能力。在理化和血凝特性等鉴定的基础上,参照已发表的IBV Beaudette毒株S1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1对含有EcoRⅠ和BamHⅠ酶切位点的特异性引物,利用RT-PCR技术扩增到分离毒株3/97、2/97、1/98长度为1.93kb的cDNA片段,并将其cDNA片段插入到克隆载体pBlueScript-SK(+)中,进行核苷酸序列的测定,确证所扩增和克隆的cDNA片段由1930个碱基组成,并编码1条由620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与GenBank中其它IBV S1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发现3/97、2/97和1/98毒株与所比较的IBV毒株核苷酸的一致性为73.6%~99.7%,氨基酸的一致性为78.4%~9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