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杏花器官抗寒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杏盛开花朵为试材,利用人工模拟霜箱,对花器官抗寒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杏花器官的过冷却点为:花瓣-4.0~-5.2℃,雄蕊-3.3~-4.1℃,雌蕊-2.8~-3.2℃。低温胁迫条件下,杏花器官褐变程度加剧,相对电导率增高,质膜透性增强,膜保护酶SOD、POD的活性在低温胁迫前期均逐渐升高,在达到一定的临界低温后,呈现下降的趋势。花器官抗寒性表现为花瓣>雄蕊>雌蕊,品种间抗寒性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低温胁迫对杏扁花器官抗寒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产上主栽的杏扁品种龙王帽、一窝蜂、优一和国仁以及优株07-3(一窝蜂抗寒优株)为试材,2010年对自然低温冻害胁迫后杏扁花器官(花瓣、雄蕊、雌蕊)的冻害情况进行了调查;2011年对各品种(优株)盛花期的1 a生花枝进行室内模拟低温冻害试验,调查花器官的冻害发生率,并测定了不同品种(优株)雌蕊的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含量,分析参试材料的抗寒性。结果表明:优株07-3抗寒性最好,一窝蜂次之,龙王帽、优一和国仁抗寒性较差;花器官的抗寒性顺序为花瓣>雄蕊>雌蕊。  相似文献   

3.
低温胁迫及恢复对杏树品种雌蕊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抗寒品种‘围选1号’和冷敏感品种‘龙王帽’的雌蕊为试验材料,利用LED人工气候箱对杏树枝条进行低温处理,研究低温胁迫和恢复处理对‘围选1号’和‘龙王帽’雌蕊表型、解剖结构和生理指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围选1号’和‘龙王帽’雌蕊的相对电导率随温度的降低呈上升的趋势且与抗寒性呈负相关关系,‘围选1号’和‘龙王帽’雌蕊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分别为-3.44℃和-2.30℃。相较于‘围选1号’,‘龙王帽’出现的裂隙较多且裂隙在较高温度时就会出现;‘龙王帽’和‘围选1号’雌蕊的褐化率和MDA质量摩尔浓度随温度的降低呈上升的趋势,与其抗寒性呈负相关关系;CAT和P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杏树雌蕊的抗寒性呈正相关关系。恢复过程中‘围选1号’的MDA质量摩尔浓度较‘龙王帽’低,POD和CAT活性较高,表明‘围选1号’恢复能力较强;另外,相较于低温胁迫,恢复过程的MDA质量摩尔浓度较低,POD和CAT活性较高,表明温度的恢复使雌蕊的膜损伤有所减缓。  相似文献   

4.
低温胁迫对山杏花雄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山杏花低温胁迫中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10,0,-2,-4,-6,-8℃处理山杏雄蕊并测定其酶促防御系统、膜脂过氧化、渗透调节物质和质膜透性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2℃以上时,SOD、POD、AsA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CAT、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变化不显著;-2-8℃,随温度降低,保护酶SOD和POD活性变化显著,先上升后下降,酶谱显示有新酶出现,AsAPOD和CAT酶活性变化较小,无新酶产生;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均持续上升.MDA含量与SOD、POD和AsAPOD酶活性显著负相关,相对电导率与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显著正相关.SOD、POD、AsAPOD、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在低温胁迫时反应敏感,可作为山杏花低温胁迫时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王东雪  曾雯珺  金颐熙  张乃燕  陈国臣  叶航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787-15789,15803
[目的]研究鉴定引种到南宁的4个油茶无性系的耐热、耐寒性。[方法]取4个油茶无性系的成熟叶片,分别进行0、-2、-4、-6、-8、-10、-12、-14、-16℃低温处理和30、35、40、45、50、55、60、65、70℃高温处理,用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求得拐点温度(LT50),即半致死温度。[结果]在低温处理过程中,4个油茶无性系的相对电导率均随温度的降低而持续上升,基本呈"S"型;其半致死温度在-10.7~-13.3℃,耐寒性从强到弱依次为:长林4号﹥长林166号﹥长林55号﹥湘林86号。在高温处理过程中,4个油茶无性系的相对电导率均随温度的升高呈"S"型升高;其半致死温度在52.0~55.2℃,耐热性从强到弱依次为:长林166号>湘林86号>长林55号>长林4号。[结论]研究结果为油茶品系的早期鉴定、引种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板栗抗寒性的鉴定评价方法,筛选可用于板栗抗寒性鉴定的形态和生理指标。【方法】以源自8个省份的16个板栗品种(系)休眠期1年生枝条为试验材料,采用电导法、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和组织褐变法,配合Logistic方程确定枝条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分析3种方法确定的LT50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板栗枝条各生理指标和组织结构与LT50的相关性。【结果】16个板栗品种(系)枝条相对电导率均呈近似"S"型变化趋势,基于相对电导率拟合的LT50差异较大,其值为-26.64~-17.73℃。16个板栗品种(系)枝条TTC染色的总着色度随处理温度下降呈倒"S"型曲线变化,而枝条冻害指数和芽褐变率均随温度下降呈"S"型曲线变化,基于这3个指标拟合的LT50基本一致,且与基于相对电导率拟合的LT50接近;电导法、组织褐变法及TTC染色法确定的16种板栗的LT50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板栗枝条木栓层厚度与木栓层比率与LT50呈极显著负相关,-20℃冷冻处理下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与LT50呈极显著正相关,可作为抗寒性鉴定的辅助形态和生理指标。【结论】电导法、组织褐变法及TTC染色法均可用于休眠期板栗树种的抗寒性鉴定,且以电导法测定的板栗抗寒性结果最为准确。  相似文献   

7.
抗霜冻仁用杏优株花器官抗寒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试验以田间调查发现的仁用杏优株8年生盛花期花枝为试材,利用人工霜箱明确花器官过冷却点并进行低温处理后,分别以其花瓣,雄蕊,雌蕊为试材,通过测定电解质外渗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对其抗寒能力进行排序,为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优异种质抗寒性强弱顺序为"优株Ⅰ号""优株Ⅱ号""优一""龙王帽"。花器官抗寒能力顺序为花瓣雄蕊雌蕊。  相似文献   

8.
杏花及幼果人工模拟冻害及生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实生大黄杏、沙金红杏、澄城1号为试材,观察花蕾、盛开花、幼果经低温处理后的褐变及花粉活力变化,测定各品种花期的电导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变化。结果表明,澄城1号的抗寒性小于其它2个品种;不同时期的抗寒性为:蕾期〉盛开花期〉幼果期;花不同组成部分的抗寒性为:花瓣〉雄蕊〉雌蕊,新鲜花粉的活力随着低温的加剧而逐渐失去活性。  相似文献   

9.
杏叶片组织结构特征、质膜透性与花期耐寒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花器官的耐寒力,不同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结果表明,花期耐寒能力优一大于一窝蜂,兰州大接杏优于骆驼黄;同一品种的花器官耐寒力的大小顺序为花瓣〉雄蕊〉雌蕊。低温对细胞质膜透性有明显影响,随着处理温度南降低,质膜透性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衡量桃不同品种抗寒性的适宜指标,试验以豫农二号、红雪桃、豫花、秋蜜红4个桃品种为试材,对其在不同温度梯度下低温处理过的花朵雌蕊变褐情况进行观察以及对枝条、叶片进行相对电导率的测定。结果表明:观察低温处理的桃雌蕊的褐变发生情况,与测定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得到的结果一致,即豫农二号抗寒性强于红雪桃和秋蜜红,豫花抗寒性最弱;对休眠枝条进行相对电导率分析得出的结论则是秋蜜红与红雪桃无显著差异,秋蜜红要强于豫农二号,豫花仍为最弱。因此以不同器官相对电导率判断的品种抗寒性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1.
采用逐级降温程序模拟冰冻处理技术测定含笑、乐昌含笑、深山含笑3种含笑属植物离体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并用Logistic方程计算其半致死温度(LT50)。结果表明:(1)3种植物的耐低温能力存在着显著差异,随着温度的降低,叶片电导率总体上呈S形曲线变化;采用Logistic方程计算3种植物的耐寒半致死温度(LT50),得出3种植物的耐寒强弱次序为含笑(–39.2℃),乐昌含笑(–32.9℃),深山含笑(–31.0℃)。(2)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3种植物叶片蛋白质含量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
野生樱桃李枝条抗寒性鉴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一年生休眠枝条为试验材料,利用电导法对7种不同类型的野生樱桃李休眠枝条在不同低温处理下的电解质渗出率进行了测定,并配合Logistic方程确定野生樱桃李枝条的低温半致死温度.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下降,野生樱桃李枝条组织的电解质渗出率变化幅度呈现慢-快-慢的趋势,即"S"形曲线增长;野生樱桃李的半致死温度(LT50)在-25.33~-30.25℃;不同类型间的抗寒性不同,主要集中在-28℃左右;而对照中国李寺田实生的LT50在-35℃左右,比野生樱桃李抗寒性强.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常见道路绿化树种抗寒能力,运用形态观察法分析南京10种绿化树种在越冬期间叶片冻害状况,同时,运用相对电导率法测定不同绿化树种的半致死温度并进行综合分类,结果表明:第1类是海桐、广玉兰和撒金珊瑚,它们的叶片多数表现为无冻害或轻微冻害,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9.60、-18.83、-18.21℃,抗寒性最强;八角金盘、桂花、红花檵木是第2类,它们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0.78、-10.45、-9.71℃,叶片多表现为轻微冻害或无冻害,抗寒性强;第3类为香樟和小叶黄杨,其叶片多为轻微、轻度甚至中度冻害,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5.40、-7.88℃,它们的抗寒性中等;法国冬青和女贞为第4类,其半致死温度分别为-7.88、-5.63℃,法国冬青的叶片多为中度、轻度冻害,女贞为轻度或轻微冻害,它们的抗寒性弱。  相似文献   

14.
缴丽莉  翟士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3,(25):10323-10324,10348
[目的]为七叶树、马褂木在北方推广应理论依据和有益参考.[方法]以七叶树、马褂木幼树1年生休眠枝条为材料,测定了不同冷冻处理条件下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和K+相对渗出率,利用Logistic方程计算了各树种的半致死温度(LT50),并通过苗木生长恢复试验进行了验证.[结果]随着处理温度的下降,七叶树、马褂木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和K+相对渗出率均随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呈“S”型上升,其枝条的LT50分别为-26.1 ~-27.3℃、-14.6~-15.2℃,与生长恢复试验的结果基本吻合.[结论]马褂木抗寒能力比七叶树低,推广应用时,应适当注意.  相似文献   

15.
以李属天山樱桃、毛樱桃、榆叶梅和野生樱桃李的休眠枝条为试材,采用人工冷冻降温的方法,设置温度梯度分别为-18,-21,-24,-27,-30,-33,-36,-39,-42℃,以-15℃为对照(CK),测定不同低温胁迫下休眠枝条的电解质渗出率、萌芽率、脯氨酸含量和丙二醛含量,利用Logistic方程对电解质渗出率变化曲线进行拟合,计算半致死温度,并用主成分分析法对4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4种果树休眠枝条的电解质渗出率都随温度下降而上升,半致死温度为-25.3~-40.1℃,恢复生长法与半致死温度的结果基本一致,游离脯氨酸含量和抗寒性相关性明显,而丙二醛含量不十分吻合。4种李属砧木抗寒性大小依次为天山樱桃>榆叶梅>毛樱桃>野生樱桃李。  相似文献   

16.
骏枣枣头一次枝与二次枝抗寒力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骏枣(Zizyphus jujuba Mill.)枣头一次枝与二次枝抗寒力测定与分析,筛选出抗寒相关的关键生理指标,为有效评价不同栽培管理条件下红枣越冬抗寒能力,制定合理的红枣冬季安全越冬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了9个胁迫低温处理,测定并分析了不同胁迫处理后骏枣一次枝与二次枝的半致死温度LT<,50>、枝条组织活力、保护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枝条含水量等指标.[结果]骏枣一次枝与二次枝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27.356℃和-25.496℃;不同组织抗寒能力存在强弱差异;随着胁迫温度的降低,MDA含量持续增加;低于半致死温时,一次枝与二次枝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开始下降,而过氧化氢酶(CAT)依然保持较高的活性;游离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与相对电导率变化显著相关.[结论]相对电导率、SOD活性、CAT活性、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束缚水/自由水比例作为骏枣抗寒力评价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17.
为评价马铃薯的抗寒能力,以18份马铃薯资源和47份马铃薯后代品系为材料,采用低温胁迫处理马铃薯离体叶片,测定其相应电导率,经Logistic方程拟合得出其半致死温度(LT_(50))。结果表明,供试材料LT_(50)介于-3.8~-1.0℃,材料间差异显著,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供试材料相对电导率逐渐升高,均呈"S"曲线变化。根据LT_(50)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分为低温敏感型、中间型、耐寒性较强3类,筛选出耐寒性强的2份资源及4份后代品系可作为耐寒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8.
低温胁迫对茶树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低温胁迫对茶树叶片中主要渗透调节物质、叶绿素含量(以叶绿素含量指数(CCI)表征)及其荧光参数Fv/Fm值的影响,探讨茶树对低温胁迫的响应特点,为茶树的引种及抗寒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舒茶早”和“乌牛早”的当年生枝条为材料,对其分别进行-6、-9、-12、-15和-18 ℃的低温处理,以未经低温处理的枝条为对照,研究逆境条件下,茶树叶片的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叶绿素含量及Fv/Fm值的变化,并根据相对电导率计算半致死温度(LT50)。【结果】-6 ℃处理下,“舒茶早”和“乌牛早”的相对电导率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之后随着温度的降低相对电导率显著增大。“舒茶早”和“乌牛早”叶片中的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随温度的降低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舒茶早”叶片中3个指标的含量均明显高于“乌牛早”,但“舒茶早”和“乌牛早”响应低温胁迫的温度范围有所不同。“舒茶早”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远高于“乌牛早”,温度低于-9 ℃时,2种茶树叶片叶绿素含量和Fv/Fm值均明显降低。“舒茶早”和“乌牛早”的LT50分别为-17.3和-16.7 ℃。【结论】在低温胁迫过程中,与茶树抗寒相关的生理指标均发生显著变化;-17 ℃左右低温会对茶树造成严重的生理伤害,栽培上应注意预防这种极端的低温冻害。  相似文献   

19.
电导法结合Logistic方程确定4种竹子的抗寒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电导法研究低温胁迫下4种竹类植物电解质外渗率(REC)的变化,并利用Logistic方程对变化曲线进行拟合,分别计算其半致死温度( LT50).结果表明:4种竹子的REC均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呈S形上升,由此计算出S形拐点对应的温度即为其LT50,其抗寒性强弱顺序为:淡竹>安吉水胖竹>寿竹>蓉城竹,LT50分别为-...  相似文献   

20.
以2年生‘圆叶红花’口红花(Aeschynanthus radicans)枝条为试材,通过不同低温、不同处理时间下叶片电解质相对外渗率(REC)变化作曲线,并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口红花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k),结果表明在低温处理12 h以上,口红花叶片REC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呈“S”形上升,由此计算出“S”形拐点对应的温度即为口红花叶片的LT50,其温度值在8.1℃至10.1℃之间,这可认为是口红花抗寒能力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