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安徽查湾自然保护区甜槠(Castanopsis eyrei)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大小林隙光因子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大小林隙及非林隙林分内光照强度日变化呈单峰型,光照的峰值出现在11:00~13:00。在整个生长季中,光照和气温均表现为: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非林隙。不同大小林隙内光照由林隙中心区向林下逐渐递减,于近心区处减幅最大。  相似文献   

2.
3.
卧龙自然保护区林隙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各林分中的145个林隙进行调查,并对林隙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卧龙自然保护区林分中林冠空隙的大小变化范围为5.4~298.3 m2,平均为47.75 m2,扩展林隙的大小变化范围为21.6~379.4 m2,平均为218.1 m2;林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倒木、人为砍伐及折干;林隙形成木从1~6株不等,每个林隙以2~3株形成木最多,平均每个林隙的形成木有2.6株;林隙形成时间以0~20 a时间为主,其中在5~15 a期间形成的林隙最多。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山西太岳山好地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并通过典范对应分析(CCA),探讨了林下物种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调查的21个样地中,油松林下共出现植物物种70种,隶属28个科,56个属;CCA排序结果揭示了研究区内林下植物的分布格局与环境梯度的关系。林龄、坡向、土壤全氮等因素对林下草本层物种分布格局有重要影响;林龄、土壤全氮、坡位等因素是影响林下灌木层物种分布格局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影响林下草本层和灌木层物种分布格局的变量中,生境因子和生物因子分别共同解释了草本层和灌木层52%和55%,生境因子分别解释了25.9%和22.5%,均高于生物因子的解释能力,表明生境因子在决定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分布格局变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人工林白桦伐根腐朽程度对林隙内土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腐朽程度人工林白桦(Betula platyphylla)伐根林隙内土壤温度的测定,研究了伐根对林隙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林隙土壤表面温度呈现不同的变异情况,但与伐根无关;有伐根林隙随伐根腐朽程度的加剧,土壤表面下10cm处温度差异性增加;未腐朽和初步腐朽伐根林隙土壤表面下10cm处温度变化趋势--伐根处温度较低,周围温度较高,温度变化梯度最大值发生在伐根南、北侧;严重腐朽伐根林隙伐根处土壤表面下10cm温度较高,且伐根周围温度变化梯度最大.  相似文献   

6.
安徽查湾甜槠林不同大小林隙温度因子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安徽查湾自然保护区甜槠(Castanopsis eyrei)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大小林隙温度因子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大小林隙及非林隙林分内气温日变化呈单峰型,地表以上1m处的气温峰值出现在12:00~14:00。在整个生长季中,气温变化表现为: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非林隙。地表温度日变化趋势与气温基本一致,呈现单峰型,最高温度出现在中午12:00~14:00,较光照日变化最大值滞后,平均日地表温度是: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非林隙。地表温度在生长季内变化为生长初期、末期较低,生长旺盛期较高。  相似文献   

7.
以黑龙江孟家岗地区长白落叶松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大小林隙内胸径、树高、材积的生长情况以及林隙间伐前后的生长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胸径和材积都表现为10 m×10 m林隙的生长速度最快,5m×5m的林隙次之,7m×7m林隙的生长速度最慢;间伐前后和不同大小林隙的胸径差异都显著,间伐前后的树高差异不显著,不同大小的林隙树高差异显著,间伐前后和不同大小林隙的材积差异也都显著;10 m×10 m是最利于林未生长的林隙大小.  相似文献   

8.
以长白山云冷杉针阔混交林3个不同大小的林隙(Gap1,456.2 m2,Gap2,290.2 m2和Gap3,83.9 m2)为研究对象,以实际小气候要素(光照、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和湿度)观测数据为基础,对林隙光照强度特征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在林隙中央位置、南北和东西方向的时空变化具有差异性,其中,S-N方向上的变化幅度大于E-W方向.中央位置的光照强度、湿度、空气温度、土壤温度的昼间变化均呈现了不对称的单峰型变化趋势;林隙内光照强度最大值出现的位置和时间不同,Gap1光照强度的最高值出现在中央位置附近,出现时间在11:00-13:00;Gap2出现在中央位置偏东北附近,出现时间在13:00-15:00;Gap3则出现在中央位置偏北附近,出现时间在11:00-13:00;林隙光照强度在一天当中的差异程度也不同,上午和下午差异小显著,中午以及中午前后时间段上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
莱州湾西部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浮游植物群落演变对海岸带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根据2016年春、秋季对莱州湾西部海域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莱州湾西部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和数量分布。结果表明:调查期间莱州湾西部海域共发现浮游植物64种,其中硅藻57种,甲藻6种,金藻1种;春季优势种为斯氏根管藻Rhizosolenia stolterfothii、布氏双尾藻Ditylum brightwellii等,秋季优势种为角毛藻属Chaetoceros sp.、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 sp.和刚毛根管藻Rhizosolenia setigera等;浮游植物生态类型以广温广盐性种和近岸内湾种为主;春季浮游植物数量为79.96×10~4ind./m~3,秋季浮游植物数量为574.54×10~4ind./m~3;春季氮磷比、p H、活性磷酸盐、CODMn是影响浮游植物优势种数量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秋季氮磷比、温度、无机氮是影响浮游植物优势种数量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本研究结果可为莱州湾海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的管理信息。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浮游植物群落演变对海岸带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根据2016年春、秋季对莱州湾西部海域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莱州湾西部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和数量分布。结果表明:调查期间莱州湾西部海域共发现浮游植物64种,其中硅藻57种,甲藻6种,金藻1种;春季优势种为斯氏根管藻Rhizosolenia stolterfothii、布氏双尾藻Ditylum brightwellii等,秋季优势种为角毛藻属Chaetoceros sp.、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 sp.和刚毛根管藻Rhizosolenia setigera等;浮游植物生态类型以广温广盐性种和近岸内湾种为主;春季浮游植物数量为79.96×104ind./m4ind./m3,秋季浮游植物数量为574.54×103,秋季浮游植物数量为574.54×104ind./m4ind./m3;春季氮磷比、p H、活性磷酸盐、CODMn是影响浮游植物优势种数量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秋季氮磷比、温度、无机氮是影响浮游植物优势种数量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本研究结果可为莱州湾海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的管理信息。  相似文献   

11.
物种多度分布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内容.应用对数模型对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的物种多度进行预测与检验.结果表明: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内外的乔木和灌木物种多度都遵从对散级数分布.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荣成近岸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6年2月、5月、8月和10月对荣成近岸水域进行采样调查。结果表明,2016年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28种,分属6类,其中桡足类最多,共鉴定15种;其次为浮游幼虫,共鉴定7类;端足类鉴定出3种;被囊类、糠虾类和毛鄂动物分别鉴定出1种。主要优势种为钩虾、强壮箭虫、长尾类幼虫和中华哲水蚤。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春季最高,秋季和冬季次之,夏季最低。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对浮游动物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主要有溶解氧、p H值、化学需氧量、硅酸盐、盐度、磷酸盐和水温。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北部城市环境保护林树种规划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该文在研究树木对污染物的适应性及吸收能力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西北部城市环境保护林树种规划的模型和方法,并以包头钢铁稀土公司耐火材料厂为例进行树种规划.  相似文献   

14.
采用典型取样方法,分别从不同群落层次的丰富度、均匀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相似性指数等方面对黄柏塬自然保护区4种典型次生林(包括油松林、锐齿栎林、栓皮栎林、红桦林)林下药用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4种次生林林下药用植物优势种和非优势种分化明显。2)红桦林林下药用植物物种多样性最低且与其余3种林分存在显著差异,油松林与栎类林间无明显差异。3)油松林、锐齿栎林、栓皮栎林林下药用植物物种相似性指数较高,红桦林林下物种分化明显,与其他3种林分的物种相似性指数较低。  相似文献   

15.
洞庭湖典型断面藻类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典范对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对洞庭湖6个典型断面进行了浮游藻类生物调查,共鉴定出7门72属(种),浮游藻类的密度范围在67.2×104~161.9×104cell·L-1;各典型断面间浮游藻类组成以硅藻和隐藻占优势,藻类群落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藻类Margalef指数及Shannon-Wienner指数范围分别为3.64~4.03和3.03~3.24,水体水质状况良好。应用CANOCO4.5软件对获得的浮游植物数据和环境因子数据进行典范相关分析(CCA),作出物种与环境因子关系的二维排序图。结果显示,典型断面藻类群落分布受水环境因子影响较为明显,整体上,DO和TN是影响洞庭湖典型断面藻类物种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10年春季象山港28个站位的网采样品,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55属158种,其中硅藻135种(占总丰度的99.0%),甲藻18种,其余门类(金藻、蓝藻、绿藻和隐藻)5种。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35.29×104 个/m3,其分布呈较强的斑块状(3.41×104-142.35×104 个/m3),高值区位于横山至白石山水域及乌沙山电厂邻近水域。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总体表现为港口和港口外高于港中部和港底。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为绝对优势种,其丰度(284.97×103 个/m3)占总丰度的80.8%。典范对应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因子依次为透明度、悬浮物、温度、水深和氮磷比。光照充足、电厂温排水适度温升、营养盐丰富和氮磷比合适 (接近Redfield比值16)导致了港内微藻旺发。受径流、水交换和海洋开发等影响,象山港的理化参数表现了明显的斑块和梯度分布,这为浮游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不同类型的生境,客观上造成了其分布的空间异质性。聚类、多维尺度和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港底、港中部、港口至港口外区域间的群落组成差异较大。结合历史数据分析表明,象山港浮游植物丰度的升高及群落结构的改变与电厂运行、水产养殖、临港工业发展和滩涂围垦等海洋开发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上海3种用地类型的自生植物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除了对人工绿地物种组成和外来入侵种的关注外,自生植物作为特殊的类群应该得到重视。以上海多个城乡废弃地、道路绿化带和立交桥下为典型生境类型,调查探析自生植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特征。研究表明,3种用地类型都是以乡土植物为主(>70%),废弃地以一二年生草本占比最大(46.09%),道路绿化带和立交桥以多年生草本占比最大(分别为38.70%和42.25%)。木本自生植物以道路绿化带占比最大,废弃地最低。自生植物的分布受到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生境历史、立地条件和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废弃地植被受到初始基底和形成时长的影响,从农田废弃、旧住区废弃、垃圾场废弃和绿地废弃都能看到其初始基底的植被痕迹。人为重度干扰降低丰富度,而城市垃圾增加丰富度。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城市自生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收集相关资料,构建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排序图测度黑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并找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结果表明:在三次产业及GDP的测度中,第一产业发展对城镇居民收入影响最大,第三产业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最大;在人口、就业的测度中,城镇就业问题对城镇居民收入影响最大,人口对农村居民影响最大。因此,要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桂西南喀斯特山地木本植物群落种间关系及CCA排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于桂西南喀斯特山地木本植物群落11个样方(20 m×20 m)取样调查,运用生态位理论、种间关系原理、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探讨主要木本植物间的种间联结性和相关性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桂西南喀斯特山地木本植物群落中麻栎、枫香、蚬木占优势地位,罗伞树-鹅掌柴、九节-琴叶榕、澄广花-鱼骨木的生态位重叠度分别在3种木本植物群落中最大。麻栎次生林群落总体种间关系表现为不显著正关联,χ2检验统计显示正关联种对数有50对,负关联种对数有52对,无关联种对数有3对,正负关联比为0.96,检验显著率为6.67%。枫香次生林群落总体种间关系表现为不显著负关联,χ2检验统计显示正关联种对数有96对,负关联种对数有113对,无关联种对数有1对,正负关联比为0.85,检验显著率为8.10%。蚬木次生林群落总体种间关系表现为显著正关联,正关联种对数有19对,负关联种对数有17对,正负关联比为1.12,检验显著率为8.33%。CCA前瞻选择显示土壤pH值、全磷、坡向、土壤全钾、海拔是影响桂西南喀斯特山地木本植物群落物种组成与分布最重要的因子,总体上可以对76.95%的环境因子进行解释。物种间的正联结性越显著,其生态位重叠程度越高,反之,物种间的负联结性越显著,其生态位重叠程度则越低。   相似文献   

20.
栓皮栎林内的光照分布及植物的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用LI-188B光量子、光照强度和辐照度积分仪和Licor-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研究了50年生天然次生栓皮栎林群落的光照特点和主要植物种的光合特性 结果表明:①从林冠层到草本层,辐照度、光照强度明和光合有效辐射明显减弱,光合有效辐射减弱的幅度更大 ②光饱和点表现为乔木>灌木>草本 说明乔木最喜光,而草本最耐荫 光补偿点则表现为乔木>灌木>草本 表明草本和灌木对弱光的利用能力较强 植物的光合特性与其生境的特点是相符的 ③净光合速率的日均值表现为乔木>灌木>草本 反映了在森林群落中,乔木层占优势,灌木和草本则依赖于乔木层提供的森林小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