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云娟 《作物杂志》2002,18(4):33-34
通辽地区是我国蓖麻主产区,产量占全国的1 /4。当地有国内最大的蓖麻深加工企业“通华蓖麻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年加工蓖麻子8000万kg,产品出口美国、日本、韩国及至西欧、东南亚等国家,全国30余个省市自治区。龙头企业带动了蓖麻基地迅速扩大,种植面积达到6.7万hm2 。形成了公司 +基地 +农户的产业化新格局。为了稳定蓖麻基地建设,提高蓖麻栽培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我们从1998年开始进行蓖麻密度、氮肥、磷肥用量的综合试验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建立蓖麻产量与密度、氮、磷诸因素的数学模型,优化出在本地区条件下蓖麻的最佳种植密度以及在这个密度下的氮磷经济合理用量,……  相似文献   

2.
为了鉴定和筛选适于滨州地区夏季播种的优良蓖麻品种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采取3次重复、随机排列的方法,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试验表明,从以色列引进的4个蓖麻品种综合性状优良,均适宜无霜期在120d以上的滨州地区种植,其中,C-1012和C-856与对照品种淄蓖9号相比产量相当,早熟优势明显,适合夏播与小麦轮作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建议加大密度引种推广。  相似文献   

3.
华劲松 《作物杂志》2012,28(5):131-135
研究了攀西地区玉米/芸豆间作种植方式下,种植密度对芸豆群体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芸豆中后期群体田间小气候有明显的影响,种植密度从低到高,群体内相对湿度逐渐升高,温度逐渐下降,冠层上层CO2浓度减小,下层CO2浓度增大;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群体下层透光率(T)减小,叶面积指数(LAI)增大,但密度过大LAI峰值出现较早,高值期持续时间变短,下降速度快;产量在一定密度范围内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密度过大,产量反而下降。试验结果认为在本试验条件下,15.6万株/hm2种植密度不仅能够保证个体生育状况和群体通风透光条件,而且能实现产量构成因素最佳配置,充分利用地力和空间,获得高产,是攀西地区玉米/芸豆间作中适宜的芸豆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4.
卢振宇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7):137-141
为鉴定和筛选适于滨州地区夏季播种实现蓖麻与小麦轮作套种的蓖麻优良品种,采取3次重复随机排列的方法,进行品种比较试验。试验表明,以色列蓖麻品种‘C-1012’和‘C-856’与对照品种‘淄蓖9号’相比产量相当,早熟优势明显,适合夏季与小麦轮作套种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建议加大密度引种推广。‘C-856’和‘K-93’与对照品种‘淄蓖9号’相比产量相差较大,生育期偏长,不适宜夏播和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5.
湖南永州地区蓖麻不同密度种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表明,蓖麻在不同种植密度下,株高、叶面积系数、净同化率、产量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800株/667m~2的种植密度,产量为250~300kg/667m~2,灌浆成熟期株高230~240cm,花果期叶面积系数2.0~2.5,开花期净同化率为7.9~8.4g/m~2·d为宜。  相似文献   

6.
王猛等 《中国种业》2012,(11):70-70
通榆县种植蓖麻历史悠久,常年种植面积3万hm2左右,因品种退化,造成产量不高、效益不佳,所以农业生产中急需引进优质、高产、高效的蓖麻新品种。为此,2010年引进了山西经作蓖麻科技有限公司的中北3号新品种,经过2年试验示范,中北3号比较适宜通榆县种植,2011年该品种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登记,  相似文献   

7.
通榆县种植蓖麻历史悠久,常年种植面积3万hm2左右,因品种退化,造成产量不高、效益不佳,所以农业生产中急需引进优质、高产、高效的蓖麻新品种。为此,2010年引进了山西经作蓖麻科技有限公司的中北3号新品种,经过2年试验示范,中北3号比较适宜通榆县种植,2011年该品种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登记,  相似文献   

8.
为了摸索红薯与杂交玉米套作的最佳种植密度,进行了种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红薯种植密度的增大,红薯单株茎叶重等主要经济性状和产量增高,但当红薯密度较小时,玉米的主要经济性状和产量较好;综合分析其经济效益来看,种植红薯产量较高,为5 000株/667m~2,虽玉米产量受一定影响,但总产值和纯收入为最高,适宜套作推广。  相似文献   

9.
不同种植密度对薏苡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薏苡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薏苡最佳密度为10 672株∕hm2(行距×窝距=60cm×50cm),小区(面积15m2)产量最高达到7.77kg,比其他3个处理高10.04%~21.24%,差异性显著。不同种植密度对薏苡农艺性状和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薏苡分蘖、拔节、开花、成熟等生育进程随密度增大呈提前的趋势,薏苡分蘖期株高、成熟期株高、有效穗等农艺性状随密度增大而成增大趋势,成熟期茎围、单株有效茎蘖、千粒重、穗粒数随密度增大而呈减小趋势,薏苡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大先增加后降低。  相似文献   

10.
钱光宪 《种子》2002,(4):71-72
2001年在我县试验的筑糯2号是一个生育期短,高产、优质的菜玉米新品种。本试验主要研究了本县低热河谷地区种植该品种高产的最佳密度,同时对它的生理特性和产量性状随密度的增大而产生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的生理特性随密度的增大而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对产量的影响很明显,呈抛物线型。其667m^2产鲜嫩果从971.9kg-1074.3kg-930.7kg,最佳种植密度为3620株,667m^2产鲜果1074.3kg,产量与密度的回归方程为Y=-0.78241X^2 5.70321X 0.35124。  相似文献   

11.
在新疆南部地区开展麦收后复播食用型向日葵试验,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3个食葵品种(SH363、JK601和XF3939)为材料,分析5个种植密度对不同食葵品种植株形态特征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和密度均对产量、茎粗、花盘直径、单盘粒重和千粒重的影响显著;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3.00万株/hm2种植密度下的产量均达到最高;株高和籽仁率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大有所增高;粒宽、单盘粒重和千粒重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在低种植密度下(2.50万株/hm2)最大。综合来看,SH363由于植株较高,后期容易出现倒伏,因此不宜在漫灌地块上复播种植;JK601和XF3939均可作为南疆地区冬麦收获后复播的食葵品种,JK601和XF3939的适宜种植密度范围分别是2.75万~3.25万株/hm2和3.00万~3.2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2.
研究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实验设计方法,以酒用高粱"茅梁1号"为试验材料,进行田间栽培试验,来探索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其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条件下的高粱单株产量和单产分别在29.67~46.67 g、261.80~519.70 kg/667m~2。种植密度对单株产量、群体产量和穗长都具有重要影响,单株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群体产量却显著提高;当种植密度为10000株/667m~2时与对照处理相比的增产效果最为明显,在57.20%~68.17%之间,当种植密度10000株/667 m~2、施肥量30kg/667 m~2时单产最高,但是对千粒重影响不显著。施肥对高粱单株产量、群体产量、穗长和千粒重的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郑单22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通过不同种植密度对郑单22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郑单22单株叶面积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增大而减小。群体叶面积系数和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增大而增加,达到一定种植密度后而下降,产量随密度加大而增加,结果表明,郑单22的适宜种植密度为45000~52500株/hm2。  相似文献   

14.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对6种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雌雄穗吐丝散粉进度和产量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考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大,雌雄穗延迟吐丝散粉,且高峰期重合时间短,不利于花期完成受精作用,穗粒数少,单果穗重,千粒重低,空秆率高,但因有密度优势,收获穗数多,产量反而没有降低。  相似文献   

15.
通辽地区蓖麻综合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云娟 《作物杂志》2004,20(3):27-27
通辽市是我国蓖麻主产区,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历年播种面积都在6万hm2以上,产量占全国的1/4.在种植结构调整中,蓖麻仍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在品种、生产条件、栽培技术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进,但还没有完全摆脱习惯生产意识和传统种植方式,耕作粗放,广种薄收,平均单产只有2010kg/hm2.我国加入WTO以后,蓖麻油及其系列产品销售渠道增多,国内、国际市场前景广阔,推动了蓖麻产业化的发展.为了稳定蓖麻基地建设,提高栽培管理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我们以多年蓖麻栽培试验结果为依据,总结出"通辽地区蓖麻综合高产栽培技术",为蓖麻生产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6.
不同密度栽培试验表明:济薯22随密度的增加单株叶数、分枝数、茎叶鲜重和薯块鲜重均呈减少趋势;而叶面积系数结薯数则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鲜薯产量呈现出密度小时产量低、密度大时产量高的规律;建议生产上旱薄地块应加大种植密度,以公顷株数75000为适宜的高产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的逐年加大,农七师一二八团大力发展蓖麻种植。为筛选丰产和适应性强的蓖麻品种,我站开展了蓖麻引种试验,以期为奎屯垦区蓖麻种植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早熟高粱品种绥杂7号的合理种植密度,须构建良好群体结构,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以绥杂7号为试验对象,研究每hm2种植20万、25万、30万、35万、40万株5种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株高呈增加趋势,穗长、穗粗逐渐下降;对于生物产量而言,高密度高于低密度,千粒重和单穗重对产量影响最大,二者与产量均呈负相关关系,且对产量形成具有较高协调性。绥杂7号在佳木斯地区,通过加大种植密度可显著提高子粒产量,种植密度在35万株/hm2时,子粒产量最大,为8416.67kg/m2。该密度在高粱生产中形成了良好的群体结构,充分发挥了光能利用效率,高粱群体与个体得到协调生长,使生物产量和子粒产量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春播玉米新品种A137在适宜区域生态环境下的最佳种植密度,确保该品种能获得较高产量,设置45 000、52 500、60 000、67 500、75 000株/hm25个种植密度处理,研究春播玉米A137在不同种植密度下产量、穗部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性表现.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A137产量表现为先...  相似文献   

20.
种植密度对玉米先玉335和郑单958生理特性、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条件下,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先玉335和郑单958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叶绿素相对含量降低,叶面积指数(LAI)增大,群体光合势增加,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现升高趋势,但单株干物质积累则呈现降低趋势;产量呈现先增后降趋势。玉米群体和个体的产量性状相对较为协调的种植密度为:先玉335为7.5万株/hm2、郑单958为6万株/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