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为了丰富阿坝州高海拔地区的饲草种类,同时降低种子成本,开展自繁种子研究。引进饲用黑麦品种在阿坝州高海拔地区进行生产繁育,获得种子。通过种子发芽率及长、宽、高、千粒重的测定,结果表明:自繁种长、宽和高平均比商品种多0. 982mm、0. 311mm和0. 337mm;自繁种千粒重比商品种平均多7. 279g;自繁种发芽率比商品种发芽率高15%。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穿龙薯蓣种子质量,为穿龙薯蓣田间栽培生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常规方法对穿龙薯蓣种子样品进行初步筛选,观察其形状、色泽及种子内部结构,测定其大小、净度、千粒重、发芽率、生活力等基本品质。结果:穿龙薯蓣种子较轻,千粒重为3.98 g,净选较困难,种子净度偏低;采用赤霉素(GA3)浸种24 h有利于穿龙薯蓣种子发芽率的提高。结论:穿龙薯蓣田间生产时,应对种子进行过筛去杂分级,提高其净度;播种前用赤霉素(GA3)浸种,有利于提高其出苗率。  相似文献   

3.
伊犁绢蒿是新疆退化蒿类荒漠草地补播改良的首选草种之一,而确定适宜收获期是保障其种子质量和补播成功的关键。为确定种子最适收获期,对结实初期(H1)及初期推迟5d(H2)、10d(H3)、15d(H4)、20d(H5)、25d(H6)收获的伊犁绢蒿种子含水率、千粒重及种子萌发特征(萌发温度设置为2/15℃、10/20℃、15/25℃、15/30℃)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收获期的推迟,伊犁绢蒿种子含水率、千粒重、千粒重烘干重均呈先升后降趋势,均在H4达到最高,依次为14.9%、208.6mg、177.4mg,且H2、H3、H4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伊犁绢蒿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胚根长、胚芽长、幼苗重及简化活力指数均随收获期延迟呈先增后降趋势,H3、H4达到最高,依次为59.8%~65.6%、48.4%~53.7%、12.6~13.2、15.5mm~15.7mm、3.2mm~3.3mm、1.8mg~1.9mg、0.93~1.03;低萌发温度抑制伊犁绢蒿种子的发芽势、发芽指数、胚根长及胚芽长,但对其幼苗重及发芽率影响不显著(P0.05)。总之,伊犁绢蒿在结实初期推后10~15d收获较为适宜,表现为种子籽粒饱满,发芽率高且整齐,含水量较适宜。  相似文献   

4.
微孔草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建华  王钦 《草地学报》1998,6(1):26-32
本文探讨温度、预冷处理以及逆境条件对微孔草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孔草种子具有12个月左右的后熟期,自然贮藏后再经预冷处理方能完成后熟破除休眠。在相同温度(20℃)下,贮藏12个月后的种子(1996年收)发芽率比收获当时高41%,在15/25℃条件下预冷处理后发芽率可达72%。其萌发最适温度及预处理在预冷(5℃,5天)和20℃恒温或15/25℃变温条件下,1994、1995年种子的平均发芽势分别为61%和71%、发芽率分别为72%和79%、苗长(4.6mm和4.6mm)及活力指数(169.0和175.6)皆显著高于其它处理(P<0.01)。发芽试验初次和本次计数时间分别以第4天和第8天为宜。微孔草种子较耐高温,不耐盐碱。与1994年的种子相比,1995年的种子抗逆性较强,各项指标下降幅度小,且在老化试验中发芽指数及活力指数与对照间无显著差异。在人工栽培条件下1995和1996年收获种子的千粒重极显著高于野生(1994年采集)种子,平均千粒重为1.515g。  相似文献   

5.
时紫花苜蓿(威可、特瑞)的纯净度、发芽率、千粒重进行了测定,结果:紫花苜蓿(威可)发芽率为75.67%,纯净度为93.5%,千粒重为2295mg;紫花苜蓿(特瑞)发芽率为44.03%,纯净度为96.8%,千粒重为2312mg.从而得出紫花苜蓿(威可)种子质量比紫花苜蓿(特瑞)好,故应在生产上应用紫花苜蓿(威可)建立青饲料基地.  相似文献   

6.
豆科牧草种子发芽率(硬实率)和活力是评价其种子品质的重要指标,不同成熟度的种子其硬实率和活力有较大差异。为探明黄花苜蓿种子成熟度与其种子活力的关系,测定了同一种子批中不同成熟度种子所占比例及其千粒重、硬实率、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等指标,分析不同成熟度种子的发芽率与活力,为黄花苜蓿种子的适期收获及清选加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该种子批中完熟种子占60%左右,枯熟种子约占30%,未熟种子约占10%;种子千粒重1.193 g~1.321 g,硬实率达80%以上。经打磨后种子活力强弱顺序为:完熟种子>枯熟种子>未熟种子。因此,为收获到较高活力的黄花苜蓿种子,应在大多数种子达到完熟后收获为宜。  相似文献   

7.
黄花苜蓿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来自我国不同地区的黄花苜蓿野生种群的种子千粒重、发芽率及贮藏蛋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黄花苜蓿野生种群内和种群间均存在着较大的变异,种子千粒重在1.098~2.012g之间,其中二倍体黄花苜蓿种子千粒重最低,仅为1.098g,是四倍体黄花苜蓿种子平均千粒重的62.01%;种子发芽率也十分不整齐,种皮不经磨擦的自然发芽率十分低,从0~40%不等,平均发芽率仅为16.9%,二倍体种子的自然发芽率为0;种子贮藏蛋白SDS凝胶电泳亦显示出其具有多态性,平均多态位点百分比为37.9%,基因多样性为0.3066,种群分化系数为0.2257。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花苜蓿(Medicago ruthenica L.)种子特征及萌发特性,本研究以21份不同种源野生花苜蓿种子为材料,对其发芽率、发芽势、硬实率、单荚粒数、千粒重等指标进行测定,采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对不同种源花苜蓿材料进行分析,以综合评价其种子质量。结果表明,不同种源花苜蓿种子特征及萌发特性均存在一定差异,千粒重为1.84~3.50 g,单荚粒数为1.95~3.55个,发芽率为69.33%~97.33%,发芽势为41.33%~92.67%,硬实率为88.00%~98.67%。相关性分析表明发芽率与种子厚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发芽势与千粒重、种子厚度、经度、纬度均显著相关关系(P<0.05),与种子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千粒重与种子厚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种子长度、宽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隶属函数综合评价表明,12号材料种子平均隶属值达0.79,排名第一,质量最好;21号材料种子平均隶属值仅达0.27,质量最差。  相似文献   

9.
低温胁迫下PEG引发对珠芽蓼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冬虫夏草寄主蝠蛾幼虫喜食植物珠芽蓼种子为研究对象,分析低温吸胀冷害对珠芽蓼种子萌发的影响,探讨PEG引发处理对预防珠芽蓼种子萌发期吸胀冷害的作用。结果表明低温吸胀处理后珠芽蓼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分别降低了51. 3%,38. 5%,53. 0%和57. 6%,显著低于对照(P 0. 05)。随着引发时间的延长,珠芽蓼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在引发时间为6h~12h之间达到最高值,显著高于对照和其它处理(P 0. 05)。当引发时间为12h时,相对于对照处理,珠芽蓼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分别提高了16. 4%,9. 1%,18. 3%和29. 1%,差异显著(P 0. 05)。当引发浓度为-0. 6MPa时,珠芽蓼种子经12h和24h的PEG引发处理后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达到最高,分别提高了12. 7%,11. 4%,21. 7%和36. 4%,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P 0. 05)。统计分析表明,低温吸胀胁迫处理下珠芽蓼种子的发芽势(F=4. 828,P 0. 001)、发芽率(F=4. 437,P 0. 001)、发芽指数(F=4. 435,P 0. 001)和活力指数(F=3. 868,P=0. 001)明显受PEG引发时间和浓度交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对宁蒗县海拔2200~2650m地区生产的光叶紫花苕种子7个样品进行品质测定。结果表明,种子净度95.2%(90.1~97.1),千粒重25.9g(21.28~32.7),发芽势51.2%(31.6%~59.9%),发芽率89.9%(86.7%~94.7%),单个样品3个重复间S<2。测定结果表明,宁蒗县冷温带气候区生产的光叶紫花苕种子质量基本达到豆科牧草种子种用标准。硬实率高是造成种子发芽率低的主要因素,提高种植、收割、加工、贮藏环节的科技含量是保证种子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椹瘿蚊是本所1986年发现的一种桑树种子害虫。属双翅目,瘿蚊科。在陕西关中地区,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寄生于雌花子房内为害。被害桑椹畸形,种子不能正常发育。幼虫老熟后弹跳入土,结茧越复、越冬。  相似文献   

12.
盐胁迫对桑种子发芽及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桑树在盐碱地栽培 ,受盐害最为严重的时期是种子萌发及幼苗期。采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胁迫桑种子 ,研究高盐逆境条件下对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及生理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NaCl浓度增大 ,桑种子的萌发率、发芽率逐渐下降 ,发芽滞后且发芽后的幼苗生长被抑制 ,当NaCl的浓度达到 5 0mmol/L时 ,子叶长出率、幼苗鲜质量明显下降 ,在 15 0mmol/L浓度下种子无法长出子叶 ;各处理区叶片的含水率、叶绿素的含量也随NaCl的浓度升高而下降 ;脯氨酸含量则随NaCl浓度增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桑苗质量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近3年的桑苗大田调查和种植验证试验,研究确定了桑苗质量标准的核心内容:主要指标、等级和分级标准。以根基直径作为衡量桑苗质量的主要指标,按根基直径将嫁接苗分成三个等级:小苗(50~69mm),中苗(70~99mm),大苗(大于等于100mm);将实生苗分成二个等级:小苗(25~39mm),大苗(大于等于40mm)。  相似文献   

14.
桑苗繁育技术的革新与推广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桐乡市进行了桑苗繁育技术的革新与推广应用,室内嫁接体移栽育苗,提高单位面积培苗密度以及利用苗叶养蚕等革新技术,对于优良桑树新品种的应用推广,提高单位面积培苗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及蚕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叶志毅 《蚕业科学》2005,31(3):247-250
通过对桑园土壤垂直剖面调查,桑紫纹羽病菌80%以上集中在10~30cm的土层,50cm以下土层没有发现病根。利用两面玻璃根箱内的带菌土壤栽植桑苗,观察到了紫纹羽病菌丝在土壤中缓慢生长,但接触健康根系后一般不会感染,而菌索大多能感染健康桑根,当病原菌和桑根建立寄生关系后,菌丝在桑根表面迅速蔓延。人工培养基栽种桑苗后接种病原菌,茎叶切除的桑苗比不切除的桑苗感染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16.
桑树良种化与蚕业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潘一乐 《蚕业科学》2003,29(1):7-13
桑树品种是蚕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优良桑树品种的推广应用对提高桑叶产量、改善桑叶品质、增强桑树对不良环境的抵抗性 ,进而对增加蚕茧产量 ,提高茧质、种质、丝质都有重要的作用。为了蚕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加快我国桑树良种化进程 ,促进蚕桑生产朝“两高一优”农业发展 ,是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高脂饲料中添加发酵桑叶对杂交鳢生长性能、体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体质健壮、平均体重为10g的杂交鳢360尾,随机分成3个组,每个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各组投喂在高脂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7.5%和15.0%发酵桑叶的试验饲料。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15.0%发酵桑叶组杂交鳢的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质效率(PER)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FCR)显著增加(P0.05);7.5%发酵桑叶组杂交鳢的SGR、PER和FCR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杂交鳢的摄食率(FR)无显著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7.5%和15.0%发酵桑叶组杂交鳢的全鱼粗脂肪含量以及肝体比、脏体比和肠脂比显著降低(P0.05),15.0%发酵桑叶组杂交鳢的肝脏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各组杂交鳢的全鱼粗灰分、粗蛋白质以及肌肉脂肪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3)与对照组相比,15.0%发酵桑叶组杂交鳢的血清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以及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降低(P0.05);7.5%和15.0%发酵桑叶组杂交鳢的血液葡萄糖含量显著降低(P0.05)。各组杂交鳢的血清总蛋白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高脂饲料中添加7.5%发酵桑叶不会影响杂交鳢的生长性能,而添加15.0%发酵桑叶会抑制杂交鳢的生长,但有利于肝脏健康,改善机体的糖脂代谢。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为期2年的调查分析,提出了嫁接苗可按根在直径分成3个等级,即小苗;5.0-6.9mm,中苗;7.0-9.9mm大苗;大于等于10.0mm。  相似文献   

19.
在无菌条件下将桑籽接种至含MS无机盐与0.2%凝胶剂(Gelrite)的培养基上,于26℃每日16h、10001x照明下培养;2周后以激素处理茎切段,转培于蛭石培养基,10~12d苗茎围度达8mm时,以长2cm的切段为砧木,以707等桑品种的1~2mm茎尖作接穗,嫁接成活率达75%~80%。增大砧木苗基的围度是取得桑树茎尖嫁接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桑褐斑病、桑里白粉病是云南蚕区的桑树主要病害。于2007、2008年调查以上2种病害在海拔由低到高的蒙自、保山、楚雄、陆良、祥云、鹤庆6县(市)坝区桑园的发生情况是:桑褐斑病的发生危害随调查地域的海拔升高呈逐渐加重的趋势,春末夏初、夏末初秋是桑褐斑病危害高峰期,重病区陆良、鹤庆点桑园9月份的病情指数最高可达71.18、68.80,其中病害对湖桑32号的危害重于农桑14号;桑里白粉病在各调查点桑园均呈零星分布危害,病情指数相对较低,夏末初秋是桑里白粉病危害主要时期。根据2种病害在各试验点的发生情况,建议正常年份陆良、保山、鹤庆坝区桑园重点防治桑褐斑病,兼治桑里白粉病,楚雄、祥云坝区桑园以防治桑褐斑病为主,2种病害在蒙自坝区桑园的发生危害较轻,不作为重点防治病害;当桑园田间调查病情指数为20时,应及时进行化学防治,并重视冬季、开春时节对病害的防治,以减少病原基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