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柞蚕病害种类多、病因复杂,根据其是否具有传染性可分为传染性病害和非传染性病害。传染性病害由致病微生物感染引起,根据致病病原物的种类可分为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和原虫病,如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柞蚕空胴病、柞蚕白僵病和柞蚕微粒子病等。非传染性病害指生理性病害和由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引起的中毒症等。柞蚕病害是影响柞蚕茧  相似文献   

2.
柞蚕微粒子病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沈阳农业大学柞蚕研究所在柞蚕微粒子病检测方面所做的工作,综述了柞蚕微粒子病的病原、病理、检测技术及防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期为柞蚕微粒子病的有效检测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马文石 《北方蚕业》2006,27(4):29-30
由细菌寄生柞蚕引起的细菌病,主要有柞蚕空胴病、柞蚕败血病、柞蚕中毒性软化病和欧文氏软化病。这些病害在我国柞蚕产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据东北三省调查,年年因细菌病的发生,少收蚕茧上万吨、经济损失达亿元。给柞蚕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细菌病大发生的原因是卵期和蚕期  相似文献   

4.
孙娟  李立峰 《北方蚕业》2011,32(4):45-46
通过对北方蚕区2011年度柞蚕微粒子病发生严重的原因分析,得出了柞蚕微粒子病近年呈上升趋势是由于自然环境、胚种、人为操作等综合性因素导致的结论,同时提出了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5.
柞蚕微粒子病是由原生动物寄生而引起的传染病,俗称锈病、渣子病。据试验,此病每季蚕的传染蔓延以1:8的倍数增加,是目前影响柞蚕种质量和原料茧产量的主要病害。近年柞蚕微粒子病又有上升趋势。所以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必须长期不间断地加强对该病的防治,以提高柞蚕种质量促进柞蚕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6.
柞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传染性蚕病,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河南省的柞蚕生产和种茧繁育工作,20世纪90年代柞蚕微粒子病在河南省迅速传播。分析了河南省在柞蚕微粒子病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镜检设备简陋,跟不上生产发展的需要;熟练的镜检人员不足,柞蚕微粒子病控制不力;预知调查难以贯彻执行,柞蚕微粒子病防治难度加大;制种时重目选轻镜选,重数量轻质量等。制种期目选、镜选和养蚕期技术操作充分结合起来,采取了严格淘汰柞蚕微粒子带毒率超标的种茧、严格目选蚕蛾、严格显微镜检种、提高放养技术等贯穿柞蚕整个世代的综合防治措施,使柞蚕微粒子带毒率逐年下降,原种种茧柞蚕微粒子带毒率基本控制在2%以内,为河南省柞蚕生产稳产高产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冯春营 《北方蚕业》2005,26(3):75-76
依据柞蚕微粒子病的传染规律,从杜绝胚种传染。减少食下传染入手,提出了柞蚕微粒子病的综合防治技术,并在生产应用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8.
柞蚕空胴病是危害柞蚕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分布范围广泛,在全国大部分柞蚕区普遍发生,危害严重,一般年份发病10%左右,严重时可达50%以上。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报道及作者多年生产经验,阐述了我国柞蚕空胴病研究进展、发病症状、传播途径以及目前生产上的主要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9.
柞蚕脓病学名为柞蚕核型多角体病,属病毒病,俗称"老虎病"、"黄烂"、"水眠子"、"花斑狗"等。该病危害柞蚕历史长久并分布广泛,世界上凡有柞蚕生产的国家均有此病发生。在东北地区一般年份蚕期和蛹期发病率在5%~20%,发病重的年份高达50%。彻底消毒,特别是进行柞蚕卵面消毒,对此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不能根治。  相似文献   

10.
柞蚕链球菌在柞蚕世代之间的水平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空胴病是柞蚕软化病的主要类型之一,在生产中发生十分严重,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20世纪50 ̄60年代,该病的发病率达30% ̄40%,发病最重的可达60% ̄70%,严重危害了柞蚕生产。从60年代开始,于溪滨等对柞蚕空胴病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卵面消毒控制母体传染的技术措施,卢长祯等研究了混合液卵面消毒法,这些技术方法在生产中先后应用,使得柞蚕空胴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是根据调查,近几年柞蚕空胴病的发生又呈明显上升趋势,对柞蚕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于溪滨等研究认为,柞蚕空胴病的病原菌是柞蚕链球菌,它可以随着柞蚕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以蚕茧高产、稳产,全茧量雌雄开差小作为柞蚕新品种的选育目标,选择柞蚕高饲料效率品种8821及其早熟、大型雄性成虫突变个体为亲本材料,采用杂交和系统分离的育种方法,历经10年19代育成了高产、优质,对柞蚕微粒子病有一定耐受性的柞蚕新品种辽蚕582。新品种属青黄蚕系统,二化性、四眠,秋蚕期的千粒茧质量为11.38 kg,全茧量雌雄开差率春、秋蚕季平均为25.37%,比对照品种8821缩小20.42%,平均一粒茧丝长1 219.38 m,解舒率57.98%,生丝回收率为70.13%。新品种感染柞蚕微孢子虫(Nosema pernyi,Np)的雌蛾产卵孵化的幼虫在室内正常条件下饲养,其结茧率为73.60%,比对照品种青六号提高28.22%;Np对新品种4~5龄幼虫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比对照品种8821高2.82倍,比青六号高7.10倍。新品种在小区品种比较试验及繁种试验中,蚕茧产量分别比对照品种8821增加9.39%、19.20%。综上认为,辽蚕582是丰产、稳产性好,全茧量雌雄开差较小,茧丝加工工艺性状优良并对柞蚕微粒子病感染有一定耐受性的品种,适合在二化性蚕区放养。  相似文献   

12.
朱绪伟 《北方蚕业》2006,27(2):39-40
最近十几年来由于柞蚕微粒子病严重危害我省,特别是给我省的柞蚕种生产带来困难并造成巨大损失,有些种场为了繁育合格蚕种纷纷到贵州、四川等微粒子发病较轻的地区引种。这些外引蚕种几乎占领了我省的柞蚕种子市场,这些柞蚕种子除了具有微粒子病发生轻和通过异地复壮其抗病性、  相似文献   

13.
夏辉 《北方蚕业》2001,22(1):7-8
分析了河南省柞蚕微粒子病上升的原因 ,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不同类型的柞蚕,对核型多角体病存在着不同的抵抗性[1],而对微粒子病的抵抗性如何,至今未见报导。近几年,柞蚕微粒子病的危害日趋严重,查明不同类型柞蚕对微粒子病的抗性差异,对养蚕防病和抗病育种等将会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2002~2003年,我们用一化性柞蚕作材料,测定了部分蚕品种(生产种)和不同发育阶段的柞蚕对微粒子病的抵抗性。现将结果初报如下: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品种 三三、三九、一○一、河四一、早一、六号,均由本场柞蚕育种室品保组提供。 1.2 供试病原 取新鲜的柞蚕微粒子病蛹,加入适量灭菌水,通过研磨、过滤和离心提纯,将提纯的微孢子稀释、查数,配成一定浓度,保存于冰箱中备用。 1.3 测定方法 取不同类型的柞蚕作材料,在各龄起蚕时,将目的病液用微量进样器进行经口(蚁蚕  相似文献   

15.
阐述柞蚕微粒子病在柞蚕的蚕、蛹、蛾、卵四个完全变态中的发病特征,并提出了通过三级繁育体制和制种时镜检阻断蚕种带毒(胚种传染)及1~2龄迟眠蚕显微镜补正检查,及时淘汰病、弱蚕,以降低经口传染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6.
柞蚕是一类以柞树叶为食料的经济类吐丝结茧昆虫,柞蚕微孢子是寄生在柞蚕体内的一种微孢子虫,是柞蚕微粒子病的病原,其主要通过食下传染或者母体传染来感染柞蚕。目前在分子水平上对柞蚕微孢子虫的研究还很少,本研究通过比较分析四种常见的de novo组装软件对柞蚕微孢子虫全基因组的组装,结果显示不同的软件组装的结果相差甚远,由此表明由于柞蚕基因组本身结构的特殊性及组装软件的针对性,导致了组装质量的差异性。本研究对于今后昆虫微孢子虫基因组的组装软件的选择优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针对柞蚕生产中应用灭蚕蝇溶液防治柞蚕饰腹寄蝇病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药物特性及杀虫机理、施药方案、复配应用和使用注意事项等四个方面详细阐述灭蚕蝇溶液的科学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8.
柞蚕微粒子病是一种由微孢子原虫寄生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它是柞蚕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50年代初期,因微粒子病传播几乎给河南柞蚕生产造成灭绝性危害,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全力以赴,采取紧急防治措施,数年后使微粒子病得到有效控制,柞蚕生产得以稳定发展.多年来由于各地比较重视,柞蚕微粒子病在局部虽有发生,但没有造成大的危害,全省生产比较平稳.但是,90年代中期由于思想的麻痹和质检工作的放松,微粒子病又在河南省蚕区发生,养蚕发病率达到10%左右,严重的达到30%,特别是种茧发病率高.这次发病导致全省出现严重的缺种局面,严重影响河南柞蚕生产的发展.为有效制止微粒子病的发生和蔓延,从1997年年底开始全省上下制定了实施方案,提出了防治意见和措施.通过5年的努力,微粒子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种茧微粒子病发生率逐年降低(2002年为4.22%、2003年为2.32%和2004年为1.29%),种茧合格率也逐年得到提高(2002年为80.39%、2003年为93.05%和2004年为95.74%),使河南柞蚕生产摆脱了微粒子病的困扰,步入了安全稳定的生产阶段.现将河南柞蚕微粒子病的发病原因和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四川蚕业》2015,(4):41-42
本文针对四川省通江县柞蚕种场微粒子病发生现状,阐述了微粒子病的发生原因,介绍了防控微粒子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柞蚕微粒子病俗称锈病、渣子病、底子病,是由柞蚕微粒子虫寄生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柞蚕微粒子病在世界各柞蚕产区均有发生,中国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和河南的柞蚕产区。据调查柞蚕丝茧生产发病率通常在30%~70%,有的年份可达90%以上,导致减产20%~30%。全国85%的柞蚕种源来自吉林省,因此吉林省在柞蚕种生产上急需研究出一套柞蚕微粒子病的防控体系,以便有效地控制柞蚕微粒子病的危害。在2011年开始,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吉林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