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必然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恶化。我省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最小化,获得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三赢”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逻辑学的角度入手,分析高校科研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对科研效益、科研政策、科研环境以及科研模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意在引起有关决策部门的重视,以期对我国今后的经济增长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辛立秋  李宇辉 《农学学报》2015,5(10):135-140
为了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使黑龙江省经济走向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的模式。以黑龙江省历年经济数据为依托,采用OLS的方法来研究影响黑龙江省消费增长因素。结果表明,现阶段提高城镇化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能够有效的拉动黑龙江省消费增长,从而提高黑龙江省的经济增长速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机械化发展模式的落实与推广,有效推动了国内农业领域的改革与发展,使农业开始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模式转变,在农业经济增长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通过对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积极影响的分析,探索出机械化环境中农业经济的增长策略,旨在提高农业经济整体水平,保证我国整体国力的切实增强。  相似文献   

5.
赵子壮  周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739-13741
通过建立自然资源、环境质量和制度约束下的最优经济增长模型,对自然资源、环境、人力资本积累、制度变迁、技术进步("水平创新"模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模型分析了各变量的稳态增长率及各模型技术参数的影响,得出通过提高人力资本的积累效率,协调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以克服自然资源短缺的约束,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6.
钟诚 《甘肃农业》2006,27(9):28
绿色GDP是综合经济与资源环境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由于能揭示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资源环境成本,克服了现行GDP固有的缺陷,成为新发展现指引下引导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它对公正评价社会经济增长过程,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深远意义。然而,绿色GDP核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可行性、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论证。因此,实施绿色GDP核算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7.
张曦兮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5):3104-3107,3111
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农村工业化从一开始就走上了分散化、低水平和数量式扩张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的基本特点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高排放",其实质是一种粗放型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破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其引发的生活骚扰公害及生态损害不断涌现,已造成局部地区毁灭性的环境公害乃至社会公害。而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偏差、社会结构与体制的缺陷、忽视环境效益以及人们环境意识存在的误区等都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湖北省农业经济增长成就颇为突出,但是,无论是建国初期以土地、劳动力投入为主的传统增长方式,还是改革开放后以资本、技术投入为主的现代增长方式,农业经济增长的背后都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负面效应。借助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来探究农业污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我们发现湖北省的环境状况符合经典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型关系,目前农业污染状况已经趋近于转折期,但离污染的拐点仍有较大距离,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农业发展还是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如果不改变农业发展模式、不加强控制和管理污染源,农业对环境的污染将会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从资源流程和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影响的角度考察,增长方式存在着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增长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这意味着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就越多,产生的废弃物也就越多,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就越大  相似文献   

10.
曾祥坤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0):214-217
农业生产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会产生负外部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经济损失.通过中国2010—2017年东、中、西部省际面板数据,构建了包含耕地和环境要素在内的"绿色索罗模型",实证分析农业耕地投入和环境污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地资源对于整体经济增长为正向作用,影响大小依次为中部、东部与西部地区.农药、化肥与地膜等环境外生变量的存在对经济增长呈明显抑制作用但不同区域影响程度不同.在此基础上,应改变传统的"高污染、高消耗、低产出"粗放型生产模式来维持我国经济增长;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以期促进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绿色增长,减少耕地使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环境负外部性.  相似文献   

11.
阐述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分析我国椰子产业发展的现状,并提出建立椰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保障椰区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农业信息咨询业的发展环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我国信息咨询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正确认识当前农业信息咨询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对于我国农业信息咨询业的迅速崛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我国信息咨询业发展的现状出发,探讨了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咨询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提出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咨询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浅析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经济是否能得到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沿海经济发展水平是否提高,还关系到国民经济是否又好又快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在开发海洋资源、能源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发展过程中的难题。同时,在开发海洋经济中也遇到不少问题,通过研究我国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开发海洋经济的现状,最后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希望能对海洋经济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疆石油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从世界工业化进程与能源消费量的关系,以及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和国内陆上石油开采概况论述了石油资源的开发应是新疆经济腾飞的强大助推器。从国内外石油产区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中选择了新疆油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在对比分析中得出了新疆借助石油资源开发推动经济发展的光明前景,提出了新疆石油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点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宁夏中部干旱带是我国西部土地荒漠化问题最突出、生态系统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加快该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不仅是改善区域内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需要,而且对促进宁夏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宁夏中部干旱带土地生态的现状出发,从生态的角度提出土地利用目标,并提出了该地区土地生态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白酒生产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对白酒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酒糟伴随着我国独特的固态发酵和固态蒸馏生产白酒方式的出现而出现。随着白酒产量的逐年增长,大量的白酒副产物也在不断的堆积。本文从提高酿酒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视角,对酒糟的保存和应用现状进行了总结归纳。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型工业化的到来,中国经济在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脆弱等严峻的挑战.通过对企业保护环境的必要性、环保责任的实施动力,及目前企业履行环保责任实践等几个方面的分析,揭示出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与自然、社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是中国企业肩负的重大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模式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模式的正确选择,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科技的进步。文章立足于黑龙江省,研究了当前主要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模式,分析了影响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模式选择的一些关键因素,如市场环境的变化长期稳定的科技政策、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长远规划、资金的投入等。  相似文献   

19.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型增长的道路,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增长潜能已逼近其极限。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得出走农业循环经济的道路是我国农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提出了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模式是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驱动因素。滇池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存在明显的生态环境约束,土地利用中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用地供需矛盾尖锐,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低,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分析了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滇池流域其用地特征和功能定位,基于土地的生态化利用、集约节约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设计了滇池流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4种土地利用模式:湖滨区域土地利用模式、湖滨外围土地利用模式、生态修复区土地利用模式和飞地型土地利用模式。最后对土地利用模式的形成及实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