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玉米黄斑病研究Ⅱ.症状类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温室用Curvularialunata分离物接种黄早4等44个自交系和杂交种,不同品种(系)上症状表现有明显差异。根据病斑大小、形状、颜色及产抱情况等特征,初步区分为抗病型(R)、感病型(S)和中间型(M)3种病斑类型。病斑类型可作为鉴定品种抗病性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2.
1986~1991年在田间对小偃6号小麦的观察表明,(1)前期温度偏低时,反应型与感病品种表现一致,但病情发展缓慢;(2)潜育期比感病品种长;(3)后期当日平均气温上升到18~21℃持续3d以上时,转变为抗病反应;(4)高温抗条锈性对小种无专化性;(5)产量损失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小麦黄矮病抗病性材料的鉴定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多次重复田间人工接种全生育期鉴定结果,Y920592-10,Y920592-21和Y920592-22对小麦黄矮病的抗病性接近于小偃麦中5,说明可以人工育成抗大麦黄矮病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4.
小麦雪霉叶枯病的发生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小麦雪霉叶枯病的症状、病原菌及成株期病情分级方法等。该病害在我地典型症状为大斑叶枯;确定病原菌无性阶段为Gerlachianivalis(Ces.exSacc.)GainsandMull.(雪腐捷氏霉菌),有性阶段为Monographellanivalis(Schaffn.)Mull.;成株期采取由下向上对中、上位三片叶及其对路分4级标准调查法,经方差分析和SSR测验表明符合实际;品种间抗病差异明显,小麦中后期多雨病重。  相似文献   

5.
我国小麦根腐性病害研究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系统论述了我国小麦根腐性病害的研究现状,内容包括:(1)发生、分布及危害;(2)根病危害上升的原因;(3)病原学及发病规律;(4)根病防治对策。重点介绍了危害我国小麦的4类根病,即全蚀病、纹枯病、镰孢菌根腐病、蠕孢菌根腐病。小麦根病的防治应立足于土壤生态控制,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选用抗耐病品种,实施健身栽培,以及应用三唑类内吸杀菌剂拌种。  相似文献   

6.
1986-1991年在田间对上偃6号小麦的观察表明,(1)前期温度偏低时,反应型与感病品种表现一致,但病情发展缓慢;(2)潜育期比感品种长;(3)后期当日平均气温上升到18-21℃持续3d以上时,转变为抗病反应;(4)高温抗条锈性对小种无专化性;(5)产量损失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BAU—2诱导冬小麦不育性及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选用32个小麦品种(系),在其幼穗长度1.2cm时,喷施1.8‰的化学杂交剂BAU—2,探讨其诱导小麦品种的育性及其生长发育的表现。结果表明:(1)90%以上的品种(系)不育率达95%~100%,BAU—2杀雄效果稳定;(2)BAU—2对小麦柱头的活力有影响,人工、自然授粉结实率均较低,各为6.0%~36.8%、0.6%~34.2%,品种间差异极显著;(3)BAU—2对株高、穗下节间长度、穗长、千粒重、发芽势和发芽率均为副效应;对单株穗数有所增加,它们变幅分别为0.3~16.7cm、1.6~11.1cm、0~1.4cm、2%~99%和2%~99%、0.3~4.4个;小穗数与对照相近。这些不同程度的差异都是由品种间对BAU—2的不同反应所致。  相似文献   

8.
比较了4个对梭条斑花叶病毒病具有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在接种和未接种处理中植株体内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过氧化物酶(POX)活性及其同工酶酶谱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未接种处理中,叶片PPO活性表现为抗病品种大于感病品种;根系中PPO活性则与品种的抗介体(禾谷多粘菌)能力呈正相关。在接种处理中,各品种叶片中的PPO活性和POX活性均比各自的对照高,其中PPO活性的升高率是抗病品种明显大于感病品种;POX活性的升高率则是感病品种明显大于抗病品种。根系中的PPO活性,在初见病期前后,各品种亦比其对照高,且升高率与品种的抗介体能力呈正相关。无论接种与否,感病品种叶片中的POX同工酶总是比抗病品种多1条酶带  相似文献   

9.
江都地区小麦常发性病虫害种类主要有小麦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蚜虫等。由于受品种的抗(耐)病性、作物长势及感病生育期间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2016年总体上病害表现为中等偏重发生,虫害表现为中等发生。其中小麦纹枯病中等局部偏重发生;赤霉病中等发生,早播田块偏重发生;白粉病见病迟、后期发生快、发生重;小麦梭条花叶病、锈病零星见病;蚜虫、粘虫发生轻。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1987-1996年十年间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初步明确了冀东稻区唐、秦两市稻曲病的发病程度与主要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稻曲病的发病程度(Y)与7月中旬至8月底累计日照时数(X1)和总降雨量(X2)关系密切;空气湿度(X3)和平均气温(X4)与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不同春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和产量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和比较了八个不同类型的春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运转及产量形成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春小麦的叶片、鞘、茎、穗部的干物质积累与运转是存在差异的.花前、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与运转决定着小麦产量的高低,从而导致这8个小麦品种的最终产量存在差异.其中新春15号产量最高,其次为新春12号、新春26号、新春17号、新春6号、98-8、新春13号、Y-20,且分别高出20.83;、24.38;、30.38;、32.60;、34.11;、34.75;和37.11;.通过对于物质变化动态和转运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强筋类春小麦相对于其他类型春小麦干物质积累较低,但品种间的差异同时存在.而中筋、中强筋、弱筋类春小麦之间没有明显的规律或规律性不强.  相似文献   

12.
3个小麦新种质的选育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目前山西省小麦抗病性差的现状,以携带有抗病基因的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92R137和92R149为亲本,与感病小麦品种忻96-74、矮多1号、黑粒小麦76杂交,进行抗病、丰产、优质和矮秆基因的重组,选育出3个抗病新种质G10,S06和S25,并综合应用农艺性状、细胞学、分子标记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G10为半矮秆、特大穗,对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免疫;S06为矮秆,对白粉病免疫;S25具有5+10优质亚基、紫粒,对白粉病和条锈病免疫。G10,S06和S25是小麦抗病、优质育种的新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13.
小麦新品种(系)对麦长管蚜抗性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10年,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先后引进国内外小麦种质资源589份,在山西省小麦主产区临汾市设立试验点,根据国家行业标准,以小麦抗蚜虫评价技术规范作为抗性定级依据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引进的小麦种质资源中不同品种(系)对麦长管蚜的抗性有明显差异,其中,高抗(HR)小麦品种(系)27个,占4.58%;中抗(MR)品种(系)93个,占15.79%,可作为抗蚜资源材料为育种利用。  相似文献   

14.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兼抗白粉病、条锈病、黄矮病小麦新种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选育和推广多抗、兼抗型小麦品种是今后小麦育种发展方向之一。本研究通过复合杂交、回交,将抗白粉病基因聚合体Pm4 +Pm13 +PmV、抗条锈病基因YrX(源自YW243)、抗黄矮病基因Bdv2向优异农艺亲本转育。利用抗病性鉴定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育出聚合了3~5个抗病基因的兼抗白粉、条锈和黄矮病的冬性小麦新种质和春性小麦新种质,其中聚合Pm4 +Pm13 +PmV +YrX +Bdv2等5个抗病基因的冬性材料1株,聚合Pm4 +Pm13 +YrX +Bdv2d 的冬性、春性(BC2F3)材料分别为2株、3株,聚合Pm4 +PmV +YrX +Bdv2等4个抗病基因的冬性、春性(BC2F3)材料分别为6株和18株,聚合Pm13 +YrX +Bdv2、PmV +YrX +Bdv2等3个抗病基因的春性材料分别为7株和46株。本研究可为小麦多抗、兼抗育种提供遗传组成明确的丰富抗源和快捷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5.
小麦种质资源及品种对小麦黄矮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黄矮病是中国小麦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为得到抗小麦黄矮病种质资源及品种,2007-2008年,采用诱发行早播的方法鉴定了383份小麦种质资源,并对252种小麦品种使用堆测法进行人工接种鉴定,得到182种抗病种质资源和17种抗病品种.经重复鉴定,从中筛选出抗病种质资源23份,抗病品种15种.小麦感染BYDV后,临203、晋麦47具有一定的恢复现象,并结合受害品种的产量损失来确定其耐病特性.  相似文献   

16.
天蓝冰草和八倍体小冰麦对大麦黄矮病毒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天蓝冰草的两个变种——蓝色变种、茸毛变种,6种八倍体小冰麦——中1、中2、中3、中4、中5(中4无芒)和苏联多年生小麦及其亲本进行了抗大麦黄矮病毒(BYDV)的研究。试验中使用了GAV、GPV和PAV等3个BYDV株系。试验分别在温室和田间进行。结果表明,天蓝冰草的两个变种对BYDV免疫;6种八倍体小冰麦对BYDV都有抗性,其中中3、中4、中5和苏联多年生小麦高抗BYDV,中1和中2的抗性低于上述4种。在相同条件下,八倍体小冰麦的亲本小麦对BYDV均无抗性,说明八倍体小冰麦的抗性均来自天蓝冰草。 由于已知八倍体小冰麦中1和中2带有基本相同的天蓝冰草染色体组,而中3、中4和中5带有相同的天蓝冰草染色体组,苏联多年生小麦携带的天蓝冰草染色体组既不同于中2的,也不同于中3的,可能是另一个天蓝冰草染色体组。所以可以推测天蓝冰草对BYDV的抗性是由分布在3个染色体组中的多基因控制的。但3个染色体组所决定的抗性水平不同,其中的两个染色体组,即中3、中4、中5所携带的天蓝冰草染色体组和苏联多年生所携带的天蓝冰草染色体组抗性水平较高。另一个染色体组,即中1和中2所携带的天蓝冰草染色体组抗性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7.
经介体蚜虫传毒和植株病毒含量测试,中5,中4和多年生1号对小麦黄矮病(BYDV)表现高度抗病,系首次鉴出的小麦黄矮病抗源材料。对主要病毒株系组成GPY和DAV株系均抵抗,属于成株期抗病性,并且兼抗小麦黄叶病(WYLV)。  相似文献   

18.
刘楠  闫佳会  郭青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3893-13894,13901
为明确不同致病机理的病毒抑制剂对小麦黄矮病的预防和防治效果,在小麦苗期将大麦黄矮病毒GAV株系接种于小麦阿勃上,喷施杀虫剂(毒死蜱)与病毒抑制剂(病毒特、好普、嘧肽核苷病毒唑、1.5%植病灵乳剂)的不同组合.结果表明,病毒特与毒死蜱组合的平均预防和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驻马店地区小麦黄花叶病病毒分离物的类型及该地区主要推广小麦品种对小麦黄花叶病的抗性表现,对驻马店地区13个不同地点同一小麦品种上病毒分离物进行鉴定,并在同一田间试验条件下,对驻马店地区主要推广的12个小麦品种进行田间抗性评价。结果表明,随机选取的13个地点中有4个地点的样品中检测出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占总样品的30.8%,所有地点均未检测到中国小麦花叶病毒(CWMV)。在供试的12个小麦品种中,豫农416和衡观35表现为高抗,占供试品种的16.7%;泛麦8号和华育198表现为中抗或中感,占供试品种的16.7%;另外8个品种则表现为感病,占供试品种的66.6%。不同小麦品种在病圃区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存在较大差异。以上结果表明,WYMV在驻马店地区有一定范围的分布,暂未检测到CWMV;该地区主推的小麦品种中豫农416和衡观35对小麦黄花叶病具有一定的抗性。  相似文献   

20.
High-throughput deep-sequencing technology and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of the small RNA(sRNA) population isolated from plants allows universal virus detection and complete virome reconstruction for a given sample. In the present sRNA deep-sequencing analysis of virus-infected wheat samples in the Czech Republic, samples were firstly tested for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es(BYDVs), wheat streak mosaic virus(WSMV) and wheat dwarf virus(WDV) using ELISA, RT-PCR and PCR. Subsequent sRNA sequencing of these samples yielded more than ~60 million single-end 50-bp reads with high confidence for nine field samples of wheat. Overall, 16.5% of reads were virus-specific and 83.5% were mapped to the host. More 21-nt reads(~7.7 E+06 reads) were found than 24-nt(~6.20 E+06 reads) or 22-nt(~4.30 E+06 reads) reads. De novo assembly of the high-quality contigs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three earlier reported viruses in the Czech Republic: BYDVs(31.48%), WSMV(24.23%) and WDV(26.66%). We also showed the presence of cereal yellow dwarf virus(14.33%; two species CYDV-RPS and CYDV-RPV(family Luteoviridae/Polerovirus) and wheat yellow dwarf virus(WYDV, 3.30%; Luteoviridae). Phylogenetic analysis showed CYDV and WYDV grouped separately from BYDVs. Furthermore, several recombination breakpoints were found among the groups of yellow dwarf viruses(BYDVs, CYDV, and WYDV). Using RNA deep sequencing, we confirmed the presence of the three known viruses(BYDVs, WSMV, and WDV) and the first record of two species of CYDV and WYDV in wheat in the Czech Republ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