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辽宁花生疮痂病发生调查及流行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1年作者对辽宁省花生疮痂病发生及危害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2011年花生疮痂病在辽宁发生轻重不一,阜新、锦州、葫芦岛地区发生严重,沈阳地区零星发生,铁岭地区尚未见发生.花生疮痂病已从次病害上升为辽宁省花生产区主要病害.作者结合花生疮痂病的发生流行特点及病害调查情况,分析了该病害严流行的原因并对防治建议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花生主要病虫害发生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琴芬 《植物医生》2009,22(1):30-31
通过多年田间观测和调查,花生在整个生长期中,其病虫害都有发生和为害,对产量和品质有较大影响。在盘县,花生主要病虫害有叶斑病、茎腐病、锈病、青枯病、病毒病、花生蚜虫等。  相似文献   

3.
襄樊市襄阳区花生年播种面积2万hm^2左右。近几年,由于重茬及一些不科学的病虫防治方法的使用,导致襄阳区花生以根腐病、茎腐病、蛴螬为主的病虫害发生、为害急剧加重,部分田块减产高达50%以上,为了安全、经济、有效地搞好花生病虫害防治,近4年来,我们在防治花生“两病一虫”上作了大量试验示范。现将成果理如下:  相似文献   

4.
辽宁花生主栽品种(系)对褐斑病和网斑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旨在明确辽宁花生主栽品种(系)对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的抗性,以期为抗病育种及田间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田间自然病圃法,对辽宁主栽的16个花生品种(系)进行了褐斑病和网斑病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花生品种(系)对两种叶部病害抗性存在显著差异,但缺乏免疫和高抗品种。对花生褐斑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阜花17’属抗病类型,‘鲁花11’、‘铁引花2号’、‘良青8号’、‘新花2号’和‘锦花15’属中抗类型,其余属高感或感病类型。对花生网斑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鲁花11’、‘铁引花2号’和‘白花生’属抗病类型,‘黑花生’、‘新花2号’、‘花育20’、‘锦花14’、‘新花1号’、‘锦花15’和‘良青8号’属中抗类型,其余属高感或感病类型。多数花生品种(系)对花生叶斑病综合抗性较差。  相似文献   

5.
滦南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每年花生种植面积为1.3万hm^2左右。据农技人员下乡凋查.滦南县花生田每年发生的病害主要有花生叶斑病、根茎腐病,虫害主要有红蜘蛛、二代棉铃虫、大造桥虫、蚜虫等,为有效防治花生病虫害,笔者介绍花生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和防治方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获得用于防治花生网斑病的有效生防资源,从阜新、沈阳、锦州等辽宁花生主产区采集到健康叶片60份,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获得微生物563株,其中细菌435株,真菌98株,放线菌30株.其中对花生网斑病菌具有良好抑制作用的菌株共34株,抑制作用最强的为菌株BP-1,其对花生网斑病菌的抑菌带宽度达27.0 mm.抑菌谱试验表...  相似文献   

7.
结合乳山市花生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按照综合治理、保护生态环境、生产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的理念,提出了花生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花生茎腐病俗称烂脖子病、枯萎病、倒秧病、烂腰病、掐脖瘟,是一种暴发性病害,依据近几年的调查,发现花生茎腐病呈现逐年加重趋势.该病主要危害茎秆,造成花生茎秆腐烂而枯死,植株早期感病后很快枯萎死亡,后期感病者果荚常腐烂或种仁不饱满,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9.
花生疮痂病是由落花生痂圆孢菌(Sphaceloma arachidis)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在鲁南花生产区逐年加重发生,对花生产业构成严重威胁.本文分析了花生疮痂病的危害症状、发生原因及发病规律,提出了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为花生疮痂病的综合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辽宁花生品种对疮痂病抗性及流行时间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明确辽宁花生产区栽培品种对疮痂病抗性差异及病害发生流行规律,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采用五点调查法对不同花生品种疮痂病田间发生情况和时间流行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供试18个品种花生疮痂病病情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主栽品种白沙1016病情指数最高,可达34.5,新花2号病情指数最低,仅为15.7.根据花生疮痂病相对抗性评价标准,供试品种整体分为3类,高感品种4份,感病品种6份,中抗品种8份,未发现免疫和高抗品种.病害发生规律表现为:7月初为始发期,7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病害盛发期,8月末至9月上旬为病害衰退期.Logistic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花生疮痂病病情指数随时间的流行动态,依据模型公式也推导出主栽品种白沙1016的病情指数最大,日增长量为0.89.  相似文献   

11.
广西忻城县山银花病虫害及其天敌昆虫种类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明确广西忻城县山银花病虫害及其天敌昆虫种类,为当地山银花病虫害防治和天敌的保护利用提供参考,2008年-2010年系统调查了广西忻城县山银花病虫及主要病虫天敌发生情况,并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表明,广西忻城县山银花害虫有35种,病害11种,天敌昆虫28种,其中主要害虫的捕食性天敌有24种,寄生性天敌2种,取食白粉菌的瓢虫有2种.此外,本文还综述了广西忻城县山银花主要病虫害‘三虫一病’的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2.
云南树莓病虫害调查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经济植物树莓栽培中的病虫害危害情况,2005-2007年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基地对树莓病虫害进行了系统调查.发现危害树莓的病虫害共有9种,分别是叶斑病、炭疽病、茎枯病、茎腐病、灰霉病、稻绿蝽、小长蝽、拟小黄卷叶蛾和果蝇。树莓病虫害总体发生数量少、危害程度轻,是一种优良的新型果树,可进一步扩大种植。本文对其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其相应的防治技术措施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菌交配型及对甲霜灵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晚疫病(late blight)是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马铃薯生产中最具毁灭性的病害,明确晚疫病菌的交配型及对甲霜灵敏感性状况对制定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2011—2013年采自黑龙江省黑河、齐齐哈尔、绥化等马铃薯主产区的晚疫病菌菌株进行交配型及对甲霜灵敏感性测定,采用对峙培养法对153株晚疫病菌进行交配型检测,结果表明,A1交配型79株,占51.63%,A2交配型74株,占48.37%;采用菌落直径法对143株晚疫病菌进行甲霜灵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83.92%表现高抗,8.39%表现中抗,7.69%表现敏感。  相似文献   

14.
郭春兰 《江西植保》2014,(4):314-317
栀子是我国常用中药之一,仅靠野生采集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而实行人工规范化种植后则加重了栀子病虫害的发生,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安全,故其病虫害防治已经成为栀子中药材生产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就栀子苗期病害、地上部病害、地下部病害及主要虫害四个方面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进行了综述,为栀子规范化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榆次区推广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经验和做法,同时对今后推广绿色防控技术进行了一些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目前江西省梨园发生的病虫害主要有:梨轮纹病、梨黑斑病、梨锈病、梨炭疽病、梨瘿蚊、梨木虱、梨小食心虫、梨茎蜂、红蜘蛛、二叉蚜、黄粉蚜,其中枝杆病害和根部病害有扩延的趋势,而胴枯病是近年发现的新的病害。对江西梨园病虫害发生的情况进行概述,并根据江西气候特点以及对部分虫害监测情况提出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我国马铃薯病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控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铃薯在我国是继水稻、玉米和小麦之后的第四大主粮作物,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精准扶贫、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马铃薯优势产区包括北方一作区(东北、华北、西北)、中原二作区、西南混作区以及南方冬作区,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位居世界首位。本文概述了我国马铃薯各优势产区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及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8.
山俞菜 (EutremawasabiMax)是我国出口日本的重要蔬菜。调查表明山嵛菜生长期间的主要病虫害有黑斑病 (PhormawasabiaeYogoki)等 1 0种。农残检测表明氯氰菊酯和毒死蜱分别超过日本国的最高限量 1 0 -8和 5× 1 0 -8。检测到砷、隔、铅等我国限定的 3种重金属。溴甲烷对蚜虫和叶螨的熏杀试验表明 ,在温度 2 1℃ ,1 5g/m3 ,熏蒸 2h可杀死蚜虫 ,2 5g/m3 ,熏蒸 2h可杀死叶螨害虫 ,均无药害。本文针对日本的检验检疫要求和质量标准 ,分析了山嵛菜生产期间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提高质量、扩大出口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罗天相  熊国新 《江西植保》2003,26(4):158-160
化学防治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一项主要技术措施。为了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必须针对现阶段施药时常见的错误,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不超过规定的限量标准,同时达到保护环境,保障人们身体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大豆玉米间作和同穴混播对大豆病虫发生的综合效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93~1995年进行了大豆玉米间作和同穴混播对大豆病虫发生的综合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间作和同穴混播豆田的病虫发生危害轻于纯作豆田,与纯作比较,间作田和同穴混播田主要害虫降低率分别在11.4%~81.4%和20.9%~76.0%之间;其病害降低率分别为70.0%~100%和56.7%~100%。间作只有豆天蛾和蛴螬可达防治指标,同穴混播田仅豆天蛾达防治指标。由于间作和同穴混播田提高了生物多样性,增强了自然生态控害功能。捕食性天敌,瓢虫分别较纯作增加84.0%和86.5%,草蛉增加58.9%和80.6%,蜘蛛增加41.3%和52.3%;寄生性天敌显著增加,蚜茧蜂对蚜虫寄生率增加23.9%和29.9%,赤眼蜂对豆天蛾卵寄生率增加13.0%和20.0%,银纹夜蛾幼虫被寄生率增加18.7%和25.3%。这2种种植方式产生的经济效益较纯作田增加32.9%和33.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