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硅烷偶联剂改性对透明木材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佳敏  吴燕  黄琼涛  周季纯  韩岩 《林产工业》2019,46(8):22-25,29
添加硅烷偶联剂(KH570)对椴木薄片进行改性,再将树脂填充至改性椴木模板中,合成透明木材。同时将未经偶联剂改性的木模板浸渍处理后合成的透明木材作为对比样,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微机控制电子万能力学试验机、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偶联剂改性对透明木材光学性能、力学性能、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偶联剂成功与椴木模板和树脂发生偶联,适量的偶联剂可提高界面相容性;当偶联剂质量分数为5%时,透明木材在800nm波长处具有最大的透光率,为16.8%,且具有最大的拉伸强度,达181.1MPa。  相似文献   

2.
改性UPVC塑料,含有(按重量份计)PVC树脂50~90,PE树脂8~30,丙烯酸树脂0.5~5,工程塑料5~20,增韧剂2~15,增容剂2~5,稳定剂1.8~5,润滑剂0.5~3,填充剂10~32.5,活性纳米材料0.5~5。  相似文献   

3.
采用新型双官能团偶联剂对木粉进行表面处理,并通过单因素法研究偶联剂种类和含量对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并结合扫描电镜进行了微观形貌分析。结果表明:新型双官能团偶联剂有优于传统偶联剂的改性效果。当添加量为0.8%时,木粉与PVC树脂相容性达到较理想状态,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冲击韧性和拉伸强度达到最佳值,分别为35.76MPa,2 378.32MPa,1 5.08kJ/m~2,14.01MPa。  相似文献   

4.
稻草中密度纤维板用改性脲醛树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比三聚氰胺、二甲基硅油、硅树脂和偶联剂KH-550四种改性剂改性的脲醛(UF)树脂性能的差别及其对稻草中密度纤维板性能的影响,并进行经济评价,最终确定适用于稻草纤维板的改性UF树脂的工艺条件,同时借助于红外光谱(FT-IR)和差热扫描分析(DSC)研究最佳改性UF树脂的结构和固化特性.结果表明,三聚氰胺改性脲醛(MUF)树脂不论是对树脂性能、板性能改善还是从成本分析方面均为稻草纤维板最佳的胶黏剂,FT-IR显示出与未加三聚氰胺相比,加入三聚氰胺后树脂的羟甲基含量降低了10 %,DSC分析则表明其峰值温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放出的热量较少.加入三聚氰胺改性的UF树脂其表面张力变小.  相似文献   

5.
UF树脂和PF树脂是生产胶合板的主要胶种,其成本占胶合板成本的比重较大,而降低胶粘剂成本是提高胶合板厂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用作胶粘剂填充剂的主要是麦粉和豆粉,均属粮食作物。不但浪费粮食,而且价格高,影响  相似文献   

6.
速生杨木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近年来杨木改性优化的研究进展。对速生杨木材进行优化处理可使其在性能上接近或超过天然林木材,这对充分利用速生杨木资源、缓解木材供应紧张局面、促进林业经济良性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杨木改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依靠物质填充处理和非填充处理两方面,主要包括浸注有机物、无机物的改性处理,压密化处理,高温热处理以及多种方法联合改性处理等。  相似文献   

7.
《技术与市场》2002,(8):4-4
空心玻璃微珠(以下略称ES),具有质轻、绝热、隔音、耐高低温、电绝缘性和热稳定性好、耐腐蚀等优点。ES材料已成为价格低廉、资源丰富、可以广泛应用的新型材料。经研究试验表明,ES填充塑料具有的一系列优点,是一般填充剂所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三聚氰胺树脂脆性产生的原因,综述了在塑料、造纸、胶黏剂等领域三聚氰胺树脂增韧改性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指出了开发柔韧性三聚氰胺树脂仍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纤维素纳米纤维(cellulose nanofiber,本文缩写为CNF)因其独特的网状结构和性能特点,在增强聚合物制备复合材料方面发展迅速.简述CNF的制备及特征;然后从改善团聚、提高界面相容性的角度,介绍对CNF进行表面衍生化、表面接枝和添加偶联剂等表面化学改性研究及改性后CNF的性能特点;简述利用CNF增强聚乙烯醇、聚乳酸、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等聚合物的研究进展;最后对CNF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对以铝酸酯为偶联剂对木粉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后制备的木粉/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形态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铝酸酯偶联剂可以增加木塑复合材料的抗冲击强度,但会对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和抗弯强度造成负面的影响。对木塑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和微分扫描热量分析研究表明,以铝酸酯作为偶联剂,对木塑复合材料的储存模量和损失模量有少许增加,同时可降低材料的熔点和熔解热。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木塑复合材料的木材与塑料界面发现,经铝酸酯处理过的木材与聚丙烯复合界面之间具有更好的相容性。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在木塑复合材料制造过程中利用廉价的铝酸酯作为木材化学改性剂,对改善复合材料的性质同样起作良好的作用。图6 表2 参16。  相似文献   

11.
以间苯二酚—苯酚—甲醛树脂胶粘剂压制的落叶松板材为研究对象,通过均匀设计的方法,对树脂填充剂中的面粉、核桃壳粉、飞灰按不同比例混合,考察各因子及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板材剪切强度和剥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填充剂中核桃壳粉和飞灰对落叶松板材性能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利用玉米秸秆酶解木质素通过添加和液化改性2种方法分别制备填充型和液化改性型聚氨酯泡沫。采用红外光谱(FTIR)对聚氨酯泡沫的结构进行表征,并通过压缩试验和动态机械(DMA)试验分别测定2种制备方法对聚氨酯泡沫的物理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液化改性型聚氨酯泡沫密度低于填充型聚氨酯泡沫,凝胶量和压缩强度要高于填充型聚氨酯泡沫。当木质素液化产物添加量为30%时,液化改性型聚氨酯泡沫的压缩强度达到最大值291kPa。当多元醇替代物含量低于30%时,液化改性型聚氨酯泡沫的玻璃化温度稍高于填充型聚氨酯泡沫。  相似文献   

13.
以苯酚和聚乙-醇-400为液化剂合成竹材液化树脂,并加入表面活性剂、固化剂、发泡剂、交联剂等,制备竹材液化树脂发泡材料,分析质量填充系数对发泡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质量填充系数从1.73增至2.73,发泡材料的压缩强度增强,热稳定性能良好,阻燃性能略有下降.当质量填充系数为2.27时,发泡材料的压缩强度为0.15 MPa,临界氧指数为31%,可满足外墙泡沫保温材料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4.
木/塑复合材料界面增容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志玲  王正 《木材工业》2005,19(3):12-15
木/塑复合材料是用途广泛的新型材料之一.从增强木/塑复合材料界面相容性,即界面增容着手,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提出增强木/塑界面相容性是木/塑复合材料产品开发和应用的关键之一,引入具有增容作用的组分对推动木/塑复合材料产业化意义重大;而研制适用的生产设备、开发不同树种木材和其它植物纤维与不同种类塑料在较高纤维含水率下复合所适用的新型增容剂是今后研究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木塑复合材料在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方面具有优势,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天然纤维的强吸水性以及与塑料间的相容性问题是木塑复合材料获得较好力学性能的关键因素。针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从纤维和塑料界面相容性着手,着重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物理和化学改性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的目的是对木材进行脂化、醚化改性,以改善木材与塑料的相容性.采用氯化苄、邻苯二甲酸酐和马来酸酐对木粉进行改性,探讨了改性后木粉的微观结构、表面基团和热塑性.结果表明,3种改性剂都增加了改性后木粉的热塑性,其中氯化苄改性的木粉热塑性最好,能实现自身粘合并呈塑料化倾向.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的目的是对木材进行脂化、醚化改性,以改善木材与塑料的相容性。采用氯化苄、邻苯二甲酸酐和马来酸酐对木粉进行改性,探讨了改性后木粉的微观结构、表面基团和热塑性。结果表明,3种改性剂都增加了改性后木粉的热塑性,其中氯化苄改性的木粉热塑性最好,能实现自身粘合并呈塑料化倾向。  相似文献   

18.
凹凸棒石粘土是一种富镁的纤维状结构的粘土矿物,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其来源丰富,价格低廉。本文对用凹凸棒石粘土作脲醛树脂胶的填充剂进行了有益的探讨。通过一系列试验研究表明,用此粘土作填充剂,有提高胶合强度和耐老化性能、成本降低及使用方法简便等优点,经济效益的前景也较好。随着在人造板生产上的进一步试验与应用,可望成为一种有效而经济的胶用填充剂。  相似文献   

19.
低毒、快固和降低树脂率一直是酚醛树脂胶的研究方向。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试验,首先合成了低毒快固酚醛树脂胶,该胶的游离酚、游离醛含量均低于0.1%。用该胶压制3层胶合板,按Ⅰ类胶合板国家标准检测剪切强度:桦木平均达1.77MPa,杨木平均达1.37MPa;木破率:桦木85%,杨木95%。然后采用均匀设计的方法考查了填充剂对低毒快固PF-1^#酚醛树脂胶粘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按最优配比调胶,其胶合性能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20.
日本农林省将与民间企业合作,研究开发不燃烧、不腐烂的木材。这种称为“超级木材研究项目”的技术包括有,在木材內注入树脂液,使塑料和木材的性质在化学上实现复合;让二种水溶性无机物在木材内进行反应,以陶瓷包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