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在梳理雷州半岛旱地甘蔗节水灌溉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主要节水灌溉技术及效果,因地制宜地提出了雷州半岛旱地甘蔗节水灌溉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黄淮麦区旱生型冬小麦品种及其选育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等单位成功地选育出晋麦33号、临旱88-3、晋麦47号、临旱93-5等几个在黄淮麦区旱地区试中表现突出的旱地冬小麦新品种。这些品种已在该麦区的秦、晋、鲁、豫、冀五省旱地麦田大面积推广。本文分析了该类型旱地新品种的特性与遗传组成,提出了黄淮麦区旱生型高产冬小麦品种的育种策略和模式。  相似文献   

3.
晚稻旱育秧栽培技术的应用在浙江仙居始于1979年,且面积较大。但由于对该项技术缺少系统的总结和深入研究,其综合增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近两年来,我们根据本地旱地资源丰富的实际,从全年粮食增产出发,在总结历年经验的基础上,以利用旱地作苗床和秧地间种大豆为重点,开展晚稻旱地间作育秧及其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1996年全县旱地间作大豆育秧技术推广应用面积(指大田)7SOOhm’,占连晚总面积的80%。(-)旱地间作育秧的好处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实践表明,晚稻旱地间作育秧具有以下五个好处。1.提高晚稻单产…  相似文献   

4.
浙西南山区旱地马铃薯不同覆盖方法的增产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对马铃薯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而马铃薯又是浙西南山区旱地种植的主要作物之一。在山区旱地土层浅薄,地力差,跑水跑肥严重的条件下,如何提高旱地生产能力,实现马铃薯高产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利用山区特有资源和生产条件,设计多种材料进行地面覆盖,如栏肥、青草、秸秆等,开展多年定点定位观察,研究和探讨覆盖物对马铃薯的增产效应和培肥效果,为制定山区旱地马铃薯高产栽培配套技术提供依据。1 材料和方法试验在缙云县胡源乡章村旱梯地进行,共设栏肥覆盖(3000kg/667m2)、青草覆盖(2500kg/6…  相似文献   

5.
响应党的号召大胆坚持试验陕西临潼县新丰人民公社三育生产队长东村小队,位于临潼县城东北部十多里外的渭河南岸。全队七百多亩土地,只有一百零三亩地在滩下,属井灌区,土壤肥沃;其余的五百多亩地在滩上,全是无法灌溉的旱地,土地比较瘠薄。在旧社会时,这里只有人在滩下水地种植棉花,滩上旱地很少有人种过,有个别家户零星种过几亩,产量只不过一、二十斤皮棉。所以多年来给群众的印象是:这里旱地不长棉花。特别还只能稀植两三千株,说什么“稀花拾一点,稠花不见花”。解放后,由于党发展经济作物的号召,在这里连年发生了粮棉争地现象:水地面积本来小,如果把滩下水地种成棉花,粮食产量就要受到影响;滩上旱地打不出井,棉花上滩又  相似文献   

6.
南方旱地多熟间套作马铃薯喷施多效唑的增产效果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喷施多效唑后有抑制地上部生长,促进植株粗壮和提高产量的作用。其适宜浓度应控制在75 ̄125mg.L-1之间,同时有利于旱地多熟套种后熟作物的生产。说明这是一条实现旱地全年多熟高产增收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7.
8 项目 8 :雨育低地和旱地水稻生态系统的自然资源管理8 1 基本原理雨育低地和旱地水稻生态系统与其在地形系列中的位置有关 ,并根据水制度状况加以界定。低地包括易旱易涝等两种生态系统。可能会形成水塘和出现土壤被淹现象 ,虽然可以选择旱播方法 ,但是通常采用最多的还是移栽的方法。旱地土壤在整个季节保持通气状态 ,种稻采用旱播的方法。土壤条件和作物形成方法对作物营养供应与管理、杂草竞争、土壤水分的抽出和水稻植株健壮成长所需要采用的相应方法有着巨大影响。水的多寡经常是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水的多寡在时间、周…  相似文献   

8.
旱地甘蔗三高栽培综合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田栽培条件下,在影响甘蔗生长的因素中, 人们对自然因素的影响还不可能有效地加以控制, 但可以通过调节栽培技术措施,避开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尽可能地满足甘蔗生长对自然因素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影响旱地甘蔗生长的自然因素,利用单项技术措施的互补综合效应,形成了一套旱地甘蔗高产高糖高效综合栽培技术。经大面积生产示范结果表明:平均单产达87 .6t/hm2 ,投入产出比1∶3 .6,实现了旱地甘蔗“三高”栽培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都昌县地处赣北鄱湖沿岸,共有旱地21万亩,其中红壤旱地14.6万亩,占旱地总面积的68.9%,近3年来,植棉面积在8.2~10.6万亩之间,是一个典型的丘陵红壤棉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棉花面积逐年扩大,产量年年上升。1981年亩产皮棉首破百市斤关后,连续五年五大步,亩产皮棉增加到60.5公斤,总产皮棉突破五千吨,开创了丘陵红壤棉区夺取棉花高产稳产的新局面。总结我县30余年的植棉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改土治水、大搞棉地基本建设我县红壤地有百分之八十属泥土,系第四纪沉积物发育而成,土壤具有酸、瘦、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旱地棉花增产技术①唐薇董合忠山东棉花研究中心济南250100随着棉田种植制度的改革,我省旱地棉田的比重越来越大,目前已占全省总棉田面积的1/3左右。旱地棉田以潮土为主,土壤肥力中等,除少数岗坡地外,大都土层深厚,耕性和光热资源良好,适宜植棉。1...  相似文献   

11.
通过观测直立枝和匍匐枝的叶片长度和宽度、草层高度、节间直径和节间长度等7项指标,比较分析了裸露地、荫蔽地、旱地和盐碱地4种生境的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Linnaeus)Persoon]种质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就狗牙根的坪用价值而言,依次是旱地生长的狗牙根>裸露地生长的狗牙根>盐碱地生长的狗牙根>荫蔽地生长的狗牙根。  相似文献   

12.
补灌对旱地小麦花后旗叶和籽粒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旱地高产麦田的高产潜力,在莱阳市冯格庄的旱地高产麦田(曾多次创出旱地9 000 kg·hm-2以上产量)研究了补充灌水(简称“补灌”)对旱地小麦生育后期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补灌对旱地小麦旗叶氮代谢指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补灌120 mm的处理中,旱地小麦达到高产水平(9 310.20 kg·hm-2)。随着补灌次数的增加,在补灌180 mm和240 mm的处理中旱地小麦旗叶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和脯氨酸含量有所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补灌120 mm的处理产量最高。继续增加补灌次数,产量开始下降,甚至低于对照处理,表明合理灌溉对旱地小麦产量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2009年我站承担了国家春小麦两北旱地组区域试验、青海省春小麦旱地组区域试验、青海省莜麦区域试验和青海省春小麦旱地组生产试验任务.其中国家春小麦旱地组区域试验品种8个.青海省春小麦旱地组区域试验品种6个.青海省莜麦区域试验品种4个,青海省春小麦旱地组生产试验品种3个.试验总面积3000m2。试验地点落实在青海省大通县斜沟乡.交通便利.海拔高度2605m。  相似文献   

14.
旱地植棉改革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安阳县西部旱地棉花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为提高旱地棉花的产量和品质,从2004年开始,连续3年在安阳县洪河屯乡张湖顶村进行了旱地棉花种植技术的改革.  相似文献   

15.
冯仰强  聂志刚  王钧  罗荣鑫 《作物研究》2021,(2):108-111,140
旱地小麦是甘肃省重要的粮食作物,气候变化对旱地小麦产量影响显著.本文利用APSIM模型模拟评估不同降水年型下降水变化对旱地小麦产量的影响,并利用甘肃省定西市1979—2017年的气候数据,采用相关分析法对甘肃省定西市旱地小麦产量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丰水年小麦平均产量为2246.48 kg/hm2,平水年和干旱年分别...  相似文献   

16.
果化镇地处平果县西南部,土地干旱贫瘠,长年种植甘蔗,通过精心耕作,科学管理,使连作30年连年获得稳产高产,积累了旱地大面积甘蔗高产高糖栽培经险,是一个值得借鉴推广的例子。本文就此对其生产经验作全面分析总结,并就旱地连作低产低糖蔗地的改造进行探讨,以实现甘蔗高产高糖生产目标。  相似文献   

17.
水稻旱地耐寒育秧技术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水稻》1992,(1):11-12
文章从秧地准备、浸种催芽、播种、苗床管理及插秧等方面,介绍了日本稻作专家原正市先生的旱地耐寒育秧技术。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东安县旱地作物生产现状,分析了东安县旱地作物干旱成因,提出了提高水利灌溉抗旱能力、土壤蓄水抗旱能力、作物自身抗旱能力和采取避旱栽培技术的对策,实现旱地作物高产优质目标。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 我县是山大、坡陡的大山区。全县粮食生产中,旱粮生产历来占居重要地位,播种面积大(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72~79%),产量占有较大的比重(占粮食总产的52~58%)。 60年代以前,我县旱地生产基本上是一年一熟单种或一年两熟连作或混作。60年代未至70年代初,官地坪公社部分生产队和五道水公社高家坪大队等地开始试种和小面积推广旱地一年两熟或三熟的间作套种,到70华中期发展到官地坪、马合口等20多个公社的缓坡平塔旱地  相似文献   

20.
全面分析了沿海丘陵区赤红壤旱地土壤水分失调的表现,危害和原因,提出了沿海旱地土壤水分的调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