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蕉枯萎病菌2个生理小种MAPK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1号生理小种(race 1)和4号生理小种(race4)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基因focMK1,focMK4的序列差异,根据番茄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sp.lycopersici)的MAPK基因相关序列设计引物,利用PCR和RT-PCR技术,分别克隆了香蕉枯萎病菌2个生理小种的基因序列和开放阅读框。结果表明,所获得的2个MAPK基因均含有3个内含子和4个外显子,2个基因序列只有一个碱基差异,编码氨基酸355个,氨基酸组成无差异;根据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编码蛋白没有信号肽,具有2个功能位点,分子量和pI分别为41ku和6.47。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高度保守性,与大多数植物致病菌的同源性都在90%以上,不同病原镰刀菌间的同源性接近100%。  相似文献   

2.
从健康的香蕉组织内分离获得22株内生细菌,从中获得1株对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1号与4号小种具有抑制作用的拮抗菌(编号为BEB9),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鉴定等方面研究,确认为伯克霍尔德菌。研究还发现NA和YE培养基是其抑菌作用最适培养基。  相似文献   

3.
香蕉枯萎病菌粗毒素的毒性及其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香蕉组织培养苗为受试植物,蕉苗受毒素作用后的病情指数为指标,测定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粗毒素对蕉苗的毒性。结果表明,毒素处理72,96,120和144h引致香蕉苗受害程度(以病情指数表示)达90的剂量(TD90)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057.20,1245.49,549.54,380.19μgmL,蕉苗的受害程度存在着随处理时间延长和处理剂量的增加而加重的趋势。根据毒素对蕉苗的毒性测定结果,建立了蕉苗受毒素作用的“时间-剂量-受害程度”模型。根据模型的分析结果认为,粗毒素引致蕉苗受害的有效时间为96~120h,有效剂量质量浓度为260.0~130.0μgmL。   相似文献   

4.
用从香蕉吸芽剥取的茎尖进行培养,经过不定芽阶段产生的试管苗移栽大田后表现很好,其植株生长均匀一致,结果正常.1983年总共生产了100万株无病组培苗供商业上种植,在无病蕉园采用组培苗作种植材料可以预防香蕉镰刀萎蔫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从8种培养液中筛选出能诱导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race4)FOCAAA315菌株高产毒素的改良CzapekB培养液,FOCAAA315菌株在该培养液中培养第15d,镰刀菌酸(FA)产量高达669.2mg/L,蔗糖为诱导产毒的最佳碳源。采用伤根浸渍法接种,测定枯萎病菌和病菌发酵粗毒素对香蕉组培苗的致病性。结果表明,粗毒素接种可诱发与病原菌类似的病害症状。受侵染的植物组织在细胞水平上发生一系列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代谢的病理变化,包括细胞壁消解、侵填体堵塞气腔、粘胶质减少、淀粉量减少、细胞木质化和黄褐色胶状物堵塞导管等。香蕉枯萎病菌的粗毒素是重要的致病化学物质;利用病菌孢子悬浮液在香蕉苗期接种,可以作为室内快速鉴定香蕉品种抗病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香蕉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Foc)引起的香蕉毁灭性土传病害,其中4号生理小种(Foc4)能感染几乎所有的香蕉品系,危害最严重.本研究克隆鉴定Foc4比卡菌素聚酮合酶编码基因(bikaverin PKS-encoding gene,Bik1)Foc...  相似文献   

7.
从健康的香蕉根组织内分离获得一株对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 cubense)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菌株BEB99,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等方面的研究,鉴定该菌为劳尔氏菌(Ralstonia sp.)。铁载体检测结果发现,该菌株属于极高产铁载体菌株。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达62.52%,并对香蕉植株具有显著的促生作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真菌核糖体rDNA区通用引物ITS1和ITS4,扩增采集自香蕉的13株镰刀菌包括18S rDNA部分序列、ITS1-5.8S-ITS2全部序列和28S rDNA部分序列的片段,通过BLAST序列比对分析,确定13株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采用最大简约法,以层出镰刀菌[F.proliferatum(EU151490)]和茄病镰刀菌[F.solani(GQ376116)]为外群,将13株菌的序列与BLAST检索获得的尖镰孢古巴专化型(F.oxysporum f.sp.Cubense)相应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13株菌与NCBI登录的4个尖镰孢古巴专化型菌株一起被分成3个亚群,亚群聚类结果与回接鉴定结果及文献报道的生理小种结果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9.
香蕉黄叶病是由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E.F.Smith)Snyder & Hansen所引起的.从2900年至1960年它是西半球香蕉商业性生产的毁灭性病害.在这60年间,这种病害毁灭了大约100,000公顷香蕉园,给许多国家的经济造成了影响.最终导致了香蕉栽培上从感病的兰田种(Gros Michel)品种向抗病的香芽蕉(Cavendish)品种的转化.自从抗病的香芽蕉成为世界性栽培品种以来,这种病害除了澳大利亚、加那里群岛(Canary ls-lands),南非和台湾外,在所有香蕉生产国家里都不再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在台湾这样病害于1967年首次发现,目前已成为一个最为严重的病害.每年发病面积达1,500多公顷.侵染台湾香芽蕉品种的病原真菌已鉴定出是F.oxysporum f.sp.cubense生理小种4.  相似文献   

10.
采用PCR和RT-PCR方法扩增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cubense,FOC)1号和4号生理小种的pacC基因(FOC1-pacC,FOC4-pacC),对FOC1-pacC和FOC4-pacC相似序列进行搜索和比对,以及对基因编码蛋白进行结构预测,发现FOC1-pacC和FOC4-pacC开放阅读框分别为1 863、1 905 bp,编码634、620个氨基酸,2个小种之间基因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差异明显,FOC1-pacC比FOC4-pacC缺少1个基因片段,FOC-pacC与其相似序列有显著差异,比对缺少2个基因片段;初入侵转录组表达分析说明,2生理小种pacC基因在小种侵染不同品种香蕉过程中表达有差异,FOC1-pacC基因只在粉蕉中检测到表达,而FOC4-pacC则在粉蕉和香蕉中都检测到表达,但在粉蕉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香蕉。  相似文献   

11.
集装箱化生产的GrosMiche(AAA)和Bluggoe(ABB)香蕉栽培品种,作为指示植物被接种真菌,用来测定香蕉萎蔫病菌(Fusariumoxysporumfcubense)的小种Ⅰ和小种Ⅱ的发生情况;这些小种是从亚洲,澳洲和拉丁美洲的尖叶蕉(Musaacuminata)和尖叶蕉与长梗蕉(Musabalbisanan)的杂交种植株上分离  相似文献   

12.
香蕉试管苗的种植技术及苗期管理黄朝阳(福建省热带作物研究所漳州363001)香蕉试管苗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方法来生产的.它的生产要经过试管苗的增殖和生很壮苗,以及瓶苗的驯化与培育等过程.这样生产出来的植株,无论是在形态上,还是在内部生理上,都有别于田间...  相似文献   

13.
林妃  曾涛  曾会才 《热带作物学报》2010,31(10):1790-1796
利用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转化方法,建立香蕉枯萎病菌1号生理小种(Fusariumoxysporum f.sp cubense race 1)遗传转化体系,并对影响转化效率的因子进行优化,明确了高效转化的条件为:农杆菌OD600为0.15,AS诱导浓度为150μmol/L,诱导时间为7 h,Focr1-N2孢子浓度为1×106个/mL,潮霉素B筛选的浓度为150μg/mL,诱导培养基pH值为5.5,共培养温度为25℃,共培养时间为48 h为最佳条件。构建了包含1 200个突变体的突变体库,并对1 200个突变体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初步筛选出致病性丧失突变体20个,致病性显著减弱突变体18个,致病性严重增强突变体53个。  相似文献   

14.
病史 早在1890年,由古巴尖镰孢[FusariumOxysporum Schiecht. f.sp. cubense(E.F.Smith)Snyder & Hansen]引起的香蕉镰刀菌萎蔫病在巴拿马就成为流行病,因此此病一般称为巴拿马病。此病害在亚洲、非洲、澳大利亚、南太平洋,以及热带美洲香蕉植区广为传播。巴拿马病是世界上最为严重的毁灭性病害之一,50年来毁灭了中南美洲40,000公顷以上的香蕉。 以前芭蕉科只发现古巴尖镰孢的三个小种(表1)。小种1和小种2使香蕉产生萎蔫,而小种3侵染了野生的海里康(Heli-conia)种。小种1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它在经济上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因为它侵染许多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最受欢迎的商业性香蕉品种。在热带美洲大部分香蕉产地,此病害已得到控制,因为易感病品种兰田蕉 ( Gross Michel)已由抗病品种香芽蕉 ( Cavendish)所取代。小种 2仅仅侵害杂交三倍体Bluggoe(ABB),它是中美洲地方性病害。1962年Stover发表了关于香蕉镰刀菌萎蔫病的综论。从那时起,一直到台湾出现新的真菌小种以后,才引起人们对它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香蕉枯萎病菌的致病性测定及其RAPD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分离自海南、广东的18个香蕉枯萎菌菌株为试验材料,进行致病性测定及RAPD分析.结果表明,分离自粉蕉的12个菌株为1号生理小种,而分离自巴西蕉的6个菌株为4号生理小种;1号生理小种菌株侵染粉蕉的发病率与4号生理小种菌株侵染粉蕉、巴西蕉的发病率都是100%;采自海南三亚市荔枝沟镇的15号菌株为强致病性的菌株,与其它5个4号小种菌株相比,差异显著;RAPD分析能区分1号4号生理小种,菌株的地理来源,致病力;引物OPM-15能用来鉴定1号和4号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16.
在前期获得的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 Foc)转录组数据基础上,本研究利用antiSMASH、PHI-base数据库对3种碳源条件下香蕉枯萎病1号小种(Foc 1)和4号小种(Foc 4)表达的次生代谢物合成基因进行了预测和表达谱分析。结果表明:3种碳源条件下,Foc共有486个候选的次生代谢物合成基因表达,并分类到32个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其中13个基因可能与Foc的致病性相关。此外,Foc在3种碳源条件下次生代谢物合成基因的表达模式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在寄主细胞壁条件下Foc差异表达的次生代谢物合成基因最多;而且Foc 4相较于Foc 1在侵染寄主细胞壁时有更多的次生代谢物合成基因特异表达或高表达。以上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明确次生代谢产物在Foc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田间鉴定抗根腐病豌豆类型的缺点是需要整个生育期和损失大量播种材料。因此本试验试图研制出实验室快速鉴定抗尖镰孢霉(Fusarium oxysporum f.sp.Pisi)的材料的方法。该真菌侵染根系并引起植株萎蔫。 1983~1986年在乌克兰不同土壤——气候区(切尔诺贝尔,赫米尔尼茨基,切尔诺夫茨和卢日斯克州)收集了感染根腐病的植株材料。  相似文献   

18.
香蕉枯萎菌原生质体形成与再生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菌丝菌龄、酶液浓度、酶解时间、酶解温度、渗透压稳定剂的种类和浓度等因素的实验研究,得到了一种制备香蕉枯萎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FOC)原生质体的有效方法,并在固体再生培养基上实现了原生质体的再生,再生率为22.5%。  相似文献   

19.
香蕉内在拮抗细菌研究Ⅰ——菌株B215的分离及分子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香蕉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FOC)重病园区,从生长正常的香蕉假茎内分离获得1株细菌,编号为B215.经对峙培养和孢子萌发抑制测定,B215对FOC和香焦其他几种主要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具有良好抑制效果.对峙培养明显抑制香蕉枯萎病菌菌丝生长,抑菌带宽度0.5-0.6 cm.菌株B215培养液滤液使香蕉枯萎病菌孢子和菌丝生长点膨大成球状畸形,原生质外泄,细胞崩溃十瘪,其EC50为4.12%.形态学、生理生化试验显示B215为芽抱杆菌(Bacillus);进一步对该菌株做16srDNA序列测定与分析,表明其与已报道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Strain KL-073)具有100%的同源性,二者所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处于同一个分支.将B215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  相似文献   

20.
为寻找抗线虫和香蕉枯萎病菌的天然产物。从链霉菌211726的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出阿扎霉素F5a,以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为供试线虫,采用击倒实验,测定阿扎霉素F5a高(1.0%)、中(0.1%)、低(0.01%)3个浓度的抗线虫活性;同时以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为供试菌株,采用牛津杯琼脂平板法,对阿扎霉素F5a的抗香蕉枯萎病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0%的阿扎霉素F5a溶液在24 h内对供试线虫2龄幼虫的平均校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