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鱼饵桡足类选育技术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世杰  刘敏 《福建水产》1994,(2):36-37,64
桡足类在鱼类人工育苗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大类优质饵料生物对象。特别是在后期仔鱼——稚鱼——幼鱼阶段,更显示较高的饵料价值。桡足类生化成份丰富,具备高度营养,按%干重计,蛋白质可达50—80、脂类6—34、碳水化合物12—23,且含有廿碳五烯酸(20:5ω3)和什二碳六烯酸(22:6。6)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海产鱼苗摄食了桡足类,就比单一摄食卤虫幼体优越得多,存活率高、生命力强,对人工培育健壮鱼种大有裨益。 除了以个体小、容易培养、能形成单种优势、对环境适应力强、食物链短的非肉(捕)食性种、发育快、排卵次数频繁、产卵持续时间长、繁殖力强等作为理想的选种条件外,选育技术尚有若干问题值得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渤海桡足类(Copepoda)的食性和营养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渤海11种桡足类包括了优势种和常见种的研究表明,大多数种类即小拟哲水蚤、双刺纺缍水蚤,太平洋纺缍水蚤、墨氏胸刺水蚤、瘦尾胸刺水蚤、刺尾歪水蚤、钳形歪水蚤、汤氏长足水蚤和中华哲水蚤均营浮游植物食性,以摄食硅藻类为主,其营养级一般为2.0级,仅双刺纺缍水蚤和刺尾歪水蚤由于它们同时摄食少量原生动物中的纤毛虫类(拟铃虫),为2.1级。此外,双刺唇角水蚤和真刺唇角水蚤均营小型浮游生物食性或称杂食性,它们都以小拟哲水蚤为最重要的摄食对象,又摄食不少硅藻类,其营养级分别达到2.7和2.8级。  相似文献   

3.
大亚湾桡足类的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3年12月~2004年9月对纬度22.617°以北的大亚湾海域进行4个航次海域生态环境监测的资料,对大亚湾浮游桡足类的种类组成、生态类群、数量的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记录的54种浮游桡足类中,以红纺锤水蚤、亚强真哲水蚤、微刺哲水蚤和锥形宽水蚤的数量最丰富。桡足类种类数和丰度均以夏季最高,春季最低。通过这次调查,得出以下结论:大亚湾桡足类种类较多,是浮游动物第一大类群,但数量上次于毛颚类和枝角类;夏、秋2季是桡足类数量的高峰期,都以红纺锤水蚤占绝对优势;该次调查中大亚湾出现的浮游桡足类分属热带大洋类群、近岸低盐类群和广布类群,种类组成属印度西太平洋热带边缘区系。  相似文献   

4.
<正>海水桡足类隶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是一类小型低等甲壳动物。海水桡足类营浮游生活,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是水域浮游动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域食物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1]。这类浮游甲壳动物除少数肉食性(如Euchacta,Candacia)外,大多数营植食性,以摄食浮游硅藻为主。大量研究表明浮游桡足类是绝大多数幼鱼和许多中上层经济鱼类(如鲱鱼、银鱼、金色小沙丁鱼、鲐鱼和竹荚鱼等)  相似文献   

5.
据2003年12月~2004年9月对纬度22.617以北的大亚湾海域进行4个航次海域生态环境监测的资料,对大亚湾浮游桡足类的种类组成、生态类群、数量的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记录的54种浮游桡足类中,以红纺锤水蚤、亚强真哲水蚤、微刺哲水蚤和锥形宽水蚤的数量最丰富。桡足类种类数和丰度均以夏季最高,春季最低。通过这次调查,得出以下结论:大亚湾桡足类种类较多,是浮游动物第一大类群,但数量上次于毛颚类和枝角类;夏、秋2季是桡足类数量的高峰期,都以红纺锤水蚤占绝对优势;该次调查中大亚湾出现的浮游桡足类分属热带大洋类群、近岸低盐类群和广布类群,种类组成属印度 西太平洋热带边缘区系。  相似文献   

6.
在鲍育苗生产中可以用孔雀石绿的草酸盐来替代敌百虫杀灭培育池中的桡足类。使用 1.0×10-6的孔雀石绿处理3小时与使用1.5~2.0×10-6的敌百虫处理15~20小时的效果基本一致,且对底栖硅藻和鲍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7.
2007—2008年在珠江八个入海口进行4个季节的生态调查数据,探讨了珠江八个入海口水域浮游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多样性指数和丰度等指标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优势种的季节数量变动及对浮游桡足类总数量的影响,并将本研究水域与珠江口外海水控制区浮游桡足类的生态特征做了比较。结果显示:周年共鉴定38种浮游桡足类,隶属3目10科23属。其中春季25种,夏季28种,秋季23种,冬季21种。优势种主要有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 sinensis)、指状许水蚤(Schmackeria inopinus)、中华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sinen-sis)等种类,季节更替明显。四季平均丰度的变化趋势为春季(79.06 ind./L)>夏季(56.11 ind./L)>秋季(17.52 ind./L)>冬季(14.62 ind./L)。珠江口夏季浮游桡足类出现的种类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均为四季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春季高锰酸盐指数对浮游桡足类分布的影响极为显著,夏、秋季对浮游桡足类的分布影响显著的环境因子分别为溶解氧和硅酸盐。  相似文献   

8.
海水桡足类的营养及在鱼、虾、蟹幼体培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水桡足类在海洋食物网和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各种海洋经济鱼类和甲壳类的重要饵料,也是经济水产动物人工育苗阶段的优质活饵料源。研究海水桡足类营养和应用效果,对提高海水鱼、虾、蟹类幼体变态率、成活率、苗种质量和育苗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桡足类的生存与繁殖,以至种群数量的波动,与其环境条件及本身的生物学特点密切相关。即从其功能适应(Functional adaptations)能力和生态对策(Ecological counternleasure),取得上述相关因素间的平衡。本文就若干物理学变量(温度、盐度、海流等)和生物学变量(饵料丰度及其适应方式、性比、增殖率等),对桡足类的适应性问题,提出探讨与诌议。  相似文献   

10.
东海赤潮高发区春季浮游桡足类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2002年4-5月东海122°00′~123°30′E、29°00′~32°00′N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对东海赤潮高发区春季浮游桡足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和赤潮生物的关系作了探讨.结果表明共鉴定桡足类40种,优势种有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真刺水蚤幼体(Eucheta larvae)、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等,并以中华哲水蚤占绝对优势.桡足类总丰度均值为154.97 ind·m-3(5.00~649.85 ind·m-3),最高丰度区(>500 ind·m-3)主要分布于长江口30°30′~31°15′N、123°15′E以东水域.多样性指数值在长江口以北是近海高于外海,长江口以南是外海高于近海.桡足类种类数与表层水温(℃)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性(R=O.713,P<0.01).桡足类总丰度与表层水样中硅藻丰度,桡足类总丰度与夜光藻丰度呈非线形相关关系,前者可用肥力与产力模型描述,后者可用有效积温模型表达.  相似文献   

11.
东海浮游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及优势种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徐兆礼 《水产学报》2004,28(1):35-40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水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浮游桡足类种类组成及优势种作了探讨。东海浮游桡足类经鉴定共有226种,呈外海高近海低的分布趋势,夏季(163种)>秋季(152种)>春季(140种)>冬季(123种),4个季节皆出现的有78种。优势种(优势度Y≥0.02的17种,主要有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普通波水蚤(Undinula vulgaris)、精致真刺水蚤(Euchate conicina)和亚强真哲水蚤(Eucalanus subcrassus)等,季节更替明显,在秋、冬季优势种中还新出现了多种中、小型桡足类。北部近海(29°~32°N、125°E以西)春季中华哲水蚤、夏秋季精致真刺水蚤与水温、盐度多元一次逐步回归相关性显著(P<0.05),秋季普通波水蚤与水温、盐度相关性非常显著(P<0.01),春季鳀(Engraulis japonicus)中心渔场(>100kg·h~(-1))分布与中华哲水蚤高密集区(50~100ind·m~(-3))平面分布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春、夏季鳀鱼仔、稚鱼高密度区(≥100ind·net~(-1))与中华哲水蚤高丰度区(50~100ind·m~(-3))相重叠。  相似文献   

12.
东海浮游桡足类的数量分布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徐兆礼 《水产学报》2003,27(3):258-264
根据1997-2000年在东海23°30′~33°N、118°30′~128°E水域进行的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浮游桡足类生态特征,分数量、群落特征、种类组成及优势种三部分从不同侧面作了探讨,本文为该研究的第一部分。结果表明,东海浮游桡足类丰度占浮游动物总丰度的55.5%,占饵料浮游动物总丰度的64.8%;秋季丰度最高、夏季次之、春季最低;平面分布不均匀,呈斑块状分布,一般东海近海高于外海和台湾海峡海域;高值区一般出现在不同水系的交汇区,其中,大陆沿岸水和东海外海水交汇区丰度值较其它混合区高。本次调查东海北部(29°~32°N、125°E以西)水域桡足类丰度约为20年前同期的1/3;东海浮游桡足类丰度的平面分布往往取决于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精致真刺水蚤(Euchateconcina)和亚强真哲水蚤(Eucalanussubcrassus)的分布。  相似文献   

13.
海洋桡足类与渔业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浮游桡足类是小型低等甲壳动物,由于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它在饵料浮游生物中占着重要的位置。这类浮游甲壳动物除少数肉食者(如 Euchaeta,Candacia 等)外,大多以浮游硅藻为食,故属于草食者,在食物链中是属于第二营养级或称第一消费者。它本身又是很多海洋动物(特别是浮游生物  相似文献   

14.
通过差速离心法提取桡足类组织细胞膜,依照本实验室确立的细胞膜与WSSV特异性的结合关系,进行了桡足类细胞膜与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结合实验。结果表明,桡足类细胞膜与WSSV之间存在着特异性的结合,二者的结合说明了桡足类细胞膜上存在有WSSV的受体蛋白,其为确定桡足类属于WSSV感染宿主提供了重要证据。同时,比较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鳃细胞膜对桡足类细胞膜与WSSV结合的影响作用,证实了凡纳滨对虾鳃细胞膜对二者的结合具有明显的封闭作用,侧面说明了WSSV在二者细胞膜上存在有相同的受体蛋白或结合位点。桡足类细胞膜经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处理后,与WSSV的结合活性没有受到影响,而经Tween-20处理能显著提高与WSSV的结合活性,提示受体蛋白在细胞膜上可能占有一段较小的跨膜区域。经SDS-PAGE分析确定了桡足类细胞膜由分子量为18~207kD范围的约33条蛋白条带组成。  相似文献   

15.
杜金瑞  张其永 《水产学报》1980,4(2):207-216
本文对厦门东渡、后江埭、杏林湾和中山公园渠道的鲻鱼食性及摄食强度作了研究,从取得的鲻鱼材料分析,幼鱼摄食以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为主,唯从杏林湾取得的幼鱼和成鱼材料鉴定分析,鲻鱼从幼鱼到成鱼,其食性无明显变化,都摄食底栖硅藻。由此可见,鲻鱼对食物种类并无明显选择性。其食性可随生态条件的不同产生适应性变化。鲻鱼的摄食强度与水温季节性变化关系密切。水温逐渐升高,摄食强度随之增大。五月份水温26℃时,摄食强度最大,胃饱满系数达到3.65‰;平均水温在一月份下降到10.2℃时,胃饱满系数仅为0.19‰。  相似文献   

16.
桡足类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Copepoda),是海水鱼类育苗中不可缺少的饵料,天然海水中虽然存在一定量的桡足类,但其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育苗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从2011年4月至2012年1月,分季节在3个采样点对沙颍河阜阳段的浮游甲壳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沙颍河阜阳段共记录浮游甲壳动物20种,其中枝角类11种,桡足类9种;枝角类中各季节均为优势种的有蚤状溞(Daphnia pulex)和大型溞(D.magna);桡足类中各季节均为优势种的有近邻剑水蚤(Cyclops vicinus)和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浮游甲壳动物密度在春季(4月)最高,冬季(1月)最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1.30~2.13,初步评价表明沙颍河阜阳段水质处于轻度-中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18.
渤海两种桡足类幼体摄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86个含有食物的消化道分析结果表明:真刺唇角水蚤桡足幼体营浮游植物食性,摄食硅藻类,其中辐射圆筛藻、未查明的圆筛藻和中心圆筛藻是它的主要摄食对象。它在渤海所摄食的种类有一定的季节变化,食物种类更替率各季平均为29.9%,春、秋高,夏、冬低。它的摄食强度以夏季为最高,冬季居第二位,春季居第三位,秋季最低。对86个含有食物的消化道分析结果表明:小拟哲水蚤桡足幼体也营浮游植物食性,摄食硅藻类,其中辐射圆筛藻和未查明的圆筛藻是它的主要摄食对象。它在渤海所摄食的食物种类也有一定的季节变化,食物种类更替率各季平均为10.3%。它的摄食强度,夏、秋低,冬、春高。上述两种桡足幼体对环境中的饵料浮游植物都有明显的选择性,集中摄食其中个体较大而且容易获得的优势种类——圆筛藻属。真刺唇角水蚤桡足幼体的食性类型与成体不同,在前者发育到后者过程中发生了食性转换,即从植食转变为杂食性。小拟哲水蚤桡足类幼体的食性类型与成体相同。  相似文献   

19.
池塘施肥是为了补充水中的营养盐类及有机物质,以繁殖大量的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等,供鱼类摄食,有机肥料中的有机碎屑及附着微生物也是一些鱼类的饵料。  相似文献   

20.
珠江三角洲河网桡足类群落结构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解珠江三角洲典型河网水域浮游桡足类的生态特征,于2012年3月、5月、8月和12月对该水域进行4个季度的采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对桡足类的种类组成、现存量及生物多样性等指标进行了分析。共鉴定桡足类9科24属31种,以及桡足幼体和无节幼体。结果显示,该水域桡足类优势种的季节演替及空间变化明显,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跨立小剑水蚤(Microcyclops varicans)和透明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hyalinus)等种类为常见种。桡足类及无节幼体的现存量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丰水期现存量大于枯水期;桡足类现存量的平面分布较为均匀,无节幼体的现存量基本呈现自西南向东北方向降低的趋势。总体看来,丰水期桡足类的平均生物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高于枯水期,空间分布格局基本呈现自西南向东北方向降低的趋势。PCA分析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河网水域桡足类群落结构与水温、总磷、总氮、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以及叶绿素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透明度和p H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