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5 毫秒
1.
一、稻螟虫白穗 水稻如在孕穗至齐穗前被二化螟、三化螟危害都有白穗出现。二化螟危害的穗茎较软,茎内外的虫粪均似木屑状,鲜虫粪粒大;三化螟危害产生的白穗在田中呈明显的团状分布。防治二化螟:一是秧田采卵块;二是拔除虫伤株;三是用杀虫双或螟除净等农药狠冶一代,挑治二、三代。防治三化螟:一是在幼虫未下移前拔除虫株;二是保护青蛙;  相似文献   

2.
根据最近几年的观察,资阳水稻螟虫的种类主要为二化螟,约占60%左右;三化螟约占30%左右,特别是长势好、密度大、生长茂盛、嫩绿的田块,三化螟明显要多些;大螟数量少,约占10%以下,主要分布在田边。在资阳范围内危害水稻的主要是第一代和第二代螟虫,二化螟和三化螟发生时间不一致,在第一代螟虫中,三化螟比二化螟晚发生10多天,但第二代螟虫中三化螟比二化螟发生期早7~10天,这就为螟虫的防治增加了难度。大螟发生数量少,发生时间与二化螟基本一致,不作  相似文献   

3.
7、8月份是水稻二化螟和二代玉米螟盛发危害期,因此,抓住二化螟和二代玉米螟危害盛期进行有效防治,确保水稻和玉米丰产丰收。2007年暖冬气候有利于二化螟和玉米螟越冬。预计2008年二化螟、二代玉米螟为中等发生。一代二化螟防治适期为7月上旬,二代二化螟防治适期为8月上旬。二代玉米螟防治适期为8月上、中旬。因此,广大农民朋友要充分认识到二化螟和玉米螟危害的严重性,抓住有利时机及早防治。  相似文献   

4.
我市地处长江下游太湖稻区,二化螟[Chilo suppessalis(Walker)]是我市水稻常发性害虫,年发生二代。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免少耕栽培技术及水稻群体质量栽培技术推广、壮秆大穗水稻品种应用种植、螟虫抗药性增强、气候条件等诸因素影响,导致二化螟大发生频率高,危害重,造成水稻产量损失大。为此对本地区二化螟发生规律、生态分布及防治策略开展一系列技术研究,已迫在眉睫。2001~2003年,我站通过三年系统观察、试验研究,二化螟的监控技术已日趋完善成熟,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一、稻螟虫白穗水稻如在孕穗至齐穗前被二化螟、三化螟危害都有白穗出现。二化螟危害的穗茎较软,茎内外的虫粪均似木屑状,鲜虫粪粒大;三化螟危害产生的白穗在田中呈明显的团状分布。防治二化螟:一是秧田采卵块;二是拔除虫伤株;三是用杀虫双或螟除净等农药狠治一代,挑治二、三代  相似文献   

6.
纪传义 《农技服务》2008,25(2):92-93
介绍了水稻二代二化螟的发生及危害特点,测算了危害损失率,并提出了水稻二代二化螟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水稻螟虫中危害最大的是二化螟和三化螟。二化螟和三化螟教师钻蛀水稻茎秆。二化螟在南方水稻区一年发生3代以上,以老熟幼虫在禾蔸、茭白遗株等处过冬。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最易受害。各代螟卵盛孵期大致是: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武宁县的水稻栽培模式为早中晚三稻混作且以中稻栽培为主。受耕作模式和环境条件的影响,早稻病虫种群的特点是螟虫越冬基数大,一代螟虫二化螟常年为害较重;稻瘟病、纹枯病常因田间管理粗放而发生频率升高;“两迁”害虫迁入提前,致害程度偏高。  相似文献   

9.
水稻螟虫(二化螟、三化螟)在扬州市近年来发生加重。水稻品种布局、耕作制度、气候条件、抗药性的产生及防治失当均是造成其上升的重要因素。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为重点,有效控制螟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一、稻螟虫白穗 水稻如在孕穗至齐穗前被二化螟、三化螟危害都有白穗出现.二化螟危害的穗茎较软,茎内外的虫粪均似木屑状,鲜虫粪粒大;三化螟危害产生的白穗在田中呈明显的团状分布.防治二化螟:一是秧田采卵块;二是拔除虫伤株;三是用杀虫双或螟除净等农药狠治一代,挑治二、三代.防治三化螟:一是在幼虫未下移前拔除虫株;二是保护青蛙;三是在各代螟蛾盛发期点灯诱杀;四是亩用25%杀虫双水剂250毫升或螟除净100毫升对水50公斤喷雾防治.  相似文献   

11.
1螟虫发生与防治概况 据历年资料,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由于我区推行籼改粳,中改晚,二化螟种群下降,三化螟占优势.1957年三化螟重发.70年代单双季稻并存,螟虫全面回升.1972年,三化螟偏重发生,早熟晚稻白穗严重,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调减双季稻,扩种中籼及杂交稻,二化螟迅速回升,三化螟发生减轻.1978年,全区二化螟严重发生田块螟害率高达48.3%.1979年,一代二化螟特大发生;1981年、1984年二化螟偏重发生.90年代推行压籼扩粳和旱育抛秧,1994年后三化螟回升,1997年三代三化螟特大发生,迟栽中杂稻及粳稻田自然白穗率高达40~70%.  相似文献   

12.
二化螟是湘中娄底市水稻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根据近20年来水稻二化螟在娄底市的发生消长和危害情况,从耕作栽培制度、气候因素、防治策略、防治技术以及螟虫抗药性和天敌的控制作用等方面,阐释了二化螟的消长原因,并提出了开展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植保专业化防治等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调查研究澧阳平原稻区二化螟晚稻本田消长动态。进行定坵定蔸观察、本田调查及测报灯下观察,了解二化螟晚稻田间发生情况。结果表明,澧阳平原稻区螟虫种群以二化螟为主;二代多发型演变为三代多发型;不同类型田卵块增长速度、孵化进度、化蛹进度及危害程度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4.
水稻二化螟、三化螟是会东县水稻主要病虫害之一,常年大面积发生。传统的螟虫剥查测报法费工费时,测报结果不够准确;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的防治方法,不仅造成化学农药滥用,防治效果不佳,还导致一系列生态问题。性诱剂在水稻螟虫测报和防治中的运用有效解决了传统测报防治工作中的问题,为科学高效防控水稻螟虫的危害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
卓根 《农家顾问》2006,(10):39-39
近年来,我国螟虫危害特别严重,尤其是晚稻,因二化螟和三化螟危害损失惨重,有些晚稻因螟害引起的白穗率达10%以上。由于螟虫发生世代重叠,尽管农药没少打,可还是难以控制。可见,单靠农药防治难达目的,还须在冬季就采取农业防治措施:冬耕冻垡二化螟主要在稻蔸中越冬,也有在稻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常德稻区螟虫种群的发生危害规律。[方法]通过对常德地区1956~2006年螟虫种群发生危害程度及规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其危害规律的演变过程。[结果]常德稻区螟虫发生危害1957年之前以二化螟为主,1958~1969年以三化螟为主,1970~1986年三化螟、二化螟混合大发生,1987~2001年以三化螟为主,2002~2006年以二化螟为主。螟虫发生危害规律变化主要受桥梁田、有效越冬虫源田面积,水稻播期、品种和栽培方式及防治农药品种的变化的影响,使三化螟和二化螟经历了从次要害虫上升为重要害虫、混合大发生或相互交替变动的演变过程。[结论]该研究为常德稻区螟虫的防治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危害水稻的螟虫包括二化螟、三化螟、大螟3种,在我省主要以二化螟为主,农民朋友常将水稻螟虫统称为钻心虫,  相似文献   

18.
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是温州市水稻生产上主要的虫害之一。根据二化螟在温州市的发生代次和发生规律,温州市二化螟的防治策略是在早稻和晚稻的前期狠治一、三代以减轻二、四代的虫量,视二、四代的虫量挑治或兼治二、四代。为应对氟虫腈(锐劲特)禁用后防治第一、三代水稻二化螟的药剂选择问题,2009年早  相似文献   

19.
我省水稻螟虫有三化螟、二化螟、大螟和褐边螟四种。其中以三化螟近年来持续大发生,为害最严重。二化螟也有上升趋势。根据去冬今春气候温暖,越冬幼虫死亡很少,存活数量很多的情况,今年这两种螟虫都可能是个大发生年。为了彻底消灭它们的危害,保证水稻稳产高产,作者根据我省水稻螟虫发生为害的规律,以及多年生产实践和群众性的治螟斗争经验,将二、三化螟虫调查方法及药剂防治指标,整理写成本文,仅供我省各地参考。  相似文献   

20.
根据1991~2006年二化螟测报资料分析,单双混栽区二化螟种群演变规律为越冬代、三代蛾量大幅上升,而一、二代蛾量则大幅下降,即一、四代发生为害加重,二、三代发生为害趋轻,其种群结构消长呈谷形曲线,全年二化螟虫发生为害与二、三代螟虫种群发生量密切相关,明确越冬基数上升、越冬成活率提高、受虫比变化幅度大、生育期与发生期吻合度改变、高秆品种推广是形成单双混栽区水稻二化螟种群结构特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