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冬小麦--杂交棉套种是冀南棉区进行棉田套种的主要模式之一,在棉花稳产高产的前提下,每666.7 m2收小麦200~350 kg,是全幅播种麦田产量的1/2~2/3,对解决粮棉争地、培肥地力、农民增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该区是春棉区,年≥10℃积温4000、4600℃,连续天数195~220天,存在着棉花腾茬与小麦适期播种、棉花适期播种与小麦遮荫争光以及小麦田间管理的技术措施与棉花田间管理的技术措施同期目标相背离的诸多矛盾. 相似文献
3.
抗虫杂交棉在棉花全生育期内能产生毒蛋白,有效毒杀各代棉铃幼虫,特别是低龄幼虫,极大地减轻棉铃虫的发出和危害,因此在怀宁棉区得以大面积推广应用.多年的种植成效表明,抗虫杂交棉在产量、品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均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4.
人工制种发展杂交棉,在生产上可利用到后代,使杂种优势的利用面积比只利用F_1代扩大了50倍,大大节省制种用工,使杂交棉大面积应用成为可能。本文分析了省内外杂交棉发展现状以及人工制种发展杂交棉的优越性;展望了我省发展杂交棉在不增加棉田面积的情况下,迅速提高总产的前景;并对杂交棉亲本选配、亲本保纯、人工制种技术、建立杂交棉生产体制及良种良法配套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走自选、自制、自用的路子。沿江棉区宜选抗逆性强、耐水肥的中熟杂交棉为主;淮北棉区为满足午季接茬的需要,宜选早熟杂交棉为主;枯、黄萎病区,宜选抗病杂交种为主。 相似文献
5.
6.
短季直播栽培对棉花株型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从株型角度探明棉花短季直播栽培产量形成的机制,采用不同类型的棉花品种(常规棉和杂交棉),以长江流域当前主要的栽培模式即稀植大棵、大水大肥(GIMWF)为对照,研究了2种密度与施肥量组合的短季直播栽培模式(SGDDS)对棉花株型结构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肥密组合的SGDDS模式能显著减小棉株各部位果枝与主茎夹角,且棉株下部果枝夹角减小幅度较中上部更大,SGDDS模式下角度指数较GIMWF模式增加0.04~0.36,株型更接近筒型;SGDDS模式下棉花群体的叶面积指数更高,且在棉花生育中后期下降幅度更小;与GIMWF模式相比,SGDDS模式干物质量更集中分布于中层空间;SGDDS模式下的B3模式(9.0×10~4株/hm~2,N、P_2O_5、K_2O用量分别为140、60、150 kg/hm~2)较GIMWF模式较大程度提高了棉花皮棉产量,2个品种分别高出15.79%和12.84%。可见,与长江流域传统的GIMWF模式对比,SGDDS模式能显著改善棉花的株型结构,进而提高光能利用率;SGDDS模式下合理的肥密组合能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7.
一、麦(油)后棉在增粮增棉中的作用与地位 棉花是我省的主要经济作物,在全省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1985年以来,面积减少,总产下降,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这除了政策因素外,粮棉矛盾突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振兴我省棉花生产,除进一步提高单产外,还要积极而稳妥地发展多熟制,合理提高复种指数,实现增粮增棉。 相似文献
8.
新疆杂交棉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新疆杂交棉生产发展现状及特点 2002年新疆审定了第一个自育的杂交棉品种新陆早14号,该品种早熟性好、丰产性强,重点利用F2代.在新疆、甘肃早熟棉区迅速推广种植,至2005年累积推广种植面积达1.2万hm2,增产幅度在8%~15%.2003年新疆兵团引进内地杂交棉品种标杂Al,2003~2005年推广种植2000 hm2,皮棉产量较当地推广品种新陆早13号增产30%以上.2006年播种面积在6000 hm2以上.随着杂交棉在新疆的推广应用,使新疆的棉花单产大幅提高,棉农植棉效益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9.
10.
通过在安庆市大观区海口镇开展了油后移栽杂交棉适宜播种期试验,结果表明:最早播种的棉花虽然早结桃,但优质桃不多,霜前花率低,皮棉产量最低;最迟播种的棉花单株总成铃数最多,籽棉产量最高,皮棉产量较高,但优质桃最少,劣质成桃(晚秋桃)最多,霜前花率最低.4月10—20日播种的棉花,前期植株高度、果枝数、果节数都优于其他播期,优质桃数最多,劣质成铃(晚秋桃)少,皮棉产量较高,霜前籽棉产量和霜前花率高.因此,从高产优质角度考虑,4月10—20日为安徽沿江西部棉区油后移栽杂交棉适宜的播种期. 相似文献
11.
12.
13.
通过田间试验对比分析了甘蔗单作、大豆单作及甘蔗/大豆间作3 种种植模式下杂草数量、土壤养分情
况、作物的产量及土地当量比。结果表明院(1)甘蔗/大豆隔行间作模式中,田间杂草数为16.5~25.0 株/m2,而单作甘蔗
田间杂草数为40.0~45.0 株/m2,对比单作甘蔗,甘蔗/大豆隔行间作模式田间杂草数量显著减少;(2)在甘蔗/大豆隔行
间作模式中,土壤全氮、全磷、速效钾、速效磷分别提高0.03 g/kg、0.058 g/kg、0.1344 mg/kg 和5.34 mg/kg,表明间作模
式对土壤肥力有一定的改善作用;(3)甘蔗/大豆隔行间作模式下,甘蔗出苗率及甘蔗产量表现同甘蔗单作相比没有
明显差异,合理间作大豆对甘蔗生长没有负面影响;土地当量比为1.39~1.63,具有较强的间作优势。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南洞庭湖区湿地土壤有机质及氮素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南洞庭湖区3类不同类型湿地土壤有机质及全氮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3类湿地土壤养分差异较大,湿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湖草滩地、芦苇滩地、泥沙滩地;土壤全氮与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回归方程为y =0.093 1x-0.080 2(R2=0.943 5);土壤碳氮比都相对较低(4-9);湿地干湿交替周期、植被生长特征及pH值都是影响湿地土壤中有机质及全氮空间分布的因子.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