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油藏火驱驱油机理,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将火驱分为已燃区、火墙(燃烧带)、结焦带、蒸汽带、热水和轻质烃带、油墙(富油带)、剩余油区、原始含油区等8个区带,研究了火驱驱油的电阻率模型,对火驱的各个区带的电阻率变化特征作了详细解剖分析。在某油田火烧区实施了电位法的监测,获得了射孔段电阻率的平面分布图像;结合模型和实测资料描述了已燃区、蒸汽带和剩余油区的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2.
针对特高含水开发阶段,水驱开发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增产增储措施效果差的现状,喇嘛甸油田利用二类油层三次采油加密井网,采用150m五点法面积井网按三次采油层系,对 SⅢ4-10层段先期选择性射孔水驱挖潜,适当时机再转入三次采油,达到了预期目的。“二三结合”试验区自2006年投产,取得了明显的开发效果。在分析试验区开发效果及做法的基础上,从完善试验区新老井注采关系、减缓水驱产量递减、控制无效注采循环、增加可采储量等多方面对“二三结合”试验的开发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火驱辅助重力泄油技术能够解决直井间火烧油层存在的许多问题。分析了火驱辅助重力泄油过程中发生的主要物理、化学现象,利用Arrhenius公式建立了燃烧反应动力学模型,得到了原油各组分氧化燃烧与热裂解反应速率。根据多组分在多孔介质中的传热传质现象,建立了火驱辅助重力泄油过程中7个组分的质量守恒方程以及系统的能量守恒方程,从而更好地认识火驱辅助重力泄油的机理及驱油过程。  相似文献   

4.
火烧油层技术是开采稠油的一种常用方法,但其燃烧过程却极其复杂,因此在现场试验之前,必须先在室内进行模拟研究。利用一维火驱物理模拟装置,研究在固定注气压力(2.0MPa)的条件下,不同注气流量对油砂样品燃烧前缘的影响,对火驱前缘的推进速率、推进距离以及温度特征等进行分析以优选流量参数。结果表明:实验室内,适当加大注气流量有助于火驱前缘向前推进,其优选值为2.5L/min。  相似文献   

5.
三元复合驱是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三次采油技术,三元复合驱开发具有历史短、阶段性强、注采能力降幅大等特点。影响三元复合驱开发效果的有地质和开发2大类因素。以A油田B区块一类油层强碱三元复合驱示范区为例,在开发过程中,以储层精细解剖和潜力评价为基础,不断摸索开发规律,实施井组分类调整,形成了“以静定调”(纵向上深化认识单元间接触连通关系;平面上深化认识废弃河道连通关系;油层内深化认识夹层展布特征)、“以动定调”(保证调整措施的及时性、目的性、有效性和准确性)的跟踪调整方法。该方法可以在一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工业化推广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高18块开发目的层为古近系沙河街组莲花油层Ⅰ~Ⅴ砂层组,为一受岩性-构造双重控制的块状砂岩底水油藏。常规注水水窜严重,吞吐注汽压力高、干度低、效果差,达不到标定采收率。在深入开展油藏地质、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基础上,根据储层平面分区、纵向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制定了"主体部位重构注采井网+调驱、边部压裂改造+高压注汽"的分区二次开发思路,现场试验效果明显,预计日产油可达230t,最终采收率达22.4%,可提高采收率7.3%。  相似文献   

7.
高21块莲花油层属于厚层块状砂岩稠油油藏。由于储层渗透率低、原油粘度及泥质含量较高等原因,导致直井开发存在周期产量低、开发效果差的问题,且由于纵向上储层非均质性强、各小层动用程度严重不均等问题,采用直井开发采油速度低、达不到标定采收率。在深入开展测井二次评价、区块动态资料分析和精细小层对比工作的基础上,对高21块莲花油层进行整体解剖,寻找其中的优质储层,利用分支水平井技术渚行开发部署,现场实施效果黟著。预计可摆高采收率5%.  相似文献   

8.
海上某气田W气藏为一厚度超过100m的边水气藏,储层非均质性强,平面及纵向上物性差异均较大。由于厚层非均质水驱气藏的特殊性,目前有关制定该类气藏开发技术方案中如何避水的经验或方法相对较少。研究主要从开发井井型选择、开发井井位和射孔层段、采气速度等方面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实现W厚层非均质气藏有效避水措施主要有:选用直井与大斜度井相结合的井型;保持气藏西侧定向井距内含气边界距离600~1000m,避射气藏底部1/5~1/3层段;控制构造高部位开发井的采气速度在6.5%~7.5%,边部位开发井采气速度在3%~4%。  相似文献   

9.
低渗透油田渗透率低,油层渗流阻力大,压力传导能力差。超前注水正是针对低或特低渗透油层具有启动压力梯度及油层具有弹-塑性变形等特点而根据非达西渗流提出的改善这类储层开发效果的一项技术。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超前注水方案优化研究,以便合理制定超前注水时机和合理注水强度等,提高单井产量。同时开展源271区块超前注水配套措施组合优化研究,通过预测油井普通射孔及压裂,以及不同方向定向射孔、定向压裂的开发效果,确定最优的措施方案。  相似文献   

10.
针对埕东油田西区强化泡沫驱先导试验区的油藏特点及水驱开发现状,利用加拿大的CMG数值模拟软件,对强化泡沫驱注入主段塞大小、注入泡沫剂浓度、聚合物浓度、前置段塞大小、注入方式等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并依此制定了开发方案。优化的注入前置段塞0.02PV(1800mg/L聚合物+0.75%泡沫剂)+主段塞0.3PV(氮气+1600mg/L聚合物+0.5%泡沫剂),注入方式采用气液交替注入,交替周期10d。矿场实施后,注水波及体积扩大,驱油效率提高,采收率提高1.18%,累积增产原油1.4×104t。  相似文献   

11.
单家寺油田单2西沙三段4砂组为厚层活跃边底水超稠油油藏,由于储层物性差、靠近油水界面、开采技术不配套等原因,直井蒸汽吞吐开发周期生产时间短,含水率上升快,周期产量低,开发效果差。基于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该区剩余油分布,分析了水平井经济及技术界限,优化了水平井参数,研究表明,井型以水平井最佳,合理井距为90~100m,排距为100m时最合理;当水平段长度在200~250m之间时,采出程度和单储净累计产油达到最大;当水平段距油层段顶7/10时采出程度最高,水平段优选位于油层中部偏下。该研究成果改善了单2西沙三段4砂组开发效果,提高了采收率,对活跃边底水超稠油油藏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鉴于目前CO2气驱封窜治理手段存在的诸多问题,利用改性淀粉凝胶的优越性能,结合低渗透油藏试验区块实际地质情况以及生产要求,研究了一种CO2驱用封窜剂。研究了各组分浓度对成胶时间与凝胶黏度的影响,考查了pH值、温度、水质等作用对堵水调剖剂性能的影响。高温高CO2压力下封窜剂性能评价结果表明,该CO2驱用封窜剂对CO2压力或pH具有自适应性、敏感性或可以发生专属理化反应。封窜剂的封窜强度可调,根据不同的配比,封窜时间应可控,且在地层中吸附量小。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一种描述低渗透油藏渗流的连续模型,并推导出了基于该模型的等产量源汇平面径向稳定渗流油水井间压力和压力梯度分布计算模型。以江汉油区黄场油田潜江组4段第3小层(Eq34)低渗透储层为例,应用 Matlab软件进行基于岩心渗流试验数据的模型参数拟合,通过模型计算,绘制了研究区油水井间地层压力及压力梯度分布曲线,论证了建立正常驱替关系的条件。研究制定了低渗透储层油井产量、渗透率和合理井距之间的关系图版,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为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政策分析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4.
高压下的天然气管道一旦发生泄漏,遇到明火极易形成喷射火,将会对管道周围人员人身及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为了研究室外高压天然气喷射火火焰的燃烧特性,基于天然气喷射火影响机理,选取运行压力为5.8 MPa、管径为25 mm的天然气管道开展了室外高压天然气水平喷射火实验。结果表明:当天然气燃烧达到稳定时,在高温火焰导致的浮力作用下,火焰会产生11.3°±1.4°的倾角;当天然气喷射燃烧时,在泄漏孔的孔口处会形成未参与燃烧的喷射气流,此区域气流的喷射速度较快、不易燃烧,喷射火焰中心区域平均温度超过1 000℃,且火焰中心最高温度超过1 300℃;火焰水平长度为19~21 m,在距离火焰中心10 m处的热辐射强度达到最大值20 kW/m2。实验结果对高压天然气管道火灾事故处理及安全距离的制定具有参考价值。(图9,表5,参18)  相似文献   

15.
台北玉果油田针对高分子聚合物、地层微生物等堵塞地层导致的注水井欠注问题,引进了HRS氧化复合解堵技术。介绍了HRS氧化剂解堵原理、技术优点,评价了其氧化降解性能、杀菌性能、腐蚀性能,开展了酸液配方优选以及岩心驱替解堵效果评价。HRS氧化复合解堵技术在玉果油田应用7井次,有效率100%,平均单井日增注30.5m3,注水压力下降15.4MPa,有效期409d,降压增注效果显著,解决了玉果油田欠注问题。  相似文献   

16.
史涛  梁爱国  李甫  刘林江 《油气储运》2012,31(9):695-696,5
针对实施常规腐蚀挂片悬挂作业时需要管道停输而影响正常运行的问题,研制了不需停输的管道腐蚀挂片悬挂装置.该装置采用主体填料密封系统与闸板相结合的独特设计,将管道内部介质与外部安全隔离,通过上丝杆机构将腐蚀挂片悬挂至预定位置,在不影响管道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快速、便捷地完成腐蚀挂片装卸工作,实现对管道的动态监测.在新疆克拉玛依油田红浅1井区火驱先导试验项目开发区块油气集输管道进行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装置满足中、低压管道设备的使用要求,且动态装卸腐蚀挂片准确率及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7.
为了深化对厚油层内部结构认识,进一步挖潜剩余油,应用岩心、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从复合河道、单一河道以及河道增生单元3个层次对文留油田25东块Es2L(4-2)小层厚油层酚体进行了构型兮析。研究表明,文25东区块为以水下分流河道为主的三角洲前缘沉积;复合河道以连片状为主,砂体厚度大,连续性好;单一河道以窄条带状分布为主,横向连续性差,纵向连续性好,其接触方式及其界面渗透性决定了地下油水的运移状况;河道增生单元以填积型为主,产状近水平,延伸距离短,一般下超过2个井距。储层构型对剩余油分布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剩余油一般富集在构型界面处。  相似文献   

18.
无黏土相钻井液体系在陆地钻井中应用已经较为广泛,技术相对较为成熟。无黏土相钻井液体系具备低密度固相含量低、流变性调节范围大、利于提高机械钻速等特点,多用作钻开液。针对南海番禺35-2区块1井的地层特点,选择使用无黏土相聚合物钻井液,从技术难点入手,在室内配方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场钻井液处理措施,成功解决了番禺35-2区块1井311.15m井段容易出现泥岩水化造浆、携砂困难、珠江组中段泥岩容易垮塌等问题,保证起下钻过程顺利,套管顺利下到位。  相似文献   

19.
特低渗透扶杨油层储量在常规注水开发难以实现有效驱动,采用CO_2能够建立起有效驱动体系,见到驱油效果。但CO_2本身存在流度低、易窜等特征。在非混相驱区块,气相的存在和储层非均质性的双重作用,导致CO_2突破后气油比大幅度上升,出现出气不出油的局面。通过室内岩心驱油试验对比分析,进行水气交替注入,其采收率均高于一直气驱注入,且注入压力越高,提高采收率幅度越大。在该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不同注入参数进行了优化,周期注入0.015HCPV,日注水量8m~3/d,日注气量7876.8m~3/d,水气注入强度比1∶3,水气地下段塞体积比1∶1。实施后,气窜得到明显抑制,单井产量上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研究成果有助于特低渗透CO_2驱的研究,对非混相驱改善开发效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选择陕西汉中市、安康市、商州市和淳化县播区1997年飞播油松为对象,1998年-2003年10月,在各播区的多效抗旱驱鼠剂(RPA)处理区和对照区随机抽取50块1 m×2 m样方调查苗木数量,以有苗样方频度、成苗量和增益指数为指标,采用ANOVA-LSD均值检验法和模型分析法,分析RPA和对照油松有苗样方频度和成苗量差异和动态,评价成苗效果,衡量RPA增益效果。按国标判定,RPA处理区第1年有苗样方频度全优,5年后均不合格;对照区第1年,汉中试验区4优、1良,安康试验区3优、2良,商州试验区1优、4良,淳化试验区1优、2良、2合格,3年后均不合格。飞播后第1年RPA和对照的苗木保存量均评定为优;第5年,RPA为优,而对照区汉中试验区的判定为合格,安康、商州和淳化试验区的为不合格。有苗样方频度和和苗木保存量与飞播年限关系均符合Inverse-模型,且RPA模型值明显大于对照;飞播后第1年至第3年有苗样方频度和和苗木保存量减少量占总减少量的85.0%,不宜进行飞播造林成效评估。RPA对有苗样方增益作用淳化最高,地区整体差异极显著(p=0.005);而对有效苗增益作用相对稳定,地区差异不显著(p=0.3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