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香微生物多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广泛参与面包、酱油、醋、酒、酸奶、泡菜等食品的生产。植物内生菌由于生长环境的独特性,已经成为新型微生物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之一。综述了目前关于植物产香内生菌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该领域需深入探讨的问题和可能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2.
铁皮石斛作为兰科石斛属的一种珍贵药材,其生长与内生菌密不可分。目前已从生长在不同环境下的铁皮石斛中分离得到多种真菌和细菌,部分菌株对植株具有显著的促生作用。详细总结铁皮石斛内生菌的多样性、内生菌对宿主作用的研究结果,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食用菌发菌质量直接影响食用菌产量和品质。针对目前发菌棚管理粗放,栽培环境监控不到位造成资源浪费、品质良莠不齐和生产效率低等问题,该文应用传感器、PLC和组态等物联网技术,设计研发了食用菌发菌智能管理系统,实现了发菌棚内部和外部环境信息的实时监测报警及发菌环境的智能化调控,为食用菌菌丝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通过测试发现,食用菌发菌智能管理系统功能完备,性能可靠,触摸屏人机交互性好,设备运行稳定,满足设计需求,能够有效降低人工的劳动强度和密度,提升菌棒质量,对提升产品品质和连续生产的能力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古菌作为细菌和真核生物之外的第三大生命域,广泛分布于陆生、水生甚至肠道等环境中。迄今为止,有关其病毒的研究依然十分薄弱。通过深度分析滴水湖宏病毒组数据,并结合tRNA基因匹配的方法,对其中的古菌病毒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发现了一条沃斯古菌门(Candidatu sWoesearchaeota)古菌病毒基因组序列,长度为23340bp,其tRNA基因序列与宿主的具有100%的一致性,将之命名为Candidatus Woesearchaeota Phage DSL-JZ1,简称DSL-JZ1。基因组注释结果显示,DSL-JZ1除了编码多个沃斯古菌的同源蛋白,还包括尾钉蛋白(tail spikeprotein)、尾丝蛋白(tailfiberprotein)以及裂解酶等有尾病毒目病毒结构和毒力基因。基因组共享基因网络分析证明,DSL-JZ1与目前已知的所有古菌病毒间,包括头尾结构的古菌病毒,缺乏明显的亲缘性。结果揭示DSL-JZ1代表着一个全新的、感染沃斯古菌门古菌的、具有头尾结构的、源自我国淡水湖泊的水生古菌病毒。  相似文献   

5.
解磷微生物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越来越丰富的解磷菌种类与功能的发现,解磷菌的应用范围也从农业领域扩展到了环境修复等方面.综述了不良环境中解磷菌种的开发及其在土壤污染、农业固体废弃物转化为生物磷肥和水体污染等环境修复方面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6.
工厂化栽培白金针菇产生的菌糖量很大,目前主要处理方法是焚烧,既造成资源浪费及污染环境,本研究系利用白金针菇菌糠栽培鸡腿蘑进行了多配方的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废置和燃烧是目前处理金针菇菌渣的主要途径,为了探究这2种处理方式对环境的影响,本研究以阿坝州红原县废弃金针菇菌渣为研究对象,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GC-MS等方法对废弃金针菇菌渣及菌包浸出液的重金属含量和浓度进行检测,同时对菌包燃烧后空气质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废弃的金针菇菌包为一般固体废弃物,菌包燃烧对室内环境空气影响不大,菌包燃烧后的废气排放不会对当地的环境空气质量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8.
为控制桃褐腐病的发生与危害提供依据,于2019年7月选用嘧菌.代森联、甲基硫菌灵、扑海因、苯甲醚菌酯和肟菌酯.戊唑醇5种药剂进行了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嘧菌.代森联、甲基硫菌灵、扑海因、苯甲醚菌酯和肟菌酯.戊唑醇效果基本相近,均能较好地防治桃褐腐病,5种药剂均对桃树及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9.
从青枯劳尔氏菌菌系分化特性、烟草基因型、土壤与气象环境条件、技术措施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影响烟草青枯病发生、流行进而引起灾变的原因,并提出了今后的病害防治方向。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如今的环境越来越恶劣,而紫外线也越来越强烈,多数人因为紫外线而患上紫外线过敏甚至是皮肤癌,给患病人带来了生活上的困扰,而多数的皮肤病患者的体内都检测出相同的真菌,即马拉色菌,而经过科学家研究发现,马拉色菌这是多数皮肤病并发的原因,所以研究马拉色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通过介绍马拉色菌,介绍目前治疗马拉色菌所采用的疗法,微生物以及中药对马拉色菌的抑菌情况,同时并重点强调了研究马拉色菌抑菌性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满足茶树菇和夏玉米共同生长的环境条件,缩小菌粮共生期间大田环境与生物生长所需温湿度的差异,采用雾喷方式对不利因素进行有效调控。该文阐述了德州夏玉米区菌粮共生模式下雾喷技术的系统组成、技术参数、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  相似文献   

12.
刘鹏 《河北农业》2010,(11):11-12
<正> 平菇发菌采用层播微孔发菌工艺,菌袋堆垛发菌时,堆垛高度以3~4层为宜,而且层与层之间、袋与袋之间要保留一定的空隙,以便散热。发菌温度应本着在允许温度范围内宁低勿高的原则,这样一般经20~30天菌丝即可长满菌袋。另外,发菌环境要清洁,发菌场所地面及  相似文献   

13.
拮抗菌生物防治果蔬病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近年来利用拮抗菌控制果蔬采后病害的拮抗菌种类及应用、拮抗菌的防病机制、拮抗菌增效措施,并分析了拮抗菌防治果蔬采后病害的前景,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针对目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检测现状,总结了4种现行有效的常用检测方法,并对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比较。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可精确定量、反应迅速、信号重复性好、灵敏度和特异性高,不需要凝胶电泳过程,避免了扩增产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将是未来分析检测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15.
固定化微生物制氢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固定化微生物制氢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分析和评价了固定化纯菌制氢与固定化混合菌制氢的优缺点,阐述了目前固定化微生物制氢技术的存在问题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希瓦氏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希瓦氏菌(Shewanella)隶属于弧菌科(Vibrionaceae),于1985年被正式命名。希瓦氏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目前已发现的菌种数达50多种。该属中的一些成员,如奥奈达希瓦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在环境的生物修复及微生物燃料电池等方面存在较高的利用价值。但是,一些希瓦氏菌也是人类和水产动物的潜在病原,包括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ens)、海藻希瓦氏菌(Shewanella algae)和Shewanella xiamenensis等,目前该属中致病菌的数量还不明确。早期研究表明人类感染希瓦氏菌的主要途径是海水接触,而希瓦氏菌的感染宿主也主要为海水鱼;但是越来越多的人类无海水接触史的致病病例及淡水鱼类感染病例的出现,推测希瓦氏菌的宿主及传播途径可能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植物VS工厂     
《北京农业》2013,(11):42-43
目前,工厂化农业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蘑要标志。荷兰、日本、以色列等国的设施设备标准化俘度、种菌技术及规范化栽培技术、植物保护及采后加工商品化技术、新型覆盖材料开发与应用技术、设施综合环境调控及农业机械化技术等有较高的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汉逊德巴利酵母菌在酸性、胆盐环境及人工胃肠液下的存活情况,采用活菌计数法,分别在p H值1.0、1.5、2.0、2.5,胆盐浓度0.2%、0.3%、0.4%的PDA液体培养基,人工胃液作用0、2、4 h,以及人工肠液作用0、2、4、6、8、10 h环境下,测定汉逊德巴利酵母菌的活菌数。结果表明:耐酸试验中,该菌株在p H值1.0没有存活,p H值1.5、2.0、2.5活菌数与对照组比较下降明显(P0.01);耐胆盐试验中,该菌株在0.4%的高胆盐浓度下仍然存活,活菌数随胆盐浓度增加而降低;人工胃液试验中,与0 h比较,2 h、4 h活菌数显著增加(P0.01);人工肠液试验中,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该菌株活菌数先升后降,但都比0 h活菌数增加。可见,汉逊德巴利酵母菌能够耐受较高的酸性环境和较高的胆盐环境,并在人工胃肠液环境下具有较高的存活能力,符合研制新型微生态制剂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环境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甲氧丙烯酸酯类(Strobilurins)杀菌剂在环境中的行为归趋,评价其在环境中的风险性,采用室内模拟实验法,对嘧菌酯、氰烯菌酯和醚菌酯3种Strobilurins杀菌剂在不同温度、pH水体中,不同类型土壤中及氙灯光照环境下的降解特性展开实验。结果表明:在25 ℃, pH5.0、7.0、9.0条件下嘧菌酯和氰烯菌酯水解缓慢,醚菌酯则较快,降解半衰期范围为0.105 d至1 a以上,其水解特性差异与水体pH值和农药本身结构相关;50 ℃时3种Strobilurins杀菌剂水中降解较25 ℃时水解速  相似文献   

20.
大豆菌核病是大豆的主要病害之一,对大豆生产造成极大危害。目前主要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对环境、人畜不安全。本试验从生物防治角度解决此问题。试验采用土壤诱捕法、菌核内生菌分离法及土壤稀释平板分离法获得对大豆菌核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共15株,其中以"克H3"菌株对菌核菌的拮抗作用最强,平皿对峙培养时抑菌圈直径可达11.4 cm。同时对"克H3"菌株的形态、性状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