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俄恰克图茶叶贸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茶叶流入欧洲,荷兰、英国开风气之先。中国近代外交官薛福成在《出使英德义比日记》中有载:“中国茶之到欧洲,始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荷兰之东印度公司携带少许,以供玩好。国朝顺治八年(1651),荷兰始载茶至欧洲发售。越十年,茶市益行,英京始立茶税之律。当时甚为珍贵,馈送王公不过一二磅而已。”俄国人用茶,略晚于荷兰。万历四十四年,歌萨克什长彼得罗夫才在卡尔梅克(俄国文献中对我国卫拉特蒙古人地区的称谓)初尝茶味,并对这种“无以名状的叶子”表示惊异,崇祯十三年(1640),俄使瓦西里·斯达尔科夫从卡尔梅克返国,带回茶叶二百袋(约240公斤)奉  相似文献   

2.
陆羽《茶经·七之事》“茗菜”质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游修龄 《农业考古》2001,(4):211-213
陆羽《茶经·七之事》是《茶经》一书中内容最为复杂的部分 ,涉及与饮茶有关的历史人物 ,传说人物、神话传说 ,茶叶产地、风俗掌故等 ,以一人一事为单位 ,分条叙述 ,共约 2 5 0 0来字。其中第二大段第三条引《晏子春秋》的记载 :“婴相齐景公时 ,食脱粟之饭 ,炙三戈五卯茗菜而已。”(笔者按 :戈应作弋 ,卯应作卵 )。 2 0 0 0年新出版的《中国茶叶大辞典》“茶人之部”根据陆羽的引文 ,以晏婴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茶人 ,并加按语说 :“按 :《晏子春秋》内篇作 :“苔菜” ,《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作 :“茗菜” ,同《茶经》。当时茗 (茶 )作为食…  相似文献   

3.
建瓯,在福建省中部偏北、建溪上游。1913年由建安、瓯宁两县合并设置。自古盛产茶叶,建茶历史悠久。据说,2800多年前,叔熊居濮地,尔后有“七闽”之谓。认为濮,即居于武夷山脉的闽越族。东晋.常璩撰《华阳国志》载:当周武王伐纣,南方8个小国率兵来会,濮国参加会盟,带去茶叶献给武王。其茶便是闽越土著所产。徐表然《武夷山志》载:“武夷茶原属野生,非人力所植,为一老人所发现,初献茶,死为山神,立庙祀之。”这一说法成了后人对宋诗“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的注脚。建茶有文字记载者约在南北朝时期(479~502年),南齐.永明间(484~493年…  相似文献   

4.
话说浮梁茶     
浮梁,产茶历史悠久,远在汉朝就有僧人采茶。自唐代开始,浮梁就盛产茶叶了,据《新唐书·食货志》载,“各地产茶数量多少不一,以浮梁出茶最多。”又据《元和郡县图志》载,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浮梁“每岁出茶700万驮,税15万余贯”。当时的浮梁,茶多,茶好,再加上水陆交通发达,故成为我国茶叶的集散地之一。一些商贾富豪,云集浮梁,争购茶叶,转运销售。茶叶销售分为两路:一路走水运,一路走陆运.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脍炙人口的《琵琶行》诗中曾写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据史料记载,那时的西域一带(今西北、华北各地)从浮梁运销的茶叶达十几万驮之多,《敦煌变文集》中的《茶酒论》即记录了  相似文献   

5.
古代“嫁树”是普遍被应用的一种技术措施。《齐民要术》卷4《种枣》篇载:“正月一日日出时,反斧斑驳椎之,名曰‘嫁枣’。”原注:“不斧则花而无实,斫则子萎而落也。”唐·韩鄂撰《四时纂要》载:“元日日未出时,以斧斑驳椎斫果木等树,则子繁而不落,谓之‘嫁树’。”明·俞宗本著的《种树书》(公元1379年)载:“辰斧驳斫树,则结子不落。”清·怀荫布修,黄任、郭赓武撰《泉州府志》(公元1870年)载:“(芒果树)实时必以斧乱砍其株,不然则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茶叶初级市场浅析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唐文起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且产区域广阔。据1927年6月《申报》报道,福建闽侯等20余县,浙江绍兴府八属,杭州、宁波、台州、温州、严州各府旧属之县,湖北崇阳等10余县,湖南安化等数十县,四川濯...  相似文献   

7.
近拜读《农业考古》85年1期《宜宾地区茶叶生产历史初探》和《四川荔枝栽培史略谈》二文,受益匪浅,但觉得二文中有许多问题值得商榷,特在此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供参考。(一)方义开同志在《初探》一文中引《华阳国志·巴志》认为由于巴地“园产香(艹名),而巴地包括今宜宾地区在内,则宜宾地区也就“园产香(艹名)”,同时,在其它地方还未种茶或不及巴地(包括宜宾地区)。我觉得这里有三点令人犯疑:其一,《华阳国志》载巴地“西至僰道”,很明显,宜宾一带是不属于巴地的;《华阳国志》的作者常璩将江阳郡(泸州)列入卷三《蜀志》,并言蜀地“东接于巴”,这样,不论是在宜泸  相似文献   

8.
从茶史文献可知,我国清代叶隽撰写了茶书《煎茶诀》,但该书在我国失传,朱自振教授等近在日本发现由日人编辑、删改后出版的“明治本”和“宽政重刻宝历本”两个版本,分别藏于日本国会图书馆和大阪中央图书馆。本文介绍《煎茶诀》的这两个版本,旨在为国内茶叶历史文化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一、“明治本”《煎茶诀》现藏于日本国会图书馆。附(一):王治本序,明治十二年小田诚一郎训点本全文:藏茶初得茶,要极干脆。若不干脆,须一焙之,然后用壶佳者贮之。小有疏漏,致损气味,当慎保护。其焙法:用扌卷张纸散布茶叶,远火焙之,令渐干。其壶如尝为…  相似文献   

9.
1942年,中国茶叶研究所由浙江衢州的万川,迁址至福建崇安的赤石企山茶场。在当时战事紧张、条件艰苦、经费短缺等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吴觉农带领蒋芸生、叶元鼎、王泽农、庄晚芳等一批茶学家,同心同德,任劳任怨地在崇安赤石开展了茶树良种繁育、茶叶机械加工和制茶化学等研究工作;同时还编辑出版了《武夷通讯》、《茶业研究》等茶叶学术期刊,本文对《茶业研究》作一解读。  相似文献   

10.
毕新丁 《农业考古》2005,(2):336-337
婺源绿茶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被美国《茶叶全书》赞为“中国绿茶之最优者”,曾获马拿马中国博览会金奖,婺绿珍品大鄣山茶荣获“‘98昆明世博会金奖”,天佑绿茶荣获“‘99诺贝尔世界发明成果博览会最高金奖”。2005年初,婺源这个千年茶乡,又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  相似文献   

11.
茶圣陆羽在余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清源 《农业考古》2002,8(2):25-27
唐代茶圣陆羽(733—804年),其足迹遍及全国32州的茶叶产区,经多年的认真考察,写出了《茶经》三卷,《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故后人称奉他为“茶圣”、“茶仙”、“茶神”。……  相似文献   

12.
“婺绿”茶史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婺绿”的溯源婺源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著名的茶叶专家陆羽(公元733~804年)所著的《茶经》一书中,就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记载。《茶经》成书的年代为肃宗乾元年间,那时,婺源已建县治于清华。诗人白居易于公元816年写的长诗《琵琶行》中“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句,可以看出浮梁已经成为茶叶的集散地。那时的县城清华至毗邻的浮梁只有一百五十华里,婺源茶叶,绝大部分运到浮梁销售是有理可据的。从有关史料中,还可得到证实,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从浮梁运销西北,华北各地的茶叶就有几十万驮之多。这说明唐代的婺源已是著名的茶区了。  相似文献   

13.
冯卫英 《农业考古》2015,(2):179-184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开通了广州、上海、福州、厦门、宁波五个城市为贸易港口。上海虽然比广州开放较晚,但因其距离福建、浙江、安徽等茶叶产区更近,交通便利,所以通商之后优势即刻显露出来。茶叶、生丝等出口贸易的中心开始由广州转移至上海,上海也因此逐渐发展成为中国近代首屈一指的茶埠。借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航线开通,上海经过多年发展,初步具备了国际贸易港的性质,也因此茶叶贸易难免受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巴里坤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巴里坤马是新疆的一个地方优良马种,产于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分布于伊吾和哈密县。 巴里坤地区养马历史悠久,曾有过比较发展的阶段。据《文献通考卷》载:“养马放牧于平川中,弥亘百余里,以毛色分别马群,莫知真数。”又据《中国经营西域史》载:“在乾隆年间,于伊犁、塔尔巴哈苔、镇西(即巴里坤)、乌鲁木齐等处创办牧厂,孳生畜群,以备防官兵及解往内地之用”;“巴里坤马厂有三个,东厂设立巴里坤,西厂设于古城(奇台县),三厂设木垒,皆水草茂盛之地”。由此可见,当时巴里坤养马业已初具规模,马匹大多为蒙古马。从史料分析得知,  相似文献   

15.
2018年12月15日,“帝王作家”二月河(原名凌解放)因病去世,享年73岁。他不仅写有520万字的“落霞三部曲”(《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成为中国史学领域经典之作,还与人交往有道,给世人留下了许多交际佳话,值得我们学习传唱。  相似文献   

16.
所谓茶马法,是指我国自唐朝以来历代封建王朝为茶叶边境贸易所制订实施的一系列法律、法令。因为那时的茶叶边境贸易主要是以茶易马,所以这些法律、法令后人统称茶马法。我国茶叶作为商品销往边疆,始于唐代。贞观十五年(641),唐皇把文成公主下嫁西藏王松赞干布,茶叶从此传入西藏。《西藏政教鉴附录》称:“茶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土也。”又,《新唐书·隐逸传·陆羽》载:“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回纥,就是今天的维吾尔族。回纥王受唐朝廷册封是在天宝三年(744年)可见茶叶销往新疆已经到了中唐了。  相似文献   

17.
闽台关系密切,我曾归纳其间有八缘:地缘近、史缘久、血缘亲、文缘深、神缘合、语缘通、俗缘同、商缘广,两地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再划分细一点,像物缘、业缘、姻缘等,都可以举出不少例子。以茶缘而言,台湾茶叶源于福建,茶种和产制技术均自福建引入,闽台两地泡饮方法和品赏艺术大致相同。这一方面,不少学者已有所论述,这里,我再作些概括和补充。连横在《台湾通史》卷二十七“农业志”写道:“嘉庆时(引者按,即公元1796-1820年间),有柯朝者归自福建,始以武夷之茶植于鳄鱼坑,发育甚佳,既以茶子二斗播之,收成亦  相似文献   

18.
福建荔枝栽培起于何时,尚未找到明确的历史记载。荔枝原产于我国,原产地系广东的海南岛与雷州半岛。福建的荔枝约于六朝(公元420~589年)初期从广东传入。六朝时福州称“东冶”,是福建的重要港口。《后汉书·郑弘传》载:“建初八年(公元83年)旧交趾七郡贡献,皆从东冶泛海而至,风波艰阻,沉溺相系。”认为古代荔枝先从广东传至福建的福州,并且栽培颇盛。明·王象晋撰《群芳谱》(1621年)载:“荔枝初出岭南及巴  相似文献   

19.
巩志 《农业考古》2001,(2):324-327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中国武夷山 ,以其丹山碧水、秀峰奇茗著称于世。素有“风景秀甲东南、岩茶蜚声中外。”名胜与名茶 ,双绝于人寰。名山出名茶 ,名茶耀名山。武夷山古属建州 (今福建建瓯市 )位于闽江上游的建溪流域。“茶笋满山 , 利通天下” ,( 2 ) 是建州的特色。福建之茶“以武夷之产声名最著” ,自古有“建溪官茶天下绝”( 3) 之誉。十七世纪武夷茶率先走出国门 ,是中国茶叶输向欧洲最早的茶类 ,欧人称颂 :“茶是治百病良药。”英国国会文献上最早记载中茶的文字就“Bohea” ,以“武夷”为中国茶叶之代称。十八世纪中期 ,瑞典…  相似文献   

20.
刘晓航 《农业考古》2003,(2):320-321,325
地处鄂南的咸宁不仅是驰名中外的“桂花之乡” ,也是文明遐迩的茶乡。早在汉魏六朝时期已开始种茶。至唐武则天临朝称制时期 ,咸宁即有名茶“桃花绝品”传世。咸宁的茶叶种植 ,以柏墩为中心。据光绪八年(1882年 )《咸宁县志》云 :“咸宁马桥 ,柏墩地方植茶最广”。其中柏墩乡 (今改为桂花镇 )以砖茶加工著称 ,其早期的“箱红”至后期“长裕川”“生生生川”青砖茶。历时四百年 ,以柏墩为龙头自成一体的由淦水为起点的茶叶水运线路 ,成为纵贯南北的中俄茶叶之路的源头之一。至明代 ,咸宁所产茶叶经过茶农初加工制成红茶后 ,由川、陕省茶商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