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甘肃省靖远县天然草地面积37.33万hm2,占农业用地的64.3%。草地可以分为高寒草甸类、温性草原类、温性荒漠草原类和温性荒漠类4大类。有天然牧草42科,138属,215种,主要是禾本科、菊科、豆科、藜科、莎草科和蔷薇科的种。青草总产量5.15亿kg,理论载畜量24.7万羊单位。对草地存在的问题及提高生产力的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对海南省天然草地禾本科植物资源与利用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和分类统计表明:海南省天然草地禾本科植物共有103属271种,其中海南省所特有的植物有24种,可用作草坪建植的植物有7属8种;依据质量特征将调查到的禾本科植物划分为3个级别,其中优良牧草有48属137种,中等牧草有64属130种,低等牧草有4属4种.同时提出应当合理开发利用该资源,加强野生草种的驯化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该文以退化的禾草+杂类草天然割草地为对象,探讨补播对其植被恢复效果的影响。利用常规测定方法对补播天然割草地植被数量特征进行测定与分析。补播豆科和禾本科牧草后,退化的天然草地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补播次年的山地草原中豆科和禾本科牧草的比例提高,山地草原补播红豆草、苜蓿、无芒雀麦、披碱草后,草地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补播次年山地草原群落中禾本科牧草和豆科牧草比例明显提高,草地群落产量和草层高度均出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0引言 新疆具有丰富的牧草资源.分布比较广泛,天然草地面积57万hm^2左右,可利用草地约48万hm^2,是我国第三大草原省区。为了合理开发利用野生牧草种质资源,加快牧草育种进程,2008年8月中旬对阿勒泰地区七个县市的野生牧草的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摸清野生资源的具体分布状况,为育种工作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EOS/MODIS植被指数建立草地估产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EOS/MODIS卫星遥感数据,将遥感技术用于草地牧草产量测量.以乌鲁木齐天山北坡密丛禾草、中生杂类草组成的草甸草原、密丛禾草、旱生杂类草组成的草原及小禾草、半灌木组成的荒漠草原为典型研究区,以2006年6~10月的地面测产数据和同步MODIS遥感数据为基础,分别建立了草地牧草估产模型.三种草地类型的遥感植被指数与牧草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均为极显著水平,不同模型拟合效果不同,其结果表明,二次多项式估产模型的拟合度好于线性模型.  相似文献   

6.
高产优质牧草引种筛选及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年多试验研究初步认为,在浮山试区,豆科牧草保定苜蓿、苏联1号苜蓿、雷西斯苜蓿、晋南苜蓿、秘鲁苜蓿、红豆草,禾本科牧草杜康雀麦、草原雀麦、林肯无芒雀麦和菊科牧草菊苣等10种牧草是建立人工草地的高产优质牧草。豆科牧草沙打旺抗逆性强,是补播改良天然草坡的先锋草种。实行豆科禾本科牧草混播,适当早播、深播、精耕细作是旱农区建立人工草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以呼伦贝尔草甸草原羊草+杂类草群落和贝加尔针茅+羊草群落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退化程度下的植物群落组成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增加,群落物种组成逐渐单一,数量逐渐减少,其中代表草甸草原成分的物种重要值变化较明显,群落伴生种的重要值随着退化程度的增加而降低,有些耐践踏、适口性差的物种如寸草苔、披针叶黄华、糙隐子草等对草甸草原具有一定指示作用的物种重要值具有上升的趋势;群落物种组成发生明显变化,轻度和中度退化草地仍以禾本科为优势种,退化指示类的菊科植物的重要地位得到提升,中度退化区蔷薇科和毛茛科植物不断增加,袁重度退化阶段,多以耐践踏的菊科植物、莎草科和小型禾草占优势。  相似文献   

8.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杜蒙)地处松嫩平原最低平处,属中温带半干旱季风大陆性气候,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草原物产丰富,植物种类繁多,在我们所采集的304种植物标本中,饲用植物144种,占采集植物总数的47.5%,豆科植物共33种,占总数的10.9%,优良牧草共31种,占可饲用植物的21.5%.杜蒙的畜牧业是在草原面积大、牲畜头数少、天然牧草利用不足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浪费了许多优良牧草资源.而牧草资源是草食家畜的主要饲料来源.为了大力发展草原畜牧业,充分利用杜蒙优越的牧草资源,必须在草场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牧草资源有个全面的了解和评价.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日趋严重,牧草产量持续下降,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为此,乌兰察布市以国家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为契机,以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为目的,开展了大规模的草牧场保护建设工作,使天然草原基本恢复。通过对乌兰察布草地资源退化现状的调查研究,剖析了天然草地退化的原因,进而采取了多项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最后提出了草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不同类型的天然草地其植物群落组成、天然牧草产量及营养品质的研究开展多年,但对同一土壤类型不同地势对天然草地植物群落组成、牧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的研究程度尚不十分清楚.为了探讨这一问题,选择丘陵区(坡地)、平原区(平地)和低湿区(洼地)进行随机区组试验,通过2 a连续调查和分析赤峰市巴林左旗不同地势天然草地对植物群落组成、牧...  相似文献   

11.
为了完善赤峰草原主要分布区草地现有植被资料,促进草地植被恢复,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该区域内的牧草种质、发展草地畜牧业,以3个地区的草地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取样法,调查和分析了群落物种组成、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等特征,探讨了植物群落多样性与海拔梯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赤峰草原主要分布区植物资源丰富,共发现植物233种,分属39科155属;草地植物群落以菊科(Compositae)、豆科(Leguminosae)、禾本科(Gramineae)植物为主。通过样方调查发现,巴林右旗草地植物的优势种为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阴地蒿(Artemisia sylvatica),丛生隐子草(Cleistogenes caespitos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寸草(Carex duriuscula)等为伴生种;巴林左旗优势种为寸草,伴生种为羊草、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和野亚麻(Linum stelleroides)等;克什克腾旗以寸草为优势种,羊草、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和小菅草(Themede minor)等为伴生种。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自巴林左旗、克什克腾旗、巴林右旗呈现逐渐降低趋势。赤峰草原主要分布区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随海拔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中等海拔处(800 m)植物群落多样性最高。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挖掘草原生产潜力的途径、技术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侯向阳 《中国农业科学》2016,49(16):3229-3238
草原是中国第一大陆地生态系统,面积近4亿hm~2,占国土面积的41.7%,是中国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畜牧业的重要资源,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带。然而,由于长期不合理开发利用,中国草原面临严峻的生态退化、植被生产力衰减、草畜矛盾突出、畜产品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生态和生产功能均严重下降,成为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约性区域之一。系统地、可持续地挖掘草原生产潜力,有效提升草原生态和生产功能,是加强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加速现代畜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挖掘草原生产潜力主要有三方面途径,一是进行退化草原恢复,提高草原生产力;二是进行旱作栽培草地建设;三是发展高效草业。针对不同类型退化草原,采取自然恢复、优化利用、人为改良等改良与恢复措施,可加速退化草原恢复进程,并提高退化草原生产力20%—30%甚至40%—50%。在半干旱区由于水土资源的限制,应重点发展以粮改饲为主的旱作栽培草地,以挖掘本土牧草优异资源为主,选育和扩繁抗旱、抗寒、耐牧型牧草品种,研发和应用旱作草地栽培技术、收获加工技术、土壤保育及耐旱材料等,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和旱作栽培生产效率,可提高生产力2—3倍。在区域水资源条件较好且综合平衡的基础上,适度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人工草地,如按提高生产力10—20倍计,每年可增加饲草1.5×10~7—3×10~7 t,可解决2×10~6—4×10~6 hm~2草地的优质饲草的生产问题。为保障可持续挖掘草原生产潜力,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一是发挥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的长效驱动作用,紧紧把握推进方式转变,在草畜平衡的范畴中鼓励草地优化利用,以不断挖掘政策效益和可持续挖掘草地的第一性生产潜力和第二性生产力;二是建议和实施可持续挖掘草原生产潜力研发计划行动。重点开展天然草原饲草生产力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半农半牧区高效草牧业技术模式和示范,突破生产饲草生产土地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技术、水土生物等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制约草畜结合的饲草质量差、调制利用差、转化效率差的技术难题,综合提高饲草转化利用效率。三是建立不同类型区现代草业大示范区。针对不同草地类型的特点和面积进行战略布局,建立区域性的大示范区,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实现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四是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建立完善市场体系,鼓励建立多元主体综合体形式运作市场,助推草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饲草理论载畜量为1171.9万羊单位,开发潜力为480.9万羊单位,其中天然草地已无潜力可挖,且已超载9.17万羊单位,今后饲草开发的重点为改进作物秸秆加工利用技术,提高利用率,并扩大加强人工草地建设。  相似文献   

14.
甘肃草地蜘蛛区系名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蜘蛛是草地害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本文记叙甘肃天然草原和人工载培草地的蜘蛛20科63属120种,供蜘蛛研究、草地天敌的保护利用和害虫的防治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杨丽娜  王世进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641-14642,14743
首先介绍了呼伦贝尔草原退化的现状,然后深入分析呼伦贝尔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呼伦贝尔草原退化问题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依据野外调查资料并参阅有关文献资料,对河北坝上地区天然草地菊科植物区系及器官形态分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野生菊科植物约有34属67种,单种属、少种属居多,占总属数的97.1%;植物区系组成有7个分布区类型及5个变型,温带性质明显;菊科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各个器官的形态特征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北干旱地区灌木植物种类多、资源广,一些灌木植物具备营养和药用价值高等特征,被视为无抗绿色养殖的潜在重要饲料来源.总结分析了西北干旱地区灌木植物资源现状,典型灌木植物(豆科、藜科、菊科、胡颓子科沙棘属)以及其他潜在饲用性灌木植物(小檗科、杨柳科、唇形科、蒺藜科、蔷薇科)的利用情况,以便充分挖掘不同灌木植物的饲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人工草地建设中长期存在牧草品种、类型单一和适应性差等问题。野生牧草具有区域适应性强、高产、优质、抗旱、耐寒、耐瘠薄等特性,具有很好的利用前景。本文简述了野生优良牧草植物的特点和合理利用的意义,并分别从种质资源调查、基础生物学、牧草种子繁育和驯化应用等4个方面概述了研究和利用野生牧草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以期促进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草地建设与草业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