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四川和黄淮生态区小麦品种(系)主要产量性状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来自四川和河南两地区的主栽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品种和2012年两地部分区试小麦品系共27个材料,在河南辉县地区种植,随机区组法2次重复,生长期间和收获后调查产量结构性状,研究南方和北方生态区小麦品种产量构成的差异.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四川品种在北方种植,其产量明显低于北方品种;②四川品种的穗粒数高于北方品种,但穗数和粒重低于北方品种;③北方的多穗型品种在北方生态区种植易获得高产,大穗型品种在产量结构合理的条件下也能获得较高产量;④单位面积穗数是北方冬麦区构成小麦产量的第一因素;⑤大穗型品种播量对单位面积穗数调节效果不明显.上述结果说明,不同类型生态区小麦最佳产量结构差异较大,北方品种高产主导因素是单位面积穗数,南方品种优势倾向于穗粒数. 相似文献
2.
矮秆大穗小麦品系94N4364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375~675万粒/hm^2)的增加,其产量有提高的趋势,但与相应种植密度的对照宁春4号相比,分别减产4.3%和7.8%。试验表明:矮秆大穗小麦品系的穗数、穗粒数多,并不意味着产量就高。产量的高低取决于千粒重,即灌浆期的光合速率是影响产量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4.
5.
<正> 1988~1991年,我们选用大穗型小麦品系烟1934和鲁资406,多穗型品系烟214—9和鲁54368,分别在长清县良种场和邹平县冯家村进行了一定面积的高产示范试验。1991年经实打验收,40亩烟1934平均亩产551公斤。3亩鲁资406平均亩产542公斤,9亩烟214—9平均亩产543公斤,5亩鲁54368平均亩产 相似文献
6.
7.
8.
1992 ̄1993年在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对江苏省70 ̄90年代育成的抗枯萎病棉花品种进行产量及有关性状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90年代品种比70年代品种产量提高近两成。80年代品种铃重的增加,90年代单株铃数和衣分率的提高是棉产上升的主导因素。不同时期育成的品种纤维品质变化不显著。在棉铃空间分布上,90年代品种纵向上部铃及横向第一、二果节内围铃比例均比70年代品种增加。棉株光合强度、生物产量及收获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淮北麦区不同穗型小麦品种不同播期条件下适宜的播种量,以多穗型品种徐麦40和大穗型品种徐麦41为材料,设置适期播种(10月10日)和晚播(10月25日)2个播期,每个播期下设常规播量(D1,适期播种为120 kg/hm2,晚播为180 kg/hm2)、1.25倍常规播量(D2)和1.5倍常规播量(D3)3个播量,研究播期和播量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期播种有利于提高单株茎蘖数、单株穗数、成穗率、穗粒数、千粒质量、粒质量叶比和收获指数;晚播条件下增加播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冬前茎蘖数、最大茎蘖数、穗数、叶面积指数和总结实粒数有补偿作用,但单株茎蘖数、单株穗数、成穗率、粒质量叶比、穗粒数、千粒质量和收获指数降低。与徐麦41相比,多穗型品种徐麦40具有较强的茎蘖成穗能力,较高的成穗率和总结实粒数,但穗粒数、千粒质量、收获指数较低。与适期播种相比,晚播条件下增加播量,多穗型品种徐麦40产量仍可维持在适期播种水平,而大穗型品种徐麦41则减产较多。适期播种条件下,多穗型品种徐麦40和大穗型品种徐麦41适宜播量分别为120 ...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主要水稻品种品质性状研究 总被引:43,自引:4,他引:43
本文研究了辽宁省12个有代表性的水稻品种在相同条件下的碾磨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结果表明:辽宁省主要水稻品种整精米率、胶稠度、糊化温度等品质指标较优,而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则较大;弯穗型品种与直穗型品种在糙米率、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精米粒长、垩白粒率、垩白面积等7个指标上区别明显,弯穗型优于直穗型,相关分析表明:精米率与粒宽、整精米率与穗颈粗、胶稠度与着粒密度、粒长与理论产量呈显著负 相似文献
11.
江苏淮南地区70年代以来小麦品种产量及产量因素的演变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江苏淮南地区70年代以来,审定通过的8个小麦品种和2个品系在7个有代表性的试验点进行品比试验,研究15年来品种更换过程中产量和产量因素的表现和稳定性的变化。80年代中期推广的扬麦5号,产量水平约为286kg/亩,比70年代前期推广的品种提高12-15%。由于新品种的育成,平均每10年产量提高8-10%。1970-1985年间,产量的提高主要是保持了一定的亩穗数和着重增加了粒重。近期品种的产量稳定性显著好于老品种。结合产量因素的演变情况,提出了今后江苏淮南地区的产量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12.
水稻群体冠层结构与光合特性对产量形成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1,自引:2,他引:61
本文研究了水稻群体冠层结构与光合特性对不同类型品种产量形成的作用,结果表明:冠层倒4叶至倒1叶叶长与每穗总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冠层各叶叶长与结实率、千粒重及单株产量的关系因品种类型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抽穗后冠层叶片的比叶重和叶绿素含量与杂交籼稻和中籼品种的结实率、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中粳品种的结实率、产量相关不显著;增加抽穗至成熟期叶片的净同化率,对促进杂交籼稻汕优63籽粒生长的作用较大,对中粳品种盐粳2号的作用较小;抽穗期顶3叶叶面积占冠层最大叶面积之比是衡量群体发展合理与否的一个指标,适当提高这个比值,有利于增加抽穗后干物质的积累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3.
抛栽水稻产量形成及其生态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以手插及机插稻为对照,比较观察到抛栽稻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上的优势:1.群体生长起步快,分蘖多,前期生长势较强;2.群体冠层结构匀称,改善了冠层通风透光条件,单位面积土地上绿叶量较多,光合势大;3.单位面积容纳的穗数与颖花量多,抽穗后群体光合层厚,源强库大。但亦表现分蘖成穗率略低及抗根倒力小等弱点。栽培上应恰当地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主要酿酒葡萄品种的叶形结构鉴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Galet的葡萄叶形结构测定原理,用多元判别法和计算机图形分析,对我国主要栽培的9个酿酒葡萄品种叶片形态参数进行数值化鉴别。结果表明,测量的9个叶形结构参数在区分品种上有不同的作用,尤其以SS。SI和S3个指标所起作用最大。9个品种的多元判别分析的平均拟合率为78.8%,达到了判别目的。蛇龙珠是可能是1个与“Cabemet”家族亲缘关系十分接近、且独立存在的品种。同时根据叶片测量数据,绘制叶形结构参数均值脸谱图形,以便直观地对葡萄品种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下游地区小麦品种更替中源-库性状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长江下游地区50年代以来先后推广的17个代表品种和3个新品系的源-库和产量性状的变化进行了两年研究。结果表明,随品种更替单茎叶面积增加,叶面积重心上移。近期品种叶片叶绿素含量和A/B高于地方品种,但光合速率差异不大。单穗、单粒库容和收获指数随品种更替而增加,但株高和单位面积穗数减少,单位面积生物量没有明显增加。地方品种前期光合生产力高,近期品种后期干物质积累多。在现有品种基础上提高产量潜力,需在增库的同时增源。 相似文献
16.
17.
18.
不同粳稻品种倒伏指数及其相关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不同粳稻品种(系)间倒伏指数存在显著性差异(F=2.139,P<0.01)。粳稻品种在演进、改良进程中,稻株茎秆抗倒伏能力明显提高,抗倒性与高产性能够在较高水平上保持协调。在与倒伏有关的几个主要农艺性状中,挫折重与倒钱指数相关性最大(r=-0.7883^**)。单茎干物重与倒伏指数亦呈显著负相关(r=—0.4852^**),株高则与倒伏指数存在显著正相关(r=0.5535^*)。 相似文献
19.
水稻拔节期株型特征及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以杂交中籼稻汕优63和中粳稻武运粳8号为材料,采用不同的栽插密度、肥料运筹等措施,塑造不同产量的群体,研究水稻拔节期株型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高产群体拔节期叶片的长度适宜,叶鞘载叶量小。汕优63叶角较小,叶片松散度宜小,顶部3叶松散度之和7.7度左右;武运粳8号叶片松散度宜大,顶部3叶松散度之和6.0度左右。群体距顶层35cm左右的透光率达40%-45%,顶部3叶的叶绿素含量适中,光合速率高。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