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3%啶虫脒3个不同剂量、10%吡虫啉药剂对照及清水对照试验,结果表明,3%啶虫脒27、36、45g/hm2(有效成分)3个剂量的处理防效均极显著高于10%吡虫啉20g/667m2(商品量)防效,3个剂量之间防效无显著差异。3%啶虫脒3个剂量的处理药后1、3、7d防效高,平均防效99%以上;对照药剂10%吡虫啉20g/667m2(商品量)用药后防效94%,从药效、经济、农药残留等综合因素考虑,采用3%啶虫脒27g/hm2(有效成分)防治棉蚜为宜。  相似文献   

2.
棉蚜对氟啶虫胺腈抗性发展动态及田间种群抗性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河北棉区棉蚜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水平,评估棉蚜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风险。采用浸渍法测定了2014—2017年河北省不同棉区棉蚜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水平。利用群体汰选法筛选棉蚜抗性品系,采用Tabashnik域性状分析法计算棉蚜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现实遗传力。抗性监测结果表明,与历史敏感基线相比,河北沧州、邯郸和保定地区的棉蚜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倍数分别为59.07、197.43和205.39倍,达高水平至极高水平抗性。用氟啶虫胺腈对田间采集棉蚜种群连续筛选25代,抗性倍数上升了13.44倍。在前期汰选的15代(F_0~F_(15))中,抗性现实遗传力为h~2=0.030 4,抗性风险较低;而在之后的10代(F_(15)~F_(25))中,其抗性现实遗传力为0.148 4,抗性风险明显增加。结果表明河北棉区棉蚜对氟啶虫胺腈抗性呈显著增长的趋势,棉蚜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发展具有先缓慢之后迅速增长的特点。本研究可为氟啶虫胺腈的合理应用和棉蚜的抗性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棉蚜啶虫脒抗性、敏感品系解毒酶活性测定和增效剂试验,明确与抗药性产生密切相关的解毒酶.[方法]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生化分析方法,研究棉蚜啶虫脒品系解毒酶活性变化和增效剂的增效作用.[结果]棉蚜啶虫脒抗性品系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细胞色素P450s O-脱乙基比活力都高于敏感品系,其中抗感品系中羧酸酯酶、细胞色素P450s O-脱乙基比活力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啶虫脒抗性品系三种解毒酶活性分别为敏感品系的2.91、1.04和1.69倍.增效剂磷酸三苯酯(TPP)、增效醚(PBO)、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在啶虫脒敏感棉蚜品系中的增效比为1.02、1.03、1.02,在啶虫脒抗性棉蚜品系中的增效比为1.77、1.61、1.04.[结论]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在棉蚜对啶虫脒的抗性产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鬼斧为高度浓缩的吡啶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内吸传导、触杀、胃毒作用,内含40%强力增效助剂。2006年我站选用鬼斧20%啶虫脒液剂进行防治棉蚜田间药效试验,以评价鬼斧20%啶虫脒液剂对棉蚜的防治效果,并确定最佳使用剂量及对天敌的安全性,为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5.
天邦(20%啶虫脒wp)是山东省德州市二屯工业园天邦农化有限公司生产的新一代氯化烟类超高效杀虫剂,对害虫具有胃毒、触杀外还具有较强的内吸性和强渗作用,对杀伤棉蚜具有强大的速效性和二十天以上的持效力,不伤天敌。为验证其对棉蚜的田间防治效果,采用不同剂量对棉蚜进行防治试  相似文献   

6.
鬼斧(20%啶虫脒可溶性液剂)是河北涿州市华太精细化工厂生产的高效、低毒杀虫剂,它具有内吸性强、药效持久、对棉蚜杀伤迅速等特点。为进一步验证其对棉蚜的田间防治效果,2005年5月在阿克苏市依干其乡进行了药效试验,现将试验介绍如下:一、供试材料1.供试药剂鬼斧(20%啶虫脒可溶性液剂)和40%氧化乐果。  相似文献   

7.
稻飞虱是水稻最主要的病虫害之一,为了寻找防治稻飞虱的理想药剂,试验选用啶虫脒以及噻嗪酮、异丙威、吡虫啉四种农药分别稀释1000、1500、1000、5000倍使用喷雾法对稻飞虱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啶虫脒防治效果为93.1%,噻嗪酮、异丙威、吡虫啉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1.3%、88.7%、79.0%;啶虫脒的防治效果与对照存在显著性差异,是较为理想的防治稻飞虱的药剂.  相似文献   

8.
鬼斧(20%啶虫脒可溶性液剂)是河北涿州市华太精细化工厂生产的高效、低毒杀虫剂,它具有内吸性强、药效持久、对棉蚜杀伤迅速等特点。为进一步验证其对棉蚜的田间防治效果,2005年5月在阿克苏市依干其乡进行了药效试验,现将试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在棉花茎叶上喷洒全杀(20%啶虫脒)和啶虫脒(70%啶虫脒)防治棉田蚜虫, 3 d后防效显著,施药后10 d达到最高防效,分别为99.2%和99%,药效持续时间为20 d,药后同时期全杀的防效稍优于啶虫脒,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测定了在16,19,22,25,28,31℃不同温度条件下啶虫脒对甘蓝蚜(Brevicoryme brassicae)的触杀和内吸活性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在16~31℃,随着温度升高,啶虫脒对甘蓝蚜的触杀和内吸活性升高,但温度高于25℃以后,差异不显著;温度升高,啶虫脒对甘蓝蚜的触杀、内吸毒力增强,16℃的触杀和内吸LC50分别为31℃的3.734和15.448倍。  相似文献   

11.
利用远缘杂交与半配合法选育抗蚜棉花新品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栽培种陆地棉晋棉6号(G hirsutnm,2n=52)作母本、野生种异常棉(G anomalum,2n=26)作父本,采用对杂交铃喷(滴)GA3(45 mg/L),NAA(50 mg/L)和离体培养杂交当代幼胚技术,对F1幼苗进行染色体加倍,以克服杂交当代不亲和性及其后代不育性。F2~F3连续用晋棉6号作父本回交转育,以抗蚜虫、抗枯萎、抗黄萎、早熟、高产为目标,自F4连续11代定向选择与鉴定,应用棉花半配合育种技术快速稳定远缘杂交后代,克服了远缘杂种后代各种性状长期疯狂分离的现象,育成了特早熟抗蚜棉花新品种晋棉51号。  相似文献   

12.
在棉蚜刺吸取食胁迫条件下 ,棉花会发生一系列应激反应并产生诱导抗性 ,其中抗氧化酶系统在这一防御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实验结果表明 ,POD和CAT对蚜虫刺吸为害反应最早 ,酶活性变化大 ,SOD反应次之。蚜虫为害后 ,这三种酶的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但抗蚜品种比感蚜品种上升得更早更多。这种反应速度和强弱与品种抗蚜性高低呈正相关 ,且对后期蚜虫种群总量的消长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根据抗药性治理的原则,针对我省棉蚜、棉铃虫抗药性实际状况,在全省范围内,制定和实施了一套适合我省特点的抗药性治理方案。在综合防治的前提下,具体和优化了化学防治,强调科学、合理使用农药。采用抗药性治理措施和综合防治措施后,示范区防治成本降低23%~33%,防治效果明显优于非示范区,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示范区用药次数和用量减少,对延缓棉铃虫抗药性的增长将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农药防治抗性棉蚜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3~1995年在太原、临猗等地进行了咪蚜胺、硫丹和丁硫克百威防治棉蚜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这3种新农药对棉花苗期蚜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尤以咪蚜胺和丁硫克百威的防效最为突出。在棉蚜发生盛期,25%咪蚜胺可湿性粉剂以2000倍液喷雾防治,2~14天的防效可达95%~100%,持效期在14大以上;20%丁硫克百威乳油以1000~2000倍液喷雾,1~5天的防效可达92%~100%。试验充分说明咪蚜胺的防效和持效,明显好于对照农药40%久效磷水剂,是理想的防治抗性棉蚜的替代药剂。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棉麦菜主要害虫抗药性监测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山西省棉麦菜主要害虫抗药性及防治技术研究(1993~1995)协作组3年来的研究结果。通过用点滴法对棉铃虫对氰戊菊酯、功夫菊酯、氯氰菊酯、久效磷和对硫磷,棉蚜对氰戊菊酯、氧化乐果、久效磷、呋哺丹、灭多威,小莱蛾对氰戊菊酯、马拉硫磷、敌敌畏,麦蚜对氰戊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甲氰菊酯、乐果、氧化乐果、辛硫磷、马拉硫磷、敌敌畏的敏感性的测试,明确了山西省上述害虫抗药性水平,划定了抗药性水平区域。针对山西省主要害虫抗药性现状,提出了包括轮换用药、科学使用方法和生物、农业、物理防治在内的害虫抗药性治理技术措施,并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取得明显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中部棉蚜对杀虫剂抗药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生物测定方法和生化测定方法监测了河北省中部棉蚜对几种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及抗性的生化机制。结果表明本地区棉蚜对氧化乐果,久效磷及呋喃丹的敏感度水平基本一致。棉蚜对氰戊菊酯和溴氰菊酯的抗药性水平随地区、季节、寄主的不同而有差异。棉蚜的抗药性增加与体内水解酯酶活力有关。  相似文献   

17.
采用人工去雄方法,利用抗蚜×感蚜、耐蚜×感蚜、感蚜×感蚜等组合的杂交后代和回交后代,对高粱品种抗蚜的遗传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粱的抗蚜基因对感蚜基因表现显性,受主效单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8.
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4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4~2.6 d,药后5 d消解90%以上;在甘蓝中的半衰期为1.1~2.2 d,药后5 d消解92%以上。最终残留量测定结果表明:40%啶虫脒在甘蓝上用于防治蚜虫、菜青虫,以22.5~33.75 g a.i./hm2,连续喷药2~3次为宜,药后7 d收获的甘蓝中啶虫脒残留量为0.022~0.382 mg/kg,均低于最高限量标准0.5 mg/kg。按照推荐使用剂量在甘蓝上使用,采收间隔期7 d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9.
小麦蚜虫抗药性现状及综合治理策略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综述了麦蚜抗药性的形成和发展、抗药性现状、抗药性机理等,并提出了相应的综合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20.
山西省棉蚜对常用五种农药抗药性普查与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微量毛细管点滴法,对山西省3个棉区棉蚜进行了抗药性普查和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对氰戊菊酯、氧化乐果、久效磷、呋喃丹和灭多威,临猗县棉蚜抗药性分别属于极高等水平、低等水平、敏感水平、中等水平和低等水平;襄汾县棉蚜除对氰戊菊酯的抗性处于高-极高等水平外,对其他4种农药的抗性与临猗县棉蚜相同;平遥县棉蚜除对氰戊菊酯和灭多威抗性分别处于中-高等水平和低等水平外,对其他3种农药均处于敏感水平。山西省棉蚜抗药性在近10年中均有增长,尤其对氰戊菊酯的抗性增加很快。目前南部棉区棉蚜抗药性水平大于中部棉区棉蚜抗药性水平,这与南部棉区用药水平高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